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工业文明时期的世界和中国 综合练习(近代史部分)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工业文明时期的世界和中国 综合练习(近代史部分)含答案

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

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

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

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

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发展。

从材料“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

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发展。

故选C项。

2.(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L·汉金斯在《科学与启蒙运动》一书中说:“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

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

”该材料主要强调()A.科学革命启发理性的出现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科学革命的根源C.启蒙运动破坏了天主教规D.科学革命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发轫于18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重要的“思想革命”运动。

17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使人们意识到可以将“科学革命”的精神运用到人文社会领域,能够凭理性的力量发现有关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法则,反对一切禁锢思想和压制自由的教条和制度。

由材料可知科学深深地渗入到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社会科学的思想潮流都使用了科学探究的原则。

故选A项。

3.(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某一时期英国家庭逐渐抛弃了执行“直接代表社会”的职能,获得了执行“代表个人”的特殊职能,从一个功能多样的单位变成了相对单一的单位,使得家庭结构简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工厂普遍建立和发展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C.封建制度被彻底摧毁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第五部分 特色专题—专题二 社会热点关注——海域争夺 南海问题(17张ppt)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第五部分 特色专题—专题二 社会热点关注——海域争夺 南海问题(17张ppt)

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华民国恢 1946年 复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1952年 日本政府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1959年 现 代
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隶属广东省
设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 1988年 事处划归海南省管辖 2012年6 地级三沙市获准成立,三沙市政府驻在西沙永 月21日 兴岛,管理三沙岛礁及海域ຫໍສະໝຸດ ◇中越关系 中越关系的发展
秦亡后其前秦将领赵陀于前204年建立南越国并定 都于番禺
古 代
前111年,汉武帝设交趾部,分为九郡。越南第一 过 次正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越南也将此历史称为 程 第一次北属时期。这拉开了我国对越南长达一千 多年的兼并管辖时期
939年,越南独立;但越南仍必须定期向中国朝贡 并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
菲律宾参众两院2月正式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 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列为菲“所属岛屿”,该法案最后由总统 阿罗约签署后正式成为法律。
南海局势升级后,一些大国或地区集团出于各自不同的
战略目的,积极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染指南海地区事
务,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命题关注 中国的基本立场
南海问题 风云再起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
中沙及南沙群岛。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
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 情况复杂得多: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非法
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
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 南沙之争,其实质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 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 大国角力。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命题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近几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少,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多,且多通过史料文献设置新情境,重点考查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影响等。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古代重要变法与改革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尤其要关注改革对社会转型、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生的影响。

(2)综合考查:该部分命题可能通过不同改革的比较或联系考查改革的内在关联性;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生活、民族交融、民生的影响。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关注民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革新意识。

一、主干知识整合: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能力提升:商鞅变法的核心及特点(1)核心内容:鼓励“耕战”和“法治”。

(2)封建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最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3)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4)严厉性:推行力度大,严刑峻法。

(5)有效性:实现了富国强兵,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彻底性: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4.明朝:张居正改革知识拓展: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国古代改革的原因和目的:(1)原因:①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目的:①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②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③克服封建统治危机;④实现富国强兵。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0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教师用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0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教师用书

第二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空定位·通史概览中外历史纲要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二、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颁布《九章律》和《二年律令》;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

(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经济与社会生活】(1)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了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2)西汉:修建龙首渠,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文化交流与传播】(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外来物种如苜蓿、葡萄、胡桃、胡瓜、胡萝卜传入内地;太学是西汉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2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秦的统一: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皇帝制: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郡县制全国推广,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④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2+中外近代文明+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2+中外近代文明+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人教版)

三、思想上: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潮,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 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 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主题三 从君主立宪思想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特 点及影响
视角1 从文明演进角度考查维新派思想主张
【考题6】 (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 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 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
第8讲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审题定位 近代中国——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题关键 据材料“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 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可知,政府鼓励 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 答案 B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视角2 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民国时期列强经济侵略的特点及原因
【考题5】 (2015·福建文综,24)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
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 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 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专题17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纲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欧洲联邦”计划1.(2017·全国卷Ⅱ·46)(15分)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可得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训练卷专题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附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训练卷专题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附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世界史专题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8·成都模拟)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据此推断( ) A.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B.印度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C.欧洲的商贸中心已经发生转移D.西欧具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2.在哥伦布之前的航海活动,大多为沿着大海沿岸的短途航行。

