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实欺骗性论文

合集下载

艺术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

艺术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

艺术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艺术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真实与虚构这两个概念。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常需要依据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和经验进行创作,但是创作者也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从而呈现出一种虚构的艺术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真实与虚构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传统上,艺术作品往往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创作的。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都会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描绘。

艺术家以自己的观感和感受为基础,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美丽和复杂性,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

这也是为什么艺术作品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然而,真实也有其局限性。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情感本身就是复杂的和难以捕捉的。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限制和难题。

例如,在绘画中,艺术家需要处理色彩、构图、透视和笔触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到画面的真实感。

在音乐和舞蹈中,艺术家需要处理节奏、和声、舞蹈动作等问题。

因此,艺术作品中的真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引出了虚构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虚构是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象而创造的。

在虚构中,艺术家可以忽略现实的局限性,创造出更为丰富和创新的艺术形象。

例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虚幻的色彩和形状;在音乐和舞蹈中,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节奏和动作。

虚构能够拓展艺术家的视野和创造力,为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

虚构和真实在艺术创作中并不是单独的概念,而是相互关联的。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将真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真实的素材和经验来支撑虚构,使虚构更具表现力和可信度。

另一方面,虚构也为真实带来了新的解释和意义。

通过虚构,艺术家能够重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情感,使其更具象征性和深度。

正是由于真实和虚构的相互促进,艺术作品才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打动我们的心灵和感官。

批评艺术乱象的作文怎么写

批评艺术乱象的作文怎么写

批评艺术乱象的作文怎么写《莫让艺术蒙尘》在当今社会,艺术领域本应是一片充满创造力和灵感的净土,然而,种种乱象却如阴霾般笼罩,让艺术的光辉逐渐黯淡。

艺术造假之风盛行,严重损害了艺术的真实性和纯洁性。

一些所谓的“艺术家”为了追求名利,不惜抄袭他人作品,或以低劣的仿冒品欺骗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更是对艺术精神的亵渎。

真正的艺术是源于内心的独特表达,是创作者灵魂的映射,而造假者却用虚伪和欺骗玷污了这一神圣的过程。

商业化的过度侵蚀也是艺术乱象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艺术逐渐沦为商品,以金钱衡量价值。

许多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放弃了个人的艺术追求和风格,创作出大量千篇一律、缺乏内涵的作品。

艺术本应是对美的探索、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的反映,而过度商业化使得艺术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度和意义。

艺术评论的失范现象也令人担忧。

一些评论者缺乏专业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被利益所驱使,对作品进行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

虚假的吹捧和恶意的贬低充斥在艺术评论中,让观众难以辨别作品的真正价值。

健康的艺术评论应该是引导观众欣赏艺术、促进艺术发展的有力工具,而不是成为利益的附庸和误导大众的手段。

更有甚者,一些艺术展览和活动为了吸引眼球,不惜采用低俗、恶俗的内容来博人关注。

这种以牺牲艺术品质为代价的炒作,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让艺术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艺术乱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社会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在作祟。

人们过于追求短期的利益和表面的繁华,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质和内涵。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当我们共同努力,摒弃浮躁与功利,回归艺术的本真,才能让艺术之花在纯净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的滋养和启迪。

莫让艺术蒙尘,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心灵的净土。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摘要】普金在其艺术美学思想中,强调了真实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普金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本质,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其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他认为,只有真实性的作品才能触动人心,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普金的艺术创作中,真实性贯穿始终,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来呈现作品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真实性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关注和珍视生活中的真实和情感,引发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关键词:普金、艺术、美学、思想、真实性、理解、灵魂、重要性、体现、意义。

1. 引言1.1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反映了普金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执着追求。

在普金看来,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真实性,才能真正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共鸣。

真实性不仅仅是作品的表面呈现,更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内涵。

普金认为,艺术的真实性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真诚表达和深刻思考的结晶。

普金如何体现真实性呢?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感悟,以及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精彩描绘和探索。

普金通过真实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使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是一种触动心灵的力量,它让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

普金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向我们展示了真实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价值,这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2. 正文2.1 普金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普金认为艺术的真实性是指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和情感体验相符合。

他认为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在普金看来,艺术的真实性需要通过作品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普金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和方法上。

艺术与“幻术”

