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中氮素吸收的数量占施用氮素数量的百分数。

国内外资料表明,氮肥利用率一般为30%~60%,水田为20%~50%,旱地为40%~60%。

因此,施入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为微生物所固定外,很大部分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了。

提高氮肥利用率,经济合理施用氮肥,成了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氮素损失。

第一,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土壤氮养分情况和作物状况合理施肥。

目前配方施肥已逐步推广,通过各种估算氮肥施用量的方法可定产定肥,避免盲目施肥的损失。

第二,平衡施肥,氮肥配合磷、钾肥、有机肥等施用,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第三,改变氮肥的形状,粒度大的氮肥与土壤的接触界面小,养分释放慢,肥效长,如大颗粒尿素和碳铵等,能减少氮损失,提高其利用率。

第四,制成包膜、长效性肥料施用,如硫衣尿素,长效碳铵等。

第五,施用化学保氮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

第六,注意施肥方法。

铵态氮肥和尿素等深施,可减少氮损失。

第七,注意施用氮肥时的土壤水分条件,水分太少,施用氮肥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少,水分过多,会造成氮素损失和作物的疯长。

磷肥的利用率与氮肥、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

在我国,不论是大田试验或盆栽,其中包括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试验结果都表明,磷肥的利用率大体在10~25%的范围。

根据各省849个试验结果的统计,水稻的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为8~20%,平均为14%;小麦为6~26%,平均为10%;玉米10~23%,平均为18%;棉花4~32%,平均为6%;紫云英9~34%,平均为20%。

一般说,谷类和棉花的利用率较低,而豆科和绿肥的利用率较高。

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运动性小导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养分必须与根系接触才能被作物真正吸收,这就涉及到生物有效性的问题。

绥阳县果树肥料利用率试验方案设计

绥阳县果树肥料利用率试验方案设计

绥阳县果树肥料利用率试验方案设计1. 引言果树栽培是绥阳县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肥料的合理利用对果树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果树肥料的利用率,本方案旨在进行一项试验研究,探索合适的肥料利用策略。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试验的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预期结果。

2. 试验目的本试验的主要目的如下:- 评估不同施肥策略对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比较不同肥料种类和用量对果树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果树肥料的合理利用。

3. 试验方法3.1 试验地点和果树品种选择试验将在绥阳县某果树种植基地进行。

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苹果树种植区作为试验地点。

根据当地的果树种植情况和需求,选择主要栽培的苹果树品种进行试验。

3.2 试验组设计本试验将设置不同的施肥策略作为试验组。

具体设置如下:- 控制组:不施肥,作为对照组;- 施用有机肥组:根据当地果树栽培管理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有机肥进行施用;- 施用化学肥组:根据果树的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选择化学肥进行施用;- 综合施肥组:有机肥和化学肥综合施用。

3.3 试验观测指标本试验将采集以下观测指标:- 果树生长情况:树高、树冠面积、叶片面积等;- 果实产量:每株果实数量和重量等;- 土壤养分含量: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

3.4 试验步骤1. 根据试验设计,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确保各组数量和代表性。

2. 在试验施肥前对果树进行必要的修剪和管理,保持生长环境稳定。

3. 按照不同试验组的施肥方案进行施肥,记录施肥用量和频率。

4. 定期观察果树生长情况,包括树高、树冠面积和叶片面积等指标。

5. 在果实成熟季节,采集果实并记录产量和品质指标。

6. 在试验结束后,采集土壤样本,并对养分含量进行分析。

4. 数据分析本试验的数据将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比较不同试验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根据试验结果,评估不同施肥策略对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计算肥料利用率。

