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现实主义(英文)

合集下载

6西方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4~20分)外国文学史自考

6西方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4~20分)外国文学史自考

西方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4~20分)第一节概述 5年9考(一)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仍然是19世纪后期文学的主导潮流。

但与19世纪中期相比,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发生了一些变化。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选择)(1)莫泊桑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品:《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项链》(2)都德代表作品:《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普法战争)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特点(简答)中短篇小说体现了莫泊桑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1)思想内容:①表现普法战争②描写小职员的生活,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③以诺曼底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在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映衬下,广大农民的淳朴、愚昧以及悲惨处境④还写有表现人的神秘精神状态的作品(2)艺术特色:①文字简洁、结构严密,用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为读者勾连出完整的生活画面,节省了很多篇幅。

②以平淡的口气叙述故事,却能够唤起读者复杂的情绪。

③语言朴素无华,却字字珠玑,以最恰当的文字和描述方式展开故事内容。

2.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选择)俄国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

(1)列夫·托尔斯泰,推向高峰,《复活》(2)契诃夫,19世纪后期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①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别里科夫)②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三姐妹》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特色(简答)(1)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社会现象,揭示生活本质,见微知著。

(2)采取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作者的主观态度完全融入冷静客观的艺术描写之中。

(3)小说语言简洁,少见戏剧冲突。

但人物性格特点可通过个性化语言得到体现。

3.美国现实主义文学(选择)(1)马克·吐温,杰出代表(2)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白牙》《铁蹄》代表作《马丁·伊登》,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

(3)欧·亨利,美国优秀短篇小说家《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法”(结尾出人意料)4.其他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选择)(1)英国:①梅瑞狄斯,《利己主义者》②哈代(2)德国:冯达诺,德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创始人,《艾菲·布利斯特》(3)波兰:显克微《你往何处去》(4)挪威:①比昂逊,《破产》②易卜生(二)自然主义文学(名词解释)19世纪60年代自法国及世界的文学运动。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小仲马
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作家大 仲马与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 童年的创伤体验与青年的享乐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促使小仲 马思考社会道德问题,他走上 了创作之路。
《茶花女》
小仲马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小说《茶花 女》(Camille,1848),根据巴黎名妓阿尔 丰西娜·普莱西23岁便病逝的故事创作。描写 巴黎高级妓女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她与贵族 青年阿尔芒真诚相爱。她的妓女身份影响了阿 尔芒的前程和他妹妹的婚姻。在阿尔芒父亲的 恳求下,玛格丽特忍痛离开阿尔芒,并在他的 误解与报复中死去。玛格丽特的善良和自我牺 牲精神表现了风尘女子的崇高品德,也揭露了 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虚伪,要社会弱势群体 的妓女承担他们骄奢淫逸的责任。
1、从经济关系入手描写社会,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2、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3、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梅里美
梅里美 (MΒιβλιοθήκη rimee, 1803— —1870)19世纪法国 现实主义作家,由于 他的小说独具一格, 人称小说家中的“怪 杰”,是最有艺术魅 力的作家之一。
梅里美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 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 自由就是一切,为了少坐一天牢,宁肯放火烧掉一座 城市。(《卡门》)
情节简介
嘉尔曼是一位美丽迷人而又桀骜不驯的吉 普赛姑娘,她爱上了军官唐何塞,使其陷 入情网。唐何塞为嘉尔曼与上司拔刀相斗, 被迫离开军队。不久,嘉尔曼移情别恋, 爱上一位斗牛士,唐何塞难以忍受,要求 嘉尔曼跟他走,遭到嘉尔曼的拒绝。伤心 欲绝的唐何塞拔刀刺死了嘉尔曼后投案自 首,将自己送上了绞架。

