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能资源分布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核心提示:风电场建在迎风坡或地势较高的地区,沙尘暴对土地的刮蚀,会对塔基的牢固程度造成影响,在背风坡或地势低洼的地区,其沙埋作用又可使塔架的高度发生变化,影响风能吸收和转换。
1.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我国属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分别受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的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受中高纬度的西风带影响,南方地区主要受低纬度的东北信风带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最南端纬度约为北纬18度,最北端纬度约为北纬53度,南北陆地跨35个纬度,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
我国独特的宏观地理位置和微观地形地貌决定了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特点。
我国在宏观地理位置上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热力差异非常大,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相互影响,季风现象明显。
北方具体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南方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按照陆地与海洋的距离划分,我国可分为南部沿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内陆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在东北信风带和夏季热低气压的影响下,主风向为东风和东北风,由于夏季低气压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风力不大,风能较小。
东南部沿海地区与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地区形成独特的狭管效应,而该地区又正处于东北信风带,主风向与台湾海峡走向一致,因此风力在该地区明显加速,风力增大,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风能开发价值。
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小,同时,该地区又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风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风能资源开发潜力一般。
中部内陆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难以到达这里,夏季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该地区地势地形复杂和地面粗糙度变化较大,不利于气流的加速,因而风能资源比较贫乏。
中国七大风电场情况概述
3.1.基本状况我国风能资源总体非常丰富,但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资源比较集中,经过不长时间的酝酿讨论,中国政府发展风电的思路逐步统一到“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思想上来,要求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设。
2008年以来,在国家能源局的组织下,以各省风能资源普查及风电建设前期工作为基础,甘肃、新疆、河北、蒙东、蒙西、吉林、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相继完成。
根据规划,到2020年,在配套电网建成的前提下,各风电基地具备总装机1.38亿kW的潜力。
3.1.1.河北风电基地河北省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和沿海秦皇岛、唐山、沧州地区。
张家口坝上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5.4~8m/s,主风向为西北风,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张家口地区风能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坝上的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张北县的低山丘陵区和高原台地区。
该地区交通便利、风电场建设条件好,非常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崇礼县和蔚县部分山区也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承德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5~7.96m/s,主风向为西北风,主要集中在围场县的北部和西部,丰宁县的北部和西北部,平泉县的西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唐山、沧州的沿海滩涂,年平均风速为5m/s 左右。
根据河北省风能资源的总体分布特点,河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各规划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以及河北省沿海区域。
经对河北省风能资源、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电网规划容量等条件的分析,共计规划了59个子风电场,到2020年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413万kW,建成河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河北省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中,张家口市选择了39个风电场场址,估算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955万kW,承德市选择了16个风电场场址,估算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398万kW,沿海地区选择了4个风电场场址,估算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60万kW。
河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容量表见表12。
全国风能资源分布统计报告
全国风能资源分布统计报告
北京木联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刘航
该报告依据我公司的全国各省的风资源统计表编制而成。
我国是一个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根据全国各省的风资源统计表可以看出,风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以及内陆高原地区和湖泊河流附近。
以下是地面以上70米高度统计的各地区风资源分布情况。
7.1m/s
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风资源最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张家口、乌兰察布一带,风速基本在7.5m/s以上,开发价值较大。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蕴含的可开发风能非常丰富。
其中山东的东营、威海、烟台,江苏的南通、盐城,浙江的宁波、台州和舟山,福建的福州、莆田、漳州,广东潮汕、江门、阳江和湛江的海域附近风能资源最为丰富。
山东和江苏沿海年平均
风速基本在6.0m/s~7.0m/s,福建沿海地区年平均风速相对较大,基本在7.0m/s~8.0m/s 之间。
云贵高原由于海拔较高,又属于暖湿气流交汇地区,风资源比较丰富。
该区域风况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的楚雄、大理和贵州的毕节、六盘水等地。
其中楚雄和大理地区的风速可达8.0m/s以上。
我国风力发电场地分布情况
