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品集--戴波-南京大学

合集下载

妹岛和世的住宅研究中的城市策略_唐晓新

妹岛和世的住宅研究中的城市策略_唐晓新

妹岛和世的住宅研究中的城市策略The City Strategy in the Research of Metropolitian Housing Studies by Kazuyo Sejima唐晓新Tang Xiaoxin摘要 妹岛和世的住宅研究完成于1996年,距今已有14年时间。

也许因为这只是一次“研究”,搜索国内关于这次住宅研究的文章,仅有几篇对这次研究简单的介绍。

在对住宅研究进行深入的研读之后,发现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本文试图通过对住宅研究的重新解读,挖掘这次研究中体现的住宅设计对城市的深层含义,还原妹岛和世的研究逻辑,探索其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使其研究能够对实际的设计工作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集合住宅 城市ABSTRACT The Metropolitan Housing Studies was finished in 1996 by Kazuyo Sejima, which has been 12 years old. When I was searching for papers of this study, I found only few brief introductions. After studying The Metropolitan Housing Studies carefully, I found that it is worthy to re-study this project, dig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logic of this study, and to find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ology of it.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the study of Sejima be able to guide actual designs.KEY WORDS Metropolitan Housing , city中图分类号 TU241.2; TU-0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0232(2010)01-0086-04作者简介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研究所,主任建筑师(南京,210018)集合住宅 在对妹岛和世的住宅研究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下日本集合住宅发展的历史,以便了解妹岛住宅研究的历史背景。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四号住宅_南京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四号住宅_南京

154建筑设计 / Design Team :张雷、Jeffrey Cheng、王旺、王昳 / Zhang Lei, Jeffrey Cheng, Wang Wang, Wang Yi 设计合作/ Collaborator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施工图设计合作) / Architectural Design & Planning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建筑面积 / Floor Area :500m 2设计时间 / Design :2008.11建成时间 / Completion :2011.04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四号住宅南京CiPea no.4 house, nanjing20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55Situated in Laoshan Forest to the west of central Nanjing, ChinaInternational Practical Exhibition of Architecture (CIPEA) began in 2003 to bring twenty-four renowned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together onto one site. CIPEA is divided into four public buildings and twenty small house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rief, the small houses are to incorporate not fewer than five bedrooms, public spaces, and hospitality accommodations on 500 square metres.The Number Four “Blockhouse” sits on a particularly dramatic valley site, nestling the house into the landscape. In the spirit of a pagoda, four cubic floors are stacked vertically, allowing for minimal site excavation and land use. Each floor features living and dining spaces quietly enveloped in the surrounding forest and overlooking a stream, and a communal roof terrace rises to just above the trees. The roof merges into the landscape as another living space, complete with wooden deck and pool within the panorama of the forest. The geometric shape is sculpted from concrete and finished in a white protection surface.The concept of Blockhouse is almost the living attitude of many Chinese: a minimal opening to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the only perforation of the richness inside the house. The horizontal break of each floor—in combination with larger unique curved apertures on each floor—frame vistas in the spirit of Chinese landscape scrolls. Prescribed views have a long tradition in Chinese art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designed to make the viewer reconsider and contemplate the landscape.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CIPEA)坐落在南京浦口老山森林公园附近的佛手湖畔,项目邀请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24位建筑师参与设计,其内容包括四幢公共建筑和二十幢小住宅。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梦幻科技馆,青岛,中国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梦幻科技馆,青岛,中国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梦幻科技馆,青岛,中国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82-85)【正文语种】中文建筑设计:傅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集筑建筑工作室Architects: FU Xiao/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Integrated Architecture Studio2014青岛世园会梦幻科技馆位于全园的最高点,俯瞰全园,景色尽收,青山隐隐,延绵数里。

建筑功能是科技馆,旨在通过高科技手段让人们体验大自然的变迁。

设计概念:结合地形,呼应自然。

设计策略:(1)衔接:充分利用地形原有高差,降低建筑高度,削弱建筑体量,形成覆土建筑,与自然山体形成较好的衔接;(2)形式:建筑虽然名为梦幻科技馆,但设计并未采用奇特的高科技形象,在自然面前,“顺应自然”就是最适宜的高科技;(3)节能:充分利用被动节能方法减低能耗,具体包括种植屋面、通风天井、采光通风器、光导管、雨水收集系统、透水性地面;(4)明暗:结合场地高差形成参观流线,通过“明-暗-明”的空间转换实现与自然的结合。

