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知识点总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生物体内元素的循环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这些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碳循环1.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2. 呼吸作用:植物和动物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3. 死亡和分解:生物死亡后,其体内的有机物经过分解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4. 化石燃料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5.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也是碳库之一。
6. 碳储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碳储存在地下或水体中,形成碳储库。
二、氮循环1. 氮固定:部分细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即氨或硝酸盐。
2. 植物吸收氮: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作为生长的营养源。
3. 食物链传递:植物被动物摄食后,氮元素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
4. 生物死亡和分解:生物死亡后,分解细菌将蛋白质分解为氨,返回到环境中。
5. 脱氮作用:一些细菌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释放到大气中。
6. 氮沉积:氮通过大气和降水进入土壤、水体中,形成氮的沉积物。
三、磷循环1. 磷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磷酸盐,作为生长的重要营养源。
2. 食物链传递:磷元素经由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
3. 生物死亡和分解:生物死亡后,分解细菌将有机磷化合物分解成磷酸盐,并返回到环境中。
4. 沉积和矿化:部分磷酸盐会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矿物质,经过矿化作用再次释放出可利用的磷酸盐。
5.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会导致磷酸盐从陆地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四、其他地球化学循环除了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以外,地球上还存在着其他重要的地球化学循环。
1.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进行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
应用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1、勘查地球化学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各种介质(包括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气体等)中系统地在不同比例尺与规模上采集地球化学样品,经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
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与其它地球化学标,据此作为找矿的线索和依据,进而寻找矿床,同时用以解决一些地质等其他问题。
2、分散流由矿(化)体、原生晕、次生晕破坏后,成矿(伴、共生)元素经迁移,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异常(形成分散流的物质,不仅是如同次生晕那样可来自地表的矿体及原生晕,也可以是来自地下的盲矿体及原生晕:甚至还可来自次生晕,即次生晕内的物质组分,进一步迁移、分散,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分散流3、原生晕同矿床或矿体的形成一样,是由于成矿元素及其半生元素迁移富集而形成的4、水系沉积物异常表生带内的矿体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经表生氧化风化形成疏松物后,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冲刷与溶解下,使原来集中的元素沿水系发生分散,在水系沉积物的狭长地带内形成的异常5、同生碎屑异常岩石风化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同时形成的二、填空题1、热液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主要是渗滤作用和扩散作用2、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泥质岩和化学沉积岩三个类型3、岩浆矿床的原生晕主要是通过结晶分异和熔离作用形成水化学异常的形成主要是由作用。
4、电化学溶解中电极电位增加的顺序是,由于是硫化物矿床中普遍出现的矿物,其它元素的硫化物与它相接触,都会被“”掉形成金属元素的水化学异常.5、元素的迁移方式:(1)渗滤作用渗滤作用是热液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元素通过溶液沿岩石裂隙系统整体、自由流动而迁移的一种过程。
(2).扩散作用是指一个体系的不同部分内,如果某元素的浓度不同,则该元素的质点将自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迁移,直到各处浓度相等为止。
(3)气象运移作用指元素以气体状态逸散到近矿围岩中的作用。
成晕元素沉淀机制有:过滤效应,热液与围岩的化学反应和成矿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
6、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独立矿物、类质同象、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或称为超显微包裹体)、吸附、与有机质结合。
化学应用实践报告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能源、环保、医药、材料、食品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自身化学素养,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化学应用实践。
现将实践过程及成果总结如下。
二、实践内容及方法1. 实践内容(1)有机合成:以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合成为例,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分析化学: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3)环境化学: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了解水质污染状况。
(4)食品化学:分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了解食品品质。
2. 实践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2)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实验试剂和仪器。
(3)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践过程及结果1. 有机合成(1)实验原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合成是通过水杨酸与乙酰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
(2)实验步骤:①称取一定量的水杨酸和乙酰酐,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作为催化剂。
②加热反应混合物,保持温度在60-70℃。
