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西方电影史教学大纲

西方电影史教学大纲

西方电影史教学大纲西方电影史【课程编码】:2B010307 【课程类别】:理论课程【学分数】:3 【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1 【编写日期】:2012年9月一、教学目标(必备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电影艺术的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注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电影艺术创新的成就。

同时,除把握整个时代背景、电影艺术走向、掌握理论性规律性的知识之外,还要分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又代表性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了解具体、生动、感性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注意把握历史的真实,把握整个时代背景,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电影艺术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研究各个时期电影艺术(主要是故事片)的成就。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说明:由于该课程的参考教材采用的是在对西方电影发展的基本史实上,整理组合后从特定角度重新编排的结构,比较抽象和系统化,不太适合大一新生,因此,该课程的讲述中打乱了该教材的顺序,主要以时间顺序为学生讲述西欧电影史的基本史实,并兼顾国别,重点讲述在世界电影史上地位突出的国家的电影发展。

这门课程以西方影视艺术理论为主要内容,由于电影电视作为视觉艺术的诸多共同特质,本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上侧重于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创作流派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程把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先锋派理论、独立或作者电影理论与具体的电影流派和影片结合起来,在电影理论的讲述中观摩影片。

通过对电影创作、电影史实和电影流派的具体分析讲述电影理论,并同时介绍世界上主要电影艺术的理论思潮。

本课程总体结构上按照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线索为序,按不同的专题进行,大体可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世界电影的早期发展即电影的诞生及电影成为艺术,主要涉及到法国和美国电影发展;第二部分,世界第一次电影革新运动即西欧先锋派电影运动,主要涉及到法国、德国、英国、前苏联等国电影发展;第三部分,经典好莱坞时期,主要是美国类型片的讲述;第四部分,世界第二次大的革新运动,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第五部分,世界第三次大的革新运动,即法国新浪潮电影革新运动;第六部分,60年代以来西欧各国电影革新,主要包括美国、德国、英国、前苏联、瑞典等国的电影发展。

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残缺—义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是福尔克尔· 施隆多夫、维尔纳· 赫尔措 格、雷纳· 沃纳· 法斯宾德以及维姆· 文德斯等后来被称作“四 大师”的四位青年导演。他们代表了战后出身的一代,他们 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德国年青一代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这 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意识和文化逐步美国化的时代成长 起来的,同时他们又是同历史割裂的一代人,他们对刚翻过 去的一页的历史了解得甚至比一千年前的历史知道得还少。 在历史的夹缝中,他们承受比任何一代青年人都要沉重的历 史与现实的责任。
一.诗电影的产生背景 印象派电影 蒙太奇学派 二.第一代诗电影 杜甫仁科

第二代诗电影

格里高里.丘赫莱依<第 四十一>1956
详见第六章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雁南飞>1957
主要代表:谢尔盖.巴拉让诺夫


<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1965 将一个老而又老的“罗密欧 与朱丽叶式的悲剧” 故事, 处理成一个关于生命原型的 寓言。影片逐一展示出人的 生命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 族历史的隐喻; 又将镜头从全知全能的视角 转向个人的主观镜头,来展 示一个无序的、非理性的内 心的情感世界。
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梦幻,真实,神秘, 纯净




《压路机和小提琴>1961; 《伊凡的童年》(1962); 《安德烈· 鲁勃廖夫》1966; 《太阳系》1971; 《镜子》(1975); 《潜行者》(1980); 《怀乡》(1983); 《牺牲》(1986)
<乡愁>
思考题
六十年代前后的社会文化思潮对第二次现代 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 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伯格曼等人的电影创作的 特色. 二战阴影在新德国电影中的表现. 前苏联诗电影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两次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比较.

