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九版课后思考答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

形神意兼备。

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

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

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

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

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

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

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

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

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

大学语文第九版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九版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九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词语全部属于现代汉语常用词汇?A. 饕餮、狻猊、貔貅B. 峥嵘、逶迤、蹉跎C. 缱绻、旖旎、婵娟D. 踌躇、踟蹰、踽踽答案:B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A. 李白《静夜思》B. 杜甫《月夜忆舍弟》C. 苏轼《水调歌头》D. 王维《山居秋暝》答案:C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A. 拟人B. 比喻C. 对偶D. 排比答案:A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佛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5. 下列哪个成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A. 画龙点睛B. 画地为牢C. 画饼充饥D. 画虎类犬答案:D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中的哪一卦?A. 乾卦B. 坤卦C. 震卦D. 巽卦答案:A7.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王勃B. 李白C. 杜甫D. 苏轼答案:A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桃夭》答案:C9.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哪位诗人的诗?A. 曹操B. 陶渊明C. 王勃D. 李白答案:A1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王之涣B. 杜甫C. 陆游D. 李白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王勃2. “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3. “春眠不觉晓”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处处闻啼鸟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______篇。

答案:305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衿”指的是______。

答案:衣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反过来说,作者把年轻女子的性格、情感赋予水仙花,水仙花成了作者抒发对女孩子人生境遇感喟的载体。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单元通古今之变《⼤同》(精读)1.阅读《墨⼦·尚同》,跟《⼤同》作⽐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同思想的⽐较》之类的⽂章。

或选读《⽼⼦》、《庄⼦》、《韩⾮⼦》等先秦诸⼦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的“同”是“同⼀”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者的内涵不⼀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公⽆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君主为服从的标准,⼈类⼜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经上》云:“同,异⽽俱于之⼀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们⾃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庄⼦》、《韩⾮⼦》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字,与⼤同作⽐较。

⽬的在于通过⽐较,分析先秦诸⼦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同》篇的艺术感染⼒除来⾃儒家⽤世的情感之外,还来⾃于⽂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法。

答:(1) 注意找出⽂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归”、“公”。

再如“礼”、“纪”、“⾥”、“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章的⽂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势。

(3) ⽂章的开头安排⼀个孔⼦与⼦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使得⽂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情并茂的效果。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思考题参考现代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下棋》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齐桓晋文之事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A.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B.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C.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3. 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二、冯谖客孟尝君1.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2.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

而曹操的“唯才是举”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

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大学语文》第九版文字正误与商榷

《大学语文》第九版文字正误与商榷
教材第 l 页注释 ( 7) “ 0 4 将 抑”解释为 “ 是” 还 ,
第 l 0卷 第 .期 1 2 1 年 3月 00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U N D N EI H N O L GE O R A F G A G O G P Z E G C L E
V .1 0 1 o1 O N .
M r 2 1 a . 00
具。 ”教材第 l 3页注 释 ( )将 “ ”注为 s i,错 h i 6 食 h a 。而 应 是 :Z h i d6 。
收 稿 日期 : 2 1 — 1 1 000-4
作 者 简 介 : 孙 之 卓 ( 8 ,男 ,广 东 培 正 学 院人 文 基 础 部 副 教 授 ;李 建武 ( 5 ,男 ,湖 南常 德 市 人 , 1 4 一) 9 1 7 一) 9 广 东培正 学 院人文 基础 部教 师 ,上 海师 范大 学 中国语 言文 学博 士后 。

为 鹿多之 意。鹿多 ,山才 恐惧啊 。《 像山 那样 思考 》 第 8自然段 第 2句 ,还 有文 章第 7自然段 都是 阐发

排版 错误
教 材第 7页 “ 提示 ”第 2自然段 出现 :人道 主 这个意思 。而 “ 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 中生活 ” ,可
人 ,当是 :人道 主义 。
关键 词 :大 学语 文 ;排 版 ;注释 ;提 示语
中图分类号 :G62 4
文献标识语 :A
文章编号 :粤 内登字 O一 0 6 2 1 )0 08 — 4 12 7( 0 0 卜 0 1 0
由徐 中玉先生 、齐华 森先生主 编的华东 师范大 误 ,应是 S。 i 学 出版 社 出版 的普通 高等教 育 “ 一五 ”国家级规 十 教材 第 2 7页 “ 提示 ”第 l自然段 出现 :《 潍县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在课本的末尾给出一些思考题,并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并回答。

这些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回答一些大学语文书后的思考题,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例子。

1.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唐诗中的“花”和“水”在比喻什么?这句唐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花”比喻人的一生,而“水”则比喻时间的流逝。

作者通过描绘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

人们如同花朵随风飘落一般,终将离世;而时间也像水流一样,不可遏止地流逝。

这样的比喻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 在古文《咏鹅》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怎样的审美价值观?在《咏鹅》这篇古文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简朴”和“质朴”的审美价值观。

