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_葛美玲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

江西地处北纬24°29′-30°04′的中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温暖湿润。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 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 面的优势。
市区
南昌 九江 上饶 抚州 宜春 吉安 赣州 景德镇
萍乡 新余 鹰潭
辖区
6个区3个县 3区3县级市7县 3区1县级市8县 2个区9个县 1区3县级市6县 2区1市10县 3个区13个县 2个市辖区1个县级 市1个县 2区3县 1区1县 2区1市
案例:长江三角洲工业和人口分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由图可知,该地区工业总产值高。该 地区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水平高, 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
人口分布与文化传统、民族和政治等因素紧密相关。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影响江西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鄱阳湖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课时总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江西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1)在左图中画出江西人口分布。
2)在右图中写出影响因素。
学习任务一:了解世界人口分布
【找一找】读下表,在图上找出人口超过 1亿的国家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区?
活动: 分析自然因素对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影响
思考: 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密东疏的自然原因 。
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密东疏的自然原因 。 东部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低,西部 气候更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作物生长。 西部伏尔加河流域土壤肥沃,利于耕种,东部 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土壤肥力低下。降水 西多东少,伏尔加河流量大,水资源分布不均 衡。西部主要地形区为东欧平原,地势平坦, 适宜人类活动,东部主要地形为高原山地,不 适宜人类活动。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广袤的国土面积使 得中国的人口分布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 的密度分级和重心曲线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口地理状况人口密度、分级、重心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中国的人口重心仍在不断向东移动。这既带来了东部 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让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和经 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未来的政策制定应更加注重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发展,优化 资源配置,避免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带来的不均衡问题。
关键词:人口密度、分级、重心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分布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和动态变化特点。研究和理解这些差异和变化趋势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我们应更加注重全国范围 内的统筹发展,推动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畜禽养殖国家之一,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 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和重心曲线特 征也在不断变化。本次演示将分析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特征,以 期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数据、各地政府公开数据、行业协 会数据等。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等。
2、重心曲线特征
结论 本次演示分析了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特征。结果表明,中国 畜禽养殖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畜禽养殖业发达, 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规模化饲养逐渐成为主流,且智能化饲养技术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中国畜禽养殖业的重心主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并呈现出向东北方向 移动的趋势,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导学课件第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

地
的绿洲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土壤
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由 于土壤肥力、耕作性能不同,人口分布 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的黑土分 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 矿产资源 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
油田等工矿开采区也是居民密集点
矿业城市,如攀枝花、 克拉玛依、鹤岗等
交通便捷
解析 结合图例可知,江苏省的人口密度在500人/km2以上,这是因为江苏省生产力水平 高,社会经济发达,交通(jiāotōng)便捷,大量外来人口迁入。
123 45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3)西藏的人口密度较小,其主要 自然(zìrán)原海因拔是(h_ǎ_i_b_á_)高__。
解析 西藏海拔(hǎibá)高,空气稀薄,所以导致人口密度小。
举例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发生大 政治因素
规模移动
宗教因素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习俗
美国的唐人街
政府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第二十四页,共35页。
跟踪 (gēnzōng) 训练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
(zhòngyào)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回答1~
学习(xuéxí)目标
XUE XI MU BIAO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分布(fēnbù)状况。 2.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人口分布(fēnbù)的主要因素。 3.结合实例,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fēnbù)格局。
第三页,共35页。
梳理教材 夯实(hānɡ
容(nèiróng)索引s探h究í)重基点础 提升
中国人口分布重心

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反映人口分布状况,除了使用人口密度的一组指标外,还可使用人口分布重心。
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
从一个时期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
表42提供了有关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数据,其中包括从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至1990年的全国人口分布重心以及1990年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分布重心。
