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详察敌情的语句是:
2.《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3.《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原因的句子是:
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
5.《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是:
6.乡人劝说曹刿不要参与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7.曹刿对国君能认真处理案件的评价是:
8.曹刿说明敌人三次击鼓后才击鼓,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答案: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2.公将战曹刿请见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夫战,勇气也。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11题,含答案)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11题,含答案)1. 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___________。
8.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5)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子是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
2、《曹刿论战》中,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3、《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4、《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子是在齐军溃散时,庄公欲冒进,曹刿加以制止,然后才说可以追击了,这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曹刿的沉着谨慎。
5、《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子是这样表述的对于勇气的在战争中的作用,。
6、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
7、《左转·曹刿论战》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句子是曹刿断定敌方确实溃败的依据。
8、《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子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高考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之时。
《曹刿论战》高考理解性默写(答案)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4、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6、《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7、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8、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9、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10、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忠之属也。
7、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8、公将战,曹刿请见.
9、十年春,齐师伐我。
10、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高考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
3、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1)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5、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6、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默写小测】 2020高考古诗文背诵64篇篇目理解性默写)(高中部分)附答案
2020高考古诗文背诵64篇篇目理解性默写)(高中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5《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阿房宫赋》借古讽今表明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两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9《赤壁赋》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0.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1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氓》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4《蜀道难》虚写鸟难飞猿难攀的景象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5.《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6《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7以琵琶无声却能使人黯然神伤的绝妙效果来描写的两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张老师的高考默写复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默写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勇气也。,,。彼()我(),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焉。吾视其()乱,望其旗(),故()之。”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必以分人。”对曰:“小()未(),民弗从也。”公曰:“,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神()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高三二轮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默写检测
1.发于之中,举于之间,举于鱼盐之中,吾举于士,孙举于海,百里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饿其体肤,,行其所为,所以心性,()益其所不能。
3.人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而后作;于色,发于声,而后。,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然后知而也。
高三二轮复习《曹刿论战》默写检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曹刿论战》默写训练及文言文
2月2日语文作业主要内容:一、初中古文16篇情境默写强化训练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曹刿论战》二、语言运用(两题)三、文言文训练(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尾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经受磨难的意义是:_______ ____,。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_________________, 。
”《曹刿论战》左传1. 《曹刿论战》中,曹刿在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并用以反驳其同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曹刿论战》中,曹刿担心有埋伏而“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才追逐败军。
5.《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因为曹刿认为“三而竭”,并且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述前两次击鼓的效果。
6.《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
初中理解性默写(一)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的“向善论”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
理 状 态 变 化 的 句 子 是 “困_ _于_ _心_ _衡_ _于_ _虑_ _而_ _后_ _作” ; 写 人 面 部 表 情 的 变 化 的 句
9.《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
句子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论语十则》中的 逝者如斯夫 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
快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___南__阳__诸__葛___庐____,
____西__蜀__子___云__亭___”相比,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
4.郑板桥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一也
用“___苔___痕__上__阶__绿___,草__色___入__帘__青______两句写出了他的雅室的清幽。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5.《论语》中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论语》中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子罕》中指出,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 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两句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论语》中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1)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句子是曹刿反驳鲁庄公凭借“不独自占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的条件作战。
2、《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句子是曹刿针对鲁庄公提出的增加祭品,求得神灵保佑的意见进行的批判。
3、《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子是表现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
4、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
《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
5、《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子是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6、在《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句子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7、《左传·曹刿论战》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句子是曹刿总结经验时才决定追赶齐兵,可见他在战场上善于详察敌情。
8、《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句子是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句子是曹刿反驳鲁庄公凭借“不独自占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的条件作战。
2、《曹刿论战》中,“,”句子是曹刿针对鲁庄公提出的增加祭品,求得神灵保佑的意见进行的批判。
3、《曹刿论战》中,“,,”句子是表现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
4、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
《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
5、《曹刿论战》中,“,。
,,”句子是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6、在《曹刿论战》中,“”句子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7、《左传·曹刿论战》中,“,”句子是曹刿总结经验时才决定追赶齐兵,可见他在战场上善于详察敌情。
8、《曹刿论战》中,“,”句子是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完整版)曹刿论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默写
《曹刿论战》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9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0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望其旗靡)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忠之属也。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8、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9、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负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1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
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原因的句子是:。
2、《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详察敌情的语句是:。
3、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
4、曹刿对国君能认真处理案件的评价是:,。
5、《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是:
,。
6、曹刿说明敌人三次击鼓后才击鼓,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7、乡人劝说曹刿不要参与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
8、《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原因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详察敌情的语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3、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对国君能认真处理案件的评价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是:夫战,勇气也。
6、曹刿说明敌人三次击鼓后才击鼓,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彼竭我盈。
故克之。
7、乡人劝说曹刿不要参与国家大事的句子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详察敌情的语句是:
2.《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3.《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原因的句子是:
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
5.《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是:
6.乡人劝说曹刿不要参与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7.曹刿对国君能认真处理案件的评价是:
8.曹刿说明敌人三次击鼓后才击鼓,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答案: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2.公将战曹刿请见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夫战,勇气也。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彼竭我盈。
故克之。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2)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
6、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
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3、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中考语文理解性默写22篇梳理
1《曹刿论战》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作战的重要政治条件是: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我们在需要鼓起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的时候,总会想起曹刿对勇气的精当评点: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做出追击敌人决定的根据: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曹刿论战》中,说明有利于进攻时机的语句是:彼竭我盈。
6、《曹刿论战》中,说明有利于追击时机的语句是:辙乱旗靡7、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敌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陋室铭》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写岳阳楼重修后发生了变化(规模、盛况)的句子是: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孟子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
孟子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旨句是:5、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1、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3、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4、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5、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与“不食嗟来之食”意义相近的句子):,;,。
6、《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中“是心”指什么?(原文回答),。
《曹刿论战》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诗经》两首(9)《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这两句就是佐证。
(10)写主人公对采摘荇菜姑娘的强烈追求的一句是:,(11)写主人公追求勤劳美丽姑娘而未达到目的时的苦闷心情的几句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默写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6、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7、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8、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
9、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1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3、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5、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7、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答:要有好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坚强的意志、较强的社会能力。
18、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些人认为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忧患了,顺境中一样可以成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失去了现实意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具体例证阐明自己的理由。
答:①不同意。
②现在时代虽然安定,但危机仍然存在。
如国家,虽然我们国家出于和平之中,但周边还有一些国家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敢放松警惕,要加强军事训练/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追求享受,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淘汰。
一、默写齐师伐我,公 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简答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目的:判断敌情。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 “将鼓”格特点?急躁,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