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解读第一章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第一章《商品的形式》是整部著作的开篇,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价值的载体,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通过商品的交换,人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使得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这种价值的追求,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了一种竞争的活动,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价值和劳动的分析让我对价值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指出,价值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凝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这种劳动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这种价值的产生,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价值,而不是通过生产资料来获取价值。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经济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经济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原著解读

《资本论》原著解读

《资本论》原著解读内容大纲:《资本论》原著解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文版(第一卷)(共七篇)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印数30多万册)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P47-101)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3、等价形式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2、特殊等价形式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三)一般价值形式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四)货币形式四、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具体内容如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首先,马克思交代了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原因。

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形式,表现为庞大商品的堆积,单个商品是这种财富的元素。

所以,我们的研究,从分析商品开始。

2、商品的定义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

(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1)并且他指出,需要的性质和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方式,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他的原话是:“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2)另外,马克思也指出,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有用物的质,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可以有多种有用性,并且物品的多种有用性,以及为有用物的量找到衡量标准,是在人们实践中发现的;商品量的衡量标准,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资本论解读第一章

资本论解读第一章

资本论解读第1章一价值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过程中,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而劳动量则是价值实体,他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总是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并强调了使用价值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实践的价值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应根据马克思的成果把价值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而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看成是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去研究了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见《资本论》第一卷第49页)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为价值形式,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

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

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

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马克思又在下面说道:"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

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

"(该书第61-62页)马克思在该书第82页举出了一个价值形式的一个一般公式和一个具体的等式。

一般公式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一个具体等式是:20码麻布=一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只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形式,是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明朗化了,使你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

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是多少?是一件上衣。

并且,价值形式必须表现在使用价值上,而且必须表现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卷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引领读者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结构。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规律。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是劳动的产物和价值的载体。

通过商品交换,人们不仅仅是交换物品,更是交换了劳动和价值,这种交换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理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他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首先,我被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所折服。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东西。

他指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作为交换价值,则可以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这个简单而明晰的定义揭示了商品的本质,也为后面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推演更加深入和严密。

他指出,商品的交换既是等价交换,也是不等价交换。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不同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劳动价值论成为了分析商品交换与再生产的重要工具。

然后,马克思介绍了资本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他指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价值增殖的手段和目的。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人的劳动生产商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些商品,从而获得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不断地实现自己的财富积累目标,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的揭示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占有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只是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剧烈的贫富分化现象。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剥削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透过商品这个基本单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他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的深入阐述,让我对商品的本质、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资本论》第一章解读

《资本论》第一章解读

资本论第一章解读我组在选题是选择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章解读,下面为大家带来我组读后的心得与体会:首先我组在对于马克思所提到的地租分析印象深刻:其中有提到说,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这也让我组想到了如今城市用地的地价,资本论中所提到的是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种种关系而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的社会形势等等,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城市的面积日趋扩大,使得城市可用面积非常之大,然而城市化进程免不了会尽量使每一寸土地都物尽其用,再加之房地产事业的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城市用地被开发商买去造了房子,从而造成了如今寸土寸金的场面,而城市房价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炒高,这也无形中使如今的年轻人背负着更大的生活压力,无奈的做起了房奴。

以杭州为例,在市中心武林商圈内三四万一平方的住宅楼随处可见,令许多人叹为观止。

很多人也在感叹如果自己能够穿越回去,一定会选择穿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然后将家中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买尽可能多的房子,能买几套买几套。

这种戏谑的口吻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当下年轻人的无奈。

其次,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过程中,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而劳动量则是价值实体,他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总是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并强调了使用价值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实践的价值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应根据马克思的成果把价值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而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看成是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去研究了它。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整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在阅读了这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

而使用价值则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这种对商品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背后隐藏的劳动力和社会关系,以及商品交换所涉及的复杂性。

这种分析方法的独特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见解。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通过商品交换,资本得以扩大和积累。

而这种扩大和积累的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从而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扩大和积累。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讨论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本文将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是《资本论》的开篇之作,他通过对商品的分解,揭示了商品的双重本质: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进行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论。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这就导致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即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会偏离其价值。

这种偏离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市场竞争和生产条件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的二重本质”,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交换过程,更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这就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这种过剩和竞争不仅导致了商品的价格波动和生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价值的体现,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

他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是由私有制和分工的发展所引起的,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和货币成为了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核心,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生产商品,并通过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这一过程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的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但这也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危机的发生。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的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在这一章中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经典的著作,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商品和货币的含义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价值来衡量的物品,货币则是一种通用等价物,能够用来交换商品。

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人们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他强调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而价值则是由包含其中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在讨论货币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流通离不开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此外,他还指出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扩张。