③反应结束后,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中和酸。
④过滤,洗涤滤渣,得到乙酰水杨酸。
(3)实验结果:成功合成乙酰水杨酸,产率约为70%。
2. 分析化学(1)实验原理: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某种物质的含量,基于比尔定律,通过测定吸光度来计算物质的浓度。
(2)实验步骤:①配制标准溶液,测定吸光度。
②配制待测溶液,测定吸光度。
③根据比尔定律,计算待测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3)实验结果:成功测定溶液中某种物质的含量,结果与理论值相符。
3. 环境化学(1)实验原理: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测定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判断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
(2)实验步骤:①采集水样,进行预处理。
②测定水样中重金属离子的吸光度。
③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
(3)实验结果:检测出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为水质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1,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2,不相容元素: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3,相容元素:相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中迅速降低的元素4,亲和性:地球化学上把阳离子有选择的与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称为元素的亲和性。
5,戈尔德斯密特分类:亲铁元素(Au,Ge Sn C P Fe Cr等)亲硫元素(Cu Ag Zn Hg)亲氧(Li Na K Rb Cs等)亲气(H C N O I等)亲生物(H C N O P S d)6,正常分布:是某一空间中多数位置上元素含量所具有的相对波动不大的特征。
7,异常分布: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周围无矿背景区的现象,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简言之,由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
8背景值:背景区n件样品的平均值。
9,地球化学省:地壳中金属矿产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某些成分富集特别明显,该区域不止是一两类岩石中该元素丰度特别高,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元素的矿产出现率也特别高,通常将地壳的这一区段称为地球化学省。
10,地球化学指标:是指一切能够提供找矿信息或其他地址信息的能够直接或间接测量的地球化学变量。
11,我们把地球化学指标i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与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
12变化系数是相对于一个单位均值的百分变化率,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均匀性程度。
13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知道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总和。
14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的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5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克拉克值。
16浓度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之比叫做相对丰度,也叫浓度克拉克值。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在xxx老师的教学指导下,本学期的地球化学课程已圆满结束。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地球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了解到了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对找矿、评价和开发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前言地球是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几个世纪以来各学科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
地球化学侧重从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成分和化学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地球。
地球化学是关于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成分及化学演化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与它有关的一切科学的化学方面”。
一、地球化学概念及其学科性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化学、现代分析测试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
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
地球化学的一些重大成果是各分支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
如陨石、月岩与地球形成的同位素年龄的一致,表明太阳系各成员形成独立宇宙体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
又如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导致发现地幔组成的不均一性(垂向的和区域的),提出了双层地幔模型,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天体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还为新灾变论提供了依据。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地球化学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地球化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自然过程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也留下微观踪迹,其中包括许多地球化学信息,这些微观踪迹中包含着重要的地球化学演化信息,地球化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微观踪迹来追索地球历史的;②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的函数,地球化学将任何自然过程看成是热力学过程,应用现代科技理论来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探讨和认识自然作用的机制;③地球化学问题必须置于其子系统(区域岩石壳、幔)中进行分析,一系统的组成和状态来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行为。
化学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化学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化学地理选修一,是在地理和化学两门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学习和拓展,主要涉及地质学、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等相关知识。