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

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
121 试验点施肥量明细
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配方施肥和无氮区的每 形成 #99 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
每形成 #99 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籽粒产量籽 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茎叶养分含量)4籽粒产量。然后,将
本地该品种所有结果汇总,计算出该品种的平均值。 (!)配方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配方施肥区作物吸
播种前肥料定量分包,机械开沟,人工点籽。 5、田间管理
然后,将本地该品种所有试验测试结果汇总,计算出该
品种的平均值。 (!)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施氮下
形成 &"" 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4&"" 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产量无氮下形成 &""
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4&"" 氮肥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
利用率即可计算出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 @作者单位:&5$$!1 黑龙江省逊克农场)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将五个处理的符号统一标记,不施肥处理(-(+(,()、 不施氮处理(-(+!,!)、不施磷处理(-!+(,!)、不施钾处理 (-!+!,()、完全肥处理(-!+!,!)。
常规施肥在处理符号前加“).”,配方施肥在处理符号 前加“*.”。常规施肥处理的施肥量(-#(+/0',1),采用农 场 !"&' 年农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推荐施肥量。科技园区配方 施肥处理的施肥量 -&&2$/+',1,请八一农垦大学蔡德利教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王火焰;周健民【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4(051)002【摘要】目前人们提到的我国肥料利用率数据都是基于常规公式获得的当季肥料表观利用率的计算结果,并由此认定我国肥料利用率比较低.本文提出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养分真实利用率是作物吸收的养分占种植作物消耗的养分比例.养分来源既包括施用的各种肥料养分,也包括土壤贮存的养分,其公式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施肥量-土壤养分的盈亏量).养分真实利用率也可采用100%减去养分的损失率来计算,因各种途径未被作物吸收利用并离开耕层土壤的养分才是损失,而贮存在耕层土壤中的养分则不能算作损失.我国耕地土壤肥力的维持和作物吸收的养分都主要来自于各种肥料,因而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基本等同于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利用这一新的公式,我国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无论是当季还是长期利用率都将远远高于当前文献报道的数据.新的算法获得的肥料养分利用率直接与肥料养分的损失率相对应,将有利于揭示肥料对粮食生产的实际贡献率和损失率,并推动土壤肥力的培育目标及施肥策略与养分损失率相对应,促进施肥技术向减少肥料损失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提高目标不太明确却广泛使用的肥料表观利用率.未来大田作物的施肥量并不需要高度依赖测土施肥,而应主要依赖于作物生长对养分的消耗量和养分损失率来确定.【总页数】10页(P216-225)【作者】王火焰;周健民【作者单位】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相关文献】1.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利用率的关系及其对施肥策略的影响 [J], 沙清2.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J], 宋蝶; 陈新兵; 董洋阳; 沙之敏; 徐新朋; 曹林奎3.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J], 宋蝶; 陈新兵; 董洋阳; 沙之敏; 徐新朋; 曹林奎4.辽西褐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Ⅲ.磷和氮在堆腐过程中的循环率及有机肥料中养分利用率 [J], 宇万太;张璐;沈善敏;廉鸿志5.不同施肥配比对秦岭北麓马铃薯产量、养分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J], 王永朝;宋民斗;孟延;马欢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第1篇示例: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肥料则是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浪费,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探讨和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

我们在田间随机选择了几块相似的地块作为实验区,然后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在不同地块上施用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玉米肥料。

经过一季的玉米种植生长周期后,我们对不同处理组的玉米产量以及养分吸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对提高玉米产量有明显的效果。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不过,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降低了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

除了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也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有着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及时合理施肥,可以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量,科学施肥技术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在本次田间试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肥料施用不均匀、养分流失等问题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而且,由于土壤肥力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肥料利用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更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案,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

通过田间试验总结,我们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

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科学施肥技术、及时合理施肥等是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方法,为我国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第2篇示例: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支持,尤其对氮、磷、钾等肥料需求量较大。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引言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而肥料利用率则是衡量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提高小麦的肥料利用率,可以有效节约肥料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并且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一、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地点:选择河北省的一个小麦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地点。

2. 实验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并选取适宜的肥料。

3.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组合,每个处理组合设置3个重复。

4. 实验步骤:(1)土壤准备:对试验地点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确保土壤肥力良好。

(2)试验处理:设置5个施肥处理组合,包括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有机肥施用(OM)、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尿素肥配施有机肥(UR+OM)。

(3)播种管理:选取相同的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做好灌溉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4)收获与样品分析:在小麦成熟后,对各处理组合进行收获,采集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产量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产量最低。

说明有机肥在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养分吸收量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养分吸收量最低。

说明有机肥可以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3.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肥料利用率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肥料利用率最低。

说明有机肥可以提高小麦对施肥养分的利用效率。

三、结论通过本次试验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其肥料利用率的研究一直是农业领域的热点之一。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不仅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资源。

本报告将对水稻肥料利用率进行试验研究,并分析试验结果,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水稻不同施肥处理的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案的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试验设计1. 试验区域:本次试验选择了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的水稻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区域。

2. 试验材料:选用了当地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以及相应的氮、磷、钾肥料作为试验材料。

3. 试验方案:分为对照组和三个处理组。

对照组不施肥,处理组分别施用不同比例的氮磷钾复合肥料。

4. 试验指标:收集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植株生长情况、产量、肥料的使用量等指标。

三、试验过程1. 土壤处理:对试验区域的土壤进行了基本施肥,并进行了喷淋作业,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水平。

2. 播种管理:在试验区域内进行水稻的统一播种,保证各组的播种密度和种子选择一致。

3. 施肥处理:按照不同处理组的施肥方案,进行了相应的施肥作业。

对照组不施肥,处理组分别施用了不同比例的氮磷钾复合肥料。

4. 生长监测: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进行了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

5. 收获处理:水稻成熟后进行了统一的收割和收获处理,记录了不同处理组的产量情况。

四、试验结果分析1. 植株生长情况:经过对植株生长情况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处理组的水稻植株生长势旺,茎秆粗壮,叶片翠绿,均匀一致;而对照组的植株生长较弱,叶片黄瘦,生长不均匀。

