衡水民间传说
河北民间故事
河北民间故事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民间故事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河北的民间故事吧。
故事一,《卖火柴的小女孩》。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家很穷,每天都要到处乞讨。
有一天,她带着一盒火柴到街上去卖,可是天气太冷了,没有人愿意买她的火柴。
小女孩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她就生起了一根火柴。
火柴烧得很旺,小女孩感到暖和了许多。
她看见火光中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小女孩对她笑了笑,然后消失了。
小女孩又生了一根火柴,她又看见了小女孩,这次小女孩把她带到了天堂。
小女孩再也不觉得冷了,她觉得自己在天堂里很快乐。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小女孩,她已经冻死在街头了,可是她留下了微笑。
故事二,《孝顺的张三》。
张三是一个孝顺的人,他的母亲年纪大了,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
张三每天都要给母亲做饭、洗衣服,还要陪母亲聊天。
有一天,张三去远方打工了,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过得很孤单。
张三知道后,立刻辞去了工作,回家照顾母亲。
他说,“我不能让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受苦。
”从此以后,张三一直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直到母亲去世。
故事三,《聪明的农夫》。
有一个农夫,他非常聪明,总是能够遇到一些好运气。
有一次,他在地里发现了一个金盒子,里面装满了金子。
他非常高兴,但他并没有私吞金子,而是拿到了当地的官府。
官府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决定奖励他一些金子。
农夫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我不需要奖励。
”官府见他如此诚实,便把金盒子里的金子全部赏给了他。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河北人民的善良、勤劳和智慧,展现了他们对家庭、亲情和正直的重视。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传承美德,弘扬正能量。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河北民间故事
河北民间故事河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数百年。
这些故事或讴歌着英雄壮丽的事迹,或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道德观念,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河北民间故事中的一些精彩故事吧。
故事一,《柳毅传书》。
相传在河北省的一个古老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柳毅的年轻人,他聪明机智,善良正直。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他带着一封紧急的书信,希望能够找到柳毅帮忙传递给另一个城市里的朋友。
柳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并且在第二天清晨就踏上了漫长的旅途。
途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险阻,但是柳毅从未放弃,最终成功将书信送到了目的地。
柳毅的善良和勇敢感动了许多人,他成为了村子里的英雄,他的故事也被传颂了很久很久。
故事二,《孟姜女哭长城》。
在河北省境内,有一段蜿蜒绵延的长城,相传这是一位名叫孟姜女的女子为了寻找丈夫的遗骨而哭成的。
据说,孟姜女的丈夫是一位修筑长城的工人,他在长城修筑期间不幸遇难,而他的尸骨被埋在了长城之下。
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的遗骨,日夜哭泣,她的眼泪汇成了一条清澈的河流,直到长城的基石裂开,她才得以找到丈夫的遗骨。
孟姜女的坚贞和执着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间,她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
故事三,《梁山泊好汉》。
梁山泊是河北省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故事背景。
相传,梁山泊曾是一群义薄云天的好汉们的聚集地,他们以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为己任,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梁山泊好汉们的故事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他们的忠义、勇敢和仁爱精神感染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便是一些河北民间故事的精彩片段,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些故事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正义和善良的追求,对团结和友爱的呼唤。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美丽的传说,传承下去,让它们永远在人们的心中流传下去。
衡水:独具特色的艺匠之乡
衡水:独具特色的艺匠之乡衡水历史悠久,追溯衡水之名,最早始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的衡水县,取其漳河流经、水路通达、风水衡存之意。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隋朝于公元596年设衡水县,取“风水恒存”之意。
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
衡水历史悠久,追溯衡水之名,最早始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的衡水县,取其漳河流经、水路通达、风水衡存之意。
隋朝时,衡水辖区内共设18个县邑,北宋时置县11个,其中7个县的名称与现在相同。
此后的元、明、清历代大体沿袭了宋朝体制,直至民国初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衡水曾涌现出了9位皇帝和二十余位有较大建树的皇后、贵妃、将相鸿儒、名流雅士。
西汉时期大思想家、儒学大师董仲舒,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延续长达两千余年。
除此之外.源远流长的文化还为衡水留下了种类繁多。
美妙绝伦的民间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
这里有享誉海内外的衡水三绝——内画鼻烟壶、侯店毛笔和宫廷金鱼,还有武强年画等一大批令人拍案叫绝的传统手工艺。
因此,衡水也被称为中国内画之乡。
年画之乡和工艺美术之乡。
武强年画河北武强,一向有“年画之乡”的称誉。
它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齐名,是中国的五大年画产地之一。