艺术与“幻术”

艺术与“幻术”作者:马更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3期马更人们在探讨、阐述、观看、听觉时总是在不顾一切地相信自己的感觉,尽管知道这会有片面性。

而艺术,恰恰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通过画面或者装置、影像、舞台剧、杂技、魔术等等各种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给你一个小小的“谎言”,这是个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的“谎言”,它那么真实,甚至和你有了心理、生理的共鸣,以至于你必须相信它是真实的感人的。

而这些正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的高妙之处。

在视觉艺术中,分离是构图的基本手段。

他把每件艺术品都分离成不同的层次,把这些层次根据思想表达和重要性进行分阶。

每个层次由不同的个体单位组成,这些个体既是单独的,他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性由艺术家来安排。

我们暂且以拉斐尔的《戴蓝色王冠的圣母》(图一)为例,去说明这一道理。

在这幅画中最基本的分离是前景中人物与背景的分离。

而整个前景中的人物又被做了进一步的分离,熟睡的小基督、施洗者圣约翰怀抱十字架,戴蓝色王冠的圣母。

接着又做了第三层分离,就是把人和衬布等静物的分离。

其次是背景中物体的分离,整个画面由分离的个体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的组成和合理的安排最终使得你相信这是个真实的场景,它真实存在。

最重要的是在平面上制造了立体感的幻觉。

“幻术”是在西方教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西方教堂的建造总是能很恰如其分的利用穹顶的光,和玻璃透过的光营造一种似乎真实的神的光芒。

为了进一步强调神性的真实性,艺术家们运用分离的原理和透视的准则,可以把穹顶上的人物拉到很远的天空中,不由得你不相信自己身处其中。

绘画中最伟大“幻术”毫无疑问是文艺复兴中各位大师的各显神通,艺术家试图欺骗观众的眼睛,使他们分不清绘画与真实。

幻觉主义在整个文艺复兴艺术中居于中心地位,而文艺复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典艺术“混同艺术与真实”的雄心的影响。

画家柯雷乔的《圣母升天图》(图二),画家在顶部正中间构思出一个天堂的模样,四周环绕着不同动态飞舞着的天使,圣母在他们的簇拥缓缓升到空中,惊愕的民众在地面上虔诚地盯着天空。

论亚里士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

论亚里士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

论亚⾥⼠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论亚⾥⼠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报告⼈:周宇摘要:要:《诗学》中,亚⾥⼠多德认为摹仿是艺术的本质。

在对摹仿的媒介、对象、⽅式以及摹仿的不同层次的区分下,亚⾥⼠多德认为诗⼈作为摹仿者可以通过创造的⽅式直接摹仿现实⽣活。

同时诗⽐历史更加真实,这在于“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这种“真实”并不是⽇常意义上“逼真”、“酷似”的再现式的真实,⽽是充满了假定性的艺术真实关键词:关键词:摹仿;《诗学》;艺术真实;假定性摹仿说是亚⾥⼠多德美学思想中重要的⼀部分,但摹仿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

古希腊爱利亚派克塞诺芬尼认为⼈按照⾃⼰的模样塑造神的形象,这可以被认为是摹仿说的雏形。

赫拉克利特强调和谐,⽽艺术则因摹仿⾃然⽽和谐。

德谟克利特也持艺术摹仿⾃然的观点,他提出了摹仿活动中⼈作为摹仿的主体的“学习”的作⽤,但这种摹仿仍然是简单的、机械的摹仿。

苏格拉底把摹仿的对象从“⾃然”扩⼤到“所见之物”,他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他还认为艺术要摹仿美的性格、⼈的⼼理情绪,表现⼈的精神特质。

柏拉图极⼤地发展了摹仿说,摹仿在他那⾥成为了理念的摹仿,艺术家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式世界,作为摹本的摹本,艺术作品与真理,即理式世界隔了“三层”,是不真实的。

亚⾥⼠多德正是在前⼈关于摹仿的讨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摹仿说。

⼀、作为创造的摹仿在希腊语中,“摹仿”(mimêsis)来源于“拟剧、表演”(mimos),它具有转化、蒙骗,摹仿⼈或动物的表情、动作、声⾳等义。

[]汉语中,“摹”在《说⽂解字》⾥被解释成“規也”,《说⽂解字注》:“規者、有法度也”,⽽“仿”则被训为“相似”——摹仿即在⼀定的法度下使之相似。

可见摹仿⼀词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照着样⼦做,⽽且在古希腊那⾥,其最初便具专指表演上的摹仿。