从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l)中国人口分布明显地偏向于国土的东南方。
1990年的人口重心东距长江口770公里,西距国境最西端却达3660公里;南距海南岛三亚1640公里,北距黑龙江漠河则为2470公里。
东西两侧的比率大约是1∶4,南北两侧的比率大约是2∶3,清楚地反映出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2)中国古代文明发祥于黄河中下游及其毗邻地区,直到汉代,人口重心一直位于河南省中西部。
公元2年的人口重心距离黄河仅约10公里。
此后,即明显地向东南方转移。
汉末进入了淮河流域,唐末又越过江淮分水岭进入了湖北省,元末更向东南移进安徽省。
至明初,人口重心到达东经116°09′,北纬31°00′,在中国迄今为止的整个历史上,此时其位置大概最偏于东南了。
不久,明成祖将京都从南京迁往北京。
在随后一段长时间内,东南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增长放慢,西部和北部广大地区则得到进一步开发,人口重心遂开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
表42 (一)历年中国人口分布重心(二)1990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分布重心大致可以明代永乐年间作为一个分水岭,把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模式区分为两种:在此以前,方向是东南,曲折小,速度快,从公元2年至1393年共向东南方移动了800公里,平均0.6公里。
在此以后,总的方向是向西北,但曲折多,速度慢,1393~1953年间,共向西偏北移动270公里,年均不到0.5公里。
从旧中国这两种模式看,在封建社会的早、中期,人口总数还不太大,未开发的土地则相对较多,人口分布的改变有较大的空间余地。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_葛美玲

3
基于人口密度分级的中国人口分布图系
如图 1 所示 , 中国人口分布空间集聚的特点非常明显 。 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些密集与 稀疏的地区分开呢 ? 利用 ArcGIS 强大的空间选择功能可以做到这一点 : 我们将人口密度 级别不同的地区全部分割开来 , 成为单独的图层 ( 图 2) 。 图 2 中的每一张地图都代表了该 级别下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 将它们组合起来观察 , 更易获得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的变化 信息 , 我们把图 2 称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图系 。 图 2a 显示了人口密度在 0~1 人 /km2 的分 区单元分布 , 图 2b 为人口密度在 2~5 人 /km2 的分区单元的分布 。 它们几乎全部位于西北 半壁 , 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 、 绿洲地区 , 大片荒漠沦为无人区 。 图 2c 、 图 2d 和图 2e 上 的人口分布逐渐稠密起来 , 其分区单元的分布也都以西北为主 , 人口相对集中 。 图 2e 的 分 区 单 元 ( 人 口 密 度 在 26~50 人 /km2) 分 布 在 胡 焕 庸 线 附 近 。 图 2f 到 图 2p 的 分 区 单 元 ( 人口密度 >100 人 /km2) 开始以东南半壁为主要的分布地区 。 图 2o 的分区单元 ( 人口密度 在 1000~3000 人 /km2) 分 散 分 布 , 是 中 国 主 要 大 城 市 的 市 辖 区 , 一 般 都 是 人 口 集 聚 的 核 心 。 图 2p 零星分布着几个人口密度在 3000 人 /km2 以上的分区单元 , 代表了全国的特大 城市 , 它们是全国人口集聚的中心 , 主要分布在长三角 、 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 对人口密度分级的各个图层做统计分析 , 分别计算它们所包含的分区单元个数 , 以
2
数据来源和处理
1935_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_杨强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5卷第8期2016年8月V ol.35,No.8August,2016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杨强1,李丽2,王运动1,王心源2,陆应诚3(1.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37;2.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100094;3.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6)摘要: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作用下,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基尼系数、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中国1935-2010年6期人口普查县级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和中国人口分布的时空分析。
结果表明:受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相对明显;尽管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发展态势不断增强,但总体空间格局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地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格局,但该线西侧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人口密度超过50人/km 2的区域面积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持续向西北扩张。
关键词:胡焕庸线;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时空演变DOI:10.11821/dlyj2016080121引言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演变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2]。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研究中国人口分布状况,揭示人口分布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对实现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3-5]。
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多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自汉晋时期,全国人口与经济重心持续向东南迁移,逐渐形成了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6]。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用瑷珲(现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论证了这一现象,揭示了人口分布差异规律和中国资源环境区域差异特征,成为国内外人口研究的重要参照[7,8]。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8第七章图表判读系列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一、读图名:图名包含了统计时间、统计范围和统计对象。
如上图,统计时间是1990—2014年,统计范围是我国某省,统计对象是常住人口数量变动。
二、看图例或坐标:图例是对统计对象进行分类并加以描述。
关注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注意坐标单位。
如上图,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人口数量,单位为万人。
三、读数据:特别注意极值、拐点,曲线的陡缓、走势。
如上图,大约在2000年之前,常住人口数量变化较大,2000年以后常住人口数量变化较小。
四、联系题目:根据题目设问,分析图中所问及的人口指标的特点,观察曲线变化,分析数据,尝试表述规律。
五、析原理、找方法:联系教材中的表述和原理,对统计数据显示的规律进行解释,尝试寻求答题思路。
如上图,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62年以来,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其中16~59岁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0.7%,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比上年末提高0.5%。