在本篇总结中,将重点介绍该选修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地质与地球内部结构、岩石的形成与变质作用、矿物资源与利用、地球化学与环境、地球变化与发展等。
一、地质与地球内部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部分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部分,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石英岩等构成。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部分,其由橄榄岩组成,外核和内核则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球内部的结构对于地质活动、地震、火山等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对于资源勘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岩石的形成与变质作用岩石是地壳主要构成物之一,其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火成岩是地壳上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它可以由玄武岩和花岗岩两大类组成。
玄武岩是在岩浆喷发时形成的,花岗岩则是在地壳深部形成的。
沉积岩主要是海水中颗粒沉积或者矿物质颗粒沉积而形成的。
变质岩是在地壳深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地壳深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这是岩石的一种重要的变质形式。
变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构造变质作用。
岩浆热变质作用主要是岩石受到火成岩侵入时的高温作用所发生的变质;构造变质作用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压力作用,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变质作用。
三、矿物资源与利用矿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矿物质对于建筑、冶炼、化工、医药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矿物主要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等多种类型。
金属矿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物,主要包括铁矿、铜矿、铅锌矿、铝矾土、钨矿等,这些矿物对于金属冶炼、建筑等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硫磺、钾盐等,这些矿物在建筑、农业、化工等行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
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
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③数据的统计分析;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
故称之为“微量元素”。
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 (part per million )代表。
lppm=10-6=10-4%=0.0001%=1μg/g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 (part per billion )代表。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课程性质:选修课学时(理论+实践):48(48+0)学分:3开课学期:7开课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地理信息科学选用教材:陆继龙等编《勘查地球化学》吉林大学内部教材主要教学参考书:1.罗先熔等编《勘查地球化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032.蒋敬业主编《应用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033.戴塔根等编《应用地球化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034.阳正熙等《地学数据分析》科学出版社,2008.01教研室或系—执笔人:地球化学系—赵玉岩编写日期:2018年2月1日Basic Course InformationCourse code: 621021Course name: Applied GeochemistryCurriculum catego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Curriculum nature: Elective CourseClass hours(theory+practice): 48(48+0)Credit: 2Semester: 7Major: Applied GeophysicsTeaching materials: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Lu Jilong et al, Internal Teaching Materials of Jilin UniversityReference books:1.Luo Xianrong et al,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07.032.Jiang Jingye et al, Applied Geochemistr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2006.033.Dai Tagen et al, Applied Geochemist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ess, 2005.034.Yang Zhengxi et al,Geoscience Data Analysis, Science Press, 2008.01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 Writer: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 –Zhao YuyanDate:Feb.1, 2018二、课程简介应用地球化学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
化学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化学地理知识点总结化学地理是研究地球、地球化学状态、环境地质学和地球资源科学的一门综合学科。
“化学地理选修四”主要就地球、大气、水和生物等地球科学中化学地理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接下来,我将从地球化学状态、环境地质学和地球资源科学三个方面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
一、地球化学状态1. 地球成分结构地球成分结构研究了地球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及物理性质。
地球大部分是由铁、氧、硅、铝、镁、钙、钠、钾构成。
在地幔中占绝对优势的是镁、铁和硅。
而在地壳中的岩石通常是含氧的硅酸盐类和氧化物类形式,如石英、长石、云母,氧化铁等。
而下地幔中的岩石主要是硅酸盐岩与无机盐类。
此外,地壳中的铝、铁等金属元素也尤为重要。
2. 地球物质再循环地球物质再循环是指地球各物质在地表层大气、大洋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的过程。
其中,地壳运动是地球物质再循环的核心。
地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
岩浆活动包括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
构造活动包括断裂活动和地震。
3. 地球的演化和几何环境地质学地球演化又称地球历史演化,它是一个自然界巨大而又终其变化不居的系统工程,是地质作用和地球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
