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地理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地理》是研究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演变规律、空间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区域文化地理,是文化地理的一个分支领域。在《岭南文化地理》的课堂学习上,老师给我们设计了九个章节,其中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第三章岭南文化起源、发展与传播,第四章聚落与文化景观,第五章宗教文化景观与地理分布,第六章风俗文化景观与群落,第七章方言地理分布与文化景观,第八章地名文化探源,第九章文化区划。由于五一、端午节学校统一放假的原因,我们被冲掉了两次课,所以对于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就只有前七章了。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节课是老师给我们介绍第七章方言地理分布与文化景观。听了这节课后,我发现语言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在同一种文字下,竟然可以产生那么多种不同的发音。我国汉语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七个方言:官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而在我们广东,就存在着七大方言中的三大,即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粤方言以古越语为本底语,是楚、吴越方言和汉语言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以汉语为粤方言的主体。形成时期(唐代)早于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形成于宋代以后,是中原汉语逐步分化的产物。闽南方言主要是由古代吴越语、中原汉语、古越语等融合、发展而成。形成时期(唐宋)早于客家方言。除了这三大方言,在岭南地带,还有一些我们目前为止仍无法归类的土方言。我家是在韶关的一个县城里的小镇上,在那里我们讲的就是土方言,而且一个镇上

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土方言,形成了一个个方言岛。这不禁引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或许,这需要给专家们一些时间,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有人解开这个谜团。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学,这门课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课程演示。老师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通过课后小组讨论,搜集资料,制作PPT,然后每组选出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演示本组的专题研究成果。我们小组负责的是地名文化探源,被安排在17周演示。

在这次小组合作中,我们共有组员9名,有我的同班同学,也有来自其他学院班级的同学。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建了一个网上讨论组。经过大家的约定后,我们定了一个时间进行讨论。由于刚开始对“地名文化探源”这个词的定义不太清楚,我们理解成了广东各市的地名文化,例如韶关这个市名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小组有揭阳、广州、佛山、韶关、惠州等地的同学,所以我们决定每个人上网搜集自己家乡的地名文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搜索,我们才发现原来地名文化探源并非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注记地理实体或地域空间的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它所体现的地域概念和地域精神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涵,我们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体系,是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三种亚文化,也即主要由这三个亚文化区组成的。它们在共同的文化特质之下,相互间还有一定的差异,在地名上也不例外。

带着这个新的发现,我们继续探索。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后,我们搜集到了全面的相关资料。原来,岭南地名文化主要包括广府地名、客家地名和福佬地名三种。其中,广府地名具有壮语和粤方言地名共存、亲水、重商等的结构多元性和内涵丰富性特色,而客家地名和福佬地名,则主要由于移民和环境不一,前者显示较多中原文化和山地文化特色,后者则以海洋文化见称。

通过认真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以及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虽然18周的课堂岭南文化之旅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我却觉得真正的文化之旅才刚刚启程。还记得在《岭南文化地理》的第一节课上,有这么一段话:文化景观是文化集团在其居住地球上所创造的人为景观。文化采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塑造了他们自己的景观。每个人居住的地区都有文化景观,他们是由天然景观改造的。并且每个文化景观都独特地反映出创造它的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地理学家根据景观的仔细观察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的集团的知识。多么耐人寻味的一段话啊,它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文化景观之中。那时候,我心里就在想,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要读更多的书,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希望可以去更多的地方看看,切身体会世界各地的特色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