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篇1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

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

当然没那么多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

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

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

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

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讳莫如深的概念,但是,研究一个城邦,一种政体,都是需要以政治的的角度去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用了八卷的内容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政治的观点。

使我们对于政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摘记:第一卷:论家庭所有的共同体都是有其目的,其中政治共同体的目的最为崇高。

一个共同体使一个利益共同体,是拥有共同目的聚集在一起为其目的而共同努力。

共同体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的。

要区分研究家庭、村庄、城邦等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就要用分析或者寻找起因的方法。

首先,必须存在这样一种结合体:其成员一旦没有彼此就不能存在。

其次,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确保各自的生存也有建立联合的必要。

男人和女人,主人和奴隶,这两种基本结合形成了家庭。

每一个城邦的存在都是自然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的共同体的结合而已。

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唯一具有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诸如此类感觉的动物。

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秀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落成世上最差的动物。

家庭是构成城邦的主要成分,一个完整的家庭由奴隶和自由人构成,家庭管理最基本、最主要、最单纯的要素就是主奴、夫妻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

在各种技术中,对于所有的从属动物来说,都天生具有工具的属性,有生命的工具肯定要比其他工具包括无生命的工具使用得早。

那种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的人,就是天生的奴隶。

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德行高尚者证明了拥有和控制奴隶的合理性。

当主奴双方都很自然的处于他们该处的低位时,他们就具有共同的利益而且是一种朋友关系,但是当主奴关系靠法规和强权来维持时,那么结果就会相反,出现利益冲突和仇恨之情。

政治家的统治权威是针对自然的自由民,而主人的统治权威是针对自然的奴隶。

主人式的统治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家长对家庭实行君主式统治。

而政治家的统治权是一种针对自由人和地位相等的人的统治权。

政治学习笔记(全文5篇)

政治学习笔记(全文5篇)

政治学习笔记(全文5篇)第一篇:政治学习笔记政治学习笔记内容1、学习时间:2014年2月17日学习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热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2、学习时间: 2月24日学习内容:师德师风(一)一、敬业,树立师德形象1、敬业要有诚心。

这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心态。

2、敬业要有恒心。

教育之路艰巨而漫长,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

3、敬业要有爱心。

教育要根植于爱。

二、豁达,收获快乐的心灵三、学习,成就教育事业1、教师应该学习前人的教育财富。

2、教师应该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3、教师应该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4、向身边的人学习,向自己学习。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学习是快乐的,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学习型的老师,都能从学习中享受到快乐。

3、学习时间:3月3日学习内容:师德师风(二)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

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

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4、学习时间:3月10日学习内容:师德师风(三)在教师职业中,这种心态主要有十种具体表现: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5、学习时间:3月10日学习内容:师德师风(四)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

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包括:其一,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其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这些定义描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不同侧面,强调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这些定义也存在着缺陷:其一,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背景;其二,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其三,他们把人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看作消极接受的过程,而忽视了人们在政治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

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1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

”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

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

”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

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学读书笔记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

“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

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政治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治学》读书笔记 1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有关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治学读书笔记1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政治学基础笔记

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由于这一政治观很大程度上蕴含着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超越现实的追求和要求,因此常常被理解为是理想主义的政治观。

但是,这种道德政治观也有其弱点:它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这就使得它带有浓重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而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同时,它仅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而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

同时,由于这一政治观把现实政治归结为政治权力,因此,被认为是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而权力政治观及其理论就此被称为现实主义政治观。

可是,权力政治观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因此,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2、政治权利的含义
书上的定义: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对定义的理解: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
(2)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
(3)体现了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3、社会生活方面: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含义
一、政治权利的含义
1、权利的含义
中国古代:《荀子.君道》,指的是权势和财物;
西方:有两种含义(一是正当的、正确的,二是某种资格),其代表性学说有:权利天赋说(洛克),权力自由说(法律规定的某种自由),权利利益说(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权利力量说(一种法律规范),权利平等说(罗纳德.德沃金:政府对人们的关心和尊重)。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含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1、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的特性的需要
2、利益的三因素:
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第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建设和发展
第三篇政治行为
第一章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书中定义:政治统治不过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的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政治学基础笔记概要

政治学基础笔记概要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三、政治的定义1政治的定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前述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定义的理解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它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这一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四、政治的社会地位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一是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直接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决定或者影响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它保护、改革或者破坏特定的经济关系,进而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法律都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以特定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政治与法律又有所不同,政治是人们围绕特定利益要求,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法律则是特定社会公共权力制定、认可和实施的关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和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

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

”1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

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

”2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

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

从利益的二重性开始论述,由利益的二重性产生了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进而衍生出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关系。

通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引入了国家、政治社团、政党等政治要素定义。

最后,作者坚持辩证发展观点,提出政治发展。

此为全书的一个基本脉络。

3、两线、一面、一法的认识分析。

首先两线即从利益二重性到政治权力在到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再由此进深到国家和政党;从利益关系到政治权利再到政治参与,最后引入政治社团概念。

其次,一面是对政治文化(其中我认为较为关键是对政治心理的分析)和政治发展及时代意义的认识。

最后,应当重视本书提到的政治分析法。

由此,我认为此书之要意可涵盖。

利益是整个政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在小标题中提到政治是利益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产物,同时利益在政治萌芽产生后仍是推动政治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的过程中:首先,由人的本性、生存需求出发形成人的需要(亦可说是人性自身自然而然的对于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欲作用下的产物)。