我国风力发电场的分布情况我国有效风能分布图根据图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图,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公里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W/m2米以上.(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4)近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水深5米到20米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亿多千瓦.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绘制的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中国陆地1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KW,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陆上实际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近海风场的可开发风能资源是陆上3倍,则总的可开发风能资源约10亿千瓦。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风力资源开发60%,那么仅风能就可以支撑中国目前每年全部的电力需求。
中国的风电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基本均匀。
东南沿海及其岛屿、青藏高原、西北、华北、新疆、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都属于风能储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甘肃、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也有相当大比例的风能资源可以有效利用。
我国陆地上从新疆、甘肃、宁夏到内蒙古,是一个大风力带;同时还有许多大风口,如张家口地区,鄱阳湖湖口地区、云南大理等。
这些为风能的集中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到2008年底,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现在在全世界是位居第四位,装机容量近三年来是连续成倍增长。
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可能会达到3000万千瓦。
【中国能源三部曲】分布篇6:中国风能分布,7大风电基地和4大风电场
【中国能源三部曲】分布篇6:中国风能分布,7大风电基地和4大风电场一.中国风能分布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强盛,内陆还有许多山系,地形复杂,加之青藏高原耸立我国西部,改变了海陆影响所引起的气压分布和大气环流,增加了我国季风的复杂性。
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等中高纬度的内陆,那里空气十分严寒干燥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环流引导下,就会爆发南下俗称寒潮,在此频频南下的强冷空气控制和影响下,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侵袭我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每年冬季总有多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南下,主要影响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才消失。
夏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风,东南季风影响遍及我国东半壁,西南季风则影响西南各省和南部沿海,但风速远不及东南季风大。
热带风暴是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海洋上形成的空气涡漩,是破坏力极大的海洋风暴,每年夏秋两季频繁侵袭我国,登陆我国南海之滨和东南沿海,热带风暴也能在上海以北登陆,但次数很少。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开阔,冬季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东北部多为东北风,其他地区一般为偏西风,夏季大约以唐古拉山为界,以南盛行东南风,以北为东至东北风。
1.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W/㎡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有效风能密度在300W/㎡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约为7000~8000h,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4000h。
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
2.酒泉市、新疆北部、内蒙古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这一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而且又是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W/㎡,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为5000h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3000h以上。
3.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及辽东半岛的风能资源也较好,有效风能密度在200W/㎡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m/s的时数为5000h,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m/s的时数为3000h。
中国风能资源分布
中国风能资源分布朱瑞兆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上可以清楚看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
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冬季(12-2月)整个亚州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其中心位置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从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
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反气旋)不时的南下,这类高压大致从四条路经侵入我国。
一条是源于俄罗斯的新地岛,经西北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由于是西北向称为西北路径;第二条源自冰岛以南洋面,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本上是自西向东进入我国新疆,称为西路经;第三条源自俄罗斯的太梅尔半岛,自北向南经西北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称为北路经;第四条源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我国东北及华北一带,称为东北路经。
这四条路经除东北路经外,一般都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当经过时蒙古高压得到新的冷高压的补充和加强,这种高压往往可以迅速南下,进入我国。
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
三北地区是冷空入侵我国的前沿,一般在冷高压前锋称为冷锋,在冷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200km附近经常可出现大风就可造成一次6~10级(10.8~24.4m/s)大风。
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一次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