参观流线为室外广场-向下通道-梦幻科技展厅-4D厅-地表开口拾级而上-返回地面,豁然开朗,全园尽收。

The pavilion of visional technology at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Exposition 2014 Qingdao is located on the highest position overlooking the whole garden. It is used for technology exhibition, with the aim to present the transition of nature by means of high technology. Conception: Comply with the terrain, conform to nature. Strategy:(1)Transition: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height of the terrain, we reduce the height and the volume of the building to create a good transi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nature. (2)Form: Though the building is use for high-tech exhibition, we do not give it a strange high-tech image. "Conform to nature"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high technology for nature. (3)Energy saving: Methods of passive energy saving are fully adopted, including green roof, well-ventilated courtyard, skylight ventilator, tubular daylighting system, rainwater collecting system and permeable ground. (4)Ligh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rain, the visiting route is designed to be a journey along the spatial transition of bright-dimbright: Starting from the outdoor plaza, going downwards along the aisle into the high-tech exhibition hall and the 4D video hall, then going upwards by the stairs to the ground. Finally the scene suddenly becomes bright open and the whole garden is within view.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客户/Client: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2014 Qingdao设计团队/Project Team: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市旅游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傅筱(方案主创);傅筱,陆春(工程主持);施琳,李辉(建筑施工图设计);陈佳(结构);朱小伟(电气);王成(暖通);丁玉宝(给排水)/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NanjingUniversity/Qingdao Tourism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Institute (Collaborators)/FU Xiao (Principal architect); FU Xiao, LU Chun (Project director); SHI Lin, LI Hui (Construction drawing); CHEN Jia (Structure); ZHU Xiaowei (Electric); WANG Cheng (HVAC); DING Yubao (Drainage)建筑面积/Floor Ar ea: 2850m²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11.06-2011.12摄影/Photos: 侯博文/HOU Bowen (Fig.1, 3, 10, 12),姚力/ YAO Li (Fig.4, 5, 7) 评委评语该项目以谦逊的态度,结合基地,利用自然,采取适宜的节能措施,将建筑融入自然,营建出提供丰富体验的展示空间。

对立统一—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四号住宅设计

对立统一—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四号住宅设计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对立统一—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四号住宅设计张雷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CIPEA)坐落在南京浦口佛手湖畔,主办方邀请了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和刘家琨担任策展人,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24位建筑师参与了设计工作,实践展的项目内容包括4幢公共建筑和20幢小住宅。

4幢公共建筑分别是霍尔(Steven Holl)设计的建筑艺术博物馆、矶崎新设计的会议中心、刘家琨设计的接待中心和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1917-2007)设计的娱乐中心。

按照任务书的要求,每幢小住宅设置不少于5个附带卫生间的卧室,再加上起居和餐厅等公共空间,建筑面积控制在500m 2以内,用于家庭度假和商务接待。

整个园区建成以后将按照度假村的商业模式对外经营,主要承接艺术类会展活动,同时也将对外开放,为业内外人士提供实地考察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设计作品的机会。

在参与设计的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SANAA)以及中国建筑师王澍先后获得2010年、2012年“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之后,深受鼓舞的项目业主期望将来有更多的建筑师获奖,同时也邀请了OMA 等事务所参与后续项目的设计工作,矢志打造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设计作品最为集中的建筑园区。

项目开始于2003年,应邀参予CIPEA 小住宅方案设计的建筑师来自10个不同国家,都是有创意的新锐设计师。

大家在炎热的8月来到南京,考察现场之后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定了各自的设计地块。

基地是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余脉,山林环绕,环境宜人,具有典型的郊野丘陵地貌特征。

面对特定的环境和基地条件,建筑师们展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绝大多数小住宅方案选择了控制高度,采用水平向展开体量的手法,处理建筑与山地的关系,扩大住宅内部活动空间与山林景观的接触面,藉此和环境发生融洽的互动。