2. 产量情况:处理组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适当施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3. 肥料利用率:通过对肥料使用量与产量的比较,可以计算出肥料利用率。

结果显示,处理组的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适当施肥可以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

水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

水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

水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为进一步验证水稻肥料利用率参数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以及为融水县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在融水镇东良村陆村屯实施了水稻肥料利用率小区试验。

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与地点2020年4月~8月该试验在融水镇东良村陆村屯的稻田实施,试验田位于东经109度 12 分04.2秒,北纬:25度 00 分57.2秒,海拔111.8m,属于低丘平坝。

1.2试验材料试验田土壤为潴育黄泥田,质地为中壤。

0~20厘米耕层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为土壤有机质33.9g/kg,全氮2.17g/kg,有效磷53.0mg/kg,速效钾51mg/kg,缓效钾40mg/kg,pH5.39。

所用杂交水稻品种为莱两优华占。

供试肥料品种分别为折合纯N含量为46%的河池尿素,P2O5含量为15%的福泉钙镁磷肥,K2O含量为60%的加拿大氯化钾。

1.3试验设计与施肥该试验共设五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CK):空白对照,不施任何肥料;处理2(N2P2K2):N—P2O5—K2O(公斤/亩)=9.2—3.75—8(公斤/亩),即亩施46%尿素20.0㎏、15%钙镁磷肥 25.0㎏、60%氯化钾13.33㎏;处理3(N0P2K2):N—P2O5—K2O(公斤/亩)=0—37.5—8(公斤/亩),即亩施46%尿素0㎏、15%钙镁磷肥25.0㎏、60%氯化钾13.33㎏;处理4(N2PK2):N—P2O5—K2O(公斤/亩)=9.2—0—8(公斤/亩),即亩施46%尿素20.0㎏、15%钙镁磷肥 0㎏、60%氯化钾13.33㎏;处理5:(N2P2K):N—P2O5—K2O(公斤/亩)=9.2—3.75—0(公斤/亩),即亩施46%尿素20.0㎏、15%钙镁磷肥25.0㎏、60%氯化钾0㎏。

肥料施用:全部磷肥、40%的氮肥、50%的钾肥于整地时施下,40%的氮肥、50%的钾肥于分蘖期施下,10%的氮肥于幼穗分化初期施下,余下的氮肥于齐穗期施下。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据着我国农田种植面积的很大比例。

而水稻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肥料。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田肥力的不断消耗,水稻对肥料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水稻肥料利用率是指水稻作物吸收利用施肥养分的能力,是衡量水稻养分管理水平和施肥效果的重要指标。

高效利用肥料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施肥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研究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施肥方案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的养分吸收利用情况,分析影响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因素,并为今后的水稻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可以为优化水稻施肥方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肥料利用率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肥料施用不当、土壤质量下降、氮磷钾等养分流失等原因,导致水稻肥料利用率普遍较低。

为了有效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的观察与分析,探讨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1. 评估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各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情况的差异;2. 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吸收氮、磷、钾等养分的情况,分析肥料利用率的变化;3. 分析影响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次实验的研究,旨在为优化水稻施肥措施、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提供实验数据支撑,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科学准确的指导。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决定研究结果的重要环节,本次实验中采用了控制试验法来研究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情况。

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种植地点作为试验田,保证环境条件的一致性。

我们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实验田分为多个区块,每个区块种植相同品种的水稻,以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120~150 20~40 150~200 碱性 7.5~8.5
>150 >40 >200 强碱 >8.5
·1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5期
试验研究
中性、碱性、和强碱六个等级。 表4 土壤样品测试分析结果
1.71 1.69 1.44
1.05 1.39 1.24
1.37 1.42 1.44
1.35 1.42 1.38
1.64 1.63 1.33
1.42 1.97 1.62
1.26 1.3 1.52
较丰富
丰富
很丰富
有机质%
重铬酸钾容量法
<0.6
0.6~1.0
1.0~1.2
1.2~1.5
1.5~2.0
>2.0
每个小区都按照设计的施肥量由单质肥料组合而成(氮肥由 46%含量的尿素提供,磷由12%含量的过磷酸钙提供,钾由60% 含量的氯化钾提供),耕地之前分小区称好肥料由人工均匀撒 施,氮肥一部分作底肥,一部分氮肥在小麦拔节期追施,磷、钾 肥全部作为底肥施入。施入底肥后进行深松旋耕整地。 2.5 生产管理
玉米收获后,玉米秸秆粉碎在5 cm以下进行还田;2016年9 月26日施肥;9月27日施肥深松旋耕整地,把地整平压实;10月6 日播种,10月9日浇跟种水,10月16日出苗,11月8日喷除草剂, 2016年11月26浇越冬水,2017年3月4日喷防治根病的药剂,2017 年3月24日追肥浇水,4月30日喷杀虫剂,5月2日浇水,5月8日喷 杀虫剂,5月22日浇水,2017年6月9日收获。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的试验结果(见表2) 3.2 样品分析测试结果