亚⾥⼠多德⽤⽤“整⼀性”来解释戏剧情节的摹仿,这实际上是对摹仿作“相似”、“求真”意义上的阐发。

艺术的真善,假善,伪善

艺术的真善,假善,伪善

艺术的真善,假善,伪善周迪洋先把话说在前头。

艺术的真善假善与伪善,前面两者是可取的,最后一个是万万不能要的。

但按时间来划分,真善是艺术的起源,假善是艺术的黄金时代,而伪善是现中国一大畸形的狂潮。

真,假,伪,三善似善而不全是善,表现形式相同但所传达的情感以及对艺术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

真善可算是人类艺术的老祖母了,它讴歌的是最古老的美,是我们认知艺术的第一评判标准。

说得大,这是一种对由神的敬仰,祈求国泰民安的大善所引申出来的。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假大空的定义,应遭摒弃。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逃不出宗教的牢笼,对神灵的美化便成了较早的题材。

人们各信各的神,有信仰,有颗善良的心,亦好。

正如每一个宗教的创造家,他们心怀神灵,他们爱人,他们因此而成为创造者,是神学上的大艺术家,后面的人是模仿者,是卑躬屈膝的奴仆,失真了。

从真善的角度,他们笃信上帝,塑造的作品理应是“真情实感”的,但结果并非如此,耶和华填满了他们的大脑,他们栽进了宗教思想的牢笼,想拉也拉不上来,他们是上帝的狂热分子,他们疯了。

他们真实的情感(抑或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对爱与性的渴望和打抱不平的抗争早已被宗教教义九九归天了。

他们是宗教的牺牲者,其作品可叹可泣但也称得上美丽,他们崇尚美,他们也曾塑造了美,但他们本身却是不完美的。

托尔斯泰是纯粹的保守主义,他信奉崇尚善的艺术,是种观念上的老顽固:“将来的艺术和现在不同,它并不止描写少数富人们的生活,它要努力于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它要将努力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它将要努力传达人类友爱的精神;这样的艺术才能被接纳,被称赞,而且传布开来。

”好一个政治宣传,这在维护政权上,我打满分,遵循美学上,我迟疑的打个50分,对于真正的艺术而言,我打0分。

这一套,艺术家们不喜欢,老百姓们将信将疑,统治阶级最喜欢。

于是列宁来了,无产阶级蜂拥而上,全是政治家。

这也奠定了托尔斯泰是纯纯粹粹的人民公仆,他错在局限了对艺术这门学科的定义,他只会高歌善,因而只是文学家而非艺术家。

艺术作品中的“失真美”

艺术作品中的“失真美”

艺术作品中的“失真美”在某些作品中,“失真”的表达反而比真实的再现更加可信。

对于这种奇特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的分析,论述“失真”在艺术创作中的奇特作用。

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知识性”的错误,而变成了艺术家别出心裁的妙笔。

最初的艺术来源于对现实事物的临摹,所以,相似与否则很多时候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

但随着艺术技法与审美的进步,艺术家开始更加注重于事物的神似,而非形似,艺术家主观创造地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作品却比真实再现的反而更加受到欢迎,让人更加觉得协调而可信。

这也正是我们想要探究的关于艺术作品“失真”的魅力比如东汉出土的“说书陶俑”,表情极为生动,刻画出说书艺人的情感瞬间和他的典型特征,并配合以手舞足蹈的动作,加强了人物的神态动势。

但事实上,这样的动作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很多汉代的雕塑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人物动作非常伸展,甚至常常是一些无法真实达到的动作,只是为了表现一种欢欣活跃的情绪。

但这样的作品却在视觉上毫无“违和感”,反而让人感到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

比较典型的还有埃及的人物壁画,在古埃及的艺术表现中,都将人的形象描绘为侧身像,但其上半身却是以正面的形象示人,这样的画法是为了突出人物各个部位的特点,从最有特色的角度来进行表现。

