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方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2章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数据的波动性,引导学生探究数据的波动大小,从而引出方差的概念。

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方差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对学生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能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的波动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方差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据的波动性,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波动大小,引出方差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方差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

3.方法讲解: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方差的计算步骤。

4.例题讲解: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方差的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定义:一组数据的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2.计算方法:a.计算平均数b.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c.计算差的平方d.计算平方的平均数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课堂讨论来进行。

20.2.2方差的应用1-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2.2方差的应用1-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2.2 方差的应用1-说课稿一、教学设计背景1.1 教材背景本课程是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第二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统计》的第一节:方差的应用1。

1.2 知识背景方差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描述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如何计算和应用方差。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2.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方差分析数据的分散程度•能够辨别何时使用方差进行分析和比较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方差与其他统计指标的比较3.2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数据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购物网站的用户评价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这些评价数据。

第二步:讲解在本步骤中,将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讲解。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计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方差的计算过程。

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几个实际问题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例如,可以给学生一个班级的考试成绩数据,让他们比较不同学科的成绩分散程度,并分析原因。

3.3 教学流程图1. 导入- 展示购物网站的用户评价数据,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 介绍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使用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步骤3. 案例分析- 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四、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对方差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是否能正确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的情况4.2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方差》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方差》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方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方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概率和统计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标准差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方差的概念和求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方差的含义和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能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的概念和求法,以及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方差的求法,以及如何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方差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求解方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讲解示范:教师讲解方差的定义和求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方差说课稿

方差说课稿

《方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20.2.2《方差》的(第1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进行说明.一、教学背景分析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这些统计量之后,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种统计的方法——方差.“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他的特点是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统计量是用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极差是用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情况.并能准确,快速的进行运算.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针对学生数学基础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方差的意义.2.会用方差公式求样本数据的方差.3.以积极情感态度,探索问题,进而体会数学应用的科学价值.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方差概念形成过程.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在探究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计算,在启发讲授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五、教学过程的设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引入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深入练习,巩固新知”、“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练的烦恼”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利用了教练的烦恼来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引入新知本阶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要用方差去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为什么不可以用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如下设计:1.寻找方案方案1:由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可能会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预案:通过比较两名射手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解决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通过验证学生会发现平均数和中位数均相等,而众数与极差得出的结论又相互矛盾,发现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便更激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此时引入方案2 方案2:教师提出根据这两名射 击手的成绩在下图中画出折线统 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再次 思考: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 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 位比较适宜?为什么?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甲命中环数 7 8 8 8 9 乙命中环数 1061068现要从甲,乙两名射击手中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 0122 3454 6 8 10 射击次序环数平均成绩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如下预测.预案1 :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学生提出看谁的稳定性好,就选谁.预案2:学生若不能提出方案,则教师提出,通过统计图,你能看出两名射手谁的稳定性更好吗?通过统计图,学生很容易就能观察出谁的稳定性更好,此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可以用什么数据来衡量稳定性呢?设计意图:在此处点明了为什么要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即稳定性).使学生理解可以用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还需要用数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稳定性.针对以上问题我做出如下预测:预案1:学生能回答出用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和来衡量稳定性.预案2: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示,是否可以用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和来衡量呢?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7-8)+(8-8)+(8-8)+(8-8)+(9-8)=0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10-8)+(6-8)+(10-8)+(6-8)+(8-8)=0设计意图:由学生或教师提出方案后,学生会积极运算,想快速得出结果.通过运算,又一次出现数据相同的情况,使学生更加好奇.想进一步找到用什么数据来衡量稳定性.从而引出方案3:教师提出:我们再用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来试试.此时由教师提出方案,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有区别了.从而使学生学生会很容易的接受这一过程.此时教师进一步提出,上述各偏差的平方和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学生提出:与射击次数有关!进而引出要进一步用各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数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2.归纳小结通过以上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引出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设有n 个数据x 1,x 2,…,x 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和平均数,即用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 ),记作s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差的计算公式,回顾公式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方差的必要性.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就越小. 在学生理解、记忆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做出如下预测: 预案1.在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时,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教师说明,在表示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时,为了防止正偏差与负偏差的相互抵消)2、为什么要除以数据个数n ?(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3、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要将它们平方?(教师说明,这主要是因为在很多问题里,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不便于运算,且在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强些).以上回答可能还不能使学生满意,这时教师可以提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本节的“阅读与思考 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作进一步理解,从而拓广知识面,.预案2.若学生没有提出疑义,在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常用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呢? 还有其他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本节的“阅读与思考 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做进一步的探究.3.新旧知识对比在引入了方差的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梳理知识,回顾学过的统计量,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统计量是用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情况.极差和和方差是用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情况.()()()22212,,,n x x x x x x--⋅⋅⋅-()()()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方差与极差的对比:极差在反映数据波动的各种量中,是最简单、最便于计算的一个量,但他仅仅反映了数据的波动范围,没有提供数据波动的其他信息,且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而方差则能更好的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例1: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来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 甲队 26 25 28 28 24 28 26 28 27 29 乙队 28 27 25 28 27 26 28 27 27 26 (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吗? 出示例1:例1由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此例(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掌握利用方差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先分别求出平均数,再利用方差公式分别求出方差进行比较说明.同时为下面练习做铺垫.出示练习1:在一次芭蕾舞的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 )分别是甲团 163 164 164 165 165 165 166 167 乙团 163 164 164 165 166 167 167 168 哪个芭蕾舞团的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练习1的操作步骤:(1)先独立完成(2)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完成的结果. (3)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情况.独立完成,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可以使部分有困难的同学,在交流中使一些问题得以解决问题. 在交流后投影展示,不仅可以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还可以再次检验学生在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或给学生明确极差 方差数据的离散程度的解答结果.(四)深入练习,巩固新知用条型图表示下列各组数据,计算并比较它们的平均数和方差,体会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的。