进而这种需求迫使人加快建立生产,并加强与自然的联系,人的需求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迫于生产工具水平,社会组织的限制,人不得不做出改变,其中生产工具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的改革(生产资料的变革)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而对社会组织的改造改良了社会组织方式并建立了协作性生产,这种协作性生产产生了初步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不仅使人们在也定的社会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而且支配着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这就使人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由此以个人的心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

”3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人的需要开始具有了社会内容和特性。

从这之后,政治的萌芽开始产生并发展。

从对利益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归纳出利益是构成政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作者严格地从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发展观出发论证了政治成为维护利益工具而产生必然性。

刚才对利益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利益的构成及特性。

利益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及历史性三个方面的内涵特性。

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这也是人不断追求利益的原动力。

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利益反映出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这是从客观对利益作出必要的限定,利益的产生和发挥作用,必须在客观特定的物质条件下(或者是在符合历史条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才可成立。

历史性主要体现在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从这三个特性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利益的定义,即:“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及利益的四个内在矛盾(特别是第一个内在矛盾),其对于利益关系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利益的四个内在矛盾分别是: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在第一对矛盾中,主体的利益诉求受到特定社会条件的限制,从而产生矛盾,同时在利益关系的作用下,不同的人们结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辩证的看,这种关系有两种发展可能,第一种即人们的主观利益诉求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达到一致,形成共同利益;第二种即人们的利益要求未能在社会条件下达到相互妥协,直至激化,最后利益关系破裂,形成利益矛盾。

从这个层面上说,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构成利益关系最基础的矛盾。

认识好此对矛盾对正确全面地认识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第二对内部矛盾中,我想特别提及二者之间天然的矛盾性。

由于人自身的利益诉求具有个体性,缺乏公共性和理性,且利益本身内容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不能为人为的主观诉求所改变,故当二者相遇的时候,便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要么人改变自身的利益诉求,要么人改变具体的利益实现方式及途径。

这时,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了群体产生必要的共同利益,进而体现了其的公共性、社会性。

在第三对矛盾中,我想提下面一点:人通过正确分析自己的需求,确定了利益诉求,换句话说,有了目标意识,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有了追求和维护这种目标的渴求,那么相应的产生了管理及统治的手段,而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利益具有个体性,而实现手段需要手段性,二者本身具有矛盾。

而第四点,利益的具体有限性同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更是说明了我在以上提到的观点,“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成员的特定需求需求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但是,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看,利益又有无限发展的可能”.5这句话,体现了浓厚的马克思维护主义辩证法。

一方面说,人们在特定阶段所能实现的利益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历史又是不断发展的,人们改造、认识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在不断的变革调整中,所以,在正确认识利益的具体有限性(在某一时期)、利益的发展无限性之后,将二者应用到国家政治统治及政治管理的方式管理,方法创新上具有现世意义。

那么,在上文中我已经提到,政治是利益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产物,同时利益在政治萌芽产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生后仍是推动政治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正如书中所说:“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利益关系,是与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分不开的。

”6这句话体现了以下两种思路,其一,利益实现的主体性决定其主观的利益诉求不能完全得到实现,其必受到物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限制,这就要求追求利益的主体主动地寻求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利益诉求,那么,联合成为一种解决方式,突出了人的社会性。

其二,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促使人们相互联系,迫使人们扩大其的公共性,逐渐形成联合,这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体现尤为明显,正是由于人们利益需求的扩展,迫使人们走向联合,人人联合,部族与部族联合,随后,出于对维护统治、管理的需要,暴力机关、行政机关开始出现,国家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

全书在说明利益的总括及它自身的内在矛盾之后,又将重点指向共同利益的形成、利益矛盾的产生上来,在上文中,主要讲论证放在对利益主体的论述,而共同利益、利益矛盾主要是放在社会,亦或是具有公共性的环境群体之中加以说明论述的。

从上文矛盾自身的内在的四个矛盾出发,我们得到了矛盾关系中的共同利益产生的原因,我们亦可从之中得到利益的矛盾问题。

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来论述利益矛盾的产生。

在上文说到,利益实现具有主体性,决定利益出发点至少是主观性的,那么必然会在利益实现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触及他人的利益诉求,那么会引起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形成。

利益矛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横向利益矛盾,一个为纵向利益矛盾。

“就横向利益说,它的产生和发展依附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别,二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利益主体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

”7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差别化对待产生不公平,在同一利益群体下的利益主体由于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不公平现象产生,不公平现象就会引起对同一利益客体的争夺,也就是横向利益冲突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二。

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者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说,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能力的低下,其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以共同占有为特征的,因此氏族和部落内部的横向利益一般是非对抗性的。

就纵向利益矛盾而论,就书中的观点,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维护辩证法的精神。

这里的纵向,指的是层次上的差异。

这点在现代政府体制的运行中经常体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博弈,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

冲突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及行政效率的加强。

也就是下面将要提到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动力之一。

在论述完共同利益及利益矛盾后,下面将提到利益在政治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当特定的共同利益需要社会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予以实现时,当特定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发生矛盾,当该群体成员利益实现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实现之间发生矛盾,并且当这种利益的实现和利益矛盾的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的社会范围中形成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

”8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功能。

同时,政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92.利益是一切社会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