从三北地区向南,由于冷空气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我国黄河中下游再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气温有所升高,使原来寒冷干燥气流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气流性质,(称为变性)也就是冷空气逐渐的变暖,这时气压差也变小,所以,风速由北向南逐渐的减小。
1-8中国的风能资源分布
计算了全国700多个气象台、站30年一遇的最大风 速。按照风速,将全国划分为4级:风速在35~ 40m/s以上(瞬时风速为50~60m/s),为特强 最大设计风速,称特强压型;风速30~35m/s (瞬时风速为40~50m/s),为强设计风速,称 强压型;风速25~30m/s(瞬时风速为30~40m/ s),为中等最大设计风速,称中压型;风速25m /s以下,为弱最大设计风速,称弱压型。4个等 级分别以字母a、b、c、d表示。
2、风能资源地理分布与电力负荷不匹配:
沿海地区电力负荷大,但是其风能资源 丰富的陆地面积小;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很丰 富,电力负荷却很小,给风电的开发带来经 济性困难。由于大多数风能资源丰富区,远 离电力负荷中心,电网建设薄弱,大规模开 发需要电网延伸的支撑。
三、我国风能的三级区划指标体系
进行风能区划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Ⅱ区:风能较丰富区 ⅡD34b—东南沿海(离海岸20~50km)秋冬强压型。 ⅡD14a—海南岛东部春冬特强压型。 ⅡD14b—渤海沿海春冬强压型。 ⅡD34a—台湾东部秋冬特强压型。 ⅡE13b—东北平原春秋强压型。 ⅡE14b—内蒙古南部春冬强压型。 ⅡE12b—河西走廊及其邻近春夏强压型。 ⅡE21b—新疆北部夏春强压型。 ⅡF12b—青藏高原春夏强压型。
根据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结果,中国技术可 开发(风能功率密度在150W/m2及其以上)的陆地 面积约为20万Km2。考虑风电场中风电机组的实际 布置能力,按照低限3MW/Km2、高限5MW/Km2计算, 陆上技术可开发量为6亿~10亿KW。
三北地区
•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处于中高纬度,风能功率密度在 200~300瓦/m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 m2以上
1)风能密度和利用小时数,或者风能储量即风 能密度乘可利用小时数.风能密度愈大、利用小时 数愈多或风能储量愈大,风力机利用效率就愈高。
我国的风能资源在哪儿
* 沿海岸区, 包括从汕头海岸向北沿东南沿海 的20-50公里地带到东海和渤海沿岸。
* 东北、华北和东北的北部地区, 包括从吉林图 门江口向西、沿燕山山麓再经河西走廊、过天山到艾 比湖南岸, 横穿我国三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该区除天 山以北地区夏季风能最大、春季次之外, 都是春季风 能最大。此外, 东北平原的秋季、内蒙古的冬季、河西 走廊的夏季风能最大。
沈德昌
我国的风能资源在哪儿
地 球 上 近 地 层 每 年 的 风 能 总 量 约 为1.3×1015瓦 , 可利用的风能量至少为1012瓦, 约为地球上可利用水 能总量的10倍。我国的年风能储量为1.6×1012瓦, 其 中10%是可以利用的。
由于我国地形复杂, 风能的地区性差异很大, 即 使在同一地区风能也有较大的不同。从风能利用的 角度分析, 我国大致可及川西和云 南的部分地区。东从长白山开始, 向西穿越华北, 经 西北到新疆最西端。北从华北开始穿长江过黄河, 到 南岭北侧和从甘肃到云南的北部。这一大区连成一 片, 约 占 全 国 面 积 的 一 半 。该 区 冬 、春 季 风 能 较 大 , 夏、秋季风能较小。又可称为季节风能利用区。 4.风能贪乏区( 图中用空白区表示)
* 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地区。该区风能密度在150 瓦 /平方米以上, 其3~20米 /秒风速出现的小时数与东南 沿海相当, 可达5000小时以上。但该地区海拔较高, 因 而空气密度较小。因此, 在青藏高原利用风能时, 必须考 虑空气密度的影响。该区春季风能最大, 夏季次之。 3.风能可利用区( 图中用点表示)
图1 我国风能区域的大致划分
1.风能丰富区( 图中用网格表示) 本 区 风 能 密 度 大 于200瓦 /平 方 米 , 3~20 米 /秒
风速的年累积小时数大于5000小时; 主要集中在以 下三个地区:
我国风能资源
我国风能资源一、概况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kW,其中,陆地上风能储量约2.53亿kW(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计算),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7.5亿kW,共计10亿kW。
而2003年底全国电力装机约5.67亿kW。
二、风能资源分布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近200km宽的地带,风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可达500W/ m2以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2亿kW,约占全国可利用储量的79%。
该地区风电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没有破坏性风速,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有利于大规模的开发风电场。
但是,建设风电场时应注意低温和沙尘暴的影响,有的地方联网条件差,应与电网统筹规划发展。
2、东南沿海地区风能丰富带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海峡时,由于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
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
我国有海岸线约1800km,岛屿6000多个,这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地区。
沿海及其岛屿风能丰富带,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W/m2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功率密度在500W/m2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
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风能丰富地区仅在距海岸50km之内。
3、内陆局部风能丰富地区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功率密度一般在100W/m2以下,可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
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如鄱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就大,湖南衡山、湖北的九宫山、河南的嵩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黄山、云南太华山等也较平地风能为大。
4、海上风能丰富区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10m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7亿多kW。
中国风能分布
2
在沿海每年夏秋季节都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热带气旋风速达到 8 级 (17.2m/s)以上时,称为台风。台风是一种直径 1000km 左右的圆形气旋,中心 气压极低,台风中心 0-30km 范围内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 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一般只要 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 10 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 有 800~1000km 的直经范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 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机切出风速范围之内。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R' = 0.785R/10 = 2.53 亿 kW。