下图为2016—2021年北京人口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中国人口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B.人口老龄化加剧C.人口数量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D.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小的影响(2)关于2016—2021年北京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C.人口迁移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D.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关角度思维过程读图名根据图名,显示地点是北京,项目是人口读数据户籍人口逐渐增加,常住人口减少,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联系题目题目要求是回答北京人口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析原理、找方法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6—2021年出生率降低,说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常住人口数量与户籍人口数量之差,即为常住外来人口,经计算可以得出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迁移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且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文化繁荣,应是吸引人口流入的拉力,但图中显示2016—2021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从图上可以看出,2016—2021年北京自然增长率和常住人口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北京人口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只与自然增长有关(1)B(2)A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五)一、选择题(2024·中山模拟)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突破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 下表所示。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疏密的指标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分布不均衡 (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3%,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 总人口的7%左右。 (2)从各大洲看, 亚洲 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 大洋洲 人口 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 (3)一个国家内部人口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如我国 东南 部人口稠密,西 北部人口稀疏。
2.社会经济因素: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 接相关。就业机会多、 收入 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
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3.其他因素:文化传统、 宗教 、民族和政治等。
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 (1)亚洲人口数量最多,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大。( × ) 解析 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 最小。 (2)目前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致相关。( √ ) (3)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内部不存在人口密度的差异。
(×) 解析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人口密度也存 在差异。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有哪些?
情境探究 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3个:中国、印度、美国、印 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 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其中亚洲国家有7个。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下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
绘图说明中国人口密度线地理意义

绘图说明中国人口密度线地理意义中国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绘制中国的人口密度线地理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密度对地理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地域、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明中国人口密度线的地理意义。
首先,中国的人口密度线地理意义体现在不同地域的人口分布差异上。
大致可以将中国的人口分布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海洋和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高。
内陆地区主要包括河南、湖南、湖北等省份,人口密度一般较东部沿海地区低一些。
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经济相对不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通过绘制中国的人口密度线地理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和区域差异,有助于了解各地人口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其次,人口密度线地理图还能够反映资源利用和开发程度。
中国的人口密度线地理图中,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的省份人口密度较高,这是由于这些地区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较好,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资源相对匮乏,人口密度较低,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资源利用和开发程度相对较低。
通过人口密度线地理图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重要性。
最后,人口密度线地理图还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中国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城市化水平也较高。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人口密度高且经济发达。
相反,在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绘制中国人口密度线地理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绘制中国人口密度线地理图可以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和区域差异,并体现资源利用、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人口密度线地理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一、引言在人口学领域,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密度高低的原因,并分析对于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
然而,中国的人口并不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国土上。
一般来说,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相对较少人口。
1. 东部地区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沿海省份以及长江沿岸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比较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人口集中在这些区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机会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2. 西部地区相对而言,中国的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这些地区地理条件较为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欠发达。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和聚集。