总的来说,本章是《资本论》中最基础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价值理论以及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作用。

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它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复杂和深刻。

马克思在这一章中详细地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他指出,商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运行规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一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使我对现代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第一章中还对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劳动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这一分析使我对商品交换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价值是劳动的反映,而商品交换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的深刻分析和理论观点使我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认识到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认识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段《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重要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第一卷第一段是该著作的开篇,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段进行全面解读。

首先,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他指出,他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而商品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元。

马克思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其次,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强调了商品的双重性质。

他指出,商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来自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第三,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讨论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价值。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普通的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马克思进一步解释了劳动价值的概念,即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四,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探讨了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使得商品之间的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来表达和比较。

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货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最后,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的概念。

他指出,资本是价值增殖的价值,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得到扩大的。

马克思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机制,强调了剥削和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第一卷第一段是《资本论》的开篇,马克思在这一段中阐述了他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讨论了商品的双重性质、价值和劳动价值、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以及资本的概念。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货币2010/9/13 11:16:10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资本论》的开篇,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阐述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价值的量度单位是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也引导我们思考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商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名词解释

2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名词解释

(十) 相对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量
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表现出来。相对价值量与实
际价值量是有区别的。实际价值量由商品中包含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相对价值量要通过两种商品的 相互关系来表现,取决于两种商品中各自包含的价值 量的比例。因此,它会随着两种商品各自包含的价值 量的变化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如果某种商品的价值
(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价值量由 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不同 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有多有少,商品价值量不能由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决 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三个因素,即在 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前者 是指物的方面,主要是生产工具。后二者是指人的方面, 是指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的紧张程度。
物和物交换的形式下反映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
就是说:人们被物支配人的幻觉所迷惑,把商品这种自然
物当作神灵来崇拜。
(十二)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代名词。在自由 人联合体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各个人的劳动力 被自觉地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按整个社 会的统一计划分配到各个部门。每个人的具体劳 动是直接作为联合体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联合 体生产的产品是社会的产品,为全体成员所有。 其中,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再生产;一部 分作为消费资料,在成员中进行分配。
《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社会抽象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不同物品有不同的属性;同一物品也可能有多 种属性,因而有多种使用价值。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 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 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 品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 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解读第1章一价值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过程中,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而劳动量则是价值实体,他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总是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并强调了使用价值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实践的价值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应根据马克思的成果把价值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而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看成是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去研究了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见《资本论》第一卷第49页)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为价值形式,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

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

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

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马克思又在下面说道:"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

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

"(该书第61-62页)马克思在该书第82页举出了一个价值形式的一个一般公式和一个具体的等式。

一般公式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一个具体等式是:20码麻布=一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只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形式,是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明朗化了,使你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

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是多少?是一件上衣。

并且,价值形式必须表现在使用价值上,而且必须表现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

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必须表现在与20码麻布不同的一件上衣或其它使用价值上,而不能表现在相同的20码麻布上。

因为只有前者才使20码麻布的价值明朗化,清楚化,而后者只是一种任何问题都没有说明的糊涂观念。

可是,为什么"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或者是"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呢?"具体的说,20码麻布和一件上衣的价值为什么能相等的呢?有很多具体价值形式没法可比,例如一把锁值一个茶杯,但是,20码麻布和一件上衣还有可以比较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可以把上衣看做是麻布做成的。

但是,麻布和麻布可以比较,因为,一件上衣用3码麻布就可以做成。

这样,20码麻布和3码麻布的价值相等?这怎样等起来呢?显然是不相等的。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但又显然不是这样分析可以相等起来的。

马克思说:"要发现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表现怎样隐藏在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首先必须完全撇开这个价值关系的量的方面来考察这个关系。

人们通常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在价值关系中只看到两种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

他们忽略了,不同的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人们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

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63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这个问题。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资本论》第一卷第50页)"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

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同上,第51页)"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

"(同上,第52页)。

马克思说,使价值形式得以成立的,或者说,使两种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相等的是因为其中含有相等的价值实体——劳动。

所以,马克思说:"‘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这一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码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样多的价值实体。

"(同上,第57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开了隐藏在价值背后的使两个商品价值相等的秘密。

价值是什么?价值首先表现为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比例关系。

也可以说,首先表现为价值形式。

这是价值形成的基础。

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没有这个需要进行比较而作为价值出现的形式,那么,就不可能会出现价值这一事物。