4
夏季(6~8 月)东亚地面气压分布开势与冬季完全相反。这时中、高纬度的 蒙古高压向北退缩的已不清楚,相反地印度低压继续发展控制了亚州大陆,为全 年最盛的季节。大平洋副热带高压等时也向北扩展和向大陆西伸。可以说东亚大 陆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制约。
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我国东部地区均可受到它的影响,在此 高压的西部为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由于高、低压间压差小, 风速不大,夏季是全国全年风速最小的季节。
在春季这几种气流在我国频繁的交绥。春季是我国气旋活动最多的季节,特 别是我国东北及内蒙一带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内蒙和东北的大风和沙暴天气。同 样地江南气旋活动也较多,但造成的却是春雨和华南雨季。这也是三北地区风资 源较南方丰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全国风向已不如冬季风那样稳定少变,但仍以 偏北风占优势,但风的偏南分量显著的增加。
< 1500-350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与八大风电基地消纳方案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与八大风电基地消纳方案秦为胜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指由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受热不均匀,从而使空气沿着水平方向运动,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
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其中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
此外,近海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下面是我国四大风能丰富区:(a)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为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千米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 瓦/平方米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
(b)北部地区风能丰富带,为我国次大风能资源区:北部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近200 千米宽的地带。
风功率密度在200-300 瓦/平方米以上,有的可达500 瓦/平方米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承德围场等。
(c)内陆风能丰富区:风功率密度一般在100 瓦/平方米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资源也较丰富。
(d)近海风能丰富区:东部沿海水深5-20 米的海域面积辽阔,但受到航线、港口、养殖等海洋功能区划的限制,近海实际的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量远远小于陆上。
不过在江苏、福建、山东和广东等地,近海风能资源丰富,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近海风电可以成为这些地区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清洁能源。
我国风能资源地理分布与现有电力负荷不匹配。
沿海地区电力负荷大,但是风能资源丰富的陆地面积小;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很丰富,电力负荷却较小,给风电的经济开发带来困难。
由于大多数风能资源丰富区,远离电力负荷中心,电网建设薄弱,大规模开发需要电网延伸的支撑。
“三北”地区、内蒙古高原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阻力小,风能资源十分丰富,但远离电力消费市场,输电难,导致近年弃风现象严重;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有夏季风、海陆风及台风可利用,当地常规能源缺乏,加之人口城市密集,能源需求量大,风电清洁环保、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科技发达,经济水平高,开发风能资源条件好,效益高。
全国风力发电厂分布情况
全国风力发电厂分布情况
全国风力发电厂分布情况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具有较为适宜的风能资源,因此分布有较多的风力发电厂。
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辽宁、山东、河北等省份,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等省份。
2.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草原、戈壁和沙漠地带拥有广阔的风能资源,被认为是中国最适合建设风电的地区之一。
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
3.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由于其开阔的平原地貌和较强的风力资源,也拥有相对较多的风力发电厂。
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此外,其他地区如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等省份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省份也有少量的风力发电厂分布。
总体而言,风力发电厂分布面广,但仍然存在地区不均衡的情况。
中国风力资源的分布
中国风力资源的分布摘要: 我国面积广大,地形条件复杂,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地区,另外,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且海上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根据中国风力...我国面积广大,地形条件复杂,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地区,另外,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且海上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根据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图,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近200km 宽的地带。
(2)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加上台湾海峡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接入系统方便,与水电具有较好的季节互补性。
然而沿海岸的土地大部份已开发成水产养殖场或建成防护林带,可以安装风电机组的土地面积有限。
(3)内陆风能丰富点在内陆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
(4)海上风能丰富区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东部沿海水深2m 到15m 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m 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 亿多kW,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
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经济上可行,将会成为重要的可持续能源。