而几何环境地质学,它是土地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一门研究土地的地质特征,以及与地质现象的关系相结合的科学。
其中,地质热力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热、地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球热特点在地质构造和地里周期性运动中的作用。
二、环境地质学1. 地质环境界定和评价地质环境界定和评价主要涉及地震、泥石流、地质构造、土地沉降和地下水等地质问题。
而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因此,地质环境从地质灾害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地震和泥石流两方面。
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它不仅会引起人和物的损失,还会造成环境破坏。
而泥石流在破坏力方面,也属于极强压破破坏类型。
2. 地球环境地质和地球资源环境的互相构成关系地球资源的类型种类以及资源的获取、储存方法,都非常有赖于我们认真了解和认真研究地球环境地质学,以便更好地了解资源在地球内部分布的大致情况。
地球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第1节基本概念1、地球化学体系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某个矿物包裹体,某矿物、某岩石可看作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某个地层、岩体、矿床、某个流域、某个城市也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从更大范围来讲,某一个区域、地壳、地球直至太阳系、整个宇宙都可看作为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分布(丰度)、分配问题,也就是地球化学体系中“量”的研究。
2、分布和丰度体系中元素的分布,一般认为是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即元素的“丰度”,体系中元素的相对含量是以元素的平均含量来表示的。
体系中元素的丰度值实际上只能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的分布,特别是在较大体系中决不是均一的。
3、分布与分配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总含量。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区段中的含量。
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把某岩石作为一个整体,元素在某组成矿物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岩石中分配的表现.4第2节元素在太阳系中的分布规律(一)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谱分析:对太阳和其它星体的辐射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这些资料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有些元素产生的波长小于2900Å,这部分谱线在通过地球化学大气圈时被吸收而观察不到;二是这些光谱产生于表面,它只能说明表面成分,如太阳光谱是太阳表面产生的,只能说明太阳气的组成。
2 、直接分析:如测定地壳岩石、各类陨石和月岩、火星的样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采集了月岩、月壤样品,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2004年美国的“勇敢者”、“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测定了火星岩石的成分。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球化学概述一、地球化学的定义与范畴1. 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规律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其他物理、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范畴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循环-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分类- 生物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环境的化学演化-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球化学机制二、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 地幔:探讨地幔的化学结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
- 地核:分析地核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球化学性质。
- 地球表面流体:研究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和演化。
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丰度:研究元素在地壳、地幔、地核中的丰度分布。
- 元素的分布:分析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讨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和富集条件。
- 元素循环:研究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和循环速率。
3.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形成环境对岩石进行分类。
- 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的起源、演化、结晶过程和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点。
- 变质岩地球化学:探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和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地球化学- 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合。
-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探讨矿物的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和稳定性。
- 矿物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的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 矿物化学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5.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式。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地球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一章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PPM(百万分之一)或g/t表示。
2 .富集矿物: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 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 =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
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