武强年画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一带很有影响,是春节期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画种。
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涂色印制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
武强年画始于宋元,兴于明,到清代康熙。
嘉庆年间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据载,当时除县内星罗棋布的年画作坊.武强在全国各地还设有一百八十多处年画印刷点和年画批发庄,年印刷量达一亿对开张,畅销国内18个省。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
一天唱了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
衡水风景名胜
候店毛笔展示
中手 柔 尾 笔 案 杆 红 之, 相 精 头 , 上 木 极是 济 制 由 精 刻 杆 品小 , 而 上 美 有 大 。楷 得 成 等 雅 龙 狼 毛心,黄观凤毫 笔应刚狼;图: 楷, 狼 和 杆 由 龙 毛得 毫 凤 顶 有 凤 笔心 头 头 分 机 杆 中应 。 , 别 玻 狼 之手 刚 安 镶 璃 毫 精, 柔 装 有 制 : 品是 相 高 龙 成 笔 。小 济 级 头 , 杆 楷, 得 制 , 笔 特 毛书 心 而 笔 杆 大 笔画 应 成 头 由 长 中皆 手 。 由 有 锋 之宜 , 书 高 机 : 极。 大 写 级 玻 大 品可 小 流 羊 璃 长 。谓 由 畅 毛 制 锋 大之,精成:
红竹杆狼毫:由上等黄狼尾精制而 成,刚柔相济,得心应手,是小楷 毛笔中之佳品。
宫廷金鱼
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至今已 有1700多年的历史。金鱼的养育 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后传到上 海、镇江、北京、天津等地。在 明正德年间,即约在1506年左右, 北京的皇宫和皇府开始养育金鱼 而四季不断。 衡水的宫廷金鱼,就是由北京“金 鱼徐”第十代传人徐立才先生培 育的中国金鱼。
衡水中学
河北衡水中学创建于1951年,是河北省首批示范性 高中。 2007年5月18日,衡水中学被评为“中国十 大名牌中学”(河北省唯一入选中学)。 2008年高考蝉联全省9连冠,囊括河北文科前5名。 2009年高考蝉联全省10连冠。 2010年高考蝉联全省11连冠,囊括河北文科前4名。 2011年河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双双花落衡中。
饶阳金丝杂面
绿豆、小麦、芝麻磨成细粉, 用香油、白糖、蛋清和适量 的水和成面团,饧置。将饧 好的面团擀成薄纸一样的大 面片,略凉至不干不湿,折不 断,卷不沾时,叠起切细丝。 色黄透明,形如金丝,存放期 长,耐煮不烂,清香爽口。
衡水的民间工艺或特产
衡水的民间工艺或特产
衡水市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间工艺和特产。
以下是一些衡水的民间工艺或特产:
1. 衡水剪纸:衡水剪纸以其精巧的剪工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闻名。
衡水剪纸以寓意吉祥、红火为主题,常用于节庆等喜庆场合。
2. 衡水包谷花: 衡水包谷花是一种以玉米芯为原料手工制作的工艺品。
它采用玉米芯贴合在竹制或木制骨架上,形状多样,色彩鲜艳,被视为衡水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
3. 衡水匣子画:衡水匣子画又称高柜画,是一种以匣子形式展示的彩绘艺术品。
衡水匣子画以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为特色,常以民间故事、山水风景、花鸟作为题材。
4. 衡水泥人:衡水泥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采用黄土和白泥制作而成。
泥人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常以人物、动物等为主题,被广泛应用于展示、礼品和装饰等领域。
5. 衡水高邮梨:高邮梨是衡水市特产之一,以果实外形完美、汁多味甜、纤维细腻而闻名。
高邮梨栽培历史悠久,口感独特,被誉为“水果之王”。
6. 衡水张北大枣: 张北大枣是衡水张北县的特产之一,以果实饱满、红黄色泽鲜艳、质地细腻、甜度高而著称。
张北大枣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独特的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些民间工艺和特产不仅体现了衡水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技艺,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衡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衡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衡水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介绍:
1. 衡水皮影戏:衡水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清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衡水皮影戏以皮影为主要表演工具,通过手工剪刻、上色、穿孔等工艺制作而成。
衡水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2. 衡水大鼓:衡水大鼓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也是衡水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衡水大鼓的演奏方式独特,既有鼓点、鼓声,又有唱腔、说白,表现了衡水地区的民间生活和文化传统。
3. 衡水民间舞蹈:衡水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包括踩高跷、跳秧歌、扭秧歌等。
这些舞蹈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衡水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衡水传统手工艺:衡水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包括剪纸、刺绣、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衡水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衡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衡水民间传说
萧何头
“萧何头”是一部美丽的传说——萧何原是汉朝汉高帝刘邦的开国功臣, 拜为国相。汉朝第二位皇帝汉惠帝三年卒,古时候,名人死后怕政敌挖 坟掘墓鞭尸,往往一人多墓。陕西城固县有萧何墓;雍州北原有一座; 河南中牟县也有一座......。民间传说冀州一带有一座却是真的萧何墓,但 是被人取下了头颅,汉惠帝下诏补上一个金头颅,下了葬。后来盗墓贼 偷了萧何头向北面跑,守墓人发现后就追赶,追到这个地方就要追上, 盗墓贼把萧何金头扔到河里就逃跑了,人们打捞许久未得到。不久,附 近一渔民在这一处打渔,撒了许多次网,一无所得,最后一网很沉,发 现网里有一个深色的脑袋,他很晦气,掏出就扔进河里,这一刹那,那 脑袋闪出金光,“那不是萧何头吗”!为时已晚,扑通一声扔掉进滏阳 河里,渔民后悔,反复打捞,始终未见萧何头的踪影。
孙敬与“头悬梁”的故事