这样扭曲的体态明显是有违常理的,但却并不感觉怪异,反而更加突出出了人体的身形和动作。

同样的例子在印度也有,像有名的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的“舞王湿婆”青铜像,湿婆的舞姿被刻画得十分优美,他手臂伸开,轻抬左脚,右腿弯曲,十分富于节奏的美感。

由于雕像外围还有火圈的装饰,以及服饰的搭配,使得整体看上去非常协调,舞王的舞姿也被看成是他身体柔软,舞艺高超的表现,不会让人去质疑这样的姿态的可行性。

但事实上这样的动作是人体无法完成的,但因为艺术家匠心独具的描绘使得人们从视觉上无法发现其漏洞,反而为舞王婀娜的体态,轻盈的舞姿而折服。

这样的“失真艺术”,它与一般的夸张或者抽象表现手法不同,“失真”有一种“欺骗性”。

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与艺术虚构

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与艺术虚构

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与艺术虚构文学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品,旨在通过文字传递一定的信息、情感或思想。

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与艺术虚构成为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在虚构的内容中保持真实性,成为作家需要思考的课题。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指的是作品所呈现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的符合程度。

在这个方面,作家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性格、展示社会现象、描绘自然环境等方式来表现真实性。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环,作家需要刻画出立体的、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对其产生认同感。

同时,通过展示社会现象,作家可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让读者在虚构的故事背后感受到真实的社会问题。

此外,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家需要通过细腻的描绘来让读者感受到其存在的真切感。

然而,虚构的本质使得文学作品往往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局限,这就需要艺术虚构的手法来进行创作。

艺术虚构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手法,它通过夸张、悖论、想象等手法来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拟世界,以此来实现创作者的艺术表达。

艺术虚构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而虚构的内容往往能够展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写作功底,为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然而,艺术虚构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真实性,不能违背逻辑、过于离奇或缺乏可信度。

虚构的世界应该有一定的内部逻辑和规律,虚拟人物的行为和情感也应该有其合理性和可信度。

否则,读者将很难接受故事中发生的事情,无法与作品产生共情,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因此,作家在运用艺术虚构的手法时,需要在灵活运用的同时,保持一种适度的真实性。

真实性与艺术虚构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相辅相成,为作品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想象空间。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需要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运用适当的艺术虚构手法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而读者则需要通过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去体会其中的真实性和虚构之美。

而无论是真实性还是艺术虚构,都需要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默契的关系。

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真实’

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真实’

摘要:对于何为“艺术的真实”,一直众说纷纭,传统“模拟说”所持的单纯描摹对象即“艺术的真实”的观点现在已被大多数艺术家否定,他们认为那种方法不过是表现了一些外在的东西。

而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看起来虽然不符合视觉所见之物,但因其准确地表现了物质的内在本质状态,也被认为是准确地表现了“艺术的真实”。

关键词:“艺术的真实”;“模拟说”;“心灵的真实”;“天人合一”在艺术发展的这条长河中总是不期的出现一些异常的旋涡,这旋涡看似凶猛、看似荒谬,但也正是这些旋涡推动着艺术之舟不断的前行。

对于何为“艺术的真实”,自古以来便有着大量的争论,艺术真实性的标准也是变化发展的。

在西方传统艺术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一直遵循一种“模拟说”,这种学说认为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自然描摹的肖似程度,艺术作品是现实事物的复制品,一幅作品中表现的东西如果与事物相似到乱真的程度,那就是艺术水平相当高了。

写实艺术就是在“模拟说”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写实艺术利用焦点透视的原理,缩小远处的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制造一种真实空间的幻觉,与人们在观看时看到的东西相差无几,但这与“艺术的真实”不同。

因为人们在观看时,物体因透视而在视觉中产生缩小变形,而写实艺术要表现逼真的画面效果只能单纯地描摹对象,所以表现出来的是已经变形的物体,物体的内在结构已被改变了,虽然看起来象客观对象,但仅仅符合“视觉的真实”,并不等同于“艺术的真实”,这实际上是现代人说的“幻觉主义风格”。

来看以下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画家吉托作过的下述评论“画家吉托是这样一个天才,对自然中所拥有的任何事物,他都能用铅笔、钢笔、毛笔加以描绘,这些由他描绘出来的形象与原物相比,不仅仅是与原物相似,它们本身看上去似乎就是原物。