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2023年第17期农艺学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訾利梅(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太和236600)摘要为优化小麦施肥结构,推进化肥减量化行动,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了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小麦籽粒产量为7845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3.56%。

测土配方施肥提升了小麦籽粒与秸秆对氮和磷养分的吸收,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籽粒氮和磷含量分别提高5.85%、8.75%。

各处理中测土配方施肥处理100kg籽粒养分吸收量中磷养分吸收量最大。

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提高12.34%、10.95%、4.67%。

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升了6.3、4.2、12.3百分点。

关键词小麦;施肥方式;产量;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2.1;S1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7-0008-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7.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thods on Yield and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of WheatZI Limei(Taihe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Taihe Anhui236600)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fertilization structure of wheat,promote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reduction action,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fertilizer,this paper conducted a tes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thods(such as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and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on wheat growth and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could improve wheat grain yield.The wheat grain yield was7845kg/hm2under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which was3.56%higher than that under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improved the absorp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wheat grains and straw,and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in wheat grains increased by5.85% and8.75%,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Among the treatments,phosphorus uptake of100kg grain nutrient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The total nutrient uptak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creased by12.34%,10.95%and4.67%,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wa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wheat 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ertilizer treatment,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in wheat season increased by6.3,4.2and12.3percentage points,respectively.Keywords wheat;fertilization method;yield;nutrient content;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小麦是安徽省太和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摸清常规施肥条件下小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效果,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节约用肥具有重要意义[1]。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绪论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浇水产生的较好效应:①浇水的减产效应;②浇水能够改进土壤和提升土壤肥力;③浇水能够提升农产品品质;④浇水能够进一步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促进作用;⑤浇水能够有效地减低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浇水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浇水理论研究;②浇水效应研究;③浇水技术研究。

5.浇水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数据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

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浇水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ofnutritionreturns)李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轻养分学说(lawoftheminimunnutrition)李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多寡。

②最轻养分可以随条件的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

③只有补施最轻养分,就可以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ofdiminishing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2018年水稻肥料利用率分析初探

2018年水稻肥料利用率分析初探

2018年水稻肥料利用率分析初探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肥料利用率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

肥料利用率高可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中的化学肥料残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研究水稻肥料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肥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肥料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施肥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通常采用以下的计算方法:肥料利用率 = 农产品产量÷养分输入量×100%其中,养分输入量指化肥、有机肥和土壤中本身含有的养分总量。

1.水稻品种不同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存在差异。

一些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对养分的需求相对较高,因此,在施肥时要适当增加肥料配比以满足需求。

2.肥料种类不同的化肥和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和释放速度不同,因此其对水稻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来说,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水稻生长所需的主要肥料,但如果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养分损失和浪费。

3.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正确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一般来说,在水稻生长期中,应分期施肥,既保证了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又减少了养分的浪费。

同时,也应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水稻品种和生长状况等因素,合理控制施肥量。

4.土壤条件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多来自土壤。

因此,土壤的肥力水平对水稻肥料利用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排水性差、酸性高或缺少有机质的土壤,都会影响水稻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降低肥料利用率。

1.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案根据不同的水稻品种、土壤条件和生长周期等因素,合理选择施肥方案,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提高肥料利用率。

2.优化化肥和有机肥的配比化肥与有机肥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合理调整两者的配比,既能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3.推广科学的土壤管理技术合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做好土壤翻耕、深翻、压实等管理工作,提高土壤肥力;控制膜过度覆盖和抢险性高渗透率灌溉,减少土壤肥料的流失,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益农“3418”田间肥效试验方案设计

益农“3418”田间肥效试验方案设计

益农“3418”田间肥效试验方案设计摘要提出了一个既能研究土壤、化肥,又能研究有机肥的田间肥效试验方案,既可以把有机肥的氮(磷、钾)肥的贡献度、供氮(磷、钾)量和氮(磷、钾)肥利用率算出来,又可以把土壤氮(磷、钾)肥贡献率、供氮(磷、钾)量算出来,并给出了计算公式。

分析了该方案的作用,以期指导田间肥效试验。

关键词益农“341”8;田间肥效试验;方案设计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74-02目前有关田间肥效试验的方案大多数是研究土壤和化肥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深入研究有机肥田间肥效的试验方案很少。

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既能深入研究土壤、化肥,又能深入研究有机肥的田间肥效试验方案。