四号住宅的用地在接近山谷的缓坡上,坡度比较大,前面是山林里自然形成的排洪沟,雨后会有潺潺溪水流过,背后有一处小山丘,将基地和北面的道路自然分隔。

世界建筑 1104 欲望逻辑中的材料位置_张雷

世界建筑 1104 欲望逻辑中的材料位置_张雷

在此,红砖讲述的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符号语 于场所:一个在城市中心地带;一个地处乡间。但是,它
言,更是自然的语言。夏季的夜晚,阳澄湖的螃蟹一群群 们的二度生命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轨迹。相比砖宅天人合
朝着灯火闪烁的砖墙爬来——这俨然是一副哈利波特式 一的幸福(“它和我一起慢慢变老”[诗人语]),混凝土
的童话景观(一艘艘小船向灯火通明的城堡缓缓划去)。 宅则持续着其虚幻的传奇—— 一方面不停地制造着各种
这一版图并不平静,常常会出现各种意外的冲突、 事件、窘境。所以,这些“刺激”并非多余之事。它暗 示着四角框架中各股力量的不平衡状态。对于研究者来 说,以之为契机,我们可以追溯出建筑二度生命的形态 ——其内在动力逻辑的诸项环节和运行模式,检验它与 第一度生命的关联,进而触摸到建筑(具体的建筑物)的 神秘内核,这一内核不是什么抽象概念、完美形式或者 社会价值。它是一根完整的生命动力线,由其中点点滴 滴的迷人细节所组成。它能够向我们展开另一种命运奇 观(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命运),且能带领我们深入 到现实的迷宫之中。
砖宅有个梦幻的开端。它是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真实 方案的重来(包括“碉堡”)、一些安装好的玻璃(“睡
渴求。这一生活不是简单的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乡村生 莲”的围杆)在烈日下融化……创伤的回归,无处不在。
活,也不是以自然为消费、享受对象的富人阶层的生活, 实际上,项目伊始,这一“不可能性”就已经显现出来。
它是《瓦尔登湖》式的诗意生活。大自然在此得到最高 妹岛的方案是一个透明的椭圆环。它将基地的树丛包
自然来说,这更像一场噩梦。它断断续续折腾了将近8 所以,建筑不仅是一个功能主体,它还要成为语言的主
自然之爱重新回归到建筑身上“,原始缺失”消失无影。 事件,另一方面却空荡荡的至今无人居住。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价 是 否 可 行 !取 决 于 我 们 对 视 觉 客 体’ ’ ’形 体要 素# 视 觉 主 体’ ’’ 人 的 视 觉 生 理 # 思 维 机 制 与 认 知 以 及 合理 的 价 值 标 准 # 科 学 的 评 价 方 法 和 手 段 等 方 面 的 研究 "
意识 经 验 的 基 本 要 素 ! 就 能 理 解 它 们 是 如 何 组 成 复 杂的心理现象的 "
!"%
室内设计与装修 #$
#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的价 值能 以 其 构 成 成 分 的 价 值 来 解 释 ! 二 " 景 观 的 美 存 在于 客 观 景 物 中 # 而 判 定 美 的 标 准 是 形 式 美 的 原 则$ 如把多样性作为风景评价标准的依据是基于这 样 的假 设 % 任 何 风 景 都 有 一 定 的 美 景 度 $ 而 多 样 性 最 好的风景具有最高的潜在美景度 # !"#$"% & &’ 对此进 行批 驳 $ 通 过 研 究 $ 他 认 为 风 景 质 量 与 视 觉 基 本 元 素 ’ 形 体 " 线 条 " 色 彩 " 肌 理 ( 和 ) 多 样 性 *+) 特 异 性 * 等 之 间并没有显著的一致相关性 , 从 评 价 方 法 来 看$其 选 择 的 评 价 对 象 是 客 观 的 $ 但 对 形 体 "线 条 "色 彩 "肌 理 的 美 学 判 断 仍 然 是 依 赖 专 家的 主 观 判 断 $ 对 基 本 视 觉 元 素 的 评 价 分 值 如 何 综合 $ 是否需要权重系数等 $ 都缺少科学的研究 , 形式美的规律是人们从长期审美活动中得到的 经验 总 结 $ 以 此 来 作 为 景 观 视 觉 要 素 的 评 价 标 准 还 是合理的 , 但景观的价值可能有很多方面 $ 纯粹的美 学价 值 可 以 代 表 景 观 的 品 质 吗 - 以 形 式 美 学 模 式 评 价 景观 存 在 着 纯 美 学 的 封 闭 性 $ 这 种 方 法 无 法 衡 量 与景 观 有 关 的 社 会 价 值 等 其 它 方 面 , 因 此 形 式 美 学 模式在应用范围方面存在一定限制 ,

建筑大师戴念慈

建筑大师戴念慈

建筑大师戴念慈田仁合建101-1 学号2010645011191人物简介戴念慈(1920-1991),建筑设计大师,他是继梁思成、杨廷宝等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戴念慈的设计作品众多,自学生时代起,他便喜爱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领悟真谛,戴念慈彻底理解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使古老的传统重新活跃起来”的涵义,让文化传统迸发生命力。

戴念慈一生做过很多最具传统建筑特色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北京展览馆——红星高照、阙里宾舍、北京饭店西楼、北京中央党校、杭州和青岛的毛泽东别墅、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

2主要作品简析2.1北京饭店西楼戴念慈的新设计选择与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正中的大门廊高达三层,五开间,布满雕饰,顶层以圆卷廊替代了旧楼顶部的圆券窗,强化了顶部的虚实对比,这些设计都使西楼显得更为典雅与庄重,与旧楼又有所区别。

西楼的西侧不远即为紫禁城,为与古老的建筑风格相呼应,设计师在屋顶采用小坡檐,两端处理成二重檐楼阁式,四角各建有一个重檐攒尖顶小亭子,体现了当时所要求的民族形式。

西楼的外墙饰面为水刷石,选用一种北京本地产的暗红色毛石,经粉碎后打到墙面上,不退色,不掉皮,既具有石头的质感,而又比花岗石便宜很多。

暗红色的石质墙面与故宫的红墙相协调,庄重而又内敛。

戴念慈选择了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如圆拱大窗、凸窗、铁花栏杆阳台等,加以搭配重组,运用于新楼设计,同时将檐口、窗洞上下线等与老楼找齐,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外观协调。