我国风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分布与电力需求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
东南沿海地区电力需求大,风电场接入方便,但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可用于建设风电场的面积有限。
广大的三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和可建设风电场的面积较大,但其电网建设相对薄弱,且电力需求相对较小,需要将电力输送到较远的电力负荷中心。
中国风能分布及风电
1风能资源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发展潜力巨大。
据最新风能资源普查初步统计成果,中国陆上离地10 m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约43. 5亿kW ,居世界第1位。
其中,技术可开发量为2. 5亿kW ,技术可开发面积约20万km ,此外,还有潜在技术可开发量约7 900万kW。
另外,海上10 m高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7. 5亿kW。
全国10 m高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超过10亿kW,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
陆上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
1.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近200 km宽的地带,风功率密度在200~300 W /m 2以上,有的可达500 W /m 2以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2亿kW ,占全国可利用储量的80%。
另外,该地区风电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没有破坏性风速,是中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有利于大规模开发风电场。
但是,建设风电场时应注意低温和沙尘暴的影响,有的地方联网条件差,应与电网统筹规划发展。
1. 2东南沿海地区风能丰富带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海峡时,由于峡管效应使风速增大。
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是中国风能最佳丰富区。
中国有海岸线约1 800 km,岛屿6 000多个,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地区。
沿海及其岛屿风能丰富带,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 W /m2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功率密度在500 W /m2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麂、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年有效风速(4~25 m /s)时数约在7 000~8 000h。
2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风能丰富地区仅在距海岸50 km之内。
1. 3内陆局部风能丰富区在2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功能密度一般在100W/m 2以下,年有效风速( 4~25 m /s)时数在3 000 h以下。
我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及原因
我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及原因⼀、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有西北内蒙古⾼原地区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内蒙古⾼原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内蒙古⾼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稀疏,地形阻挡作⽤⼩;
(2)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势⼒强劲。
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濒临太平洋且地形屏障作⽤⼩,夏季风势⼒强劲。
⼆、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青藏⾼原地区。
青藏⾼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海拔⾼,空⽓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较⼩,到达地⾯的太阳辐射多;
(2)纬度较低,⽩昼时间长,所以⽇照时间长;
(3)晴天多,降⽔少,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
三、地热能
地热能最丰富的地区也是青藏⾼原地区。
地热能资源丰富的原因:青藏⾼原地区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活跃,地下⽕⼭和熔岩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资源丰富。
四、⽔能
我国⽔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和珠江上游地区。
这些地区⽔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
(1)从⽓候⾓度考虑:三⼤河流中上游地区降⽔相对较充⾜,河流流量⼤。
(2)从地形⾓度考虑:⼤多都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河流落差⼤,所以⽔能资源丰富。
根据中国风力资源分布表(分5类地区),请你撰写一份文档。
根据中国风力资源分布表(分5类地区),请你撰写一份文档。
根据中国风力资源分布表(分5类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风力资源方面具有丰富的潜力。
本文档将就中国不同地区的风能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们将了解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的五个类别区域。
这五个类别分别是:极好、优良、中等、一般和较差。
这些分类是基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平均风能密度。
在极好区域,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这些地区通常是山区或海岸线附近,有良好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风力发电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这些地区的风能密度在500瓦特/平方米以上。
优良区域的风能资源相对较高。
这些地区通常是高地或丘陵地带,具有较好的地形特征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
这些地区的风能密度在400-500瓦特/平方米之间。
中等区域的风能资源一般。
这些地区通常是平原或半山地带,虽然风力资源不如极好或优良区域丰富,但仍具备一定的风能开发潜力。
这些地区的风能密度在300-400瓦特/平方米之间。
一般区域的风能资源较为有限。
这些地区通常是平原或内陆地区,风力资源相对较弱,不太适合进行大规模的风能利用。
这些地区的风能密度在200-300瓦特/平方米之间。
最后,较差区域的风能资源非常有限。
这些地区通常是内陆或人口密集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限制了风能的利用。
这些地区的风能密度在200瓦特/平方米以下。
综上所述,中国的风力资源分布广泛,从极好到较差不等。
根据不同地区的风能状况,我们可以制定适合的风能开发策略。
在拥有丰富风能资源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大型风力发电项目;在风能资源相对较低的地区,可以考虑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综合考虑,中国在风能开发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谢谢阅读本文档,希望能帮助您了解中国风力资源的分布与评估。