《方差》说课稿

《方差》说课稿

《方差》说课稿方差说课稿引言您好!欢迎阅读我的《方差》说课稿。

在本说课稿中,我将介绍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方差是描述数据分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统计分析和推断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一、概念方差是一个统计量,用于衡量数据集中个体数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它是各个观测值与均值的偏离程度的平方的平均值。

方差的计算公式如下:$$\text{{方差}} = \frac{{\sum(X_i - \bar{X})^2}}{{n}}$$其中,$X_i$ 代表观测值,$\bar{X}$ 代表平均值,$n$ 代表观测值的个数。

二、计算方法方差的计算步骤如下:1. 计算数据集的平均值 $\bar{X}$;2. 对于每个观测值 $X_i$,计算 $(X_i - \bar{X})^2$;3. 将所有 $(X_i - \bar{X})^2$ 相加得到总和;4. 将总和除以观测值的个数 $n$,即可得到方差。

三、应用方差在统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方差的一些主要应用场景:1. 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中的观测值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从而揭示数据的分散情况。

2. 假设检验:方差是许多统计检验方法的基础之一,如方差分析和t检验。

它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群体或处理之间的差异程度。

3. 风险评估:方差可用于衡量投资组合或资产的风险。

具有较大方差的资产或投资组合通常具有更高的风险,因为其收益可能更加波动。

结论通过本说课稿,我们了解了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方差是描述数据分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统计分析和推断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方差的计算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集的特征和进行数据分析。

谢谢阅读!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人教版方差说课稿

人教版方差说课稿

人教版方差说课稿人教版《方差》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方差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波动性,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差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方差的定义与意义(20分钟)2. 方差的计算方法(30分钟)3. 方差的应用实例(20分钟)4. 课堂练习与讨论(30分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差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如何通过方差分析数据的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方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方差的概念。

2. 利用实例演示法,通过具体的数据例子来展示方差的计算过程。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方差概念的理解。

4.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展示,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投资风险、天气预报等,引出数据波动性的话题。

- 提问学生对于数据波动性的理解,为方差概念的引入做铺垫。

2. 讲解方差的定义- 明确方差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统计量。

- 介绍方差的数学定义,并解释其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

3. 演示方差的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的数据集,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 强调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平均数的求取、偏差的平方和的计算等。

4. 讨论方差的应用- 举例说明方差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质量控制、保险业等。

- 讨论方差与标准差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5. 课堂练习与讨论-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计算给定数据集的方差。

- 小组内讨论方差的计算结果,以及如何根据方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6. 课堂小结- 总结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 强调方差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应用。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

方差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

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课堂评价、七说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探究数据的波动程度及认识“方差”及其实际意义。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据波动程度的“方差”的意义。

2、会计算“方差”。

过程与方法:1.经历感受表示数据波动程度方差的探索过程。

2.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3.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1. 相关的知识基础。

2. 已有的生活经验。

3.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

三、教法学法兰韵生态课堂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3分钟)、解决问题(29分钟)、归纳概括(4分钟)、巩固应用(7分钟)、拓展创新(2分钟)第一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这里导入了一个情境。