同时,他强调西楼的对称感和体量感。

西楼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如门厅与宴会厅之间缺乏过度。

客人进门后,来不及脱衣帽即达正厅,宾主仓促相遇,显得有些窘促,周恩来总理曾为此提出批评。

试想当时戴念慈仅30岁出头,或许根本没有亲历过重大的外交场面,不了解礼仪程式。

实践出真知,这对大师也是适用的。

空间的叙事性,场地-场景-场所

空间的叙事性,场地-场景-场所

[ COLUMN ] 专栏/BIAD6 石华工作室 BIAD6 SHIHUA ATELIER223以空间知觉与认知为基础,捕捉环境中的潜在信息——人在环境中具有发掘与探索的心理需求。

在“身体-空间-时间”多维参照下开展设计,使用者既是看的主体,也是被看的对象。

以场地中的互动感知为依据,把握场域特征,以此为基础展开场景的建构;寻求与客体不断变化、涌现的互动关系,甚至预设“情节”,试图引发场所的形成。

十年来,石华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叙事性这一主线:从场景引发的视觉体验,到“看与被看”的空间机制,再到多种体验经过历时性叠加所形成的场所特性,实现了情感反应与集体记忆的综合,达成“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空间编排。

通过石华的建筑作品解读观者为中心的空间性场域建构机制。

在学理层面讨论空间问题,在生产压力巨大的大型设计院里显得难能可贵,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建筑行业的变化,这是值得玩味的事情。

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要求设计者更精准更关照体验地思考问题,不管你出身何处。

场地到场景“建筑-人-环境”一体化一直存在于中华传统的营建基因中,石华作品着力营造空间路径及相应的游观体验,形成节奏化的空间序列,其铺陈方式带有时空融合的属性。

北京东方阳阳企业总部(图1)BIAD 办公室改造(图2)办公空间的营造操作方式源于单纯的目的——解决使用者行为方式与空间组织、形式生成脱节的问题。

以此为基础,提取空间原型并类型化,与人群行为匹配,从而建构建筑组群中的公共空间体系。

解读石华的每一个作品,关注的通常不是单个场景,而是若干场景所形成的空间序列。

重庆广阳岛长江文化书院(图3)设计,大的山形地势中所独有的园林环境依托景观结构特征“由外而内”触发使用者的感知,环境秩序通过主客体处境的差异性触发空间特征的显现,方案推敲阶段一直在模拟观者视角聚焦视觉中心,并持续对空间进行识别与定位。

长江文化书院选址于广阳岛上高峰山西部山顶破损需进行生态修复的场地,提取传统山地理景手法,空间序列的审美经验的空间秩序叠合,而静观则创造一个向自身聚焦的世界。

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

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

316城市 环境 设计 学术 143 | 06 | 2023摘要:本文基于2018年江苏省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以江苏盐城穆沟新村设计实践为例,探索里下河地区水乡新聚落文脉、地脉传承的设计方法,展开对水乡地貌和聚落形态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的探讨,打破乡村新民居常见的机械化的行列式布局。

研究从地景、聚落、风貌三个尺度逐步展开,从“水-田-村”相生的湖荡地貌特征、水网组团状的聚落肌理、水乡民居的风貌特征三个角度对穆沟老村的地貌和风貌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于新村的建设。

新村的设计实践是谨慎介入自然的改造,通过最少的改变,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地貌,实现对水文地理环境的尊重、村庄地域性特征的表达、村民归属感的传递、当地生活习惯的延续,为水乡地区广大农村新乡村聚落的建设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that Jiangsu Province launched in 2020. It uses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Mugou Village, Ya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new village inheriting the culture and leylines of the Lixiahe Area, and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waterside villag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settlement form, abandoning the mechanical layout of the general rural resettlement. The research proceeds with three scales: the landscape, settlement texture, and village features. It then analyzes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village features from the lakesid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water-field-village," the settlements cluster in the water network in the Lixiahe Area, and the village features along the water's edge that are used in the new village's constructio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takes careful steps to modify nature while minimizing change and maximiz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alizing respect for the original hydr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long the lake texture, expressing the villag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ransmitting the villager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ntinuing local living customs, which has made a significant effort at the design practice of a vast rural new residence in the waterside village area.关键词:穆沟新居;水乡聚落;新型农村社区;设计实践Keywords: Mugou new residence, waterside village, new rural community, design practice 方茗周凌*胡任元李晓云FANG MingZHOU Ling*HU RenyuanLI Xiaoyun 文章编号: 1672-9080(2023)10-0316-05DOI : 10.19974/ 21-1508/T U.2023.10.0316 中图分类号:TU 241.4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 2023-02-06修回日期: 2023-08-03The New Rural Settlement that Contin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ide Villag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Lixiahe Area—A Case Study of Yancheng Mugou New Rural Community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1 里下河湖荡水乡——“水-田-村”相生的聚落形态里下河平原为江苏省沿海江滩湖洼平原内的一片凹陷洼地,其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至通扬运河,东抵串场河,西侧以里运河为界[1],涉及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五座城市。