法国现实主义之父——巴尔扎克

法国现实主义之父——巴尔扎克

一、人物形象分析 1、高老头
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 资产者的典型。
他是父爱的化身,父爱的基督,他的父爱是 病态和畸形的。高老头爱女儿是十分真诚的, 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 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 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A. 《高老头》主题讲解
对其及作品的评价
•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 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
• 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 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
• 泰纳在其著名的《巴尔扎克论》中写道:“巴尔 扎克和莎士比亚、圣西门三人形成了我们所知道 的关于人性的最丰富的文献馆。
《人间喜剧》就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 和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恩格斯指出:巴 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 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 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 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 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
《高老头》
主题讲解 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艺术特征
《高老头》
(一)基本情节
小说以1819年底至1820初波旁王朝时期为背景 高老头的家庭悲剧 拉斯蒂涅的堕落史 鲍赛昂夫人的命运 伏脱冷的故事
A. 《高老头》主题讲解
伏盖公寓:高老头、伏脱冷、伏盖太太、米 旭诺和波阿莱、泰伊凡小姐
拉斯蒂涅
上流社会:新贵雷斯多伯爵夫人和纽沁根夫 人、鲍赛昂子爵夫人、阿瞿达和洛希斐特 小姐
• 巴尔扎克立意要“完成一部描写19世纪法国的 作品”,要把“作品联系起来,调整成为一篇 完整的历史,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 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要用小说来进行社 会研究。他在《〈人间喜剧〉序言》(1842) 中声称:“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 他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 的主要事实、刻划性格、选择社会上的重要事 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 人物,这样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 的那部分历史,就是说风俗史。”提出了必须 遵守“严格摹写现实”和细节真实可信的原则。

法国超现实主义

法国超现实主义

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 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 作品中隐现· 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 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 尔· 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 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 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 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 年)、《眩晕》 (1958年)、《西北偏北》(1959 年)、《精神变态者》(1962年)和《群鸟》 (1963 年),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 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 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 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 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 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 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 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 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 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 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 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 阿杜-基洛的《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 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有的评论者认为,影片的画面是对梦幻的模仿, 具有象征意义,都可以用弗洛依德主义进行分析、解释, 如表现了性压抑和反抗等。也有的电影史论家反对对本片 作这种简单附会,他们认为编导是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 响下,利用电影形式追求无缘故的荒诞效果和对富于诗意 的新比喻技巧的迷恋。但是,透过狂乱、刺激性的画面, 人们不难感受到影片表达的时代的苦闷和压抑感。编导对 此有极深的体验,因而用残酷的意象和触目惊心的画面效 果,如一把锋利的剃刀将人的眼球剖开、巨钟下挂着一颗 人头等等,来传达绝望的痛苦情绪和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 因此,影片成了“盲目反抗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写照”, “这种无力的愤怒呼声所表现的真实情感,使这部影片具 有一种人间悲剧的气氛。”