《外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外国电影史》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作为影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外国电影史》以传统电影强国(主要为美国和法德意日等)的电影历史为主要框架进行讲授,兼顾其他国家(亚洲、南北欧)电影发展状况,课程适当选取影史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培养学生对电影历史研究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国电影史史实,通过对世界电影史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著名导演、作品、流派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工业的了解,以培养学生宏观视野和眼光,学会运用电影史知识评价电影作品和把握电影现状的能力。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需要掌握电影史和电影制作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阅片量。

二、课程的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1.电影两大类型理解2.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争掌握3.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了解4.外国电影史的阶段划分与发展概况了解5.外国电影史课程学习方法理解第2讲电影的诞生1.电影的起源了解2.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掌握3.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掌握4.欧洲的两种倾向理解第3讲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11.鲍特及其影片《火车大劫案》了解2.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理解第4讲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21.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掌握2.查尔斯·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理解第5讲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各种流派了解2.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掌握3.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的美学探索理解第6讲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1.声音进入电影了解2.好莱坞的电影企业及其制片政策掌握3.类型电影观念及其模式理解第7讲奥逊威尔斯与《公民凯恩》1.奥逊威尔斯了解2.《公民凯恩》的艺术特征掌握第8讲法国诗意现实主义1.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掌握2.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了解3.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了解4.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及其误识掌握第9讲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与声音进入苏联电影了解2.电影创作的转向理解3.创作高潮的到来与新发展掌握第10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1.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了解2.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掌握3.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理解4.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们——心理现实主义掌握第11讲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1.日本电影的崛起与战前发展状况了解2.战时与战后日本电影的形势和主题了解3.1950年代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掌握4.日本当代电影的发展掌握第12讲法国电影新浪潮1.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掌握2.新浪潮导演的创作特征理解第13讲法国左岸派作家电影1.作家电影的代表作了解2.创作观念理解3.左岸派的创作特征掌握4.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理解第14讲新好莱坞电影1.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背景1967-1976年的美国社会政治现实了解精神文化危机了解电影与电视业的观众之争了解2.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掌握3.新好莱坞的历史贡献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了解新好莱坞电影的历史贡献理解第15讲新德国电影1.新德国电影产生的背景了解2.新德国电影四大导演的电影创作掌握3.新德国电影的历史地位掌握4新德国电影之后德国电影无可挽回的衰落了解第16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电影及先锋电影1.民族电影发展概况了解2.印度电影3.韩国、伊朗等其他亚洲国家电影掌握4.欧洲其他国家(希腊、西班牙、南欧)电影掌握5.北欧国家(丹麦和瑞典)电影发展概况及伯格曼、德莱叶掌握6.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掌握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首先,《外国电影史》的授课采用课堂讲授、影片观摩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44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3 学分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有助于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

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更好地借鉴国外的优势,推动我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容量较大,课时量有限,因此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以及相应的影片,应由学生课下阅读和观看,课堂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为辅。