由于如此逼真,很多人的眼睛都被这些形象欺骗了,人们全都错把画中的形象当成了真实的东西。

”按照知觉心理学的解释,人们之所以把表现视觉所看的东西等同于“艺术的真实”,是因为受了哲学上的“朴素现实主义”的影响。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摘要】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普金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真实性,即真实地反映生活和人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价值。

他认为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家表达自我和与观众进行真诚交流的基础。

在普金看来,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体现在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和情感的深刻触及。

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直面生活的真相,赋予观众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普金的真实性思想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激励艺术家追求真实、深刻和内心的表达。

普金的贡献不仅在于强调真实性的重要性,也在于引领艺术界朝着更加真实、纯粹和有价值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普金、艺术美学思想、真实性、艺术作品、艺术价值、艺术创作、定义、重要性、启示、贡献。

1. 引言1.1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展现的真实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作品本身的真实性。

普金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能够真实地呈现出生活中的情感、思想和情感,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复制客观事物。

他认为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传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普金的美学思想中,真实性被视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是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能够打动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这是真实性的重要表现。

普金的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还包括作品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和反思。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反映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内涵。

普金的真实性思想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上,还体现在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上。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保持真实的创作态度,不受外界干扰和约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作出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2. 正文2.1 普金对艺术作品真实性的重视普金认为,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其最核心的品质之一,是衡量一件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表达,而不是虚构或夸大事实。

艺术文学中的“虚构性真实”--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启示

艺术文学中的“虚构性真实”--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启示

第 43 卷第 1 期Voi.43 &No.1荷泽学院学报JouenaiofHeeeUnoeeesoty2021 年 2 月Feb.&2021艺术文学中的&虚构性真实'——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启示**收稿日期:2020 - 10 - 15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110)作者简介:孔晓静(1980—),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孔晓静(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列奥•洛文塔尔在他的文学社会学研究中区分了艺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范畴,并针对二者提出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他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对于如何发掘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社会维度研究和批评的问题探讨具有启发意义:艺术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现在文本中所蕴含的“虚构性真实”;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性真实”解析与作家创作的原创性和对 文学传统的继承性的分析相结合是更为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洛文塔尔;文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社会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1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103 (2021)01 -0104 -04列奥)洛文塔尔(Lee Lowenthal )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学术观点既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的批判立场,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是20世纪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1]o 洛文塔尔在文学社会学和大众文化研究领域都有突出的学术贡 献[2],他的两部代表性专著《文学、通俗文化和社 会》(Literature , Popular Culture , and Society , 1957 )和《文学与人的意象》(Literature and tUe Image ofMan , 1961)在欧美学术界颇受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洛文塔尔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和 相关的实证上,而以他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为 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却极为少见,除了方维规在对西方文学社会学历史的梳理中介绍了洛文塔尔的主 要观点[3],以及甘锋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对文学研究新范式的启示之 外⑷/50,再无他人论及。

艺术是否应该追求真实性?(辩论辩题)

艺术是否应该追求真实性?(辩论辩题)

艺术是否应该追求真实性?(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艺术应该追求真实性,因为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首先,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只有真实的作品才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正如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曾说过:“艺术不是谎言,艺术是更真实的真实。

”其次,追求真实性可以使艺术作品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

通过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世界,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真实的艺术作品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

因为人们渴望真实,渴望找到与自己内心世界相契合的东西。

因此,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其吸引观众的关键。

反方辩手观点:艺术不一定要追求真实性,因为真实并不是艺术作品的唯一价值所在。

首先,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其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想象力。

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艺术是副本的副本。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并不一定要忠实于现实,而是应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其次,真实性并不是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但它们却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和享受。

最后,追求真实性可能会限制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和想象力。

只有放弃对真实的追求,艺术家才能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综上所述,虽然真实性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想法,而不一定要忠实于现实。

因此,艺术不一定要追求真实性。

2.1-艺术的真实性

2.1-艺术的真实性

术语解释库
第二章中世纪文论
==================================================================
2.1-艺术的真实性
在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上,艺术作品的虚构问题与宗教信仰所要求的道德真诚始终构成一种张力。