三、中国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中国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地区。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人口密度数据:1.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密度非常高。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上海的人口密度超过3800人/平方公里。
这是因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2.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也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
根据数据,北京的人口密度超过1300人/平方公里。
北京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各行业的发展使得人口聚集。
3. 西藏相比之下,中国的西部地区,如西藏,人口密度较低。
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的限制,西藏的人口密度仅为2人/平方公里。
四、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人口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方面:1. 城市化进程中国的人口分布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许多人口集中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种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繁荣、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社会服务。
2. 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0-2010年我国4大直辖市的人口密度梯度分析

一、引言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城镇化或郊区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口密度梯度的变化作为研究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揭示了城市人口聚散趋势。
通过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城市人口分布现状,有助于地方政府及城市规划者进行更贴合实情的城市总体规划,以更有效地配置及利用交通、公共设施以及开放空间等资源。
此外,人口密度分布也可作为评估房价的一项依据,具有现实价值。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年代后期,主要是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假设干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梯度进行估计,重在分析其单核心条件下的最优人口模型,从而归纳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和变动情况。
本文通过估计 2000—2021 年我国 4 大直辖市的人口密度梯度,探究和比拟 4 大直辖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并在此根底上对于各直辖市的城市交通规划予以政策建议。
基于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常住人口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的城市相关数据,运用单核心假设下 Clark 模型,对 4 大直辖市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拟合。
结果说明,4大直辖市的人口密度分布趋势各不相同。
本文最后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而为推动中国城市相关研究及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二、相关文献评述对于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最经典的拟合模型来自于 Clark 的负指数函数模型 D(x)=D0e-bx,它说明了人口密度与离市中心距离的关系。
其中,D(x)为离市中心 x 公里处的人口密度;D0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理论值;b 为人口密度梯度,即离市中心的距离每增加 1 公里时人口密度减少的百分比;e 为自然对数的底。
Clark 模型基于两个根本假设:〔1〕对于所有大城市来说,除了中心的商业用地以外,其余是人口密集分布区,人口密度随着离市中心距离增加而减小;〔2〕在大局部城市里,随着时间推移,中心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区域随之扩散。
就国内而言,冯健等研究了 1982—2000 年间、北京市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并与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分布进行比拟,结论是 Clark 模型在模拟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时占优,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和均衡。
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和城市格局初探

Beijing City LabBCL, 2014,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rbanization pattern in China: 2000-2010. Beijing City Lab. Working paper #36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2000-2010摘要: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最直接表征。
本文利用乡镇和街道尺度的“五普”和“六普”人口资料,对2000-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初步考察,并基于人口密度视角提出城镇化格局的识别指标,进而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格局的演变特征。
研究旨在廓清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再分布的变化规律,深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判断。
关键词:人口密度;城镇化;城市群;中国;人口普查1 引言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政府公布的城镇化率于2011年首次超过50%,2013年更达到53.73% 1,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连续提出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人口作为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者,其空间分布与流动变化的背后深刻体现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黄荣清,2005)。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对中国人口分布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瑷珲-腾冲”线,揭示了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胡焕庸,1935)。
作为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人口的分布状况能够直接反映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空间格局。
在传统的人口空间格局研究中,大尺度的人口密度分布较为常见,多以省市或区县行政区作为分析单元(王桂新,1998;于涛方,2012;葛美玲和封志明,2009)。