说起“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这个典故 的一半就发生在今冀州人孙敬身上。孙敬是 汉代信都人(就是今天的冀州市人),他自 幼好学、嗜书如命,读起书来,经常通宵达 旦。有一次他从一位教私塾的长辈那里借来 一本书,说好第二天归还,可是看到后半夜, 因疲劳伏案睡着了。到了归还的时间,他还 未看完这本心爱的书,心中懊悔不一。为了 防止以后看书时瞌睡,他想出一个办法,用 一根绳子把头发拴在房梁上。这个办法果然 灵验,只要一打瞌睡,拴在房梁上的绳子一 紧,就把头皮牵疼,于是睡意就消失了。孙 敬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当时通晓 古今的大学问家。后来,人们把孙敬“头悬 梁”和战国时期苏秦的“锥刺股”合起来作 为一个典故,用来激励人们刻苦学习。
200年后,刘秀起兵讨伐王莽篡政,中兴汉室。因被王郎率领的军队追赶 (传说是王莽赶刘秀,据考证,实际是起兵于邯郸,假借官兵的势力很 强一支军队)。刘秀从广阳国的蓟县,向南跑了三天三夜,人困马乏, 饥渴难忍之际,偶见一村姑在井边洗衣裳,洗衣木盆边放着一只提水用 的瓦罐。刘秀下马向村姑讨水。村姑将尚存的半罐水送给刘秀,可数万 士兵喝了个痛快,却不见水少,最后刘秀将剩余的水随手一泼,形成了 一条大河,阻止了王郎的进攻,传说这条河就是现在的滹沱河。当刘秀 还罐时,村姑不见了。但他发现,刚才的村姑与祠中女神的塑像极其相 似,他料定有神人相助,发誓在执掌政权后重修庙宇,另塑金身。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是为光武帝。刘秀命人在滹沱河畔重建圣 姑祠,要求在洛阳能看到庙门,这可难坏了监修官。怎么办?有人出主 意说,祠建在安平,门修在洛阳,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这就是历史上传 说的安平的圣姑祠没有正门的来历。 据考证,目前位于安平城中的圣姑台,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即公元25 年)。一千九百多年来,圣姑庙历经沧桑。不幸的是,1945年雄伟壮丽、 金碧辉煌的圣姑祠毁于大火,仅剩下有72个台阶高的圣姑台,随着岁月 的剥蚀,台子也被削去了半截。不过,它仍不失为安平县城的悠久历史 的见证。
“衡水湖”的民间故事及其文化价值
第16卷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6, No. 2 2014年4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pr. 2014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4.02.008“衡水湖”的民间故事及其文化价值王小荣(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摘要:“衡水湖”是河北衡水地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文化现象,其中“衡水湖”民间故事是具有吸引力和丰富潜力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广泛收集和整理有关“衡水湖”民间故事的大量文本,对其进行界定、分类和统计分析,进一步地从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几个层面来探究“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揭示“衡水湖”民间故事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对提升“衡水湖”成为河北省标志性文化产业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衡水湖;民间故事;文化价值;文学价值;民俗风情中图分类号:I27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4)02-0040-07“衡水湖”位于河北省冀州市和桃城区交界处一片自然洼地,据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编印的《关于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①考证,这片洼地是历史上的广阿泽长期淤积形成的一部分,因其面积达千顷,俗称“千顷洼”。
“千顷洼”是衡水当地人比较熟知的一个叫法,但是历史书籍的记载中,关于“衡水湖”的称呼还有多种。
如《汉志》云:“信都县有洚水,称信洚②。
”(信都,指今冀州)明代《真定府志》记载:“冀州衡水盐河与冀州城东海子,南北连亘五十余里,旧名冀衡大洼②。
”清代《吴汝纶日记》中也提到:“冀州北境直抵衡水,地势洼下,乃昔日葛荣陂也②。
”上面几处提到的“信洚”“冀衡大洼”“葛荣陂”等,就是现在的“衡水湖”。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大规模治理、建库蓄水后改称“衡水湖”。
如今“衡水湖”东至106国道和衡水市魏家屯镇等有关村庄,西至冀州市小寨乡南尉迟——南良一线,南靠冀州市区湖滨路,北达衡水市桃城区彭杜乡大赵常庄,与滏阳河相连,湖面75 km2,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衡水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运河文化带是衡水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风俗和民俗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运河文化带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唯一一条东西向运河,京杭大运河贯穿了京津冀地区,对地方经济、文化和民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衡水市作为运河文化带的一部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运河文化、养马文化、皮影戏、平旺芯塑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养马文化是衡水市的特色文化之一,是指当地农民养马的传统习俗和养马技艺。
衡水的马术历史悠久,深受塞北游牧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马术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衡水的皮影戏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平旺芯塑是衡水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主要用来制作人物头像、动物玩偶、民间物件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衡水市运河文化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导致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式微。
随着都市化的推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面临着市场萎缩和传承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
一些传统技艺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导致传统文化的真知灼见无法得以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表演者越来越少,新一代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兴趣不足;养马文化面临马匹品种逐渐消亡,马术传承人口日趋减少的窘境;平旺芯塑等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技艺传承人口有限、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针对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于描写衡水的诗句