文中描写的鹅并不华丽,但它却具备了天然和真诚的特征。

与绚丽多彩的孔雀不同,鹅只是普通的白色,但正因为这样的朴素,它才显得纯粹和美丽。

这里的审美价值观强调了对真实、朴实和纯洁的赞美,而非外表华丽的虚饰。

3. 现代文中经常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这是源于哪一个古代诗人的作品?现代文中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源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长恨歌》。

这首古代长诗中有一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中“大提琴声”一词形容了金络脑的声音,展现了激情和深情的音乐韵律。

这样的描述方式运用了对比和隐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4. 古代文人为何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自然景物客观存在,并且人们对其有着共同的感知和意义。

通过借用自然景物,作品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其次,自然景物具备了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能够与人的情感产生契合和辩证关系。

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来表现内心情感,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情感和人生的意义。

《大学语文》部分篇目课后思考及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篇目课后思考及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篇目课后思考及练习参考答案《论语》课后思考与练习:1、意图在于将曾皙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皙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2、《韩诗外传》在构思上受到“侍坐”章的影响,但没有本章自然、平实和蕴藉;其句式更为华丽,感情更加张扬、外露,并带有战国文章的雄辩色彩。

《世说新语》课后思考与练习:2、重人不重事。

不是单纯地写事记人,而是选择人物生活中最具戏剧化、最能体现人物精神气质的片段,加以适当地渲染。

语言以简洁隽永见长,着墨不多,重在神似。

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动作和语言,寥寥几笔,不求巨细无遗,只求传神写照,表现出人物的神情气质。

遗貌取神,意味深长,形成一种简澹、疏落而有意境、有余韵的美学风格。

4、《世说》玄虚空灵,《语林》政治功利色彩浓;《世说》言约旨远,《语林》摹写具体,有较强的故事性。

《李商隐无题》课后思考与练习:2、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苏轼临江仙》课后思考与练习:1、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纳兰性德金缕曲》课后思考与练习:1、顾贞观的酬答之词赞扬了纳兰的高洁人品和对友谊的珍重,并表述了自己对友情的态度。

从思想内容看,与纳兰性德的思想完全相合,表示其愿意生死相托,来生再结为知己。

在写法上,也同纳兰此篇有相类处,用典恰切自然。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

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供学生独立思考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韩非子。

《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课后的思考题中,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以下是我对几个典型思考题的回答:1. 如今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人们的交际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答: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人们的交际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其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空间,使得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互动,并拓展了社交圈子。

然而,社交媒体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虚拟的社交关系,对面对面的交流有所冷淡,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化。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也给人们的交际方式带来了负面影响。

2. 电子书对传统纸质书有何影响?是否会取代纸质书?答:电子书的出现对传统纸质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电子书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携带大量的书籍,避免了传统纸质书的体积和重量限制。

其次,电子书的出现降低了出版成本,使得更多的作品可以进入市场,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尽管电子书在便携性和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纸质书的存在仍然重要。

纸质书更加有质感,可以带给人们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因此,电子书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纸质书,而是两者相互补充、共存发展。

3. 现代科技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答:现代科技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简洁、便捷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缩写、表情符号等。

这种趋势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简练,但也可能导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深度下降。

其次,现代科技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语言观点和思想,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交流。

然而,现代科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语言的泛滥和语言交流的简化,可能导致语言质量下降和沟通困难。

4. 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冲击?答: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重大冲击。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一、思考练习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

”你怎么理解这话?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4. 能力提高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

(500字)二、参考答案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

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

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

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

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

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

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

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二、参考答案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

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四月:无五月: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食瓜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

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注:均用夏历标示。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思考题参考现代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下棋》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第九版)课后思考答案(部分)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3容忍与自由练习题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6秋水练习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

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

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8 婴宁1.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

答: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2.作者说婴宁是“隐于笑者”,这话应如何理解?答:隐于笑者,在抄本作“何尝憨耶”。

3.谈谈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

答: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的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4.具体分析作品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

答: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

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

对鲜花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

喜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

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

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

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

嫁到王家后,她仍“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甚至背着丈夫典卖金银首饰,用以购买上好的花种。

几个月后,庭阶、篱笆、厕所,到处都是花草。

经过她的打扮,这个庭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但令爱花的婴宁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庭院的木香架引起与邻人的风波,并进而改变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鲜花描写在象征婴宁性格之外的另一个作用。

11春江花月夜1、艺术特点2、1.立意新颖,诗情哲理融为一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立意新颖,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以月为主体。

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逐渐展现春、江、花、夜神话般迷人的景色。

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前起后收。

“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用月统摄群像,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体现出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3.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

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韵律婉转。

加上对仗、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前呼后应,一唱三叹,既回环往复,又顿挫悠扬,琅琅上口,音乐节奏感强烈,语言清新流畅。

2 练习1.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

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

开篇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最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倒收回。

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

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而在这种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歌颂都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收到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

2.前人曾评论说该诗艺术技巧极高,试简要分析该诗艺术手法。

(1)诗的艺术结构严谨完美。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善于烘托和铺垫。

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

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青春的哀愁。

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

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

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

汇细流而成江海。

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

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美,很典型。

叙离别选“青枫浦”以抒情,述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

按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照,为什么写独照“离人妆镜台”呢?景物的选择,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