2.教学环境建议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

3.本课程由于容量较大,课时量有限,上课人数一般较多,课程进度较快。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电影的发明;(2)电影成为艺术;2.重、难点提示(1)电影发明的技术和心理基础(2)电影作为“艺术”的特征第二章法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2)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4)法国“新浪潮”电影(5)法国“左岸派”电影(6)“新浪潮”之后的法国电影2.重、难点提示(1)法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法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三章美国电影(6学时)1.教学内容(1)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美国电影中的类型片(3)制片厂时代的电影艺术大师(4)新好莱坞电影2.重、难点提示(1)美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美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四章前苏联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2)前苏联电影的曲折发展2.重、难点提示(1)前苏联电影发展的动因(2)前苏联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五章意大利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2)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3)意大利政治电影2.重、难点提示(1)意大利电影发展的动因(2)意大利经典电影的特征第六章德国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2)德国室内剧电影(3)奥伯豪森宣言与新德国电影(4)新德国电影主将——法斯宾德2.重、难点提示(1)德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德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七章瑞典电影、英国电影和西班牙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瑞典古典电影学派(2)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3)新瑞典电影(4)英国电影发展概况(5)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大卫·里恩及其作品(6)西班牙电影发展概况(7)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品2.重、难点提示(1)欧洲民族国家电影发展与其国家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2)欧洲民族国家经典电影的特点第八章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和伊朗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日本电影发展概况(2)日本电影大师与日本电影经典作品(3)韩国电影发展概况(4)印度电影发展概况(5)印度电影经典作品(6)伊朗电影发展概况(7)伊朗电影经典作品2.重、难点提示(1)亚洲民族国家电影发展与其国家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2)亚洲民族国家经典电影的特点第九章电影传入中国与中国早期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电影传入中国的过程(2)中国放映的电影中的外国片比例(3)早期中国电影的拍摄与探索2.重、难点提示(1)从宏观上理解当时的“电影市场”(2)在早期中国电影的特点第十章30年代的中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2)30年代中国电影的类型(3)30年代中国的经典电影和电影创作者2.重、难点提示(1)3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征(2)30年代中国电影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战时与战后的中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的电影创作(2)孤岛电影创作(3)战后中国电影的类型与经典电影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有哪些民族化传统(2)《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第十二章“十七年”电影与文革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氛围(2)“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3)“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与红色经典(4)“三突出”原则与文革电影的特点2.重、难点提示(1)政治如何影响到电影的创作;政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哪些方面(2)“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第十三章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四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四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四代导演的贡献和文化遗产2.重、难点提示(1)理解第四代导演的成长与他们的电影风格之间的关系(2)第四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位置第十四章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五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五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五代导演电影的主要成就(4)第五代导演的变化2.重、难点提示(1)第五代导演电影的特征(2)当下多有对第五代导演进行批评的原因第十五章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六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六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六代导演电影的主要成就(4)第六代导演的变化2.重、难点提示(1)理解第六代导演的成长与他们的电影风格之间的关系(2)第六代导演的变化透视中国电影变化第十六章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的中国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电影市场的萎缩(2)不在影院的“电影热”(3)外国电影的冲击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市场萎缩的历史原因(2)外国电影的高票房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启示第十七章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现状与问题(2学时)1.教学内容(1)商业电影的兴起(2)火热的电影市场(3)文艺片、纪录片的困境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市场“繁荣”的原因;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2)理想的中国电影市场应当是怎样的四、实验教学内容无五、学时分配六、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完整版)西方电影史纲要

(完整版)西方电影史纲要

西方电影史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1.法国印象主义:(第一个先锋派)1917---1918年贯穿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这一学派最先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在电影美学形式上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开拓了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路易.德吕克<上镜头性>,马赛尔.莱皮埃<法兰西的玫瑰><黄金国>,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加速蒙太奇),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微笑的布德夫人>阿贝尔.冈斯<车轮>.2.法国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电影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

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

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

代表人物及作品: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3.德国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代表作品是: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4.前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5.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提倡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美中不足的是,该派忽视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代表人物有雷内•克雷尔、雷诺阿、让•维果、马赛尔•卡尔内。

《影视文化》备课资料

《影视文化》备课资料

《影视艺术》备课资料编写意图影视艺术产生不过百年的时间,但它早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与社会上的风光无限相比,它们在基础教育中却遭到了冷落,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专门的“影视”类学科引导学生了解影视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欣赏影视作品,往往是各个学科各行其是:美术课从画面构成的角度考察影视作品,音乐课则关注与剧情相配合的音乐,而我们语文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文学性,学习欣赏它的台词、剧本……我们设计这次活动,试图从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影视艺术及其有关的东西,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影视艺术著作,思考观看过的影视剧,梳理自己已有的影视知识。

教学建议1.活动名为“影视文化”,做这样的活动,不能纸上谈兵,最好组织一些影视欣赏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提供学生一份影视艺术理论阅读的书目,同时还应该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几部典型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讨论。

2.“影视百年”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观照影视艺术,让学生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以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对影响影视艺术发展的诸多因素做一点分析,比如技术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因素等。

因此在练习1之外,可以写一篇综述性的文章,比如电影小史、电视小史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考察电视和电影的相互影响。

练习2的设计实际上一方面让学生谈谈电视和电影的不同特色,另一方面对它们的未来(特别是电影)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可以采用讨论会的形式完成。