部分地理信息学者利用土地分类、基础设施分布、地形地物、夜光遥感等因素推导估算人口密度(刘纪远等,2003;田永中等,2004;卓莉等,2005;韩嘉福等,2007),分析网格较粗,不能表达精细化尺度的人口分布情况。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00-08-16;修订日期:2001-04-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0B JL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建华(1964-),甘肃省合水县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地理数量方法与GIS 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E-mail :xjh6404@s 文章编号:1000-0690(2001)05-0385-05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徐建华1,岳文泽2(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育部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研究实验室,上海200062; 2.兰州大学地理系,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 DP 、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 DP 、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
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 DP 、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关 键 词: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动态演化;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引 言改革开放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但同时,由于各地区发展状况和水平呈现出极大的差别。
区域差异成为各级政府机构,国内外学术界乃至国际组织关注的热点问题。
伴随宏观区域政策的变化,中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也有数次变动。
近10多年来,对中国区域差异的研究大多采用三大地带或沿海和内地的区域划分方法。
由于发展状态日趋多元化,这种划分显得过于简单化。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省(市、区)间经济发展的“量”和“质”的差异非常明显[1]。
【高中地理】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高中地理】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自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中国人口分布的“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且东多西少分布格局更加显著。
据《中国人口报》报道,“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地区分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西部3.6亿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平方千米、262.2人/平方千米和51.3人/平方千米,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而1990年“四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人口密度为392.0人/平方千米,中部地区(8个省)为241.4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为52.5人/平方千米。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分布格局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优劣,经济水平的高低,社会条件的差异密切相关;“五普”与“四普”相隔十一年,东部人口密度增长幅度较大,西部人口密度增长不大,这与国家政策和人口的迁移密切相关。
我国大面积的人口密集区都位于东部,西部仅绿洲和河谷灌溉地带有较密的人口。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各有关区域的人口密度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对比1933年有论证的人口密度图,东部的四大人口密集区发展得更加稠密了,而西部的无人定居区如流沙沙漠、粗砾戈壁和高寒山岭等依然不可能有定居。
离开了自然条件和工农业发展水平去谈人口分布是没有意义的,持久的人口密集区必有强大的吸引力所在。
我国第一个大面积的人口密集区是华北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大平原,面积为31万平方千米。
1933年人口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1990年已达622人/平方千米。
1990年共有人口19 282万人,计345个县(包括市辖县)、市(包括县级市)。
华北大平原是我国的第二个面积大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从上、中游带来的巨量泥沙,逐渐向东冲积而成;同时山前倾斜平原──周围山脉的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也与之连接,组成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胡志强;张海峰【摘要】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②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48-49,51)【关键词】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空间自相关;青海省【作者】胡志强;张海峰【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22(244)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和组合情况,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1]。
研究区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过程,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及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人口分布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1935年胡焕庸首次用等值线绘制了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以此提出了中国人口的地域分界线[3]。
葛美玲等综合运用人口密度和重心分析法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等9级区域[4]。
苏飞等在GIS 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3年~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2]。
杨强等以六期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国人口分布进行了时空分析[5]。
1.1 人口分布(课件)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

3.人文因素
③历史因素: 人口的长期增殖,使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 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东亚人口稠密区 南亚人口稠密区
3.人文因素
④政治因素:
巴西利亚
1960年4月21日,巴西为了加 快内陆的开发,将当时首都由 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
3.人文因素
⑤军事因素(战争): 2011-2017年,饱受战争摧残的叙利亚,有400万人逃离家园
欧洲西部 亚洲南部
亚洲东部
北美洲东部
东亚人口稠密区包 括我国东部、朝鲜 半岛和日本中南部 等地。南亚人口稠 密区包括印度、巴 基斯坦、孟加拉国、 斯里兰卡等国。这 两个地区有世界古 老的文明中心,人 类在此聚居的历史 悠久。
3.人口分(布二的)特征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稀疏区,即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区、热带未开发的雨林地 区、干旱地区
A.经济发达
B.开发历史长
C.气候条件优越
布是否均匀
(2)再微观:
哪儿多哪儿少; 变化趋势; 极值; 特殊分布;
3.人口分布的特征
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
3.人口分布的特征
①从全球来看: 人口分布在除南极洲外的所有陆地上,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3.人口分布的特征
②从半球及纬度来看: 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 尤其是10°N——50°N(中低纬度)最为集中
人口密度=人土口地总面数积(人
/km2)
2.人口密度的概念
读两地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图,回答: (1)两地的人口密度分别是?
