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课程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本模板】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83659890b1c59eef9c7b403.png)
中药学毕业论文【摘要】以中药学特点为基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改革实践,对中药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药学; 教学效果;探究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其独到的学科理论和突出的临床疗效,较符合当代社会和人们解决难治疾病不断增多、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等难题的需要。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
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是中医用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他的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ﻫ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对中药学教学应从中药学课程自身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ﻫ的特点出发,从而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
中药学内容涉及的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
在教授学科交叉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各科之间的相关联系,若某些方面讲解不清楚的话,常常影响学生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不容易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要用用不上。
因此,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学好中药学,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ﻫ1实行全方位多学科联系式教学中药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药的基本理论(即总论中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等)和各论中每一章节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些是中药理论的精华,是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指导,必须保证讲好。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19690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d.png)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中医药学学习心得篇一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摘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生理学中西医融合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2a008f83169a4517623a3d7.png)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篇一:有关-中药的论文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姓名:井源博专业:药剂学学号:104753121090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摘要]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麻黄汤的指纹图谱。
方法:采用RP-HPLP法,色谱柱为WatersXTerraRP18(3.9mm×150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10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0.8ml/min。
结果:以麻黄碱为参照峰,标示出麻黄汤10个共有峰,并说明了其药材归属。
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良好的精密度,为麻黄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麻黄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麻黄汤为医圣张仲景名方,出自《伤寒论》,全方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杏仁、炙甘草所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1],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无汗而喘[2]。
现代药理及拆方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汤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生理活性及药动学不尽相同,且方中桂枝、杏仁、炙甘草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药动学影响较为显著[3-5]。
因此,笔者试图运用RP-HPLC法,通过建立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麻黄汤指纹图谱,为较深入地研究该方有效成分的变化提供分析手段,同时,以期从多药物、多成分的系统化角度实现对麻黄汤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1 仪器与材料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0分离单元,Waters 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药材均购于安国药材市场,经解放军第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肖小河研究员鉴定为正品,即: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干燥草质茎,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L. var. ansu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yrrhizauralensis Fischer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学论文范文
![中药学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afdf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a.png)
中药学论文范文摘要,中药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资源,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通过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探讨中药材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因此,中药材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对促进中药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应用前景。
一、引言。
中药材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用资源。
在中国古代,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
这些药理作用为中药材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中药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学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中药材的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中药材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例如,黄芪中的黄芪甙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葛根素、三七素等成分也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抗氧化作用。
中药材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例如,当归中的川芎素、川芎内酯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延缓衰老。
此外,人参、灵芝等中药材也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3. 抗肿瘤作用。
中药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例如,黄芪中的黄芪甙、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cd09e910a6f524cdbf851d.png)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药饮片质量中医药学论文1中药饮片质量的现状根据我国中医疗效的经验总结来讲,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就影响着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讲,中医临床上,中药饮品在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材的清楚。
1药材品种易出现品种混淆现象。
如: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以及甘肃贝母等,通过市场上的有关调查,其中川贝母的材将浙贝母等数种贝母混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贝母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西贝母素的含量竟然相差63倍。
2药材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
例如:柴胡、炒白术、大黄、何首乌等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以黑柴胡和大叶柴胡等来冒充柴胡;以土大黄来冒充药用的大黄;制作番薯片来冒充制附子、制何首乌等。
3以次充好。
例如:医药使用的金银花,在其上面喷洒高糖水、盐水、糖蜜混合水等;在法半夏中参入一些染过染色的小石子;在蝎子的腹腔内含有大量的泥沙等。
第二,中药材的产地出现不明现象。
中药材比起其他的生物制品来讲更加的具有地域性,很多中药材,尽管药材的品种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产地的不同其质量相差甚远。
例如:四川的黄连、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玉树的虫草等。
第三,原植物的生产、种植等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根据我国药材目前的生长、发展情况才看,我国中药材的生产之地主要是集中于欠发达的山区中,因此,原植物在种植、生长期间的管理很难达到规范化、正规化;过量的喷洒农药、施肥等,都会造成原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或者是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超标,从而降低中药材的质量,最终导致中药饮品的质量降低。