第三节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

第三节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

The Stormy Sea (or The Wave) 1869; Oil on canvas, 117 x 160.5 cm (3' 10" x 5' 3 1/2"); Musee d'Orsay, Paris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
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Barbizo school)
巴比松村位于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处。枫丹白露( FonTainebleau )愿意为 “蓝色的喷泉”,名字最早是由诗人徐志摩翻译的。 主要人物有:卢梭、杜比尼、迪亚兹、特罗扬、杜普莱、柯罗、米勒。他们 被称为“巴比松七星”。 卢梭是巴比松画派年轻的领袖,1833年卢梭在沙龙中展出《格朗维尔郊区》, 宣告写实主义巴比松画派诞生 巴比松画派的主要原则是“面向自然、走出画室、对景写生” ——柯罗,这 一点对印象派启发很大,印象派的原则只是在它的后面加上了“当场完成”。 巴比松画派受到了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同时代英国风景画家康斯泰勃尔、透 纳、波宁顿(Richard Parks Bonington,1801—1828年)等人的影响, 巴比松画家不满于7月王朝统治下的现实生活,不满于僵化了的学院派新古典 主义,和蜕变了的浪漫主义 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法兰西自然的美景,是产生巴比松画派甚至是产生整 个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概论
法国现实主义是 19世纪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许多画家和雕刻家都可以 归于其中,如画家中的库尔贝、杜米埃,雕刻家中的罗丹等等。 1、解题 现实主义(Realism)正确的翻译是写实主义,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 传进我国的,由瞿秋白翻译成“现实主义”,便延用了下来。 2、特点 如实地反映客观 3、产生原因 • • •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接二连三的革命 工人数量的增加,工人运动的发展 哲学上“实证论”的发展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1、于连的性格特征
+ 反抗——妥协——反抗的心路变化:
初出茅庐:平民意识、自尊心 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关系 贝尚松神学院:野心虚伪路上的第一步 侯爵府秘书: 阴谋伪善的中心,仍保持一定清醒 监狱:反省、决裂
+ 双重人格: 反抗 & 妥协
自尊 & 自卑 雄心不已 & 野心勃勃 虚伪 & 正直
巴尔扎克的矛盾性
1、对金钱的既爱又恨:一生渴慕金钱、荣誉和地位 对金钱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理解
2、对贵夫人的追逐: “他那鬃鬣似的头发上厚厚的油泥,朽缺的牙齿,说话一快就唾星四射,
与他那总不刮的脸和总系不牢的鞋带,也都让人感到恶心。” “留神物色一下,是否能给我找到一个有财产的孀妇。并且替我吹嘘一
2)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A、追求艺术的真实,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 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福楼拜)
B、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C、具有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
内部心灵世界(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外部社会形态(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
第十六讲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 现实主义文学
1)定 义 19C30S初形成,在整个中后期占欧美文坛统治地位 继承和发展文学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的传统
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主观幻想和抽象抗议
立足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
关注社会人生,对社会的丑恶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
——“批判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法国社会风俗史 注重从经济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 梅 里 美——善于描写异国风情,表现反现代道德的主题

英文报纸词汇2

英文报纸词汇2
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绘画流派。照相现实主义的延伸,强调对现实的临摹。
The interesting aspect of hyperrealism is that it challenges the viewer to try to decide what is real and what isn't.
There's a new wave art show currently on exhibit up at the local college gallery.
本地大学美术馆正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办一个新浪潮艺术作品展。
43.nude :裸体画,裸体像
The undraped human figure, sometimes allegorical.
40.mural :壁画;壁饰
A large-scale painting, usually on a wall or ceiling.
通常挂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的巨幅画。
The McMullen's have a giant mural painting along the hallway in their home.
利用几何图形和色彩对比给人以模棱两可的视幻觉艺术,起源于20世纪中期。
Riley and Vasarely are two noteable artists who made contributions in the illusory world of op art.
瑞利和凡撒里这两位著名的艺术家为梦幻般的光效应艺术作出了贡献。
高度传统古典主义倾向的,特别是指与14至17世纪中国明代瓷器有关的艺术。
Dr. Franks is an expert on porcelains from the Ming dynasty.

西方文论第七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论 cee

西方文论第七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论 cee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 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其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曾隐居 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 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 “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湖畔派”诗人在法国革命之初也曾 感到鼓舞,表示过欢迎,但后来被1793年出现的雅各宾专政所吓 倒,恐惧之余,日趋后退与保守,有的竟发展到反对革命。
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 序言》
《<抒情歌谣集> 序言》——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
情感与 自然
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的语言应 为真挚单纯的语言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颂自然和人 性,诗是神谕的东西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贬低情感。但华兹华斯则把人类天性和自然之美看做是“普 遍的和有力量的真理”。他说:“诗的目的是为了真理”。具体来说,诗就是要抒发 情感,歌颂自然和人的本性。他认为,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诗人应“是一个天生具有更强烈感受力、更多热情”的人,“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知 识”,“比任何人还要喜爱自己的内心的精神生活”。
3\
法国浪漫主义
1.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
• 《基督教真谛》——美学文艺学著作,是基督教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基督教诗 意说”
基督教“最富于诗意,最富有人性,最有利于 自由、艺术和文学” “神秘”、“孤独”、“忧郁”——“神秘为美”
2、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理论著作《<克伦威尔>序言》和《莎士比亚研究》 《<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 • 《<克伦威尔>序言》中的文艺思想: ① 诗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② 基督教的产生与美丑对照原则 ③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与真实 ④ 文学的自由主义原则