探索形式的消隐—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

探索形式的消隐—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

RESEARCHES IN DESIGN1 项目背景为了有效和高质量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了全面展示中国园林艺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和保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技术,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整饬拙政园历史街区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对原有利用拙政园住宅部分改建的园林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进行扩建,一方面以博物馆项目来带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还拙政园住宅部分原貌,更加完整地展示苏州私家园林。

本项目涉及的用地范围是:东起拙政园大门西侧,西至拙政园小弄,北与拙政园东园比邻,南与东北街相接,占地面积约4000m2。

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项目启动于2003年,因拙政园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和它的重要性,本项目的设计策略和实施方案经历了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审核、获准实施等一系列程序,直至方案定稿共历时两年多。

接着完成了保护建筑的评估与测绘,以及落架大修的实施方案等工作。

2006年开始进入施工阶段,由于当时拆迁并没有全部完成,因此整个项目的建设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策略。

该项目的建筑面积仅4000m2左右,工作内容涉及到测绘、探索形式的消隐——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丁沃沃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3)收稿日期:2008-08-07保留的木结构老建筑落架大修方案、改造设计、民国建筑的加固设计、新建建筑设计、整体布展及灯光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陈设方式及展架的设计。

参与设计的研究生共15人之多,整个项目2007年完成,前后历时4年多(图1)。

2 基本思路2.1 首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与只有一墙之隔的拙政园的关系拙政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

根据遗产保护法,与其相邻的新馆建造不应对拙政园的轮廓的可识别性有任何影响。

为此,如果要保持拙政园平面轮廓的可识别性,园林博物馆新馆的平面就不宜采用园林式布局,而延续场地中原有的老城肌理则是对拙政园轮廓最好的保护。

因此,我们保留了用地内的原东北街沿街建筑、两所较为完整的四合院以及一幢文物部门要求保留的民国建筑,分别采用不同的修缮技术进行修复,使之有效地成为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南京佛手湖建筑实践展01号住宅,南京,中国

南京佛手湖建筑实践展01号住宅,南京,中国

南京佛手湖建筑实践展01号住宅,南京,中国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页(P92-93)【正文语种】中文2003年,由矶崎新与刘家琨作为策展人邀请了中外各10名建筑师,以全球化与地域性为主题,在南京佛手湖举办了中国建筑实践展,我们有幸参与其中。

通过抓阄,我们得到1号地块——面湖且朝南的陡坡,背景轮廓为茂密的树林和远山。

第一次看到它,我便想到两个词汇:归隐与平实。

归隐,可说是一种愿望,一种意境的追求,嵌入山水,融入自然,找寻一份超脱都市的寂静;平实,则是强调以平实的手法和单纯的形态与环境契合,与自然共处,并在顺应地势的同时,围合出自身的一片小天地。

因此,方案策略是尽量减小建筑尺度,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将建筑嵌入陡坡,建筑屋顶与道路齐平,人们从道路的标高几乎看不到建筑的存在,避免了对主景区视线上的遮挡。

在流线上,主入口沿道路标高进入,从屋顶层平面下行进入建筑的首层平面,室内用一系列的台阶和坡道串联起不同标高的功能房间,同时结合院落、采光井有机组织空间。

在形体的处理上,为弱化建筑体量,采取退台式绿植屋面,逐层向水面跌落。

从湖面角度看去,建筑仅沿湖探出一个角部,大部分形体掩映于茂密的树林之中。

既避免建筑的出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营造出一种超然世外归隐山水的意境。

In 2003, as curators, Arata Isozaki and LIU invited te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and ten Chinese architects to participate in an exhibition with the subject of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 at Foshou Lake, Nanjing. We were honored to participate.By lottery, we got plot 01, which is situated at a south facing slope and right next to the lake. In the background is the lush woods and mountains. Upon encountering the site, I thought of two words: ''hermitage'' and''natural''. For our design team, the notion of ''hermitage'' represented an idealised pursuit of an artistic conception. It is embedded in the landscape, intertwined with nature, while pursuing a monastic silence-detached from urban life. The notion of ''natural'' is reinforced by the deployment of simple forms to fi t into environment, coexisting with a natural context and responding to the topography. Concurrently, the building also withdraws into its own little world.Accordingly, one of the key design objectives is to minimise the building scale and allow it to merge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building is embedded in the slope which avoids interrupting the primary view from top. Users cannot observe the building from the road because the roof top nearly flushes with the roadway elevation. The building is entered at its main entrance from the road elevation and once in, users walk down to the fi rst level. The multi-levels of function rooms are connected by a series of steps and ramps which are also linked through courtyard and light well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building mass, it has a vegetated partial roof and cascades down the hill towards the lake. Looking back from thelake, only a portion of the building is visible and most of the mass is hidden in the dense woods. In realising this design, we not only can minimise our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create a unique hermitage that provides a momentary detachment from everyday life.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设计团队/Design Team: 王鹿鸣,章宁,郭恩建,田书韦,邵海,曾永捷,张月洁等/WANG Luming, ZHANG Ning, GUO Enjian, TIAN Shuwei, SHAO Hai, ZENG Yongjie, ZHANG Yuejie, et al.基地面积/Site Area: 2210.5m2建筑面积/Floor Area: 601m2建成时间/Completion: 2011摄影/Photos: 姚力,周恺/YAO Li, ZHOU Kai。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文科楼_一期_吉国华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文科楼_一期_吉国华