设计意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新知。

第二步: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例题。

设计意图:明确此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平均数接近时,比较方差。

第三步:归纳概括形成新知。

设计意图:归纳概括小组合作成果。

第四步: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主要练习几个习题。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精选习题,目的是强化新知,巩固所学。

第五步:迁移新知,拓展创新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五、板书设计六、课堂评价: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

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成功的地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探究的较深入,教师启发较到位,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108—110 平方差公式例1 例2 例3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掌握公式特征。

2、使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掌握公式特征,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2、计算(演板)(1)(a+b)(a-b) (2)(m+n)(m-n)(3)(x+y)(x-y) (4)(2a+3b)(2a-3b)3、引入新课,由2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征,结果特征(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新课1、平方差公式由上面的运算,再让学生探究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多项式(2m+3n)与多项式(2m-3n)的乘积吗?引导学生把2m看成a,3n看成b写出结果。

(2m+3n)(2m-3n)=(2m)2-(3m)2=4m2-9n2(a + b)(a - b)= a2 - b2向学生说明:我们把(a+b)(a-b)=a2- b2 (重点强调公式特征)叫做平方差公式,也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练习:判断下列式子哪些能用平方差公计算。

(小黑板)(1)(-x-2y)(-x+2y) (2)(-2a+3b)(2a-3b)(3)(a+3b)(3a-b) (4)(-m-3n)(m-3n)3、教学例1(1)(2x+1)(2x-1); (2) (x+2y)(x-2y)(2)分析: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个式子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再说一说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b,然后套公式。

(3)具体解题过程:板书,同教材,略4、教学例2 例3先引导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演板,略三、巩固练习:(小黑板)1、填空:(1)(x+3)(x-3)=xxxxxxxxxx (2)(-1-2x)(2x-1)=xxxxxx(3)(-1-2x)(-2x+1)=xxxxxxxxxxxxx (4)(m+n)( )=n2-m2(5)( )(-x-1)=1-x2 (6)( )(a-1)=1-a22、选择题(1) 下列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2a-3b)(-2a+3b)B、(- 4b-3a)(-3a+4b)C、(a-b)(b-a)D、(2x-y) (2y+x)(2)下列式子中,计算结果是4x2-9y2的是()A、(2x-3y)2B、(2x+3y)(2x-3y)C、(-2x+3y)2D、(3y+2x)(3y-2x)(3)计算(b+2a)(2a-b)的结果是()A、4a2- b2B、b2- 4a2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交流、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方差第一课时说课

方差第一课时说课

二、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例2:<设计意图巩固新知!>
身高更整齐?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 问题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 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 位 cm)分别是: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 甲团:163 、164、164、165、165、166、166、167、 为什么? 乙团:163 、165、165、166、166、167、168、168、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三、反思小结 1.
当堂检测
数据:0,3,1,-2,-1,4,1,2的平均数x= 方差S² = ;

2.现有甲、乙两支球队,每支球队队员身高数据的平均 数均为1.70米,方差分别为0.28和0.36,则身高较 整齐的球队是 队(填“甲”或“乙”). 3.判断甲、乙两个班级学生参加英语口语测试成绩哪一 个班比较整齐,通常需要比较两个班级成绩的 .
(28-27)+(27-27)+(26-27)+(27-27) +(28-27)+(26-27)=0
2号选手每位评委给分与均分的偏差和:
(27-27)+(26-27)+(28-27)+(29-27) +(27-27)+(25-27)=0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28-27)2+(27-27)2+(26-27)2+(27-27)2 +(28-27)2+(26-27)2= 4
∴甲团身高比较整齐
二、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讨论归纳
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方差》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方差》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 方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7.1 方差》是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部分,它主要介绍了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

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它在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

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等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对方差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方差的计算方法和性质还不够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方差的定义,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性质。

2.教学难点:方差的计算方法和性质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方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组实际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方差来衡量数据的波动大小。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方差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5.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明确方差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6.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方差的理解和应用。

7.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0.2.2方差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2.2方差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2.2 方差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计算一组数的方差的方法及应用;•了解方差的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方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方差。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方差及其应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出方差的概念。

例如:有一组数据:4, 6, 7, 8, 10,将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思考如何衡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引导学生思考方差的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方差是对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2. 方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介绍方差的定义:方差是指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偏离程度的平方和的平均值。

然后讲解如何计算方差,包括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的平方,然后求和并除以数据个数。