表演专业考试文化基础课艺术史名词解释

表演专业考试文化基础课艺术史名词解释

一、超现实主义(英文: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

或简称为超现实。

产生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

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

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

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

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

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1.古英语:(Old English或Anglo-Saxon)是指从450年到1150年间的英语。

古英语和现代英语无论在读音、拼写、词汇和语法上都很不一样。

古英语的语法和德语比较相近,形态变化很复杂。

公元410年,罗马人结束了对英国的占领,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昂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和朱尔特人开始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_撒克逊的人的语言.语言史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古英语,中英语,现代英语.古英语的名词有数和格的分别。

数分为单数、复数;格分为主格、所有格、与格、宾格。

因此一个名词加起来共有8种变化形式。

此外,名词还分阳性、中性和阴性。

但是比较奇怪的是,这些性的区分并不是以性别来判断的,而且没有性别的事物也未必是中性。

例如妇女就是阳性的。

2. 头韵(Alliteration):是英语语言学分支文体学的重要术语。

头韵是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以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一辞格. 头韵在英语里叫alliteration,又叫initial rhyme,或head rhyme,是从拉丁语短语ad literam (根据字母)转化而来的,指两个单词或两个单词以上的首字母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最常见的押头韵的短语有:first and foremost(首先)、(with)might and main (尽全力地)、saints and sinners (圣人与罪人)、(in)weal and (or) woe(无论是福是祸)。

若追本探源的话,恐怕押头韵手法可以上溯到古英语(Old English)时期。

大约五世纪时,盎格鲁萨克逊( Anglo-Saxons)入侵者给英国人带来了作为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基础的盎格鲁萨克逊语,或许就在那时还带来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其主要特征就是频繁使用押头韵手法。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番--一个超群的青年, 22岁,仪表不错,一双精神充沛的眼睛, 充满了炽热的光辉。”
3、世界观充满矛盾: 出身中小资产阶级家庭 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
4、矛盾背后的深刻性: a、人的物化: 真正的“英雄”是把灵魂交给了金钱的人 被金钱煽起的情欲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b、对“恶”的崇拜与恐惧:社会是个人私欲的竞技场 人类的恶欲展现出巨大的驱动力
+ 结 论:法国复辟时期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
德瑞那夫人:
俄狄浦斯情结 出身贵族,无贵族的坏习气; 具有极大的同情心; 恪守道德,不轻浮;深深忏悔
——道德高尚、容貌美丽、性格动人、爱情坚贞的完美女性
玛蒂尔德:
性格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性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
由此造成她的爱情走向极端 ——集自私、冷漠、骄傲、施虐与被虐的深层 心理于一身
自己,主张“作家退出作品”
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
心情(与巴尔扎克的最大区别) 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
《包法利夫人》
人物与故事: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医生 地主鲁尔道夫 情人莱昂 高利贷者郝尔
时代背景:模糊化,“虚无” 主 题:时代;爱情
包法利夫人
前期: 少女时代单纯、活泼、率直;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
后期: 婚姻生活的乏味、沉闷; 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渴望改变;
情场的失利(受鲁尔道夫的欺骗;
被莱昂始乱终弃); 最终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原因
自身原因—— 强烈的内心渴望 & 压抑的社会环境 “追求浪漫”?
“爱慕虚荣”?
——“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 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福楼拜)