哥伦布西航之后,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组成探险船队,去探知辽阔的海域。

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是( ) A.欧洲人传统观念的改变B.西欧人对外殖民的开展C.欧洲与世界联系的加强D.欧洲国家间的殖民争斗3.(2018·皖南八校联考)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4.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

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转移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扩展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2018·福建泉州质检)下表为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 2.4% 18.3%1750年19.2% 1.6% 13.1%据表格推知(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6.(2018·江苏高考)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中国外交-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外交-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运用 材料一 从明代初期起,在东亚和东南亚确立了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 中国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和东南亚及中亚的 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在这种社会中,“国际关系”乃 是儒家关于个人间恰当关系观念之扩展,正如每个人在国内社会中都有 其恰当特殊位置一样,每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有其适当的位置。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简述材料一中所示的“藩属朝贡”体系形成的背景和在近代瓦解的原 因。
答案 背景:古代中国相较周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先进;是发达儒 家社会伦理观念的反映;中国与周边地区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列强对中国藩属的 殖民侵略不断加深。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动摇了神权世界的世界帝国政治理念的合理性, 促成了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观念,这种观念根据欧洲逐渐形成的民族国 家的需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表明)近代意 义上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主体,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国际会议为相互作用 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在欧洲形成。
(3)洋务运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等行为,表代外交体制的演变 (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 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 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的职务。 (2)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近代外交 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 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3)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 式确立。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官僚机构变化是清政府为融入 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促进了 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答案B
4.(2019·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 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 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 境”是 (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先秦(共21张PPT)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先秦(共21张PPT)
基础知识回顾
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政治 秦—清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 国 古
经济
传统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 (小农经济占主导)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文化
古代科技、文学、艺术
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先秦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一、近五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郡县制才是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 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 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二、阶段特征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2、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营工商 业兴起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二、阶段特征
(一)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政治
分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宗法制、礼乐制
经济 井田制;集体耕作; 工商食官,商业由官府控制,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文化
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总体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下,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权 力尚未走向高度集中
专题 试题
考查内容
考情分析
政治
经济 思想
2017(Ⅰ)24 2016(III)24 2014(Ⅱ)24
2013(Ⅰ)24 2015(Ⅰ)24 2017(Ⅱ)24 2015(Ⅱ)24 2015(Ⅱ)40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1、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专题纵向贯通 专题1 沿革——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专题纵向贯通 专题1 沿革——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

6. (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 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 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B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解析】 元朝统治者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 方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就等于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感, 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行省的划分原则,不涉及具体行省对地方的有效 管辖,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有助于其政治统 治,而不是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 式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促进民族交融是其客观影响,排除D 项。
3.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削弱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特点
具体表现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出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转向虚位
3.早期国家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度的四个特点
1. (2022·南通市大联考)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 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
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
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 D) A.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文化繁荣
话题三 轻重相维——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
基层稳,国家安,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 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习近平同志强调,政府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 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 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 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轮复习——明清史(一)、阶段性特征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得、相互关联得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论题:明清社会鼎盛与危机并存论述:明清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末期,各方面完善的同时,危机亦逐步显露。

从政治层面看,内阁、军机处的出现,是集权政治下皇权发展的顶峰,这是集权政治的鼎盛期。

但是由于废除宰相,使得皇权失去了法理下的制约,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从经济层面看,玉米、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的颁布进一步促进的农业、人口的发展,但是却使得小农经济社会的基础更加强化,亦为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了阻力。

从思想层面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冲破理学桎梏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但是处于理学、八股取士下的社会,这些思想家的呼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综上,从集权制度本身看,其自身已经发展趋于完备,但是从历史进步的眼光看,盛世和危机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明清时代。