例如,以前面的数据为例子,计算方差的步骤如下:1.计算平均值:(4 + 6 + 7 + 8 + 10) / 5 = 7;2.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的平方:(4 - 7)^2 + (6 - 7)^2 + (7 - 7)^2 + (8 - 7)^2 + (10 - 7)^2 = 6;3.计算方差:6 / 5 = 1.2。

3. 方差的应用将方差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假设有两组数据,分别表示两个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

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可以判断哪个班级的成绩更集中,哪个班级的成绩更分散。

进一步讨论方差在评估风险、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4. 计算方差的进一步练习提供一些计算方差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可以分为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两部分,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布置。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方差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方差说课稿

方差说课稿

《方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二节《方差》的第1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这些统计量之后,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种统计的方法——方差。

“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统计量是用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

方差是用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情况。

并能准确,快速的进行运算。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方差的意义,掌握如何刻画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

(2)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并会初步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感受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感知数学知识的抽象美,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及新课程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方差的意义以及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的理解。

(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方差意义的理解。

(方差公式:S 2 =n 1[(1x -x )2+(2x -x )2+…+(n x -x )2]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方差》(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方差》(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方差》(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方差》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波动情况。

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稳定程度的量,它反映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方,算术平均数,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方差的概念,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方差的计算方法和过程,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的概念,方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我还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步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差的概念。

3.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清晰地展示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0.3方差说课稿-八年级数学华东师大版下册

20.3方差说课稿-八年级数学华东师大版下册

1.甲、乙两人5次射击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9 8 6 10
乙 7 8 9 8 8 则这两人5次射击命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甲= 乙=8,方差 ____ .(填“>”“<”或“=”) 2. 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
(1)请填写下表:
(2)请从下列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
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及以上的次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
④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走势看(分析谁更有潜力).
3.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出20株测得其高度,并求得它们的方差分别为
6.32
=甲S ,8.152=乙S ,则 种小麦的长势比较整齐。

x x 2s 甲2s
乙。

《方差》说课课件

《方差》说课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 意识。
应用生活
(四)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样本方差的作用是( ) ( A)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B)表示样本的平均水平
(C)准确表示总体的波动大小 (D)表示样本的波动大小
2. 在样本方差的计算公式 数字10 表示( )数字20表示( )
三、学法指导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因此在教学中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将让学 生在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动手、动 口、动脑,通过自己“做”数学、“议”数学、“用”数学, 在获取知识同时,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 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 我 制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方差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 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方差的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分析
综合考虑数学学科、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等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 阵地,以培养能力为宗旨,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计算,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问题的状态,让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x1 -x )2、(x2-x)2 、… (xn-x )2 ,那么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计算方差的步骤可概括为“先平均,后求差,平方后,再平
均”. 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思考:当数据分布
(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比较分散时,方差 的大小情况怎样?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说课稿:课题 方差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说课稿:课题 方差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说课稿:课题方差一. 教材分析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课题“方差”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属于概率与统计的范畴。

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数据波动的认识。

通过学习方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稳定性、集中程度和波动大小,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代数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还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方差的意义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能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方差的实际应用和理解方差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出方差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方差的计算步骤。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方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方差的定义、计算公式、计算步骤和实例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波动情况。

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方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为后续的统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但是,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感受方差的意义,并通过逐步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来分析数据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例子,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际例子、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稳定性问题,引出方差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含义和计算过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方差来分析数据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巩固对方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4.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方差的概念、方差的计算方法和方差的运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差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

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课堂评价、七说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探究数据的波动程度及认识“方差”及其实际意义。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据波动程度的“方差”的意义。

2、会计算“方差”。

过程与方法:1.经历感受表示数据波动程度方差的探索过程。

2.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3.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 相关的知识基础。

2. 已有的生活经验。

3.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

三、教法学法
兰韵生态课堂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3分钟、解决问题(29分钟、归纳概括(4分钟、巩固应用(7分钟、拓展创新(2分钟
第一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这里导入了一个情境。

设计意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新知。

第二步: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例题。

设计意图:明确此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平均数接近时,比较方差。

第三步:归纳概括形成新知。

设计意图:归纳概括小组合作成果。

第四步: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主要练习几个习题。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精选习题,目的是强化新知,巩固所学。

第五步:迁移新知,拓展创新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评价: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

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
成功的地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探究的较深入,教师启发较到位,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足的地方:1.学生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在后面的练习中时间上有些紧。

改进措施:将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