关于描写衡水的诗句摘要:一、引言:衡水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许多描绘衡水的诗句流传至今。
二、衡水地区的自然风光1.滏阳河2.衡水湖三、衡水地区的历史与文化1.北戴河的帝王踪迹2.抗争与奋斗的诗篇四、衡水地区的民间传说与故事1.董永与七仙女2.义和团运动五、衡水地区的现代发展1.经济发展2.教育事业六、结论:衡水的诗句反映了衡水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与现代发展,是衡水人民智慧和才情的结晶。
正文:衡水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许多描绘衡水的诗句流传至今。
这些诗句反映了衡水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与文化、民间传说与故事以及现代发展,是衡水人民智慧和才情的结晶。
衡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滏阳河是衡水的母亲河,古代诗人曾用“滏阳如丝绕芳甸,波光如练映蓝天”的诗句来描绘滏阳河的美景。
衡水湖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水清澈,鱼翔浅底。
诗人这样描绘衡水湖:“水天一色无纤尘,蓬舟何处问苍洲。
”衡水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北戴河是帝王巡幸的地方,诗人赞颂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夜思归梦不成。
”抗争与奋斗的诗篇在衡水地区也有许多,如义和团运动的诗篇:“杀了洋鬼子,夺回我们的江山。
”衡水地区的民间传说与故事世代相传,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诗人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他们的爱情故事:“董永遇仙,织女下凡。
”此外,还有义和团运动的诗篇:“杀了洋鬼子,夺回我们的江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衡水地区在经济和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今天的衡水,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衡水高中更是全国闻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总之,衡水的诗句反映了衡水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与现代发展,是衡水人民智慧和才情的结晶。
这些诗句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更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关于酒的神话传说
关于酒的神话传说神话故事是人类古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在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神话故事中蕴含着优秀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追求。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关于酒的神话传说,希望对您有帮助!关于酒的神话传说篇一:神魔赐予说少数民族酒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迷人的色彩。
怒族认为,酒是神仙赐给人的绝妙饮料,仙人赐给怒族人民三样食品:“挫确”(醋酒)、“挫辣”(烧酒)、“挫仁”(包谷花)。
三种食品中就有两种是酒。
普米族的酥理玛美酒是肉包里出生的先祖什撰何大祖冒着生命危险从妖怪那里偷学来的。
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说,人类的始祖密洛陀是半人半神的怪物,她创造了世间万物后,开始创造人,“她拿米饭来造人,却变成了酒”。
在拉祜族创世神话里,最早的酒是由天神厄莎掌管,人间万物的出现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拉祜族先民的眼里,自然界万物都蕴藏着迷人的酒香,都孕育着醉人的酒香。
少数民族的酒神话传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一是对酒表示了由衷的赞美,二是明确指出酒起源的本质,酒在有人之先就已存在于自然界中了,人没有发明酒,只是偶然发现酒而已。
“人猿相揖别”之前的酒,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酒,它在人类尚未发现和利用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早的酒是一种没有任何文化意义的自然之酒。
但是,正是这种最初只是蕴天地灵气的饮料,都酝酿了几千年绵延不绝、瑰丽迷人的酒文化,其中,酒神话传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少数民族酒神话传说中,酒是天上的神仙所赐,与汉文化中“天有酒星,酒之作也”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的先祖冒着生命危险从妖怪口中套出造酒术的传说,反映了少数民族先民们与险恶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艰难历程;神最初造出了米饭,再用米饭造人,人还没有造出,已先造出了酒(瑶族),这是以稻作文化为生存发展背景的人们对自我历史的回顾;人类的始祖已经知道,父母乳汁化成的酿酒植物生长在崇山峻岭中(景颇族);甚至世间万物也是因天神撒下的酒气才有了活泼的灵性和诱人的芳香甘甜(拉祜族)。
河北衡水人文风俗调研报告
河北衡水人文风俗调研报告河北衡水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素有“冀南明珠”之称,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底蕴的地方。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并描述河北衡水的人文风俗,以下是关于这方面的报告,内容大致分为衡水的历史、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北衡水的历史背景。
衡水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传说中的“千年古县”。
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衡水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在宋代,衡水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和商贾云集的中心。
清代时期,衡水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成为直隶省的省会,因此在衡水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仍可见到较多的清代古迹。
这段丰富的历史使得衡水地区的人文风俗非常丰富多样。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衡水的传统节日。