(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
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
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LL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
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
分Ⅰ型、Ⅱ型和Ⅲ型。
Ⅰ型其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星云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
1.陨石在地化研究中的意义:(一)陨石的成分是研究和推测太阳系及地球系统元素成分的重要依据:(1)用来估计地球整体的平均化学成分。
1陨石类比法,即用各种陨石的平均成分或用球粒陨石成分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地壳占质量的1%,地幔31.4%,地核67.6%,然后用球粒陨石的镍—铁相的平均成分加5.3%的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的硅酸盐相平均成分代表地壳和地幔的成分,用质量加权法计算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I型碳质球粒陨石其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化学成分。
(二)陨石的类型和成分是用来确定地球内部具层圈结构的重要依据:由于陨石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陨石—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因而科学家设想陨石是来自某种曾经分异成一个富含金属的核和一个硅酸盐外壳的行星体,这种行星经破裂后就成为各种陨石,其中铁陨石来自核部,石铁陨石来自金属核和硅酸盐幔的界面,而石陨石则来自富硅酸盐的幔区。
地球化学+地质填图教程总结
地球化学+地质填图常用教程总结一、1:5万土壤采样点位设计(水产沟幅为例)1、标准图框生成首先利用Mapgis—实用服务—投影变换—系列标准图框—生成1:5万图框.图框模式:高斯坐标实线公里网.投影参数:起点纬度491000. 起点经度1210000. 网间间距1KM.图框文件名:水产沟图框.图框参数输入:图框内容:图幅名称:水产沟幅.图框参数选择:输入并绘制接图表+绘制图幅比例尺+图框外图廓线.2、图形校正图片JPG转换成msi文件: Mapgis—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文件—数据输入—添加文件(图片JPG)—转换—转化成msi文件.校正到标准图框内:Mapgis—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文件—打开影像—msi文件—镶嵌融合--打开参照文件—参照线文件(标准框). 镶嵌融合—添加控制点—(先点击带校正图片某点,然后点击对应的标准框点,最后按两次空格键,选择是,以此类推,尽量多的找几处控制点,通常不少于13个控制点,要求残差<1为准)—镶嵌融合—校正预览—透明度调节--回车--镶嵌融合—影像几何校正—几何校正--重命名保存文件.3、图片数字化对地形线、河流、公路、村庄等地形要素进行数字化过程. 同时,准备大格号、图例、网格线、采样位置、重复样和监控样分析表格等文件.4、采样点位设计四幅图框:据前述方法,生成5万四幅合体的图框(注意修饰)。
将四幅图之间的界线用红线标出,根据阵列复制线,画出网格线,在网格线的交汇处定出大格号标注,然后建立采样点位文件,在上面点击采样点位置,辅助工具1—导入导出功能—点位置转属性. 辅助工具2,水系沉积物自动编号,0001大格号的左上角坐标为5488000,355000,一行上的大格号从0001—0004,点击确定,重新显示文件,出来小格号标注文件.5、重复样、监控样在每个单幅的采样点位图中,设置重复样和监控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即a—c—b —d,查出每50个样品,其中1个是重复样,4个是监控样,45个是普通样品,导出excel表格之后排序,对其重复样和监控样设置,然后在单幅采样点位图中标出来.二、1:1万土壤采样点位设计1、基点基线准备在地形图基础上,可以在图框文件里输入一个点,作为基点(待设计完毕可以删除,例如基点为200/100,点号为200,线号为100),图框外部边缘作为基线。
桂林理工大学2013应用地球化学复习
应用地球化学一、1、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界,主要是地球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化学演化及其机理的科学。
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是化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交叉研究领域2、应用地球化学就是将地球化学原理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找矿勘查领域早先又名勘查地球化学或地球化学勘查3、地球化学背景区: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
4、地球化学背景值: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的元素含量值。
可分为,全球背景、地球化学省背景、区域背景、局域背景。
5、地球化学异常:天然物质中,某种地化指标与其地化背景比较,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称为地球化学异常。
通常,人们把x+2σ称为异常6、地球化学指标是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地球化学标志(包括下述四个方面:单元素指示指标;元素组合;比值;环境指标。
)7、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分析土壤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的分散与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基岩中矿体的联系,通过发现土壤中的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8、壤矿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如石英、云母等)和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等)两大类,不同气候带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土壤的矿物成份不完全相同。
9、土壤的有机质,包括非腐植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和腐植质两类有机物质。
腐植质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一般不易为微生物所分解,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10、指示元素的概念:天然物质中能够作为找矿线索,对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具有指示作用的化学元素,称为指示元素1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岩石圈中的平均含量12、常量元素:组成物质主要结构和成分的元素,它们常占天然物质总组成的99%以上,并决定了物质的定名和大类划分13、微量元素:物质中除了那些构成主要结构格架所必须的元素之外,所有以低浓度存在的化学元素。
其浓度一般低于0.1%,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显低于0.1%而仅达到ppm乃至ppb数量级14、次要元素:在文献中单独出现时时与微量元素同义;当两者同时出现时,一般指含量为1~5的化学元素15、稀有元素:在低壳中分布量较低,但易于在自然界高度富集形成较常见的矿物和独立工业矿床的的化学元素。
地球化学总结
地球化学总结地壳与地幔地球化学地球的元素丰度的估算方法:1 陨石类比法,该估算方法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之上的:1)陨石是太阳系内的产物2)陨石与小行星带物质成分相同3)陨石是星体的碎片4)陨石母体的内部结构和成分与地球相似2 地球模型法和陨石类比法在地球模型的基础上求出各圈层的质量和比值,利用陨石类型或陨石相的成分计算各圈层的元素丰度,最后用质量加权平均法求出全球的元素的丰度。