5人/Km2
(2)两地人口的分布格局有何差异?
两个区域人口密度相同,但是人口分 布状况差异很大,左图人口分布很不 均匀,右图则比较均匀。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1人口分布(共49张ppt)

经济
人口分布的变化
①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②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 的制约。③人口分布的差异
时期
人口分布特点
原因
采集—狩猎社 会和农业社会
相对分散而均衡
对土地的高度依存
农业社会以后( 工业社会)
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 口
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 态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工业、交通、商业的 不断发展
第4页活动 1.(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为何 人口较少?
(2)除南极洲以外,距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占全洲总人口 的比例最低的大洲是哪一个?说出理由。
从纬度角度来看
近90%的人口
集中在北半球
尤其在北纬 10°—50°
中、低纬度
地带最为集中
50°N 10°N
• 1960年巴西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 因此将当时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 巴西利亚;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纪 以后建成的城市
• 巴西利亚以大胆设计的建筑物及快 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
巴西利亚
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
知识梳理
从全球看 从距海远近看 从地形看
各大洲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人口、面积比重
从纬度来看:近90%的人口集中在北半 球,尤其在北纬10°—50°中、低纬度地 带最为集中。 从地形角度来看:主要居住在海拔500 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 从海陆位置角度来看:主要居住在离海 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
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不同土壤自然肥力不同, 土壤 农业落后地区人口密度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
低
盐碱地
矿产资源
资源开采,形成许多矿业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依 据 2000 年 全 国 第 五 次 人 口 普 查 数 据 , 利 用 ArcGIS 的 空 间 分 析 功 能 , 将 人 口 密 度 图 分层显示, 并形成中国人口分布图系。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人口重心曲线, 根据人口重心曲线 上点的邻近性实施人口密度再分级, 由此获得了更具空间集聚特征的人口密度图。 基于人口 密度分级的多圈层迭加分析表明 : 随着人口密度增大 , 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西 北 向 东 南 移 动 , 由稀疏趋于稠密, 中国人口分布多圈层集聚特征明显。 人口重心曲线表明, 人口分布总体上 是从高密度向低密度分布过渡的, 其中在低密度中也有高密度地区分布, 高密度地区也有相 对稀疏的地区。 基于人口重心曲线的中国人口密度再分级表明, 中国人口密度可以适度划分 为 9 级, 据此可以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 高度集聚区、 中度集聚区、 低度 集聚区、 一般过渡区、 相对稀疏区、 绝对稀疏区、 极端稀疏区、 基本无人区等 9 大类型区。 统计表明 , 中国 3/4 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到 1/5 的国土面积上 , 半数以上的国 土 面 积 上 居 住着不到 2% 的人口 , 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规律性 。 关键词 : 人口 ; 人口密度 ; 人口重心 ; 人口重心曲线 ; GIS ; 中国
4
基于人口分布图系的中国人口多圈层迭加分析
纵观中国人口分布图系中的 16 幅地图 , 可以发现 , 随着人口密度增大 , 人口分布逐
2期