衡水有许多与农耕相关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农历的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夜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中秋节则是一个重要的团圆日,人们会举行晚会、赏月、吃月饼等庆祝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衡水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传统婚礼习俗。
传统衡水婚礼一般采用“三把火”的形式,即新郎点三把大火,在火把下完成迎亲、拜堂和举行婚礼仪式。
这种形式独特而有趣,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仪式感。
此外,衡水还有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游戏,如捏面人、炸灯结等,这些都是衡水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总结来说,河北衡水的人文风俗非常丰富多样,融合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衡水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去探索更多的文化和风俗。
衡水宝云寺文化研究——宝云寺与民间传说
一
—
一
彰 显着 衡水 传 统文 化 的璀 璨 ,勤 劳 朴实 的衡 水 儿 女 围绕 宝云 寺 的 景 与物 , 口头 创作 的美丽 传 说 ,把 自己美好 的愿望 或 托 于鬼 狐精 灵 ,或 寄 于神 灵 “ 验 ” 。充 分 反 映 了人 民群众 的理 想 与追 求 , 应 体 现 了劳动 人 民勤 劳 、朴 实 、善 良、正 直 的传 统美 德 。这 些 美丽 的 传说 ,凝 结 了历 代 劳动 人 民艺 术创 作 的结 晶,融 历 史价 值 与文 学 价值 于一 体 ,蕴 含着 民族 传 统文 化 的精 髓 ,这 正 是我 们 继承 弘 扬之 所在 。 鲁 班修 塔 的 传 说 。 北 齐 的 天 保 年 间 ,衡 水 旧城 那 时 叫 黑 龙 潭 ,缘 由是村 西北有 个 总不 见 干涸 的深 潭 。村东 有个 黑 龙泉 ,泉 中潜 藏着 兴 风作 浪 的水 怪 。北 齐文 宣 帝 的年 号定 为 “ 保 ” ,就 天 是希 望苍 天 能保 佑他 把 皇帝 当好 。水怪 得 知 文宣 帝 不想 依靠 水 怪
民族 文化宝云寺与 民间传 说
石柱 君’ 李 占稳 ( 河北省衡水 学院文 学与传播 学院 0 3 0 ) 500
摘要 :衡水 古城积聚 了丰厚 的民族传 统文化 ,宝云 寺和 它的传 的传 说 。 说 彰显着衡水传统文化 的璀璨 。本 文的宝云寺与民间传说 ,主要从鲁 深 州蜜 桃 的传 说 。五 代 时 ,晋 开运 元年 的三 月 ,衡水 桃 城 , 班修塔 的传说、马 蔺草的传说 、深 州蜜桃 的传说 等展开论述 ,试 图从 正是 桃 花盛 开 的 时节 ,契 丹 王 耶律 德光 率 兵进 犯 河北 ,攻 大 名 失 这些传说 中让人们领略 宝云寺的无穷魅力。 败 后 ,到 了衡水 桃 城 ,他 看 宝云 寺 是个 好地 方 ,就 想 把宝 云寺 的
河北民间神话传说
河北民间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它对后世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神话故事对诗歌、散文、小说三个方面创作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神话是远古人类的发展史,也是文学的起源史。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河北民间神话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河北民间神话传说篇一:周公和桃花女相传很久以前,七里河岸边住着一个叫周公的高人,周公得了天书,犹如神助,百算百准,从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难不倒他,他的名气更大了。
桃花女得了地书,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厉害。
石坡村有个石老婆婆,儿子外出三年没有回家,快到母子俩约定的时间了,毫无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对石婆婆说:“你儿子于某年某月某日将魂落异乡路途,见不到他了。
”石婆婆伤心极了,哭哭啼啼着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对石婆婆说:“婆婆不要伤心,你儿子还有救,你快回去……”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
石婆婆就拿了儿子原先穿过的鞋子,上房拍着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门头,喊道“儿啊,快回来!”迷信说法,孩子叫魂,传说是桃花女留下的习俗。
石婆婆的儿子在外经商三年,惦念家中老母,记着回家的日期,急匆匆上路,日夜兼程。
这天遇上下大雨,慌忙钻进一破砖窑避雨,忽听有人喊他穿鞋,好象是母亲的声音,赶紧出窑查看。
他刚钻出窑道,砖窑轰然坍塌,总算捡了一条性命。
儿子回家,石婆婆万分高兴,找到周公,说他算的不准,周公大惊失色,知道是桃花女从中作梗,对桃花女更加痛恨。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周公和桃花女虽然是冤家,经彭祖撮合,居然成就了一门亲事。
彭祖本是普通人,得益于桃花女使法,延年益寿,活了八百岁,还发明了羹汤,成了“调羹”的始祖。
桃花女对彭祖有恩,彭祖自然不敢怠慢,卖劲地往返于周、尹两家。
周公娶桃花女,既恨又爱,爱的是桃花女美丽无双,恨的是她的能耐比自己大,于是想设计害死她。
桃花女当然知道周公的花花肠子,于是半推半就,答应了亲事,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周公,尽解前嫌。
衡水的红色故事
衡水的红色故事
衡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期,在衡水的一个小村庄里。
当时,这个村庄里居住着一只吸血怪物,名为“白骨精”。
它每晚都会离开山洞,来到村庄里吸取人们的血液,使得村庄里的居民惶惶不安。
一天,一个叫做李靖的神仙来到了这个村庄,并答应村庄里的居民帮助他们消灭白骨精。
于是李靖携带法宝和一些神药进入山洞,最终抓住了白骨精。
但是白骨精哀求李靖放过自己,并告诉他自己是因为没有食物才不得不吸取人类的血液。
李靖被白骨精的话所感动,最终放过了它。
但是不久之后,白骨精再次出现在村庄里,吸取了一名居民的血液。
众人愤怒之下,再次寻求李靖的帮助。
这一次,李靖不再怜悯白骨精,而是与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最终,李靖取得了胜利,白骨精被消灭了。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讲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也体现了人性中的慈悲之心。
- 1 -。
衡水传统文化绘本故事
衡水传统文化绘本故事
位于衡水湖畔的“上河西湖”xxx民俗画艺术馆迎来了衡水一批小学生和孩子家长。
他们是专门参观xxx民俗艺术馆的。
xxx带领学生走进馆内,给孩子们讲解传统文化,还给孩子们赠送了书籍。
并亲自为孩子们现场作画。
一幅幅记录衡水传统民俗文化的画作勾起浓浓乡愁,让孩子们看到他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生活的,孩子们和家长心生怀念、深受启发,流连忘返。
家长和老师热情很高,尤其孩子们被一幅幅画“迷住了”。
把传统文化做成孩子们爱看的形式很重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传承不是难题!