032 建筑学报 2013 \ 08
作品 Works
10 外墙细部 ( 摄影 :冼怀明 )
11 立面局部ຫໍສະໝຸດ 1 1225 3
4 3
3
ARCHITECTURAL JOURNAL 029
5
6
7
030 建筑学报 2013 \ 08
作品 Works
8
2 1
1
1 教研室 2 会议室 3 主门厅 4 展厅 5 次门厅 6 接待室
1
1
6 3
外文楼一层平面
1
4 1
0 2 5 10m
1 1
2
1
5
1
1
外文楼剖面 0 2 5 10m
5 夜幕下的外文楼 6 外文楼庭院 ( 摄影 :侯博文 ) 7 外文楼庭院 8 外文楼门厅
ARCHITECTURAL JOURNAL 031
9 哲学楼、中文楼鸟瞰
1 教研室 2 阅览室 3 教室 4 门厅上空
1
2 3
4 1
1
1 1
3
3
哲学楼二层平面
0 2 5 10m
灰色面砖贴面 建筑贴砖大样
哲学楼剖面 0 2 5 10m
1 远眺文科楼组团
026 建筑学报 2013 \ 08
作品 Works
业主 南京大学
基地面积 中文楼 10873 m2 ;外文楼 12958m2 ;哲学楼 7000 m2 建筑面积 中文楼 10589m2 ;外文楼 9268 m2 ;哲学楼 7915 m2 结构形式 框架结构
作 品
8
Works
摄影 姚力 ( 除标注外 )
哲学楼7915m2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摄影姚力除标注外12345671哲学楼2中文楼3外文楼4信管大外匡亚明楼5政府管理学院6学生宿舍7观景亭8社会学院主入口主入口总平面01050100m68027architecturaljournal2外文楼右中文楼左鸟瞰3中文楼内庭院23建筑学报201308作品works0284中文楼阅览室中文楼剖面中文楼一层平面02510m02510m12233333345671展厅2门厅3教研室4接待室5活动室6辅助书库7阅览室8密集书库9采编装订10变配电间11阶梯教室12内庭院13消防控制室8910111213029architecturaljournal567建筑学报201308作品works0305夜幕下的外文楼6外文楼庭院摄影

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木营造馆”的建筑设计

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木营造馆”的建筑设计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corporating passive energy-saving design into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he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was carried out by applying relevant software. The integr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Keywords: prefabricated; ultra-low energy consumption; timber building;green building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 程 的 快 速 推 进,建 筑 能 耗 总 量 占
全社会能耗的比例逐年上升,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



工程实录

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 木营造馆” 的建筑设计 ∗
胡忆南 1 姜 雷 2
( 1.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南京 211169; 2.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 211816)
摘 要: 以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 木营造馆” 为例,在建筑设计的各阶段以 “ 被 动 式 设 计 ” 为 策 略 首 选,
被动 式 低 能 耗 建 筑, 是 节 能 减 排 的 一 项 重 要 举

[ 1]
。 各种胶 合 木 技 术 和 表 面 处 理 技 术 使 木 材 的
力学、防火、防潮等 性 能 大 幅 提 高,且 木 材 本 身 隔 热
性能好,同时装配式 木 结 构 集 成 技 术 和 建 筑 工 业 化

嬉戏的理性主义:评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建筑事务所的作品

嬉戏的理性主义:评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建筑事务所的作品

嬉戏的理性主义:评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建筑
事务所的作品
张利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张利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反多米诺02号·木山"酒吧室内设计项目——戴璞建筑事务所作品赏析 [J], 北方
2.可持续性的真正实现索尔布鲁赫胡顿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德国联邦环境局大楼 [J], 孙伟
3.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索尔戴维拉建筑事务所 [J],
4.追寻公平体制下的建筑自由度——访戴嘉惠建筑事务所+佾所设计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戴嘉惠、林欣苹 [J], 申礼;
5.维拉·凯瑟·1922·地域现代主义——以维拉·凯瑟作品《教授的房子》为例 [J], 刘英;杨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建筑中的阳光与建筑的对话