葛美玲等 :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渐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 由稀疏趋于稠密 。 在 表 1 人口密度分级的分县单元个数及平均面积统计 Tab. 1 Statistics of numbers and average areas of ArcGIS 中 , 我们将 16 个图层按人口密度由 counties by population density classes 高到低进行迭加分析 , 可以观察不同密度级 别人口分区单元的集聚变化 。 为了表现这一 ( /km ) (km ) 变化过程 , 我们选取了其中 6 个集聚特征明 1 >3000 47 46 1 356 显的组合直观表达 , 结果如图 4 所示 。 组合 2 1001-3000 137 132 5 666 98 2 941 100 方式为 : 1 、 2 、 3 级的图层组成核心区 , 4 、 3 801-1000 4 601-800 203 200 3 1157 5 级的图层组成集聚圈层 1 , 其 余 如 图 下 所 5 501-600 137 137 0 1315 标示 。 由图 4 可以看到 , 从核心区到圈层 5 6 401-500 181 178 3 1539 的 迭 加 , 中 国 人 口 分 布 多 圈 层 集 聚 特 征 明 7 301-400 203 198 5 1792 263 248 15 2098 显 , 人口具有向平原 、 三角洲 、 盆地等地势 8 201-300 203 12 2363 9 151-200 215 平坦地区集聚 , 及向河 、 向海集聚的向水性 10 101-150 277 244 33 2602 特点 。 在东南半壁 , 由于人口分布的分县单 11 51-100 265 224 41 3329 元较小 , 人口集聚现象尤为显著 。 核心区和 12 26-50 108 60 48 5709 72 16 56 9222 圈层 1 构成我国主要的人口密集地 ( 人口密 13 11-25 6-10 61 4 57 11459 14 2 度 >500 人 /km ) , 大多位于辽中南地区 、 华 15 2-5 89 0 89 17468 北平原 、 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 、 四川盆 16 0-1 36 0 36 54947 地和浙闽沿海地区 。 在西北半壁 , 人口则以 2394 1988 406 3920 河谷平原和盆地绿洲为核心相对聚集 ( 人口 16 !"# $%&’() 密度为 50~150 人 /km2) , 逐渐过渡到无人地 1.00 区。 0.75 不同层级人口密度分级单元的简单迭 0.50 加 得 到 了 意 想 不 到 的 效 果 , Batty 有 城 市 生 [11] 0.25 长模型一说 , 模拟城市在空间上的生长过 程 , 还有细胞自动机理论 [12]、 分形理论都与 0.00 3000 800 500 300 150 50 10 2 空间上的细小单元密不可分 。 这种方法似乎 与这些经典的理论遥相呼应 , 进一步印证了 空间分析在区域分析中的重要性 。
第 64 卷 第 2 期 2009 年 2 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4, No.2 Feb., 2009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葛美玲 1, 2, 封志明 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0101 ;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0049)
1
引言
等值图 (Choropleth Map) 的可读性一直困扰着制图者 , 怎样才能让等值图传递其数 据应有的信息 , 又怎样才能让读图者觉得简单易读 ( 没有破碎 )[1]? 一种数据对应多幅等值 图 , 还是应该有最满意的一幅 ? 当笔者在制作中国人口密度图时 , 这些疑问随之而来 。 由 此带来了等值图的适度分级问题 。 等值图分级是指某一数值在地图上以面域方式显示的 等级结构 。 只要选择合适的类别间隔 (Class Interval) 就可以清楚地表 达 这 个 变 量 的 空 间 分布规律 , 并能显示它的地域集聚特征 。 到目前为止 , 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 50 多 年的历史 , 可以查到 70 多 篇 论 文 [2]。 在 国 内 , 它 属 于 专 题 制 图 中 的 统 计 数 据 分 级 问 题 。 有多种复杂方法 , 如最优分割 、 逐步聚类 、 模糊聚类 、 模式识别 [3]及遗传算法等 , 轻易不 能看懂 , 且很少考虑事物空间分布的地理相关性 [4]。 我们在应用 ArcGIS 进行人口密度分级时 , 发现将人口密度分割成比一般情况下多的 级别 , 如 16 级 , 甚至 32 级 , 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5], 更易观察到真实的人口分布规律 。 进一步将这些不同等级的人口密度分割成为单独的图层 , 重新组合 , 可以发现人口分布 的空间集聚过程 。 并且 , 人口密度分级又可以按一定规则重新合并成较少的类别 , 且更 具地理意义 。 这一规则就是 Tobler 的地理学第一定律 : Every 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 thing else,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 [6, 7]。 即 , 相邻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多 。 Tobler 的地理学第一定律是空间自相关统计的核心理论 [7], 考虑地理事物的空间相关性正是考虑
204
地 理 学 报
64 卷