衡水市民俗画家、漫画家。
自幼酷爱绘画,尤其擅长描绘民俗故事情节,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挖掘民族文化根源,深入农村,深入百姓,用绘画的形式,倾注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共创作了民俗画几千余幅,出版书籍几十册,为心中的乡愁留下永恒的回忆。
韩信的老师、谋士—李左车
韩信的老师、谋士——李左车在韩信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中,特别是在汉赵井陉之战以及平燕破齐的过程中,李左车是一个光彩照人的重要角色。
可以说,研究韩信,对作为韩信老师、帐下重要谋士的李左车的相关研究,是绕不过去而且不可或缺的。
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初步进行了整理、归纳,现拿出来,以供同仁们下一步深入研究参考。
(一)李左车其人其事李左车(ju)(生卒年不详),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南羊马人(一说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
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
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
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
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韩信迅速挑选二千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
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
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
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
赵军见此大乱。
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
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
赵亡后,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
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
韩信立刻为他松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
李左车认为,现在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
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
韩信采用李左车计,燕果然不伐而降。
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还著有兵书《广武君》一篇,论述用兵谋略,流传甚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三娘与大石磨
三国时期,袁绍占据冀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首先要消灭对汉室威胁最 大、势力强大的袁绍。有一年,曹操帅军进攻冀州,因为冀州城池坚固,久 攻不下。他的谋士出主意说:“围困冀州,使其断绝粮草,城不攻自破”。 曹操认为,谋士的计谋可行,于是用重兵把冀州围了起来,足足围了一个多 月之久。由于连日征战,冀州城内确实粮草不济,袁绍一筹莫展。这时谋士 提出了疑兵之计:动用冀州城中的石磨,连夜启动,装做磨粮;一边命令士 兵在城中堆土,上面盖上席子,远远看去酷似粮囤。按照民间传说,其中李 三娘家的磨最大、轰鸣声也最响。一直密切关注城中动态的曹军哨兵,发现 城中一夜间出现一个巨大的“粮堆”,并听到石磨不分白天黑夜的轰鸣声, 立即向曹操报告。曹操来到前沿,印证了哨兵的报告。一向多疑的曹操认为, 袁绍并不缺粮,只好退兵,另寻他计。 人们传说,是李三娘的大石磨救了冀州,使其免于战争的涂炭。后世把李三 娘封为天女下凡,越传越离奇,至今冀州兵法城中仍旧保留着一扇直径有1米 多的磨扇。后人还曾根据这个传说,把冀州城北面的汉墓——前冢、后冢, 疑为储粮冢。直到1969年,老百姓在取土时在前冢挖出金缕玉衣,经文物专 家考证,确认前冢、后冢是两座汉墓,这种传说才消失。
有对夫妻,他们分别叫做圣存和美佳的夫妻,便开始在这里打桩修筑渔场,圣鱼的 家可遭殃了,见一个个木桩打下,圣鱼夫妇不能用神力对手无寸铁的人发威,他们便 用力将孩子甩出木桩外,而一个木桩快速打下,压住了青鱼和红鱼......据说 那天夕阳很红很红,晚霞映红了整个湖面,又据说那晚月色很青很青,照的湖面一片 冰凉。
孙敬与“头悬梁”的故事