印度建筑中的阳光与建筑的对话

印度建筑中的阳光与建筑的对话
王亮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02()3
【摘要】印度地处热带,气候干燥。

面对地理与气候条件的挑战,印度建筑师敏锐的抓住了阳光这一重要的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处理阳光与建筑的关系中,形成了印度建筑独有的风格和魅力。

本文分别从印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此进行了介绍,以资从中探寻出对今天中国现代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有益的帮助。

【总页数】3页(P39-41)
【关键词】建筑风格;阳光;古代建筑;印度;地域主义建筑
【作者】王亮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阳光普照下的现代文明——印度本土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启示 [J], 戴俭;陈腾;
2.寻梦中国好建筑--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对话青年建筑师论坛侧记 [J], 魏洁
3.印度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对话 [J], 戴路;邹德侬
4.瑞士建筑大师出席首届中瑞建筑对话 [J],
5.浅析附加阳光间在寒冷地区小型酒店建筑中的应用——以2019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光·星院》为例 [J], 胡庆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梦幻与世博会

大梦幻与世博会

大梦幻与世博会
胡恒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上海世博会设计由三套结构系统组合完成--符号的、想象的、现实的,前两个是主角.而从世博的时代精神来看,最合适、最值得全力经营的是第三套结构,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现实,才应该成为这次世博会的起点,才应该成为过程的主体和最后的终点.而如今将其放在次之又次之的位置上,给我们留下一个整体意义上的遗憾.这个遗憾造成的一个结果是,这次的世博正如那句著名的口号,仍然是一个大梦幻.【总页数】3页(P1-3)
【作者】胡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3
【相关文献】
1.上海世博会俄罗斯国家馆“梦幻”亮相俄罗斯搭造“童话乐园” [J], 北明
2.《梦幻诛仙2》十大门派两大阵营缔造全新世界 [J],
3.世博会与音乐系列漫谈(四):1970年大阪世博会与电子先锋音乐 [J], 梁晴
4.LED:黄金10年启幕——LED打造梦幻世博会 [J], 龚艳
5.一座晶莹剔透的梦幻冰城——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展馆设计方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建筑之路————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鲍家声

我的建筑之路————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鲍家声

我的建筑之路————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鲍家声潘静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建筑师这一职业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

他们用一枝小小的绘图铅笔创造和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尚通过建筑代代传承.静止的建筑因此变幻为了一部部跃动的史书。