图 2 2000 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图系 ( 从左至右 , 从上到下 , 16 级到 1 级 ; 图中省略了南海诸岛 , 数字表示人口密度 ( 人 /km2) , 因图较小 没有标明 。 图中直线为胡焕庸线 )
Fig. 2 Map system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 2000 (from left to right and from up to down, class 16 to class 1)
3
基于人口密度分级的中国人口分布图系
如图 1 所示 , 中国人口分布空间集聚的特点非常明显 。 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些密集与 稀疏的地区分开呢 ? 利用 ArcGIS 强大的空间选择功能可以做到这一点 : 我们将人口密度 级别不同的地区全部分割开来 , 成为单独的图层 ( 图 2) 。 图 2 中的每一张地图都代表了该 级别下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 将它们组合起来观察 , 更易获得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的变化 信息 , 我们把图 2 称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图系 。 图 2a 显示了人口密度在 0~1 人 /km2 的分 区单元分布 , 图 2b 为人口密度在 2~5 人 /km2 的分区单元的分布 。 它们几乎全部位于西北 半壁 , 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 、 绿洲地区 , 大片荒漠沦为无人区 。 图 2c 、 图 2d 和图 2e 上 的人口分布逐渐稠密起来 , 其分区单元的分布也都以西北为主 , 人口相对集中 。 图 2e 的 分 区 单 元 ( 人 口 密 度 在 26~50 人 /km2) 分 布 在 胡 焕 庸 线 附 近 。 图 2f 到 图 2p 的 分 区 单 元 ( 人口密度 >100 人 /km2) 开始以东南半壁为主要的分布地区 。 图 2o 的分区单元 ( 人口密度 在 1000~3000 人 /km2) 分 散 分 布 , 是 中 国 主 要 大 城 市 的 市 辖 区 , 一 般 都 是 人 口 集 聚 的 核 心 。 图 2p 零星分布着几个人口密度在 3000 人 /km2 以上的分区单元 , 代表了全国的特大 城市 , 它们是全国人口集聚的中心 , 主要分布在长三角 、 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 对人口密度分级的各个图层做统计分析 , 分别计算它们所包含的分区单元个数 , 以
及在东南和西北所占的个数如表 1 , 并据此绘制成各自的比重曲线如图 3 。 人口密度级别
12 位于两条曲线的交汇处 (26~50 人 /km2) , 说明这一级别的分区单元在东南和西北的个 数接近相等 。 图 3 是对各图层分区单元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 , 说明了不同级别的分区单
元在东南和西北分布的绝对差异性 , 也正好反映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南稠密 、 西北稀疏的 空间特点 。 图 2 中国人口分布图系则是对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地理表达 , 与图 3 相比更 加直观 , 所包含的空间信息也是图 3 无法比拟的 。 观察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图系可以发现一个现象 , 分区单元所占空间会随着人口密度 的减小而增大 , 表 1 统计了各级别分县单元的平均面积 , 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事实 。了由国家统计 局提供的中国第五次分县人口 普 查 数 据 外 [8], 还 有 中 国 科 学 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 的 2000 年 全 国 分 县 行 政 区 划 地图 [9]。 在 ArcGIS 中 , 人口数 据和行政区划关联, 并用 ArcMap 自 动 生 成 的 面 积 , 计 算获得全国分县人口密度 图 [10], 分级数为 16 , 结果见图 1 ( 图中不包括台湾 , 但包括香 港 和 澳 门 )。 对 于 同 样 是 县 级 单元的市辖区 , 行政区划地图 图 1 2000 年中国分县人口密度图 (16 级 ) 上为一个单元 , 我们以它为标 Fig. 1 Population density map of China in 2000 at the county level (16 classes) 准, 合并市辖区的人口数据。 其中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广州 、 武汉等 6 个特大城市市辖区没有全部合并 , 只 将它们的内城区合并成一个单元 , 外部的市辖区都是过去的郊县 , 面积较大 , 不予合并 。 由此构成 2394 个分区 ( 县 ) 单元 , 这样做只是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相对精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