1设计方案益农3418田间试验设计方案是在“3415”田间试验方案(15个处理:mn0p0k0、mn0p2k2、mn1p2k2、mn2p0k2、mn2p1k2、 mn2p2k2、mn2p3k2、mn2p2k0、mn2p2k1、mn2p2k3、mn3p2k2、mn1p1k2、mn1p2k1、mn2p1k1、m0n0p0k0)的基础上,增加3个处理:m0n0p2k2、m0n2p0k2、m2n2p2k0。

益农“3418”田间肥效试验设计方案不同于“3414”系列试验方案之“3416”、“3417”、“3418”,而属于“3415”试验方案的改版或升级,以示区别,笔者在“3418”前面增加了“益农”二字。

因为“3416”、“3417”、“3418”是在“3415”试验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增加锌、硼等处理,如znmn2p2k2、bmn2p2k2等,而益农3418田间试验方案增加的3个处理与“3415”田间试验方案中的6个处理(mn0p0k0、mn0p2k2、mn2p0k2、mn2p2k2、mn2p2k0、m0n0p0k0)组成一个试验中的试验,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试验方案,此试验方案有9个处理:mn0p0k0、m0n0p0k0、mn0p2k2、m0n0p2k2、mn2p2k2、mn2p0k2、m0n2p0k2、mn2p2k0、m0n2p2k2,目的是研究有机肥。

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季作物吸收所施 肥料中的养分 , 可以看成作物对所施养分的“ 回收 ”故 ,
更经常使用 的名词是养分 回收率(eoe e et e f u et 据此 . R cvr p r n g o n t n 。 y c a r ) i 可以明确化肥利用率概念的基本 内涵。 1 . 化肥利用率是指所施化肥 中的养分被 作物利用 的比例 , .1 2 而不是指 包括副成份在内的全部化肥成份 。如碳铵的利用率 , 只指其 中氮被作物 利用 的百分率。 不包括其所含 的 c、 0成份 , H、 普钙的利用率只指其 中磷 被作物利用的百分率 , 不包括 C S aO 等副成份。 1 . 化肥利用率只指 当季作物对所施化肥 中养分的利用百分率 , .2 2 不包 括 当季作物收获以后种植作物的利用状况 。 如单季晚稻对尿素中氮 的利 用率是 3 %, 5 只指单季晚稻一 季作物对氮的利用 , 不包括后作小麦等对
l 肥 料 利 用 率与 化 肥 利 用率 11 肥 料利 用 率 . 成 的损 失 。l l 】 目前 肥 料 利 用 方 面存 在 的 问 题 。 21 重化肥 、 . 轻农肥 由于化肥是速效 性肥料 , 见效 快 , 施用时简捷 方便 , 导致农 民重化
肥 , 农肥 。 轻
壤上施用 , 解决不了作物幼苗对磷的迫切需要 , 造成生理缺磷。 23 过磷 酸钙地表撒施作追肥 。 在土壤 中移动性小 , .3 . 磷 一般在施点 05 . 厘米处 , 移动范周在 I3厘米之间。 以表施很难传送到作物根际 , ~ 所 因而 起 不 到 补 充作 物 体 内磷 元 素 的作 用 。 234 尿素撒施后立即浇水 。 素是酰氨氮肥, .. 尿 易溶于水 , 施入土壤要 经 过分解才能转变为碳酸氢氨 , 被作物吸收利用 , 表施后立即浇水 , 易使尿 素 随 水 流失 , 低 肥 效 。 降 残留氮的利用率。因此 , 没有离开具体作物的抽象 的化肥利用率 。 235 碳酸氢铵随水撒施 。此种方法往往造成进水 口肥料多, .. 作物长势 1 . 化肥利 用率的数值 , .3 2 因不同气候 、 作物 、 土壤 、 栽培 条件 , 化肥 形 不一 , 于管理 , 难 而午后棚 温升高 , 氨气从土壤 中逸 出, 熏伤作物下部叶 态, 施肥量 、 施肥方法 、 养分比例等条件而变化 , 变幅极大。 如据 国际水稻 片 , 成 肥 害 。 造 研究所 6 O年代对东南亚各国水稻的测定 , 3种常用氮肥( 尿素 、 硫铵 、 硝 3 提 高 肥 料 利用 率 的 途 径 铵) 中氮的利用率 , 4 8 %幅度变动, 在 %~ 0 相差 2 O倍。 由于总体上肥料利用率不高 , 在现 代农业 中 , 如何提高肥料利用 率 1 . 化肥利用率的数值 , 因测定 条件和方法而改变 , .4 2 还 目前常用 的 3 就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 , 纳总结 了一些方法并 归 种测定方法( 差值法 、 示踪法和实产分析统计法)即使对相同施肥 条件下 提 出 如 下 建议 , , 以供 参 考 。 同一材料进行测定 , 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如由于肥料在施肥点 附近对 31 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 土壤微生物活动激发效应 的结果 , 值法的测 定值 , 差 一般可比相 同条什 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各有优缺点。 化肥 的养分浓度高, 肥效快而猛 , 但 下示踪法测定值高 5 1%。又如同样材料f %~ 0 作物 、 肥料 、 施肥量) 在盆栽 般肥 效 短 , 良土壤 的作 用 小 , 至有 破 坏 土 壤理 化 性 质 的 可能 。 有 改 甚 而 条件下 的测定值 可比大 田高 1 %~ 0 甚至更 高。但因上述 3种方法 目 机肥 的特点是养分全面 , 0 2 %, 肥效长 , 能改 良土壤 , 但养分浓度低 , 肥效慢 , 当 前已被 同时采用 , 因此 , 必须 了解利用率数值 的测定条件和方法 , 并且 注 季利用率低 。因此 , 有机肥与化 肥配合施用 , 能互 补两者不足 , 能充 更 意用不 同条件 与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互相参照 。 一般采用 田间试验中获 分 发挥它们 的长处 , 两者配合施 用 , 提高氮 、 的有效性 和利用率 。 能 磷

