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原文拼音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拼音及译文

《 论lún 语yǔ 》 十shí 二èr 章zhāng孔kǒng 子zǐ及jí 其qí 弟dì 子zǐ 〔 先xiān 秦qín 〕 子zǐ 曰yuē : “ 学xué 而ér 时shí 习xí 之zhī , 不bú 亦yì 说yuè 乎hū ? 有yǒu 朋péng 自zì 远yuǎn 方fāng 来lái, 不bú 亦yì 乐lè 乎hū ? 人rén 不bù 知zhī 而ér 不bú 愠yùn , 不bú 亦yì 君jūn 子zǐ 乎hū? ” ( 《 学xué 而ér 》 ) 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所学知识,不也会感到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这不也是道德修养的表现吗?”曾zēng 子zǐ 曰yuē : “ 吾wú 日rì 三sān 省xǐng 吾wú 身shēn : 为wéi 人rén 谋móu 而ér 不bù 忠zhōng 乎hū ? 与yǔ 朋péng 友yǒu 交jiāo 而ér 不bú 信xìn 乎hū ? 传chuán 不bù 习xí 乎hū ? ” ( 《 学xué 而ér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思考我是否竭尽全力地为他人办事,是否在与朋友交往中表现出诚实可信之心,以及我是否复习了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zǐ 曰yuē : “ 吾wú 十shí 有yòu 五wǔ 而ér 志zhì 于yú 学xué , 三sān 十shí 而ér 立lì , 四sì 十shí 而ér 不bú 惑huò , 五wǔ 十shí 而ér 知zhī 天tiān 命mìng, 六liù 十shí 而ér 耳ěr 顺shùn , 七qī 十shí 而ér 从cóng 心xīn 所suǒ 欲yù , 不bù 逾yú 矩jǔ 。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论语》十二章【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朝代】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欣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鉴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2018-11-25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①十二章【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初一《论语》十二章译文

初一《论语》十二章译文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向他请教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君子的修养,信用,尊敬以及社会关系等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自上世以来,至于斯人,其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子路问:“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如果你的父兄在场,就应该尊重他们,不必去实践这些道理。

”冉有也问道:“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不仅听说了这些道理,还要去实践它们。

”公西华说:“从古至今,至于孔子这个人,他能够鼓舞人心,但他并没有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吗?”孔子说:“我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曾子说:“夫子的教诲,只有忠诚和仁爱两个字。

”【解读】第一句话中,“闻斯行诸”可以解释为“听说了这些道理,应该如何去实践?”。

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如何将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理念和实际操作可能会相互冲突,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尊重父兄家人的意见和立场。

公西华说的“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可以理解为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理念能够引领境内外的各种力量,但孔子并没有让其扮演应有的角色,不能归为他的信仰和忠诚,这是一种挑战孔子的权威。

最后,曾子说了当时社会上对孔子的评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承。

【对比其他章节】和《论语》中的其他章节相比,第十二章相对比较简短,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准则。

和第十一章类似,本篇文章重点讨论了君子的行为和修养,但和第十一章最大的区别在于,第十二章强调了实践和信用。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高中选修上册论语12章原文

高中选修上册论语12章原文

高中选修上册论语12章原文《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赏析:这十二章论语,每一章都包含着孔子及其门徒的深邃思考和人生智慧。

它们涉及到学习、自省、立志、思考、喜好、贫富、择善、时间、坚韧、博学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指导和警示。

例如,第一章就提出了学习的快乐、朋友的快乐以及君子的形象。

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享受,有朋友是一种快乐,而真正的君子并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再如第八章,孔子告诉我们,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学习的对象,只要我们选择好的一面去学习,坏的一面去改正,我们就能不断提高自己。

《论语》的十二章是孔子人生哲学的精髓,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人生的导航。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章节,我们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也可以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第一篇范文: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论语》十二章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没有给别人出谋划策但是不尽心尽力呢?有没有同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就知道了有些事情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成为老师的."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忠:接近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

⑦传(chuán):传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旨意。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法度。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论语》十二章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

《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

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

《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xǐng )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jǔ) 罔.(wǎng ) 殆.(dài) 箪.(dān ) 曲肱.(gōng ) 笃.志(dǔ) (2)通假字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例:有朋.自远方来。

今义:朋友。

君子⎩⎪⎨⎪⎧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例:不亦君子..乎?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疏⎩⎪⎨⎪⎧ 古义:粗劣。

例:饭疏.食。

今义:疏通、疏散。

匹夫⎩⎪⎨⎪⎧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例:匹夫..不可夺志也。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4)一词多义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知道,领悟)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介词,随)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6)文言虚词其⎩⎪⎨⎪⎧人不堪其.忧(这样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7)文言句式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A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

不亦yuè乎()不yùn()yújǔ() 曲gōng()dǔ志()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学而/不思/则罔C.人/不堪其忧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愠逾矩肱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3.B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

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

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