所以,我们说到价值时,首先是说一种使用价值价值多少另一种使用价值。

例如:20码布=1件上衣等等。

但为什么它们价值相等呢?是因为这两种使用价值中包含有相等量的价值实体,劳动。

价值形式——使用价值,价值实体——劳动,组成了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价值问题上,从经济学产生的时候起,就产生了两种思想,一种是说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这种价值观的来源就在于他们首先看到了价值形式的作用,后来,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劳动在决定价值量过程中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地感到了劳动的作用,提出了劳动价值说,到李嘉图时,形成了一个学派。

马克思继承李嘉图,把价值的研究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提出了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两个不同的价值范畴,并且他说:"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资本论》第一卷第48页)"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

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这一点,他隐约地看到了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在价值上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或者说价值是由价值形式与价值实体共同构成的,而形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这个方面,在价值的理论研究中,到今天为止,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贡献,是不可抹灭的伟大功绩。

但是,由于时代,由于在两种价值观的争论之中,还由于时代需要强调劳动在物质财富和价值中的作用,使马克思最终没有把价值有两个内容,是价值形式与价值实体,二者缺一不可这个结论明显提出来,而把这个任务留给了后来的研究者,去开拓新的视野。

为什么呢?我们先从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这两句话中可以隐约地看到在价值内容中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不可或缺的关系说起。

"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句话是翻译过来的中文语言,我不能肯定翻译者是否非常准确的翻译了原文的意思,这一点当由翻译专家们去研究。

但是,在中文版《资本论》中,在这句话的后面,紧接着就是"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一致的。

在后面的一句话里,把交换价值看做和使用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交换价值也被看做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是什么?马克思有具体的说明。

一般的形式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在这个形式中,我们看到的价值就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与使用价值不相同的其它什么东西,只是这不是有具体的使用价值和具体的某种使用价值的量。

这是这种一般价值形式的必然的缺陷。

所以,紧接着,马克思就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价值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价值形式的具体表现,是使用价值的量的比例关系,但具体了。

使用价值是什么?是20码布,是一件上衣。

20码麻布价值多少?价值一件上衣,这是一种使用价值,而不是非使用价值的或与使用价值不同的其它什么东西。

在交换时,这种价值关系不但明明白白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而且也是人们进行交换的目的。

为什么会有价值呢?就是因为要交换。

交换是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所以价值形式才只能是使用价值,而不能是其它。

但是,这只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价值的一个方面。

用中国哲学说,一个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阳是显性的,摆在人们的面前。

价值形式就是价值这个事物的阳,是显性的,摆在人们的面前。

但是,价值形式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而不是价值的全部,所以,只有价值形式还不足以说明二者为什么相等。

因为,它还有阴性的一面,就是隐藏在价值另一方面的东西,那就是价值实体。

价值实体不是真正的价值,而只是使不相同的价值形式能够相等的一个实体。

这就像小麦一样。

小麦是什么?小麦就是小麦,是像小麦形态的那种形式。

但形式还不是小麦的实体,它的实体是物质,是淀粉,是养分,但是,只有物质,淀粉,养分还不是小麦,如果不是小麦这种形式的组合,它们就不是小麦,而只能是不是小麦的物质而已。

所以,价值实体如果不是存在于价值的形式中,它只是劳动甚至连劳动也不是,连价值实体也不是,更不用说是价值了。

这样,我们就看到"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错误了。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本身,为什么变成了"物质承担者"呢?况且,使用价值不一定一定得是物质,有些使用价值不是物质,但它有价值,怎么是物质承担者呢?或者会有人问:那么,为什么你又在前面说,"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呢?这个问题我们销后再作解释,我在这里先说后面引用的马克思的那一段话。

马克思在我引用的下面的那段话中明确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

"为什么呢?马克思紧接着回答说:"(因为)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这句话就表明了马克思对价值的理解,价值是凝固状态的劳动,因为凝固状态的劳动必然附着在物上,所以,也是一种物化的形式。

这样,它的一头是固态劳动,一头是使用价值,二者在这里是一个统一体,是不能分割开的,它的一头是固态劳动这个价值实体,一头是使用价值这个价值形式,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

就比如20码麻和1件上衣一样,所以20码麻布价值1件上衣,是因为二者都是劳动的产品,或者说是经过同等劳动形成的使用价值。

或者说,二者的物质是一样的,那就是纤维物质。

但是纤维物质只是一种自然物质,它对人没有使用价值,它没有人类的劳动凝结在里边。

只是因为有人类劳动在里边,才经过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形态变化,由物质——土地——肥料——水分——亚麻——麻布和由物质——土地——肥料——水分——亚麻——麻布——上衣而分别形成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时候,物质的形状和质量已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可比较性。

但是,它们具有价值并且价值相等,这只是因为,它们是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的复合体,使使用价值变成了价值形式,而固态劳动成了价值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