3.“文学与电影”侧重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介绍了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和“影视同期书”两种现象,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艺术的不同特色,了解它们各自的艺术手段。

如果泛泛而谈,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很难谈到点子上,不如选择一些具体实例进行对比。

比如第三册《祝福》多次被搬上银幕,可以组织观看一部影片,讨论增加了哪些情节,删掉了哪些情节,改编之后效果如何,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等等。

一段时间以来,古典名著搬上荧屏、金庸小说改编等都是热点话题,各种媒体上有不少评论,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展开讨论。

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云上的日子>1985
关于安东尼奥尼影片的思考
安东尼奥尼将影像逼进了人的内心世界,将人 和空间在内在精神上的关联性, 人和生长之地 的关联,即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直接沟通起来. 这一过程中他以哪些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法来 体现这种沟通呢?

英格玛· 伯格曼

早期创作 成熟期(1950年代) 转向现代主义时期 电影史上没有一个人如此长 久地、整体地、始终如一地 对电影叙事语言的思辨功能 进行探索、实验。他的影片 从提出“上帝是否存在”的 设问开始,以对现代人在生 存困境中的心理诉求告终。
两次现代主义电影运动的比较
第二节 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的主要 代表

费德里科· 费里尼 :
新现实主义时期 “孤独三部曲”时期 现代主义时期
“费里尼色彩”

<甜蜜的生活> <81/2>(八部半) 零星的片段 板块式结构 意识流状态 人道主义选择



<甜蜜的生活>1960
82/1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
第一阶段:风格形成期 第二阶段:《蚀》“三部曲”时期 第三阶段:《放大》(1966)时期

<红色沙漠>1964
红色沙漠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1982) <放大>(1966)
安东尼奥尼在谈到他自《奇遇》之后 的影片时说:
“我摒弃了许多不必要的技术包袄,舍弃了叙述过程 中所有的逻辑转换环节,所有那些从一个段落到另 一个段落之间起着跳板作用的环节……电影在今天 同真实相联系比同逻辑相联系更重要……生命的旋 律不是以一种相同的节奏组成的;事实上,这一种 旋律有时快,有时慢……而有的时候它甚至是静止 不动的……我想通过这种停止,通过这种同其一个 确定的真实联结的尝试——精神的、内在的、甚至 是道德的……那种趋势越来越作为现代电影而为人 们熟知,那就是说,不再是那种外在的、那种迫使 我们按这样方式行事而不是另一种方式行事的外在 推动力。”

电影史教学大纲

电影史教学大纲

电影史教学大纲第一篇:电影史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课程编码】:2B010302【课程类别】:理论课程【学分数】:4【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6【编写日期】:2011年9月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注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电影艺术创新的成就。

同时,除把握整个时代背景、电影艺术走向、掌握理论性规律性的知识之外,还要分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又代表性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了解具体、生动、感性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注意把握历史的真实,把握整个时代背景,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研究各个时期电影艺术(主要是故事片)的成就。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绪论(一)、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3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任庆泰戏曲短片与其他第三节短故事片的实验与其他第四节最初的长故事片教学要求:本章重点、难点为第2、3节:要求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电影的诞生历程。

本章思考题:中国电影的诞生历程?中国电影最初的推动者?(二)、第二章探索时期(1923—1927)(3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明星”公司的影片创作第三节长城派、神州派、“民新”及田汉的试验第四节欧化、尚古与唯美教学要求:本章重点、难点为第2、3节:要求了解中国早期电影公司及代表人物代表作本章思考题:明星公司和民新公司生产的影片有什么特点?(三)、第三章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3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装片、武侠片——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第三节初步的整合——联华新派与国片复兴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为第2节。