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技术的现状研究进展

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技术的现状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5-2690(2019)08-0111-01中图分类号:S14文献标志码:B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技术的现状研究进展叶昴成1,陈振华2(1.丽水市农业农村局,浙江丽水323000;2.景宁县农业农村局,浙江丽水323500)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国内肥料利用率的普遍提高,长久以来,肥料利用率低以及肥料损失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课题。

针对肥料利用率低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我国现阶段的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肥料利用率;管理技术;现状1中国肥料利用率现状农业是我国当前的建国之本,由于近代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农业才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但其仍是万民之根本。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化肥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也是确保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加的前提条件。

化肥是农业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的智慧结晶,充满了3个领域付出的汗水,现阶段施肥成了最快速、最高效的增产措施。

自1980年开始,我国的化肥使用量每年以4%的平均速度增加,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化肥使用量大国。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但是化肥使用率却几乎占到世界化肥使用总量的1/3。

目前,衡量肥料施用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就是肥料的使用率,对肥料的使用率主要对两个方面进行评定。

(1)从大的宏观层面来说,在某块半封闭的地区进行施肥,连续施肥3年并测定其施肥后的产量,然后空置1年,消耗其土地的肥力,再不施肥种植3年,并得出其3年的产量,测试期间保证其日晒和浇水量。

综上所述,得出施肥比不施肥的增产量,从而判定化肥的利用率。

(2)通过统计某块试验土地的种植数据进行计算和汇总,得出化肥的利用率,但是这个方法误差太大,因为不同地区气候不同、降水不同、日晒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化肥利用率也会不同,不同地区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数据的分类汇总,最终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1]。

广东省60年水稻肥料利用率综述

广东省60年水稻肥料利用率综述

广东省60年水稻肥料利用率综述董稳军;黄旭;郑华平;徐培智;张仁陟【摘要】通过系统整理分析60年来广东省在水稻肥料利用率上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广东省氮、磷、钾肥利用率的均值分别为32.56%、23.17%和44.46%,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其中氮肥和磷肥利用率在1949-1980年、1980-2000年和2000-2010年3个阶段均呈“高—低—高”趋势变化,但钾肥利用率1980-2000年间为47.69%,高于2000-2010年的39.98%.不同施肥技术下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控释肥技术为47.20%,配方施肥技术为36.65%,常规施肥技术为26.18%,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层面来考虑,控释肥技术是目前最优的施肥技术.【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39)007【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肥料利用率;施肥;广东省;水稻【作者】董稳军;黄旭;郑华平;徐培智;张仁陟【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兰州73003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62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我国粮食安全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1]。

化肥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肥料投入占农业全部投入物资的1/2[2],农业生产由于有了化学肥料,才能提供和基本满足人口膨胀及其他行业需求的粮食[3],肥料特别是化肥的合理施用,在确保我国粮食的现实安全和持续安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4]。

由于肥料的增产作用显著和经济效益的诱惑以及保证粮食安全的需要,致使农业生产过量施用化肥,导致投入到农田的化肥有明显的递增趋势[3],带来的后果是肥料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肥料利用率(肥料养分回收率)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一、肥料利用率的概念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数量占该肥料肥中养分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肥料回收率或利用系数,一般用肥料投入与产出比例来定义。

具体有几种表示方法:(一)肥料利用率或肥料回收率:常用。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100/施肥量式中:施肥量=指养分量。

(二)肥料农艺效率肥料农艺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量(三)肥料生理效率肥料生理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二、氮肥肥料利用率与氮肥损失率(一)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氮肥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氮肥中吸收的氮素数量占该氮肥中氮素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氮素回收率或利用系数。

