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实施后,我们的课堂有了很多生机,但与此同时也有些浮华的做法,与数学的本真渐行渐远。作为教师,我们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提升学生的数学内涵,丰厚学生的数学底蕴。下面是我的一些所见所思:

一、情感的体验是悄然的

有人说,青岛版的教材是一本百科全书,在青岛版教材的情境图中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然而这些非数学教学的内容在数学课堂上只要润物无声,学生体验到了便可,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

如,听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一课,情境图中的主题是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很多人都积极参与了全民健身运动。课始,老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2008年我国有一大盛事是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知道——奥运会。”“对。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都有哪些了解?”学生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学生交流完后,老师充满激情地说:“对,2008年的奥运会,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为了迎接奥运会,现在很多人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下面我们来看信息窗,看看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宝贵的5分钟时间在学生的交流中悄然流逝,在热闹的交流中学生收获到了什么?其实只要利用了情境图,无须交流,一切都在无声中悄然润入。

至今还记得张齐华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尾给大家带来那则有趣的广告。一个小男孩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伙伴,他又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这时,又来了一个小朋友。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份分成2份,将1份送给了他……一则广告,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这时,任何的一句话都是多余的。

再如,席争光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对祖冲之进行介绍:“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短短的几句话,老师的激情随着这些具体的数据传递给学生,祖冲之严谨、刻苦的研究态度,他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都深深地烙在学生心头,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祖冲之的敬佩,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过程的体验是深刻的。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自动手,这样才有助

于学生真正理解。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有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学侧面积时,想怎样把一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呢?动手试试看。教学体积时,想怎样把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动手试试看。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理解,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而体积=底面积×高,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容易混淆。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验的:

师:(出示剪好了的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来猜一猜,老师这些美丽的图形是怎样剪出来的?

生:对着折一下,然后剪。

师:怎样对折,你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

师:同意他的猜测吗?

生:同意。

师:下面同学们也动手试试,看看你能剪出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动手。

……

这节课老师让学生“猜剪法”、“剪图形”,经历了充分的感知过程,既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原始材料,又在操作中深化了学生的体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索、失败、验证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分数应用题中的“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这一类型题,在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把“甲数比乙数大几分之几”和“乙数比甲数小几分之几”两句话等同起来。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悟。

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验的:

出示信息,提出问题:我国有让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一座文物

巨库.布达拉宫东西长360米,比南北长多

1

5

。南北长多少米?

学生尝试解答,出现下列三种解法。

360-360×1

5

(大部分学生);360×(1-

1

5

)(小部分学生);360÷(1+

1

5

)(极

个别学生)

这时,我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做法,而是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解法一,同意他的做法吗?

师:好,说说你的想法。

1

:先求出东西长度比南北长度多的米数,再用东西长度减去多的米数就等于南北长度。

师:是这样吗?

生:(异口同声地)是。

师:为什么求东西比南北多的米数,要用360×1

5

2:因为多的占南北的

1

5

师:是这样吗?

生:(一部分学生)是。(另一部分学生缓慢地摇头、沉思)师:有什么问题吗?

3

:360米不是南北的长度,是东西的长度。

师:是这样吗?

生:(大部分学生)是。

师:那你认为360×1

5

求的是东西比南北多的米数吗?

生:不是。

师: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再试试看。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一个失败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检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梳理,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死角,这是一个必然的也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过程。

三、思想方法的体验是久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