法国超现实主义

法国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谢尔曼· 杜拉克 (Germaine Dulac)是电 影史上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导演。《贝壳与僧侣》 的上映,拉开了杜拉克掀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 的序幕。超现实主义电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 界是把艺术创作视为一种偶然的启示或悲剧式 的预言。并利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 为人只有在非理性状态下才能显出他的真实自 我。在《贝壳与僧侣》中,杜拉克为了表现僧 侣的性压抑下的狂乱变态心理,运用了一些超 常的摄影方法,如软焦距、晃动镜头、叠印等, 将人物内心突显。
《一条安达鲁狗》(Un chien andalou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 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 代表作。 影片无任何情节,只有一组组无逻辑无理 性的镜头,以及奇特怪诞形象的不谐调接合: 男人想去拥抱他渴望的女人,却被系着南瓜的 长绳绊住;一只死驴血淋淋地堆在钢琴上;一 个衣冠楚楚男人沿街无聊地踢着小提琴…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 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 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 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 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 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 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 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 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 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 阿杜-基洛的《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 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超现实
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 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 作品中隐现· 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 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 尔· 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 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 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 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 年)、《眩晕》 (1958年)、《西北偏北》(1959 年)、《精神变态者》(1962年)和《群鸟》 (1963 年),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 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 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完整word版)高级英语1Unit7FrenchandEnglish翻译

(完整word版)高级英语1Unit7FrenchandEnglish翻译

法国人和英国人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international and being cosmopolitan。

All good men are international。

Nearly all bad men are cosmopolitan。

If we are to be international we must be national. And it is largely because those who call themselves the friends of peace have not dwelt sufficiently on this distinction that they do not impress the bulk of any of the nations to which they belong. International peace means a peace between nations,not a peace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nations, like the Buddhist peace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personality. The golden age of the good European is like the heaven of the Christian: it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will love each other; not like the heaven of the Hindu, a place where they will be each other。

And in the case of national character this can be seen in a curious way. It will generally be found, I think, that the more a man really ap-preciates and admires the soul of another people the less he will attempt to imitate it; he will be conscious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it too deep and too unmanageable to imitate。

19世纪欧洲美术与中国清朝绘画

19世纪欧洲美术与中国清朝绘画

19世纪欧洲美术与中国清朝绘画【中文摘要】十九世纪是一个光辉的世纪,特别在欧洲一提及艺术,不能不使人想到法国,在过去一百年中,法国的艺术在欧洲起着领导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不仅给法国的政治,社会和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法国的艺术革命创造了新条件,它标志着欧洲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清王朝是中国的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政权,清初几代君主,尤其是康熙,注意起用汉族官吏,缓和民族矛盾,以稳定社会秩序,回复发展生产。

到乾隆时期,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的高潮,史称“乾隆盛世”。

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起来,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也逐渐繁荣。

来自欧洲的画家郎世宁,王致诚,哎启蒙,安德义等,被招入宫廷供职,专授西洋画法。

【关键词】法国"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l 印象派”。

【正文】·十九世纪欧洲美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繁盛期,列宁有过非常精辟的阐述,他说,“第一个时代是从法国大革命到普法战争,这是资产阶级上升的时代,是它的全盛时代。

”十九世纪的艺术特点是,艺术越来越多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形式多样,并且深知如何把握时代潮流,倾向和愿望,为社会,为人的内心世界服务。

三百年来,法国艺术虽然紧跟社会生活,但其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统治者身上。

巴黎是19世纪欧洲的艺术之都,蒙马特区的咖啡馆里聚集着从世界各地来到巴黎的艺术家,他们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各种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经过苦心推敲形成了新的艺术概念。