奥古斯丁的文艺观:艺术亵渎上帝,诉诸情感,毒害心灵,是认识和热爱上帝的障碍。

但是他认为,艺术是允许虚构的,艺术的欺骗不是真正的欺骗。

奥古斯丁文艺观的转变:在改信基督教以后,他谴责艺术的虚构,倡导建立检查制度,把诗视为虚假的、不必要的和堕落的,完全从宗教道德的眼光来看待文艺作品。

奥古斯丁对于艺术的形式并没有彻底否定,他更加关注的是内容而非艺术形式本身。

1。

[关于艺术的论文]关于艺术的论文3000字

[关于艺术的论文]关于艺术的论文3000字

[关于艺术的论文]关于艺术的论文3000字艺术的论文篇1试论艺术欣赏中形象与真实的关系摘要: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内在的“共通性”,即“形象”。

不同门类的艺术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形象”来呈现的,因此“形象”就是进行艺术欣赏的重要切入点。

在欣赏艺术形象时,许多欣赏者往往认为艺术形象越贴近现实之真越好,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讨论艺术形象与真实的关系。

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之真,是艺术能够被欣赏的基本前提。

但艺术并非单纯求真,形象要为艺术理想服务,它所具有的是恰当好处的艺术的真。

关键词:艺术欣赏;艺术形象;真实;艺术理想一、艺术欣赏的关键在于形象以往对艺术的欣赏有许多不当之处。

传统的审美欣赏往往关注艺术品的表象,以“美”为标准进行评判。

这种欣赏标准是不恰当的,很多艺术显然很难跟美扯上关系。

但我们依然承认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重新审视艺术欣赏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形象”入手。

维特根斯坦认为各个门类之间在一种家族相似,该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正真使得艺术大家庭诸多成员走到一起的关键不是所谓的“家族相似性”,而是它们之间的“内在共通性”,也就是“形象”。

尽管各个门类艺术所依托的媒介各不相同,但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形象”贯穿艺术创造的整个过程。

艺术的全部精髓凝聚在它所塑造的“形象”之中,艺术所呈现的形象是联通艺术品与欣赏者的桥梁,因此,形象是艺术欣赏的切入点。

“形象”一词,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

我们所认为的艺术中的形象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形式,即形式主义所关注的焦点。

第二部分是内容,内容才是形象的关键之所在。

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形象由形式和内容共同构成的完整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首先被形象的外在形式所吸引,它悦目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惊人的构造等等,这些特征都让我们感到愉快。

与此同时,这些外在形式也会引发我们的联想,于是与此形象相关联的一切便都纷至沓来,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普金(Alexei Alexandrovich Pujin)是20世纪俄罗斯艺术美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当代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普金的艺术美学思想中,真实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所在,只有真实的艺术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本文将从普金的艺术美学思想出发,探讨真实性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并分析真实性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普金对真实性的理解。

普金认为,真实性并不是指艺术作品的表面现实,而是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在真理和情感。

他强调,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外部的形式和现实。

普金认为,艺术家应该尽量避免形式化和假冒的艺术表现,而应该追求内在的真诚和情感,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在当代艺术中,真实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真实性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真实性这一问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作品。

在当代艺术中,真实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艺术家试图通过夸张和变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以求脱离现实的束缚。

一些商业化的娱乐作品也试图通过精心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来欺骗观众,以获取商业利益。

这些现象都给真实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使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真实性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理解真实性不仅仅是指作品本身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性。

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

我们需要强调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追求真实性,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

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我们需要强调真实性对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具有真实性的作品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艺术与真实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真实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真实的辩证关系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传递情感、思想和观念。

然而,艺术与真实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有些人认为艺术是一种“虚构”的形式,与真实世界无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艺术是真实的反映。

事实上,艺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它们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首先,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反映。

许多艺术作品通过描绘真实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传达现实世界的情感和经验。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人们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中的人性、社会和情感。

然而,艺术也可以是虚构的表达。

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都是通过创造独特的故事和角色来展现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虚构的艺术作品可以让观众或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和观念。

这种虚构的表达方式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困境的方式,同时也让人们对现实世界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在现代艺术中尤为明显。

一些艺术家倾向于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达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他们通过绘画、摄影和雕塑等形式,直接地描绘真实的场景和人物。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真实的面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另一些艺术家则喜欢使用抽象表达方式来创作艺术作品。