中国风能资源分布简介
中国风能资源分布简介我国的风力资源极为丰富,绝大多数地区的平均风速都在每秒3米以上,特别是东北、西北、西南高原和沿海岛屿,平均风速更大;有的地方,一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风天。
在这些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是很有前途的。
风是没有公害的能源之一。
而且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大有可为。
中国的风能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据国家气象局估算,全国风能密度为100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1.6X105MW,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h左右,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有关专家根据全国有效风能密度、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以及大于等于3m/s和6m/s风速的全年累积小时数,将我国风能资源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
1、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
这一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等于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W/m2以上,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大于、等于8 m/s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h,大于、等于 6 m/s的风速也有4000 h左右。
但从这一地区向内陆,则丘陵连绵,冬半年强大冷空气南下,很难长驱直下,夏半年台风在离海岸50km时风速便减少到68%。
所以,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
在不到100km的地带,风能密度降至50W/m2以下,反为全国风能最小区。
但在福建的台山、平潭和浙江的南麂、大陈、嵊泗等沿海岛屿上,风能却都很大。
其中台山风能密度为534.4W/m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90%,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全年累积出现7905h。
换言之,平均每天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有21.3h,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大的地方之一。
风能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
风能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其中,风能是一种常见而广泛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对于风能的分布与利用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风能资源分布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风能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我国是一个巨大而多样化的地理国度,具备丰富的风能资源。
从大致的分布来看,我国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
其中,东北地区在冬季尤为突出,而华南地区则在夏季表现较好。
与此同时,我国的海岸线长度超过18000公里,拥有巨大的海上风能资源。
因此,在资源分布上,我国有着优势可供利用。
二、风能利用技术风能的利用技术是风能资源分布的重要补充。
目前,风能利用主要通过风力发电完成。
风力发电是利用风能将其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通过风机(即风力发电机组),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经由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目前,常用的风力发电技术主要有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
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具有高效能和稳定性的特点,是主流的发电技术。
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则相对较为罕见,但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风能利用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虽然风能具有广泛的分布和潜力,但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风能的不确定性使得电网对其接纳和调度存在困难。
其次,风力发电机组的噪音和对飞鸟的影响也受到了一些争议。
此外,风力发电的前期投资较高,也增加了风能利用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方面,通过风能预测和调度技术,预测风力大小和发电能力,提高电网调度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通过降低风力发电机组的噪音和对飞鸟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加大风能利用的研发投入,提高风能利用技术的效率和降低成本也是重要的解决方案。
四、风能利用的可持续性与发展前景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风能的利用具有显著的可持续性。
与传统能源相比,风能不会消耗化石能源,也不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风能资源分布
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 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
风能功率密度在 200~300 瓦/米2 以上,有的可达500 瓦/米 2 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 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 小时以上,有的可达 7000 小时以上。
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冬季 (122 月) 整个亚州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 其中心位置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 从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
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反气旋)不时的南下,这 类高压大致从四条路经侵入我国。
一条是源于俄罗斯的新地岛,经西北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进 入我国,由于是西北向称为西北路径;第二条源自冰岛以南洋面,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本 上是自西向东进入我国新疆,称为西路经;第三条源自俄罗斯的太梅尔半岛,自北向南经西北利 亚、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称为北路经;第四条源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 入我国东北及华北一带,称为东北路经。
这四条路经除东北路经外,一般都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 国,当经过时蒙古高压得到新的冷高压的补充和加强,这种高压往往可以迅速南下,进入我国。
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 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