要求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

本章思考题: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为什么会产生商业竞争?(四)、第四章变革时期(1932—1937)(8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转变作风的“明星”公司与倾向鲜明的“电通”公司的创作第三节进步与保守共存的“联华”公司第四节“艺华”、“新华”、“天一”及其他公司的创作第五节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教学要求:本章重点、难点为第2、3、4节。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影视作品赏析、剧本写作、摄影摄像基础一、课程介绍《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扩展学生认知电影的发展历程,要求对中外电影流派与发展详尽的讲解,并着重通过经典电影的赏析与评论,来培养学生电影欣赏水平与评价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审美与批判情趣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生了解中外电影历史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风格与特点,通过不同国家的经典代表作品赏析来扩展学生对中外电影的鉴赏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镜头感与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电影赏析的审美情趣,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编导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国内外电影流派与先锋导演的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卓越的审美与镜头表达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世界电影史1。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地下咖啡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由此也开启了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是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工厂大门》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

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他们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

2. 乔治.梅里爱(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代表作是《月球旅行记》、《贵妇人的失踪》,开启了摄影棚、科幻电影的先河,是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梅里爱是幻想主义、浪漫主义;他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

3。

1903年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

鲍特创造性地发明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剪辑。

4。

格里菲斯,对早期美国电影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奠定了好莱坞的流畅剪辑基础。

代表作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最后一分钟剪辑”的发明者.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 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三、课程教学目标: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

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

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

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

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

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

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教学大纲

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要使学生对外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发展脉络,学会和提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技术、文化、政治多方面的视野出发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牢固掌握外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人物、作品的要素和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注意从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兼顾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本课程学时安排为80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组织学生观看代表影片。

但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外国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摹笔记。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概况及电影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

包括三个方面:电影叙事语言的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视听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主要以叙事电影的发展为主线,突出电影运动的思潮、现象、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与分析。

总体上突出以点带面的方式,以美国、欧洲、前苏联的叙事电影发展为重点,同时兼顾亚洲(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电影发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做到精讲细论,深入讨论、准确掌握。

在厘清各国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从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出发,通过深入讲解与讨论,使学生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世界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的电影史识。

在教学实践方面,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看、讲、议结合,突出对段落和整体结构的认识和运用,因此要求观看与“剪片”相结合,在认真观看原作与若干量的段落的基础上,以对原作的重点段落与画面的串讲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课后论文的方式来进行。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本课程选用教材为:黄文达《外国电影发展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1.《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4.电影馆丛书焦雄屏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6.《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3)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20037.《中外影视名著辞典》李恒基王汉川等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8.《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钟大丰梅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9.《当代电影论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0.《电影世界》杂志11.《当代电影》杂志12.互连网的相关网站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本课程考试方式: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闭卷或开卷)60%,同时参考平时上课出勤情况,如果本课程总教学中缺席次数超过三分之一,则取消考试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目的、任务:
本课程要使学生对外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发展脉络,学会和提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技术、文化、政治多方面的视野出发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牢固掌握外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人物、作品的要素和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注意从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兼顾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本课程学时安排为80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组织学生观看代表影片。

但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外国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摹笔记。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概况及电影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

包括三个方面:电影叙事语言的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视听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主要以叙事电影的发展为主线,突出电影运动的思潮、现象、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与分析。

总体上突出以点带面的方式,以美国、欧洲、前苏联的叙事电影发展为重点,同时兼顾亚洲(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电影发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做到精讲细论,深入讨论、准确掌握。

在厘清各国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从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出发,通过深入讲解与讨论,使学生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世界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的电影史识。

在教学实践方面,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看、讲、议结合,突出对段落和整体结构的认识和运用,因此要求观看与“剪片”相结合,在认真观看原作与若干量的段落的基础上,以对原作的重点段落与画面的串讲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课后论文的方式来进行。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黄文达《外国电影发展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电影馆丛书焦雄屏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6.《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3)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2003
7.《中外影视名著辞典》李恒基王汉川等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8.《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钟大丰梅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9.《当代电影论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0.《电影世界》杂志
11.《当代电影》杂志
12.互连网的相关网站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考试方式: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闭卷或开卷)60%,同时参考平时上课出勤情况,如果本课程总教学中缺席次数超过三分之一,则取消考试资格。

