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镇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镇化现状

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四川省实现GDP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69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8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57.9%和32.6%。

2. 现状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和结构特点

总人口变化情况:2000年全省总人口为86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95年为9.87‰,2000年为5.0‰。全省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3‰以下。

城镇人口:2000年四川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8.61%,城镇聚居人口比重为26.44%。

3. 城镇体系现状特征及问题

城镇空间布局特征

受自然条件和现状城镇发育程度影响,除西部山区以外,城镇化水平东西差距较大。位处中西部地区的成都平原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条十较好,城镇发展速度快于盆中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盆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33%,但集聚了全省约92%的城镇,其中成都平原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38.5个县镇、1.8个城市,是全国五大城镇密集区之一。

城镇空间分布形态以成都为中心,并受重庆影响,沿宝成、成昆、成渝、成达铁路和相应国道、省道以及长江呈放射、串珠状分布,初步形成江油-成都-乐山,成都-内江-泸州两个城镇带和成都、川南两个城镇密集区。

城镇发展特征

城镇个体发展速度与其规模成正相关,并受产业结构和地域条件影响较大,但近年来中等城市发展快于建制镇、小城市和特大城市。

城镇规模、等级序列不完整。全省1822个城镇中,有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12个、小城市19个、县城126个、其他建制镇1664个,明显缺乏50-100万人的大城市,城市首位度达4.4。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

建制镇发展快,中等城市数量偏少。2000年全省有建制城镇1822个,其中设市城市32个,建制镇1790个,平均每270万人、1.52万平方公里有一座城市,平均每4.8l万人、27l平方公里有一个建制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8-2000四川城镇规模结构变化一览表

城镇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综合功能较差。市政基础设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普遍存在能源紧张、供水不足、交通拥挤、居住水平低、文化设施落后和环境质量差等。

城镇职能现状

区域性的综合性城市,成都;

地区性的综合性城市,包括绵阳、广元、德阳、雅安、乐山、内江、自贡、泸州、宜宾、南充、达州、西昌、攀技花和遂宁等;

地方性的综合城镇,包括巴中、广安、康定、马尔康和绝大多数县城等。

影响城镇化滞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对滞后发展的城镇经济使得广大城镇不能有效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年全省非农业人口为1565万人,占总人口18.61%,低于全国平均世平,居各省市区倒数第6位。

城镇人口机械增长比率低,波动大,出省人口流动减缓了本省城镇化进程。1989年到2000年,四川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平均每年约71万人,仅占城镇人口5%左右。

4. 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状况

人均用地少,全省城镇人均用地79.2平方米/人,其中城市为72.2平方米/人,县城为81.5平方米/人,其他建制镇为88.2平方米/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中城市,特别是现有旧城区,人均用地严重不足,如宜宾旧城区,人均用地不到50平方米。而小城镇,特别是平原地区建制镇,用地指标普遍较高,有的超过100平方米/人。

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用地结构比例失调。房地产开发用地、工业用地等指标偏高,而城市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偏低,在新区及经济开发区尤甚。

二、城镇化战略

1、城镇发展基本策略

以集约、高效和提高质量为中心,努力提升成都特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把成都市建成西部战略高地;加快培育大城市,着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形成;在积极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小城镇。

●发展中小城市,控制建制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功能,加快

全省城镇化步伐。

●抓“大”(特大、大城市)、促“小”(小城镇)、带“中间”(中小城市),

逐步完善规模等级序列。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建立优势产业。特大、

大城市注意综合发展,中小城镇强调专门化特色。

●针对区域差异,配合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发展开取多元化

战略,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双向循环与交流的空间结构体系。其

中成都平原采取网络带动、域面推进,盆地东部采取轴向扩展点面结合,

盆地西部采取以点为主、点轴结合。

●立足六大经济区,重点扶持各区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发展分区城镇

体系。

城镇发展时序战略

1)近期:近期(2005年前),“突出重点、打好基础”,采取“点轴发展”模式,重点提高完善成都大都市综合功能,发展绵阳、攀枝花和自贡为大城市,建设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同时,逐步开发川南、攀西地区,建设一批重点小城镇。

2)中期(2005年至2010年),“两头推进、网络发展”,采取“点、线、面结合发展”模式,在近期继续发展基础上,培育南充、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和内江等为大城市,建设成广、成攀、成泸城镇点轴发展带,发展成达城镇点轴发展带,开发长江经济走廊,并在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实施据点开发,发展建设各区中心和副中心,从而带动次级轴线和相应城镇发展。

3)远期(2010年后),“协调有序、全面发展”。这一时期将逐步全面进人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随区域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都市全面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和川南城镇协调发展,二级中心和其他大城市成为区域的骨干,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六个级别的中心城镇在不同的等级层次和地域范围全面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职能明确、特色突出、动态平衡、稳步协调的省域城镇网络体系。

2、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3、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总述:以“K”字形放射状轴线为骨架,形成“一核”、“三区”、“四轴”的城镇空间网络结构。

●“一核”,即成都都市核;

●“三区”,即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攀西城镇发展区、川南城镇密集区;

●“三区”,即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攀西城镇发展区、川南城镇密集区。

4、产业与城镇发展关系:

主导产业布局:1、水电产业,加快金沙江、雅碧江和大渡河水电资源的滚动开发,建设溪格渡、锦屏、瀑布沟等电站,建成国家水电能源基地。2、电子信息产业,以成都、绵阳等一、二级中心城市建立消费型、投资型和基础型三大类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3、机械冶金工业,川南的攀枝花为中心开发建设的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工业,建成我国重要的特种钢基地和钒钻等新材料基地;以成都、德阳、自贡、泸州等为中心的工程机械、发电设备、运输机械、重型机械、航天航空、国防军工、机械设备和日用电器等建成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

4、食品饮料工业:依托成都平原中小城镇、川北、川东得地区中心城市和广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