他们通过剥离物象的细节,以形式、颜色和构图等抽象元素来展现情感和观念。

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与具体的现实情境脱离,把焦点放在内心世界和普遍的情感上。

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并通过个人的想象力和理解来赋予作品以自己的意义。

总而言之,艺术与真实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它可以是真实的反映,通过描绘现实世界中的情感和经验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艺术也可以是虚构的表达,通过创造独特的故事和角色来展示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相互补充,丰富了我们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

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既理解作品背后的真实,也欣赏其中所蕴含的想象和超越。

艺术的真实VS现实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VS现实的真实

《戏剧之家》2018年第14期 总第278期157美术视点艺术的真实VS现实的真实岳利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摘 要】本文通过列举东西方部分艺术作品,阐述艺术中的真实并不等于现实的真实,倡导创作者在创作写实艺术时并不能单纯照搬现实,为了提高画面的真实感,需要创作者进行探索和考量,进行必要的再创造,最终使作品呈现出真实动人的感觉。

【关键词】艺术;现实;真实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157-01艺术是涵盖了多种表现形式的作品的统称,其中有写实和写意之分。

写实的作品,大家更多认为是与现实相差不大的艺术作品,是更接近现实的最真实的表现方式,其实不然,艺术作品里的真实更多是艺术家为了使作品看起来比现实更逼真而进行了特殊处理的一种表现方式。

大家所熟知的雅典雕刻家米隆的代表作品《掷铁饼者》,向观众展现的是一个身材近乎完美的青年男子俯下身体,积蓄力量,即将要掷出铁饼的那一瞬间。

模特健硕的身体、流畅的线条、连贯的动作,给予观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切有力。

但是倘若你试图模仿掷铁饼者那样的标准动作时,这种真实就会被打破,因为即便是专业运动员都不可能完全模仿这种姿势。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掷铁饼者的造型方式与现实中运动员掷铁饼的标准动作有所出入,反倒与埃及的传统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上半身采用正面,下半身采用侧面,四肢则选择完整的角度去体现,这种姿势正常人效仿起来其实是很困难的,之所以雕塑《掷铁饼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是因为米隆在艺术与真实之间探索出了最佳结合方式,使之看起来更加让人信服。

无独有偶,19世纪伟大的法国画家热里科的作品《爱普瑟姆赛马》,画中奔驰在赛场上的骏马四蹄一齐腾空,气势逼人,观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甚至还可以听到骏马嘶吼的声音,观其画如临其境。

若干年后,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慢慢发现即使奔跑得再快的骏马,也永远不可能如其画中所展现的那样,四蹄全部腾空,不禁感叹被热里科的画作欺骗了这么多年。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
普金艺术美学思想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真实的东西,包括现实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以及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灵感。

对于普金来说,真实性是艺术的核心,艺术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表达真实的世界,以达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普金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是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不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美感或者装饰性。

艺术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形式,艺术家能够通过表达自我来创造艺术作品,但是艺术作品本身应该能够被广大受众所理解和欣赏。

普金的美学思想与现实主义美学思想有些相似,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现实主义美学强调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和观察,而普金的美学思想则更强调主观的情感和灵感。

普金美学思想中的真实性,不同于真实主义美学中对事物的描绘,更是在情感上表达真实。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应该反映现实世界,而且还应该在情感和灵感上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真实表达。

因此,普金在其文学作品中经常写出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意图。

普金的美学思想还关注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他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艺术创作对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期对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总之,普金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在情感和灵感上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以及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和角色。

这些思想表达出了一种深刻的艺术观念,对后来的艺术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摘要:众所周知,绘画是一门离不开“眼睛”的艺术,因而“可视性”是绘画最基本、最重要、最不可再还原的本性。

离开了“看”,绘画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为“看”的艺术和造型艺术,绘画就涉及到“像”与“不像”的问题,并且一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作为人们判断一幅画好与不好的标准。

然而对于艺术史的研究使我们明白:真实的标准如果只用肉眼来衡量是不真实可信的。

并且事实证明我们的眼睛对我们总是有欺骗的。

关键词:艺术;真实;欺骗性
中图分类号:j2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38-01
对于外在世界,我们习惯于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物象,认为看的能力是与生俱有的、本能的,其实不然。