从国内外来看,氮肥利用率普遍不高,而且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因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和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等。

在不同条件下,氮肥利用率悬殊很大,我国多数作物对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之间,美国为30%-50%,日本为50%左右,前苏联为24%-61%。

氮肥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氮肥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同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很不相同,水稻多为40%-50%,小麦为27%-4l%。

不同施肥技术(包括氮肥品种、施肥量、施肥时间与方法等)是影响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氮肥品种其利用率不同,如碳铵利用率一般为24%-31%,尿素为30%-35%,硫铵为30%-40%。

不同施氮量时其利用率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其利用率下降。

不同施氮方法其利用率不同,特别是氮肥深施和表施,其利用率相差甚大。

如碳铵深施(10-17cm),在双季稻上的平均利用率为42.9%;碳铵表施(0-5cm),在双季稻上的平均利用率为29.0%。

氮肥损失率:施入农田的氮肥通过不同机制和途径而损失,其损失途径有土壤和植物两方面。

从土壤方面来看,施入土壤中的氮素主要通过铵态氮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及其反硝化脱氮和地表径流等途径损失,是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

从植物方面来看,作物地上部吸收的氮素可通过易流动的含氮化合物被雨水淋失、氮素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挥发、氮素从花粉和根系分泌出去等途径损失,作物地上部的氮损失量因土壤、气候、植物种类和生育期等不同而异,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氮肥损失率与氮肥利用率一样,也存在较大变幅。

从已有的大量资料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中氮肥的损失率平均为50%左右。

由此可见,每年施入土壤的大量氮肥,有近一半通过各种途径被损失掉,这是多么大的肥料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这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而且还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危及到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二)氮肥利用率的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差值法(间接法)一般是在试验中设置不施氮区和施氮区两个基本处理,分别测出两处理作物体内氮素的吸收量,按下式计算:氮肥利用率(%)=施氮区作物吸氮量-无氮区作物吸氮量×100施氮量对于一个多级施氮量试验,差值法可以用来计算不同施氮量水平下的氮肥利用率。

按下式计算:氮肥利用率(%)=高氮区作物吸氮量-低氮区作物吸氮量×100高氮区施氮量-低氮区施氮量如:试验1:只设计1个施氮量对比试验,小麦氮肥对比试验设计:(1)不施氮肥处理(N0):P2O590kg/hm2,K2O60kg/hm2;(2)施氮肥处理(N1):N180kg/hm2,P2O590kg/hm2,K2O60kg/hm2。

但必须施用等量磷、钾肥做肥底,至少3次重复。

氮肥利用率计算:氮肥利用率(%)=P(N1)-P(N0)×100 P(N)式中:P(N1)=施氮区作物地上部茎、叶、子实各部分累计吸氮量(kg/hm2);P(N0)=无氮区作物地上部茎、叶、子实各部分累计吸氮量(kg/hm2);P(N)=施氮量(kg/hm2)。

结果:P(N1)=262kg/hm2,P(N0)=194kg/hm2,则:氮肥利用率(%)=(262-194)/180×100=37.8%。

试验2:小麦不同施氮量试验,试验设计:(1)N0(不施氮肥处理),(2)N1,(3)N2,(4)N3,(5)N4。

肥底磷、钾肥用量为:P2O590kg/hm2,K2O60kg/hm2;氮肥用量为:0、60、120、180、240kg/hm2。

至少3次重复。

试验结果:小麦地上部茎、叶、子实各部分累计吸氮量分别为:190、220、240、255、265 kg/hm2。

则:氮肥利用率(%):第一种算法:以空白为对照:50.00%、41.67%、36.11%、31.25%。

第二种算法:不同施氮量各级利用率:50%、33.33%、25.00%、16.67%,平均利用率31.25%。

这里应该注意,作物吸氮量应包括作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以及枯枝落叶中的含氮量。

但枯枝落叶和残留于土壤中的根系难以收集完全,且二者的含氮量一般不到作物总吸收量的5%,因此通常只计算作物地上部植株和相连的根系中的吸氮量。

这种差值法在计算氮肥利用率时,都假定作物从施氮区较无氮区多吸收的氮素全部来自施用的氮肥,即假定施氮区和无氮区吸收的土壤氮素相等。

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因为施入氮肥后,会对土壤氮素产生激发效应,使作物多吸收土壤氮素,这部分氮量用差值法无法区分。

因此用差值法测得的氮肥利用率,也称为表观氮素利用(回收)率,这在大体上还是能够反映作物对氮肥的利用程度。

2、15N示踪法(稀释法、直接法)采用15N标记的氮肥进行生物试验,测定吸入作物体内氮素的15N原子百分超,进而根据15N丰度的稀释原理,计算利用率如下:R(%)=W p×N pc×15N pc×100% W f×N fc×15N fc式中 W p—植物干重;N pc—植物的N%;15Npc—植物的15N原子百分超;W f—施用的标记肥料量;N fc—标记肥料的N%;15Nfc—标记肥料中15N原子百分超。