例如:华盛顿球粒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中硅酸盐的平均成分代表地幔和地壳的成分可以按比例各取一定质量的陨石,然后分别计算出各元素的全球丰度克拉克值: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重量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的重量平均含量原子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的原子平均含量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的确定方法:1)岩石平均化学组成法克拉克将岩石圈的全部岩石分为两类:火成岩,质量占95%,水成岩占5%。
然后取样按质量加权平均值法计算地壳的成分2)细粒碎屑岩法戈尔德施密特认为,细碎屑岩是沉积物源区出露岩石经过剥蚀,搬运,并均匀混合的产物,其成分可以代表物源区地壳的平均化学组成Taylor和McLennan 则用细粒碎屑沉积岩,特别是泥质岩作为上地壳的混合样品进行了研究。
3)地壳模型法Taylor和McLennan提出,现今大陆壳质量的75%在太古宙时期形成的,25%是在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
后太古宙的大陆壳生长主要发生在岛弧地区,代表性物质是岛弧安山岩,由此他们计算出了现代大陆壳的元素丰度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地壳中各种元素的丰度是极不均匀的,其中,前三种元素O,Si,Al就占了82%,前8种元素占了98%2)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丰度趋于降低,但Li,Be,B的丰度仍表现为亏损3)除了惰性气体和少数元素外,质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大于奇数4)元素的丰度仍表现为质量数位4的倍数占主导地位5)相对地球整体,地壳最亏损亲铁元素,次亏损亲铜元素和少量亲氧相容元素;富集亲氧不相容元素地壳中某些元素丰度的偶数原则被破坏的原因:1)惰性气体元素丰度异常低的原因:不易参于其他元素相结合,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它们易于从固体地球内部不断地通过排气作用进入大气圈,在通过脱离地球的引力作用而释放到宇宙中2)在地壳与地幔分异的过程中,部分相容元素停留在地幔中元素克拉克值在研究地球化学中的意义1)元素的克拉克值决定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克拉克值高的元素可以形成独立矿物,而克拉克值低的元素只能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主要矿物的晶格中2)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浓度克拉克值=观测值/克拉克值>1表明富集<1表明贫化3)标志地壳中元素的富集和成矿的能力浓集系数=矿石的边界品位/克拉克值浓集系数越大越不容易成矿主要类型岩石中元素的丰度特征1)超基性岩富集亲铁元素和亲氧中的相容元素2)基性岩富集亲铜元素和分配系数接近于1的亲氧元素3)酸性岩富集不相容的亲氧元素和挥发元素载体矿物:岩石中某元素主要赋存的矿物富集矿物:某元素的含量远远高于岩石平均含量的矿物地幔地球化学地幔成分的研究方法:1)上地幔成分的确定:幔源的玄武岩及其所携带的地幔岩包体,或通过构造推覆上来的地幔岩块2)下地幔成分的确定:一是根据实测的地球内部地震波速资料和高温高压下矿物的或岩石的原位声速测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获得,二是根据宇宙化学资料研究获得地幔不均一性的研究方法:1)地幔化学研究不均一性的样品地幔橄榄玄武岩玄武岩类岩石方法:元素比值和同位素比值,同位素和强的不相容元素之间的比值可以代表地幔源区岩石的比值元素丰度模式法:一种图解法,类似于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模式图地幔不均一性的原因:1)在地球形成的行星吸积过程中就存在组成的化学不均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
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
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③数据的统计分析;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
故称之为“微量元素”。
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
lppm=10-6=10-4%=0.0001%=1μg/g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
lppb= 10-9=10-7%=0.0000001%=1ng/g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1e elments)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相容元素(compatib1e elements)则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
6、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最早使用于勘查地球化学中,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如某些元素含量的高低,元素含量分布的均匀性,元素赋存形式的差异)明显不同于周围元矿背景区的现象。
地球化学异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
即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了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概念。
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产物(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
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7、地球化学省:由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原始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大范围地球化学异常。
如果将元素的全球地壳丰度值作背景,则地球化学省是最大的一级异常。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根据异常物质与赋存它的介质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分为:•(1)同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物质与赋存介质同时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2)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的球化学异常。
根据异常形成作用的不同分为:•(1)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即属于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有关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和矿体同时形成。
•(2)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在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作用下,有关元素迁移而形成的异常。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都属于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体有关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是由于矿体的表生破坏所形成。