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印象派"等。

所以,19世纪的西方美术以法国巴黎的各种流派和代表画家为代表,它终结了传统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现代美术的发端做了积极的准备和积累工作,它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福楼拜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莫泊桑曾 拜他为师。于1821年12月12日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 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
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的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进行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入。 他与青年哲学家普瓦特万很早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普瓦特万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唯美主义观点对福楼拜有相当影 响。福楼拜思想上还有着斯宾诺莎无神论思想的明显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 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在挣脱封建束缚从而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 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 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 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 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
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需要以一种 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寻求改善自己生存处境的方法。于是,追求客观冷静分析解剖 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创作上,就是他们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 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的人的各种心态,并倡导社会改良。反映在读 者方面,这样的文学也刚好满足了特定社会条件下读者的审美心理,从而受到欢迎。写实性和批判性很强的现实 主义文学思潮由此应运而生。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解析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解析
• 许多优质法国电影由外国(主要是德国)导演拍摄,德、法导演往返 于巴黎与柏林之间。法国也是欧洲移民导演前往好莱坞的中转站;
• 动荡的政治风云,尤其是法国人民阵线(在30年代中期短暂取得政权) 的兴起和法西斯主义危险的迫近都为之提供了思想和现实土壤;
• 政府的管制和有声片的兴起,削弱了美国对法国电影市场的控制,自 1935年开始,大萧条时期下滑的电影观众数量开始回升。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Realisme Poetique
• 背景:放纵后的经济大萧条(1929—1935)
• 欧洲出现的 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法国电影生产。1930年间,很多小 的电影制品厂倒闭,大的制片厂被分解,电影制作的非中心化使创作 更灵活,产生伟大作品。
• 有声电影发明后的戏剧式电影日趋成熟,法语与法国题材为诗意现实 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 对比刚刚过去的20年代先锋电影运动之狂欢。
• 巴赞于1957年l1月,在华沙做“法国电影15年”的讲座中说道:这些 影片虽然各具特色,却都无可争辩地具有一些共同点,它们在剧作与 风格上的相似是显见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它称为战前法国电影的“黑 色现实主义”。这些作品的来源无疑是20世纪初法国小说中的“自然 主义美学”;
• 雷内·克莱尔是法国著名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理论家。进入30年代,他在强 调视觉表现的同时,又敏感的导演,成为“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
• 他的影片富有深厚的法兰西文化的传统,他以幽默、讽刺的法国韵味和对 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独特的探讨和实践,充当了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的开路先锋。
• 《巴黎屋檐下》(Sous les toit de Paris,1930)
• 类型:喜剧、音乐、爱情
• 雷内-克莱尔首部有声电影。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有一幅油画,名字叫《狩猎结束后(after the hunt)》,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在1859前后创作的。

画中各种猎物的尸体特别引人注目:一只野猪、一只鹌鹑、一只鹿、一只野兔。

这情景叫人想起17世纪的佛兰德绘画风格。

无论是风格、规模,还是构思,这幅画都和库贝尔1857年作的在沙龙上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幅狩猎画《采石场(The Quarry)》极为相似。

作为一个狂热的狩猎爱好者,库贝尔一生作过大约80幅以狩猎为主题的图画。

采石场(The Quarry)1856库尔贝是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曾经说过:“我只画我所能看到的东西。

”1849年完成的《石工》,就是一件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偌大的画布上,只有两个真人般大小的石工——一老一少,穿着粗布衣,脚蹬简陋的木底鞋,正在路边凿打和搬运石块。

背景处的炊具、四周围荒芜的山坡、炙人的烈日、遮顶的山岗、仅透露出一角的蓝天、道旁干涸的沟渠……所有的一切,都诉说着野外采石工劳动和生活的艰辛。

石工画这幅画时,他给朋友写信说:我乘了我们的四轮马车到梅齐埃尔附近的圣·但尼宫去。

在路上我停下来看了一下两个在路旁打石头的工人。

比这更充分地表现出贫困的场面,是不大容易碰见的。

于是,他把这两个石工到自己的画室做模特儿。

《筛麦的妇女》中的筛麦女子朴实无华,健康、结实的身体,裸露的颈项,除了衣服没有任何装饰,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