(二)、高频知识点一、内阁1:产生的根源:集权政治下,皇帝精力、能力无法分配、顾及所造成。

2:特点:始终不是宰相;不能统领六部;有建议无决策;后来权力有所增加。

3:司礼监:起初为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二、商业发展商业市镇的兴起;粮食结构发生变化;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专业化市镇的出现);形成区域性大商帮、会馆;玉米等经济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重农抑商程度不断松弛三、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明中期以来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四:理学VS进步思想1:明清时期,理学不断世俗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进步思想:反对专制、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部分 第2讲 史法运用——五大史法论证探究问题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部分 第2讲 史法运用——五大史法论证探究问题课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美城市环境卫生治理 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相同: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积极面对与治理城市环境问题;都采用科学 的技术治理方式。 不同:美国治理成效显著,中国治理成效有限;美国民众公共卫生意识强烈, 中国民众卫生意识淡薄;美国建立在自我创新与探索的基础上,中国更多借鉴西 方的治理方式。 原因: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的推动;较早独立,制度健全,治理能 力提高,人文思潮影响,环保意识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业 化水平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观念落后。
『尝试应用』 1.[2022·上饶市二模]据史料统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在1700年
至1741年时,约有580万至600万,1760年为666.5万,1790年则达到了 821.6万。其中人口中的70%至90%都是在18世纪下半期增长的。由此 可知,上述变化( )
A.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动力 C.导致了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D.促使英国开始走上对外殖民道路
史料 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服从客观的 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 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史论互证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材料二 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 马帝国则长期残存。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 郡县的机构庞大,管理范围涉及诸多方面。但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 人员众多,管理层次却是相当分明的。而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 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 性质,所以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罗马行省主要负责税 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 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 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二 第4讲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二 第4讲 Word版含答案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前期(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2.后期(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二微专题2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二微专题2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课件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 部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3.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不 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 的宗旨。
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 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 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但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 影响。 2.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 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但其具有女子不得参加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各省改“学政” 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 (2)选官制度更新,录用新式学堂毕业生。 (3)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 度正式设立。 (4)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微专题2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 策论,后未能实行。 (2)1901年,实行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 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诏废除科举 制。乡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
文官考试的局限性。 (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பைடு நூலகம்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

古代中国思想一、选择题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有教无类D.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表明儒家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 以“仁”为思想核心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3.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重心性,强调“独善之心”,荀子重群分,强调“君道隆礼(注:有别于周礼,含法的内容)”;孟子推崇“王道”,荀子推崇“王道”但不排斥“霸道”,主张礼法连用;荀子还吸收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

据此,可以推知荀子①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②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③深化儒家关于“礼”的思想内涵④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 重视规则和秩序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 强调变革和法律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重要思想主张。

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A. 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C.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了礼乐文明的社会D. 推崇夏朝的政治,立天下最贤之人为天子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A、推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收政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2.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4.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

”这表明列宁A. 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B.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C. 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D. 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5. 1921年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6.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7.列宁在1921年10月的一个重要报告中指出: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惨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 度的变 的恢复。但唐朝后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以国家掌握大量荒地为前
化 提的均田制崩溃,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在均田制基础上,隋唐政府也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并发展为租庸调制(租即田租,调为户税, 纳绢代役为庸),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 赋税制 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随着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破坏,唐朝政府开始以两税法代替租 度的变 庸调制,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依据土地和资产划分 化 户等,一年分两次征税。这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 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4 ▶ 宋代商业领域的新变化
(1)商品交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制、“日中为市、日落而散”的规定逐步消失,草市、 夜市更加普遍。 (2)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可以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可以做官。 (3)城镇大量涌现,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4)纸币出现: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 (5)商税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6)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很强的商标、广告意识。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3 ▶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 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战国时期
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 宋代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 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因 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6 ▶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 济的巨大潜力。
明清时期
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3 ▶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3.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 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至隋唐时期 的部曲、佃户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 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 (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 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 (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2)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
南北经济趋于 平衡
士族庄园经济 和寺院经济占 有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总体 水平较低
各民族经济交 流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 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 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2020
二轮复习
02
中国农耕文明的成熟和 繁荣——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
目录
政治体制的成熟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儒学的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PART 02
知识整合
微专题2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 继续发展与繁荣
真题扫描
史学前沿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5 ▶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两宋空前发展的海外贸易
发 ①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广南、福建、两浙三个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
展 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②贸易范围有所扩大。宋代的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拓展,
表 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③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两宋时期,不
现 仅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有了很大增长,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
①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
特 殊 地 位
贸易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②宋代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进入 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商人和商船的 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③宋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 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 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④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仍然
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 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 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2 ▶ 近世经济的黎明——隋唐经济制度的变革
在这一范围内
兴 ①两宋社会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全面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②两宋时
盛 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进步,海船的载重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海业
原 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③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