例如:某一小麦盆栽试验,施用15N原子百分超10%的15NH4HCO37克,共收获植株干重50克,含N2%,15N原子百分超3%,则氮肥利用率为:R(%)=50×2%×3%×100%=25.2% 7×17%×10%在实际计算时,由于植物茎、叶、籽实、根系等各器官的含氮量和15N丰度不一,故常分别测定和分别计算利用率,然后相加计算成当季作物利用率。

应用15N所测得的氮素利用率不包括使氮肥激发土壤的一部分氮,反应了肥料真正的利用情况,是目前公认的研究氮肥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手段。

但是由于15N肥料价格昂贵,目前生产上测定氮肥利用率时差值法应用较为普遍。

尽管如此,15N示踪法还有其它方面的优点:(1)可以同时测定出作物任一生育阶段由土壤供应的有效氮素,即A值,以了解土壤的供氮能力。

其计算式如下:A=N f(100-C)C式中 A—来自于土壤中的有效氮量(A值);N f—施用的15N标记氮量;C—植株中自15N肥料中吸收的氮素比例(%)(2)可研究一季甚至几季作物期间肥料氮的平衡或去向。

氮肥施用后,通常有当季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损失3个去向,通过测定植株吸入的15N量和土壤中15N的残留,即可准确计算出氮肥损失量。

(3)借助15N标记,可进一步测定土壤中残留氮的形态、移动深度和植株吸收氮在作物体的存在形态及累积部位。

(4)应用15N标记氮肥,可对化学氮肥的后效进行测定。

(5)在以15N标记肥料进行的生物试验中,可利用同一材料,同时按15N稀释法和差值法计算作物对氮素的利用率,二者之差即为土壤氮素矿化的净激发效应。

(6)可将含15N的秸秆进行秸秆还田,进行秸秆矿化和氮素转化等试验。

(三)土壤供氮能力研究方法土壤供氮能力与氮肥肥效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一般地,土壤供氮能力与作物产量之间呈正相关,因为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素大部分来自土壤。

但土壤供氮能力与氮肥肥效之间呈负相关。

因此,应根据土壤供氮能力确定合理施氮量。

土壤供氮能力的度量指标有多个,常有的有以下二个:1、土壤供氮量:土壤供氮量的评价指标及其测定方法有多个,目前认为最为可靠的指标是田间试验中无氮区作物收获时地上部累积吸氮量,是土壤供氮量的生物指标,可作为估算氮肥用量的参考依据。

过去人们习惯用土壤有效氮的化学测定值如碱解氮来粗略估计土壤供氮量,但这个数值存在较大误差。

因为化学测定值只代表土壤有效氮的相对含量状况,不能完全反映土壤供氮的绝对数值。

许多试验表明,土壤有效氮的化学测定值如碱解氮与作物产量或吸氮量间的关系不稳定。

针对于此,后来研究者提出了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的概念,将土壤有效氮的化学测定值乘以通过试验取得“利用系数”加以调整,作为土壤供氮量的估计值,在推荐配方施肥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但由于“利用系数”的变异大,难以作准确,故仍然是个相对值。

2、土壤矿化氮量:以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度量。

在旱作土壤中,常以土壤剖面中硝态氮量作为矿化氮量;在水田则以土壤铵态氮量为主。

土壤矿化氮量包括播种时土壤中已存在的矿质态氮量和作物生长期间土壤的矿化氮量两部分。

70年代初Stanford等应用一级反应动力学原理,研究建立了土壤有机氮矿化的数学模型:N t=N o(1-e-kt)式中:N o为矿化势,即土壤中已存在的矿质态氮量,可具体测出;N t为t时间内的矿化量;k为矿化速率常数;t为时间(d)土壤矿化势是指土壤氮素在无限长时间内的矿化量,即最大矿化量,它反映了土壤氮素的潜在供应能力,它与土壤全氮量、土壤理化特性及自然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三、磷肥利用率磷肥利用率的测定方法常用的也是差减法,一般是在试验中设置不施磷区和施磷区两个基本处理,分别测出两处理作物体内磷素的吸收量,按下式计算:磷肥利用率(%)=施磷区作物吸磷量-无磷区作物吸磷量×100施磷量对于一个多级施磷量试验,差值法可以用来计算不同施磷量水平下的磷肥利用率。

按下式计算:磷肥利用率(%)=高磷区作物吸磷量-低氮区作物吸磷量×100 高磷区施磷量-低磷区施磷量磷肥利用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和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栽培技术、施磷量、施磷方法等。

磷在土壤中易固定,移动性小,当季利用率一般为10-25%,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可为后茬作物吸收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后效或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