说起“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这个典故 的一半就发生在今冀州人孙敬身上。孙敬是 汉代信都人(就是今天的冀州市人),他自 幼好学、嗜书如命,读起书来,经常通宵达 旦。有一次他从一位教私塾的长辈那里借来 一本书,说好第二天归还,可是看到后半夜, 因疲劳伏案睡着了。到了归还的时间,他还 未看完这本心爱的书,心中懊悔不一。为了 防止以后看书时瞌睡,他想出一个办法,用 一根绳子把头发拴在房梁上。这个办法果然 灵验,只要一打瞌睡,拴在房梁上的绳子一 紧,就把头皮牵疼,于是睡意就消失了。孙 敬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当时通晓 古今的大学问家。后来,人们把孙敬“头悬 梁”和战国时期苏秦的“锥刺股”合起来作 为一个典故,用来激励人们刻苦学习。
从那以后,衡水湖地区便水旱交替而至,渔民渐渐搬走了,那对夫妻的一男一女 两个孩子也分别失散在衡水湖南北岸。 后来龙王化作人形下凡来到人间,听到已经修炼成人的桃成的讲述后,便长叹一 声,泪流满面,那天下了整天的雨,响了一天的雷,是龙王为他们流的泪再次溢满了 衡水湖的水,龙王的哭声成了生灵的哀号,龙王化作人形取名希望,住在南岸与一名 女子结合,桃城住在北岸与一名男子结合重新镇住了水旱双灾。 后来希望的后代自称为龙的传人,该地名为信都,象征信义之都;桃城在北岸也 有了子孙,他们改地名为桃城,象征桃花之城,春天常在。
三年不窥园
此成语,是形容汉代儒学大师、“今文学”家董仲舒专心治学的故事。被上 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中国成语大词典》以“三年不窥园”专条收 入。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在今景县境内)人也。少治 《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 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魏文华先生著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和《董仲舒传》 两部书中,对此事均有生动的描述。 关于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说法,有多种版本,最流行的有两种:一是说 他年少之时,酷爱学习,立志遍读天下之书,为了掌握所学知识,常常通宵达 旦、废寝忘食。其父担心儿子长此以往会把身体搞垮,想出建后花园以唤醒儿 子童心的主意。可是,花园建了三年,不断建成一些新的景致,姐姐和邻居、 亲戚的伙伴屡邀他到园中玩耍,都不能动摇他读书的兴致,致使三年没有到过 自家的后花园,终于成为当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远近闻名的经学家。许多 人慕名前来求学,由于求学人多,屋里容纳不下,人们不得不在院里听讲,或 是请他的学生讲课。因此,许多人虽然学到了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但却没有见 过老师的面。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曾经在其帏下读过书。二是说董仲舒出名 后,举家南迁至京城长安,为求读懂《春秋》之要旨,传授儒家学说,整整三 年没有到过自家的菜园。从这些说法,我们不难领悟到,董仲舒刻苦学习、不 达目的不罢休的可贵精神。
“圣姑显灵救刘秀”的传说
这个传说发生在今天的安平县。相传东周末年,在安平县会沃村住着 一位郝姓人家。主人名郝义,生有一女叫女君。女君幼年母亲早逝, 父女相依为命。女君长到17岁时,父亲忽然背部生一恶疮,女君变卖 家产,遍访名医,为父疗疾,但总不见好。女君见父亲痛苦难忍,万 分焦急,她下定决心要减轻父亲的痛苦,于是打算用嘴吮吸父亲背上 恶疮中的脓血。父亲见状,不忍心女儿为自己遭罪,坚决拒绝。女君 说:“女儿之体,父母所赐,今父有恙,女当尽微薄之力,又何辞 焉?”自此,女君每天为父亲吮吸脓血,不久父亲的病就痊愈了。这 件事在邻里传开,都说女君是用自己的孝行感动了上苍。父亲死后, 女君执意为父亲守孝3年。她在父亲的墓旁建一座小屋,天天为双亲祭 扫坟墓,冬去春来毫不懈怠。到第三年春天,一场大雪后,见女君端 坐在小屋的灶旁前一动不动,这时人们才发现女君已经停止了呼吸。 女君的孝行感动了周围村庄的乡亲们,人们纷纷自愿捐款,在女君守 墓的小屋旁建起了一座祠堂,起名叫“孝感圣姑祠”。
苏护与妲己的传说
按照民间传说,商朝时期,苏护为冀州牧。生有一女, 叫妲己,长得貌似天仙。商纣王荒淫无道,得知这个消息, 一定要娶妲己为后。苏护为人正直,不愿高攀,尤其是不 满纣王的荒淫,可是旧时君命难违,为此一筹莫展。女儿 也因此身患重病,奄奄一息。这时,已经修炼千年的九尾 狐狸精,前世曾与纣王结怨,一心要灭亡周朝,于是把灵 魂寄托于妲己的躯壳中。妲己一反常态,请嫁于纣王,使 苏护气愤不一。纣王终于聘妲己为妃。妲己以姿色曲意逢 迎,博取纣王的欢心,使纣王不理朝政,继而为非作歹, 残害忠良,引起天下大乱,终于导致商朝的灭亡。后来, 苏护在同僚的感召下,投入周武王军中,参与了灭亡商朝 的战争。苏护为了防止狐仙等鬼怪的骚扰,在东城门楼上 建造一只铁公鸡,公鸡面朝东方,每天三更自动报晓。按 照神话传说,公鸡是天上的28宿之一,是专门驱鬼辟邪的。 冀州因此又称“金鸡城”。数千年来,随着岁月的剥蚀, 金鸡虽然锈迹斑斑,但依然雄居城楼之上。只可惜东城门 毁于1963年的洪水,金鸡也不知去向。关于苏护和妲己的 传说,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曾有记载。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信都改名为冀州,被天下人称为九州之首,炎黄发源之地,图 腾是龙,仍然坚信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桃城改名为衡水,取永远有水,平衡灾荒之意。