鲍家声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兼具着科学与艺术气质的建筑师。

【总页数】1页(P85)
【作者】潘静
【作者单位】《科学中国人》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
【相关文献】
1.中国民居的研究与捍卫者——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民居建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陆元鼎教授
2.专访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龚书章——从建筑设计到社会设计
3.面对用石头书写的史书——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土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罗德胤博士谈中国乡土建筑的保护
4.绿色建筑将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大方向——访BIAD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焦舰
5.绿色建筑将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大方向——访BIAD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焦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空间作为结构 二层形成展廊
三层形成专业活动室 四层形成办公之余的外
的小型附属空间
部休憩场所
总平面图
移动盒子,将它们移动到大基座盒子上
空间功能整合调整
概念生成
40 人活动室 活动室
舞蹈房
画室
基地主要交通 人流出入口
咖啡厅
80 人活动室 80 人活动室
200 人报告厅
办公室 办公室
办公盒
小型活动室盒
05
06
4F 基地红线
出入口
空间的开放程度与功能变化
BOX4
BOX3
BOX2 BOX1
根据意象概念,生成盒子原先形态
BOX4
BOX3
BOX2
BOX1
BOX4
BOX3
BOX2 BOX1
赋予各个盒子空间功能
BOX4
BOX3 BOX2
BOX1
四个服务空间(男女厕,两个楼梯间)构成四个结构筒,作为 建筑的主体结构。各层功能盒围绕服务核向四周悬挑扩张,衍生出 服务于主要大空间的小型附属空间,主要用途为休憩,准备区,储藏。
本方案采用玻璃、抹灰、木材三种材料,积极应对环境要素,以构 造手段去创造所需的空间。
基地环境、景观
二层平台,呼应周围景观
01
02
院落效果图
出入口
院落 3F
2F
主入口 门厅
次入口
卧室 天井
卧室
总平面图
在平面布局上,方案讲究动静分离。西南侧为良好的景观面,所以将开放的公共区域空 间布置在这两侧,充分利用景观,营造良好的空间体验。并且设置一个屋顶休憩平台,将 人完全置入于自然景观中。北侧多为房屋,相对比较安静,将卧室设置在此区域,可以保 证私密性,也可以保证良好的休息环境。
本科课程设计 01
乡村小住宅扩建
主题 / 秩序、结构、材料 指导老师 / 钟华颖
场地分析
逻辑生成
基地红线
置入体量
基地入口
半围合院子呼应外部广场
基地面积:244 ㎡
根据容量,调整体量
乡村小住宅扩建设计
基地位于南京市将军山,由于发展旅游,需要对现有房屋进行加建, 改造为小型家庭旅馆。此课程设计训练最基本的建造问题。在满足房屋 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本设计侧重于考虑结构、材料以及建筑面对环境的 逻辑生成秩序,强化认识建筑结构、建筑构件、建筑围护等实体要素。
该设计项目的名称为紫鑫中华广场三期,基地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区奥体中心北
侧,江东中路与梦都大街交汇处的西北角,场地内具备三通一平的条件。建筑的使
半围合院落
入口门厅 起居室、开放 式厨房
带有天窗的展 览趣味小空间
环绕展览小空 间的楼梯
剖轴测图
抹灰层 10mm 防水层 5mm 保温层 35mm 找平层 20mm 找坡层 3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层 120mm 找平层 20mm 防水层 5mm 保护层 20mm 水泥砂浆 100mm 夯实土壤
墙身大样
城市天际线
河流水景
间距(消防、日照)
绿地广场
高度控制
城市空间
场地
形体
立面造型
材料
功能布局
控制元素
高层办公楼设计
高层办公建筑设计涉及城市、空间、形体、结构、设备、材料、消防等方面内容,是一项较复 杂与综合的任务。本设计的关键是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
本地块的规划要点有:建筑容积率≦ 4,建筑高度≤ 80 米,裙房高度≤ 24 米,建筑密度≤ 40%; 基地东侧为规划道路,须考虑规划道路未建成的使用情况。
09
10
5F 18F
出入口
出入口
车库出入口
车库出入口
11
鸟瞰图
基地现状
道路分析
城市界面
DEMO
总平面图
LOGIC0504 Nhomakorabea05
07 06
06 06
03 04
08
01
02
10 09 06
出入口
出入口
车库
车库
01-- 咖啡厅 02-- 操作间 03-- 消防控制室 04-- 会议室 05-- 展览室 06-- 办公室 07-- 大会议室 08-- 庭院 09-- 塔楼门厅 10-- 景观水池
起居室 厨房
屋顶休憩平台
1
开放活动区
私密休息区
2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03
卧室 内部安静小庭院
楼梯间
硅酮耐侯密封胶 金属压顶
密封材料封严
松木地板 25mm 木龙骨 30mm*30mm 结合层 30mm 隔气层 5mm 保温层 100mm 找平层 20mm 找坡层 5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层 120mm
开放活动室盒
基地周围坏 境, 东 侧 为 大片的小树 林, 休 憩 场 所
高差
基地与东侧主 要景观面存在 着 2m 的高差
场地分析
07
舞台意象
教室
教室
40 人活动室
各层平面图
多功能空间盒
剖透视 A
东立面
南立面 08
本科课程设计 03
高层办公楼设计
主题 / 城市、空间、形体 指导老师 / 吉国华、胡友培
1-1 剖面
北立面 04
本科课程设计 02
大学生活动中心
主题 / 空间 指导老师 / 周凌
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
基地位于南京市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课程的主题是“空间”, 学习建筑空间组织的技巧和方法。设计从空间秩序入手,安排大小空 间,独立空间与重复空间,区分公共与私密空间、服务与被服务空间。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正是展示才华的年龄。本方案以舞台 为意象,通过盒子的错落来创造空间,也形成了虚实的关系。在场地 东侧有良好景观面,基地又带有高差,所以下方设计成一个大的基座, 向外展示自身的空间错落。
一层平面图 12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标准层平面图
在塔楼和裙房连接处 设 置 一 个 庭 院, 是 为 了 解决裙房大进深带来的 采 光 和 通 风 问 题。 同 时 庭 院 作 为 一 处 景 观, 为 一层咖啡厅提供了良好 的 视 线。 加 上 光 影 的 变 化, 使 得 咖 啡 厅 室 内 有 明有暗。
本方案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城市空间关系,根据各个功能块的私密程度处理体块形式。下面是一 个大的基座,主要功能是各种规模的会议室,同时又相当于眺望江景的观景平台。中间是一个虚的 体块,是上下两种功能的过渡区。塔楼上端部分是办公室。因为限高的问题,建筑会出现矮胖的问 题,所以三段式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美观的考虑,利用三段式打破矮胖的节奏。塔楼上端部分的幕墙 做成菱形,也是为了使得建筑在视觉上有种被拔高的感觉。
咖啡厅室内效果图
东立面 13
西立面
南立面
A-A 剖面
B-B 剖面
地下一层平面图
地下二层平面图 14
毕业设计
城市综合体设计
主题 / 城市综合体综合 指导老师 / 冯金龙
区位图
教育设施配套点 文化设施配套带 滨江风光带 CBD 中心带 高科技产业带 居住区
周边配套
城市综合体设计
本次设计为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由小组三人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