三北地区是冷空入侵我国的前沿,一般在冷高压前 锋称为冷锋,在冷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 200km 附近经常可出现大风就可造成一次 6~10 级 (10.8~24.4m/s)大风。
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一次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
从三北地区向南,由于冷空气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我国黄河中下游再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气温 有所升高,使原来寒冷干燥气流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气流性质,(称为变性)也就是冷 空气逐渐的变暖,这时气压差也变小,所以,风速由北向南逐渐的减小。
我国东部处于蒙古高压的东侧和东南侧,所以盛行风向都是偏北风,只视其相对蒙古高压中 心的位置不同而实际偏北的角度有所区别。
三北地区多为西北风, 秦岭黄河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盛行风向偏于北和东北之间。
春季(3~5 月)是由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由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从 4 月开始,中、高 纬度地区的蒙古高压强度已明显的减弱,而这时印度低压(大陆低压)及其向东北伸展的低压槽, 已控制了我国的华南地区,与此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由菲律宾向北逐渐侵入我国华南沿海 一带,这几个高、低气压系统的强弱、消长却给我国风能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春季这几种气流在我国频繁的交绥。
春季是我国气旋活动最多的季节,特别是我国东北及 内蒙一带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内蒙和东北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同样地江南气旋活动也较多,但造 成的却是春雨和华南雨季。
这也是三北地区风资源较南方丰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全国风向已不 如冬季风那样稳定少变,但仍以偏北风占优势,但风的偏南分量显著的增加。
夏季(6~8 月)东亚地面气压分布开势与冬季完全相反。
这时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向北退 缩的已不清楚,相反地印度低压继续发展控制了亚州大陆,为全年最盛的季节。
大平洋副热带高 压等时也向北扩展和向大陆西伸。
可以说东亚大陆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 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制约。
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我国东部地区均可受到它的影响,在此高压的西部为东
南气流和西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由于高、低压间压差小,风速不大,夏季是全国全年风 速最小的季节。
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上为高压,高、低压间的等压线在我国东部几呈南北向分布的型式,所以 夏季风盛行偏南风。
秋季(9~11 月),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这时印度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开始明显衰退, 而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又开始活跃起来。
由于冬季风来的迅速,且稳定维持,不像春季中夏季风 代表冬季风那种来回进退的型式。
此时,我国东南沿海已逐渐受到蒙古高压边缘的影响,华南沿 海由夏季的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三北地区秋季已确立了冬季风的形势。
各地多为稳定的偏北风, 风速开始增大。
2.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
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 200 瓦/米 2 以上,将风能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能功 率密度在 500 瓦/米 2 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
可利用小时数约在 70008000 小时,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所以 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 50km 之内,再向内陆不但不是风能丰富区,反而成为全国最小风能区, 风能功率密度仅 50 瓦/米 2 左右,基本上是风能不能利用的地区。
沿海风能丰富带,其形成的天气气候背景与三北地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海洋与大陆两种 截然不同的物质所组成,二者的辐射与热力学过程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气与海洋间的能量交 换大不相同。
海洋温度变化慢,具有明显的热隋性,大陆温度变化快,具有明显的热敏感性,冬 季海洋较大陆温暖,夏季较大陆凉爽,这种海陆温差的影响,在冬季每当冷空气到达海上时风速 增大,再加上海洋表面平滑,摩擦力小,一般风速比大陆增大 24m/s。
东南沿海又受台湾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时,由于狭管效应的结果使风速增大, 这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佳的地区。
在沿海每年夏秋季节都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热带气旋风 速达到 8 级(17.2m/s)以上时,称为台风。
台风是一种直径 1000km左右的圆形气旋,中心气压 极低,台风中心 030km 范围内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
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 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一般只要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 速一般小于 10 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有 800~1000km的直经范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 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机切出风速范围之内。
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登陆台风每年在我国有 11个,而广东每年登陆台风最多为 3.5次,海南次之 2.1次,台湾 1.9 次,福建 1.6 次,广西、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辽宁合计仅 1.7 次,由此可见,台风 影响的地区由南向北递减、对风能资源来说也是南大北小。
由于台风登陆后中心气压升高极快, 再加上东南沿海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重叠,所以形成的大风仅在距海岸几十公里内。
风能功率 密度由 300w/m2 锐减到 100w/m2 以下。
综观上述,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
相对内陆来说这里形 成了我国风能丰富带。
由于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 区。
我国有海岸线 18000 多公里,岛屿6000 多个,这里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的前景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