龙宫借宝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衡水湖是东海龙王敖广的故乡,后来由于黄河泥沙的 淤积,才变成了一片低洼地,敖广也搬了家,但他居住过的龙宫还埋在这 块地下。当时有兄弟两人在此耕种,老大跟着父母学会了种田,是种田能 手,媳妇聪明能干;老二好吃懒做,媳妇刁泼贪婪。老大靠辛勤劳动,庄 稼长得好,小日子超过越红火;老二贪图安逸,地里长不出什么东西,日 子越过越糟糕,混不下去了,就靠偷庄稼糊口。有一年夏季,老大种了二 亩西瓜,在锄地时刨出了开龙宫大门的金钥匙,并归还了守护龙宫的小龙 王。小龙王为报答老大,邀请老大、老二到龙宫中取宝。等到了商定的时 间,老大、老二随小龙王走到东海子的最低洼处。小龙王手指向下连指了 三下,大地裂开了一条二尺多宽的缝。三人钻入地缝,临近龙宫时,小龙 王又双手一分,龙宫的金门立刻大开。只见里面全是堆积如山的金珠玉翠。 老大只拿了几块碎金银,老二却大把大把地将珠宝往兜里装,包里放。小 龙王和老大走出了金大门,老二却因负重过量,累得口吐鲜血而亡。哥哥 痛哭着和小龙王到了地面,大地裂缝随即轰隆一声又合拢了。
金龟醉酒
相传在很早以前,大禹治水来到冀州。他看到滏阳河的河道窄狭, 洪水季节经常泛滥成灾,便决计开挖河道。玉皇大帝见大禹治水 日夜奔波,十分辛苦,就派金龟将军前来当他的坐骑。金龟将军 自天上来到人间,自以为是玉皇驾前的一员大将,根本不把大禹 放在眼里,不甘心当他的坐骑,就当起了治河的开路先锋。有一 天,金龟将军擅离职守喝的酩酊大醉。大禹对金龟将军说:“滏 阳河是太行山以东天水入东海的主要河道,应该挖宽一些。”金 龟将军酒醉神智恍惚,将大禹“挖宽一些”的指令,误听为“挖 弯一些”。结果,他迷迷糊糊地将滏阳河挖成了九曲十八弯。直 到现在滏阳河还是弯弯曲曲。
衡水民间传说
圣鱼传说
相传在很多很多年以前,美丽的衡水湖每天在朝阳的照耀下喧闹,在夕阳的余辉倒 映在湖水时停息。鱼儿戏水,百鸟争鸣,夏天芦苇荡漾,冬天一片银装。
在湖水中有一对圣鱼,渔民很是崇拜,认为是他们给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 渔民也只是听说,并没有见过,其实这对圣鱼确实生活在衡水湖中。 有一条青鱼生的一身坚硬的鳞片,有一条红鱼生的一副肉骨柔肠,衡水湖龙王见 两鱼长得可爱,便把自己的力量和神权分给了青鱼、红鱼,那龙王也便在风雨交加的 晚上趁着黑夜飞向天空回到天府去了。 青鱼有神的力量,红鱼有着神的怜悯之情,他们的力量中和使得衡水湖好多年没 有发生旱灾也没有发生涝灾,也因此渔民对他们更加崇拜。 青鱼的家在湖南岸的芦苇荡,红鱼的家在湖北岸的水草旁,由于他们的力量中和, 所以每天交汇于中心最深的一处让衡水湖永葆安宁,也因此这对圣鱼便久而久之互相 爱慕,再后来他们开始了交配,产下了一枚鱼卵,取名桃成,一家三口也便在那衡水 湖的最深处安家,由于神权有了交接的可能,所以各个衡水湖生灵更加的生机勃勃, 渔民便在岸边安下家来,后来渔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子民越来越多,他们便计划在湖 上修渔场来养鱼他们来到圣鱼的住处,看湖水深而且秀美,便决定在这里修渔场,当 然他们不知道这是圣鱼的住处。
200年后,刘秀起兵讨伐王莽篡政,中兴汉室。因被王郎率领的军队追赶 (传说是王莽赶刘秀,据考证,实际是起兵于邯郸,假借官兵的势力很 强一支军队)。刘秀从广阳国的蓟县,向南跑了三天三夜,人困马乏, 饥渴难忍之际,偶见一村姑在井边洗衣裳,洗衣木盆边放着一只提水用 的瓦罐。刘秀下马向村姑讨水。村姑将尚存的半罐水送给刘秀,可数万 士兵喝了个痛快,却不见水少,最后刘秀将剩余的水随手一泼,形成了 一条大河,阻止了王郎的进攻,传说这条河就是现在的滹沱河。当刘秀 还罐时,村姑不见了。但他发现,刚才的村姑与祠中女神的塑像极其相 似,他料定有神人相助,发誓在执掌政权后重修庙宇,另塑金身。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是为光武帝。刘秀命人在滹沱河畔重建圣 姑祠,要求在洛阳能看到庙门,这可难坏了监修官。怎么办?有人出主 意说,祠建在安平,门修在洛阳,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这就是历史上传 说的安平的圣姑祠没有正门的来历。 据考证,目前位于安平城中的圣姑台,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即公元25 年)。一千九百多年来,圣姑庙历经沧桑。不幸的是,1945年雄伟壮丽、 金碧辉煌的圣姑祠毁于大火,仅剩下有72个台阶高的圣姑台,随着岁月 的剥蚀,台子也被削去了半截。不过,它仍不失为安平县城的悠久历史 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