8、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形式主要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9、天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①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②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宇宙体中的平均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1、化学提取法•(1)偏提取法。
也称浸取法或者部分提取技术。
它是通过选择某种合适的提取剂,只溶解某一种结合形式部分,对其他结合形式不溶解从而使所研究的那种结合形式部分被提取出来。
偏提取法一般用于结合不够牢固的那种赋存形式。
例如,应用蒸馏水可以提取固态体系中的离子吸附态形式,用稀盐酸可提取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用抗坏血酸加双氧水可以溶解硫化物而不破坏硅酸盐矿物结构,只提取矿化作用带入部分,达到强化异常指导找矿的目的。
•(2)顺序提取法。
它是根据不同试剂提取结合牢固程度不同的部分,从结合最弱的活动态离子-有机络合物-超显微结构混入物-硫化物到结合最牢固的硅酸盐,试验研究某些试剂进行依次提取。
•(3)平行提取法12、地球化学景观:所有影响表生作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化学元素在各种景观条件下迁移沉淀的规律。
13、风化一、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的初级阶段。
物理风化的营力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气温、重力、冰冻与溶解、盐类结晶和植物生长等。
二、化学风化• 1.水解水合作用• 2.氧化还原作用• 3.碳酸化作用三、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和化学风化。
它在地表的作用,比以往人们认识要广泛得多。
•生物风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植物根系沿岩石的裂隙、节理生长产生的动力,使暴露在地表(或一定深度)的岩石崩裂破碎;•②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产生的有机酸参加了矿物表面的氧化作用,对岩石矿物产生腐蚀作用。
•③植物呼吸O2和CO2,而O2和CO2是化学风化的重要反应剂。
•④细菌和霉菌在氧化带中参与有机氧化反应有重要意义。
1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性因素与局部性因素两大类。
•区域性因素有地形、气候、植被和大地构造单元;•局部性因素有岩性、微地形、小构造等。
15、风化与剥蚀的平衡•风化作用使地表松散层变厚,结果使风化速度变慢以至中止。
但另一方面,厚层松散物的表层极易被外力带走,使其厚度变小。
当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时,地表不可能形成发育完好的覆盖层,甚至基岩直接出露。
反之,当风化速度大于剥蚀速度时,就能使松散层厚度加大,它的表层就有可能逐渐熟化而发展成为土壤。
当两种速度相等时,整个松散层的厚度与结构保持不变,而绝对标高以一定的速度下降,这种速度在山区为每年1~10mm。
16、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A层、B层、C层),其中有的还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层。
•A层又称淋溶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和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17、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一、残余原生矿物•二、次生矿物1.粘土矿物2.铁锰氧化物•三、有机物•四、可溶解物•特殊风化物——铁帽18、主要类型岩石的风化特点•沉积岩中碎屑岩风化时(砂岩、页岩),化学溶解十分微弱。
因为组成碎屑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是上一个风化旋回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已经过水的浸洗,所剩下的是稳定的石英,少量钾长石及各类粘土矿物。
•超基性岩风化时,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在表生环境中最不稳定,所有原生矿物几乎完全消失。
大量Ca、Mg及部分SiO2被溶解带走。
当地形平坦时,在一定深度上以菱镁矿、方解石、蛋白石形式出现,形成所谓碳酸盐风化壳。
•中酸性岩的风化,可以其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类的风化为代表,高岭石,保留原地;可溶性盐类;无定形硅酸,最后形成次生石英。
19、土壤中的元素分布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为:•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如Si33%,Hg0.01ppm;•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研究元素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方向的含量变化规律,目的是为在找矿中选择合适的采样层位和深度。
20、一项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工作设计、取样、样品加工、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异常踏勘与评价、初步报告编写、结果验证直到提交最终报告。
化探工作按其所获资料的原始性,只有两大阶段,即第一性资料的获得阶段与随后的对原始资料进行人脑或电脑的加工得出第二性资料的阶段(室内整理、异常解释评价)。
21、各阶段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1.区域化探•面积为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工作属于区域化探。
一般成果比例尺为1:50万、1:20万(现改为1:25万)。
这阶段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2.普查化探•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
其目的是发现新的矿化现象和确定其分布规律。
面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比例尺1:5万、1:2.5万、1:1万。
当比例尺较小、地形切割强烈、水系发育区,仍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坦地区,只能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详查化探(矿区化探)•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
比例尺1:10000、1:5000、1:2000。
工作面积较小。
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22、指示元素的选择•除1:20(25)万区域化探扫面由国家规定必须测定39个元素和多目标地球化学扫面的52种外,一般工作中的指示元素的选择都由送样人员提出。
一般遵循如下的选择原则•①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床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②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区分出矿异常和非矿异常;•③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④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⑤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3、样品加工•加工的目的:去掉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样品加工时应防止污染,应做到:• 1.矿样和化探样分开加工;• 2.每加工完一个样品要进行清洁工作;• 3.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