筛麦的妇女《画室》是一件充满民主和现实主义思想的作品。

画中的人物极其微妙,但库尔贝处理得相当成功。

整幅画中多达三十多人。

画面中,所有人物排列成一个半圆形,中间是画家自己,他正在画一幅风景画。

画前的小孩,代表“无邪的眼睛”;裸体女模特儿,代表画家心目中的缪斯,或者说是真理;后面十字架上钉着的是圣徒圣赛巴先,代表僵死的学院派艺术。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4、艺术手段创新,吸纳多种表现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新闻报道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
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
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
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
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首创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和《母与子》。
作品:《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主题思想:《名人传》极力描写这些艺术家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的精神,并特别鼓吹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与人类的彼此相爱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lzac is particularly celebrated for his monumental la Comedie Humaine (The Human Comedy) inspired by that of Dante’s Divine Comedy. It’s the title given by Balzac to the whole collection of his 90 novels. His project was to present in a series of books,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contemporary French society. Among the best-known individual novels of the series are Eugenie Grandet(1833), Le Père Goriot(1834) and La Cousine Bette(1846). Their detailed settings, minute descriptions, and analyses of such dominating passions as social climbing and money-making mark the beginnings of French realism. In these 90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the Comedie Humaine realistically studies every social class and touches on most fields of knowledge.
An inspiration to many realistic writers, Flaubert is often called the first French realist and a model not only to French authors, but to American and Russians as well. His first published work Madame Bovary cost him five years of hard work. In this masterpiece, Flaubert creates the life and fate of the bourgeoise Emma Bovary. And the novel with its unrelenting objectivity and detachment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in literature.
Stendhal left behind 33 works, of which nineteen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 critic, then he went on to write travel notes, autobiography and fiction. In all he used more than 170 pseudonyms, his real name being Marie Henri Beyle. The most famous of his pseudonyms, Stendhal, was a borrowing from the name of a small Prussian town of Stendhal. It was the birthplace of J.J.Winckelmann, a famous German art critic.
ஐ Naturalistic novels and naturalists
Unlike the realist novels the naturalistic novel is not only a record of men and manners. (Balzac announced that the novelist was the historian of manners and that the novelist made a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by studying society and culture.) To the naturalists the novel is a demonstration of social law. The novelist is not an historian who observes merely; he is a scientist, a biologist, who observes, and on the basis of his observation, draws a general theory of human conduct. The novel is thus his experiment which demonstrates the truth of his general theory.
Secondly, naturalism changed the technique of the novelist. The realist observed a general situation and invented the incidents which would make that situation vivid. The naturalist was, according to Zola’s theory at any rate, not permitted to invent. The language he used must be the actual language used by the people he was describing. “A slice of life” was Zola’s motto.
❈ 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Balzac has been called “the French Dickens”, as Dickens has been called “the English Balzac”. He grew up under the regime of NapoleonⅠ. And it was partly a desire to be a Napoleon of the pen that fired his ambition. When in 1819 his parents consented to let him try his hand at writing, he shut himself in a dingy attic and went to work with a will. Volumes of thrillers flowed from his pen.
Balzac’s opportunities for observing the contemporary scene were increased by constant journeys in France and different parts of Europe. His wild circle of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brought him into contact with many walks of life. No novelist has filled his pages with men and women drawn from so many different spheres, nor with characters so widely representative of human passions and weaknesses.
❈ 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
He is one of the great literary artists of the 19th century. Though less fertile and nging than Balzac, he is much more of a conscious artist whose work constitutes an epoch in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fiction. He expended enormous effort on finding exactly the right word or phrase( which he called “le seul mot juste”) in the right place, omitting every irrelevant detail and never using the same word twice on one page. In this way he developed a brilliant prose style which seems on the surface disarmingly simple and direct.
❈ Émile Zola (1840—1902)
Zola was the founder of the naturalist school. He was most obviously a product of his age: he believed almost blindly scientific determinism, which was the prevailing philosophy of the later 19th century. He was particularly influenced by the views on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He defined the theory of naturalism and illustrated it in his great work entitled Les Rougen-Macquarts. This huge collection contains twenty novels and claimed to be a scientific study of a fami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eredity-how the family character passed from parent to child and how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