六、讲授大纲:
序言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特性、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电影史的分期。

第一节视觉文化时代
第二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方法问题
第四节分期
第五节参考书目
第一章电影的初创时期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发明电影的三大物质基础。

理解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与得失
第一节电影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电影的发明
第二节从记录向叙事过渡
第三节梅里爱的创新与误区
第四节电影的商业竞争
第五节欧洲:从模仿到突围
第二章美国:叙事的自觉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电影叙事的早期特点,掌握以卓别林为代表的美国喜剧影片的特点,理解格里菲斯的创造性贡献及其价值。

第一节波特的时空处理
第二节格里菲斯:使电影成为艺术
第三节美国特产:喜剧片
第三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先锋运动的特点、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理解其对电影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节精神新大陆的发现:从理性到非理性
第二节德国:从内心到街头——表现主义及其它
第三节法国:另类叙事
第四章前苏联:从纪录片到蒙太奇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苏联电影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特性。

掌握、理解苏联学派及其蒙太奇理论(包括其代表作品)的基本内容、概念、特性,及其对世界电影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纪录片与“电影眼睛派”
第二节库里肖夫和苏联学派
第三节爱森斯坦和他的蒙太奇理论
第四节普多夫金和蒙太奇叙事
第五节关于蒙太奇理论的历史表述
第五章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有声片出现对电影发展史的意义与价值。

了解好莱坞制度的成因及基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掌握类型影片的特点及其代表导演与作品。

第一节声音与色彩
第二节好莱坞电影企业的财政制度和运作机制
第三节类型片
第四节好莱坞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第六章法国的浪漫:诗意现实主义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掌握以雷诺阿为代表的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及其对电影史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从声音中寻找法兰西文化的声音
第二节在断裂中保持精神的延续
第三节让·雷诺阿:诗意现实主义的良心与象征
第七章前苏联:苦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对电影史的影响与警示。

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一节苏联电影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出
第三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
第四节有独特风格的特例
第八章意大利:“直面人生”的新现实主义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新现实主义”发生、发展的过程、代表作品及其意义。

掌握“新现实主义”特点、及其对电影史的影响。

第一节“新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孕育期的“新现实主义”
第三节新现实主义主潮
第四节新现实主义的消退
第五节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第九章法国:非电影人的电影“新浪潮”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新浪潮”的发生、发展与消退的过程。

掌握“新浪潮”的特点及其影响。

理解其主要导演的创作特点与对电影的贡献。

第一节“新浪潮”的背景和条件
第二节“新浪潮”处女作:青年人的狂欢节
第三节“新浪潮”的主要导演
第四节关于“新浪潮”的特点与再思考
第五节“新浪潮”的影响
第十章艰难跋涉中的民族电影
本章教学要求:所涉及的是所谓非主流国家的电影,主要要求掌握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

对其他国家电影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研讨等。

第一节日本电影:禅与“无”,性与暴力
第二节印度电影:载歌载舞,亦幻亦真,趋陈趋新
第三节非洲电影:独立、自由、复兴——从非洲的视角审视
第十一章欧洲:现代思潮中的内向化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英国电影特别是大卫·里恩的创作特点,对出现在英国的后现代电影给予足够的关注。

掌握欧洲第二次现代派电影的代表人物的创作及其影响。

第一节社会和思潮背景
第二节英国电影:困窘——现实的、沉重的、却又意味深长的
第三节德国新电影:怀乡——失去了的精神家园
第四节意大利:开拓内心现实的个体话语
第五节欧洲其他大师们
第十二章好莱坞:后工业状态下的商业化转型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转型的过程、原因及其特点。

掌握新好莱坞的代表人物的创作特色,理解世界电影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性。

第一节危机、挑战与应对
第二节新体验新主题――无望的血色之镜与破碎之梦
第三节新导演新风格――追问人性而非拯救人类
第四节新技术新方向――祸福之间
七、教学时数分配
注:另安排2课时作为复习或机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