看见一个东西是视觉正常的人的一个本能,而看懂一件事物却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得来的,我们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懂视觉与视知觉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所谓视觉是指视网膜能接收视觉信息并能传导到大脑皮层,而视知觉则是指大脑皮层能处理这些视觉信息,并形成概念,使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与外部事物的存在方式达成一致。

我们的感知程式是建立在对于形体记忆与色彩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这两种视觉官能与现象世界相互融合,就形成了无论是透视法原理还是明暗法都不会出错的、相对于视觉世界的清晰而统一的整体景观。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造成这些空间幻觉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如形与形之间的
重叠、倾斜、透视缩短、变形、模糊等等。

对此,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作了较为全面详尽的探讨,同时他还指出:“仅仅是少数的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知觉对象的认识,并能够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式样。

”对于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认为重要的几个特征,就会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即使是以墨色来表现物象的中国画,在其发展历史上也有过画家创造了某个能以假乱真的绘画形象的传说。

但是,假若将各个民族、各个时期那些公认为逼真的形象直接与现实相比较,而不是与各个民族、各个时期的人们看惯了的画相比较,这种所谓的“乱真”就很难成立了。

拿热里科的《埃普索姆的赛马会》为例,我们就会看到绘画是怎么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此画中的马的姿态是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因其不触及地面,而显得是在全速运动,四条腿差不多折叠在自身下面的瞬间被拍摄下来的马,却好像是在原地跳跃,而这样的幻觉却让我们觉得恰恰是在奔跑。

这样的事实恰恰证明了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贡布里希说过:“天真的眼睛只是一个神话。

”把再现事物的方式与“看”事物的方式等同起来肯定会误入歧途,在《艺术与幻觉》中贡氏用了大量例证来证明视觉艺术发展中所知与所见的矛盾。

他通过对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所作的分析,说明正是画家“抑制了对世界的所知,而只是专注于他的所见”才发展起绘画的幻觉传统的。

艺术家有目的的选择使绘画再现的景观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景观。

传统习俗和心理定向总在影响画家,画家与其说
是真实地画他所见,倒不如说他是在画其所知。

这个“知”是他学习传承获得的而又有意无意对他以后的创造带来影响的思维方式、语言惯例和审美趣味,创新必然要以此为前提。

可以说,传统的写实绘画从来就不是真实的,因为传统的画家只在画室里画画,除了模特是对景写生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画家主观臆造的。

特别是在风景画、历史画或宗教绘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然而印象派在宣称他们以惊人的、科学性的准确将人的视觉印象真实地记录在画布上时,我们却发现他们整个作品的内含也随着虚构手段的消失而消失殆尽了。

那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曾将我们的所知与所见分开过,我们的视力实际上是我们对于事物的错觉。

当绝对忠实于视觉经验的做法既变成一种道义,又是审美必须履行的责任时,这些问题就涌现了出来。

对印象派画家来说,在他们闪烁的油画布上那些彩色的雾霾里绘画创作的内含早已失去了意义。

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

你忠实于你的视觉的每一细节,然而,所有的组成部分最后也不会融合成一个让人信服的整体。

我们从来就不曾完全真实地再现过自然,我们所谓的艺术的真实只不过是观众认为的幻觉。

没有“把一个东西当成另外一个东西”的错误,我们的眼睛就不可能被一幅幻觉艺术作品所欺骗。

把画布上的点彩当成真实世界的悖论使我们明白,世界看起来不可能非常像一幅画,但一幅面看起来却能像世界。

画家在完成他们的作品的时候并不是睁开双眼,观看他的四周,而是运用色彩或形式构造出所需要的形象。

我们通常忘却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的原因就在于:
在过去的大多数绘画中,我们习惯于用几种色彩表示自然中的一个东西——褐色的几笔几划代表树干,绿色的小点代表树叶。

而我们能做到这一步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观众的幻觉。

在这里引用《艺术与幻觉》提纲里的话似乎更为贴切:
幻觉既是艺术得以产生的条件,又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

知觉和知识是幻觉的根基,自然则是幻觉的催化剂。

幻觉使艺术家为制作精品而殚精竭虑,然而艺术的成功与流传须得观众之幻觉的积极参与。

★该论文是河南省社科联项目“以市场带教学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