第四,采集方面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中药材的采集在年份、月份、季节、一日之内的时辰、采集的方法等,对中药材的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具有一定时间的生长期、成熟期,然而,其内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也是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出现不同。
关于中药的毕业论文
![关于中药的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6a4a2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d.png)
关于中药的毕业论文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药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药的毕业论文范文一: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改革论文1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1.1实物标本的选择选择实物标本依托中国药典,以教材中收载的常用药材为主。
然而,将教材中的药材品种一一收录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材标本。
在品种的选择上要力争具有代表性,如根和根茎类、茎木类、皮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其它类、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等都要涉及;且应根据分类学涉及代表科属的药材,如毛茛科选取了黄连、乌头、白芍、威灵仙等,分别涉及了黄连属、乌头属、芍药属和铁线莲属等;同时,根据地方使用习惯的不同,有意识收集本地习用品种,如紫萁贯众、断血流等;道地药材是中药鉴定技术中最具特色的,收集实物标本还应对道地药材有所侧重,如安徽的凤丹皮、宣木瓜、贡菊等。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写《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实物标本目录,加大收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1.2实物标本的制作《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用实物标本编写目录后,根据目录进行收集和制作工作,主要有三种方法:⑴从市场采购。
利用去药材市场参观学习的机会,从市场采购典型的药材标本,主要是一些本地不产的药材,如人参、大黄等,且经过不同批次的采购能得到不同等级和规格的药材。
⑵与兄弟院校和同行之间交换、交流。
通过与同行之间进行教学标本的交换和交流,可以扩大药材标本的种类,减少收集标本花费的精力,有利于建立整套标本。
⑶实地采集和制作。
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将收集实物标本与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等结合起来,通过实地采集收集本地地产药材和习用品种。
例如,我校每年会到南陵丫山进行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可收集到牡丹皮、半夏、鱼腥草、金荞麦、桔梗等地产药材。
同时,还可以利用野外资源调查的机会,搜集各地药材标本,如岳西的茯苓、僵蚕、灵芝,霍山的霍山石斛、天麻,滁州的菊花和全蝎等。
中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
![中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7cd70c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0.png)
中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中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以及制备方法的学科,对于保护中药资源、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药的历史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古代,中药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记载了大量的中药方剂和药物性能。
中药的研究和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部分:中药的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科学的手段使得中药的活性成分得以提取和分离,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同时,中药的质量控制也得到了加强,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许多中药制剂成为了治疗某些疾病的首选药物。
第三部分:中药的未来发展中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加速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中药的国际化发展也需要加强,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此外,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古代,中药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加速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中药的国际化发展也需要加强,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护中药资源、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中药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论文范文大全
![中药论文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265ca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a.png)
中药论文范文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药论文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重要学术作业,对于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药论文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题目: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黄芪,中药名。
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
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功效。
黄芪主要化学成分为黄芪甙、黄芪酸、黄芪醇等。
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疲劳、抗氧化、抗炎症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脾胃虚弱、自汗盗汗、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症状。
黄芪还可用于治疗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治疗,能够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范文二】题目:人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人参,中药名。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具有补气养血、益气生津的功效。
人参主要化学成分为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酸等。
人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血管循环、抗疲劳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脑血管疾病、疲劳乏力、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
人参还可用于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范文三】题目:枸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枸杞,中药名。
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实。
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气的功效。
枸杞主要化学成分为枸杞多糖、枸杞甙、枸杞碱等。
枸杞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提高视力、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视力减退、疲劳乏力、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
枸杞还可用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视力、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黄芪、人参、枸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应用中药,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药学论文(合集5篇)
![中药学论文(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d43ab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c.png)
中药学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中药学论文中药学论文[关键词] 中药;安全性;思考论文摘要:中药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毒性低、安全,事实上也是如此。
安全、有效是对药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备条件。
但是近年来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黄连事件等,以及国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来自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统计,1997年1月~2001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中药不良反应报告301例,涉及中药品种87种。
注射剂在品种上占32.18%,在不良反应例数上却占到68.71%。
在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占14%。
2006年6月1日国家药监局叫停中药鱼腥草注射剂无疑是对长期被标榜为“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中药的又一次挑战。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方面原因:1药物本身有毒性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它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和独特的临床疗效,许多疑难杂病离不开它;另一方面临床又很难驾驭、使用它,稍不小心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在对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及中毒事件的综合分析后发现,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
概括其原因大体如下。
2.1误服伪品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中药的药材非常讲究产地、品种、采集季节及药用部位。
同一种药材,若产地不同,安全性会有较大差别;同一种药材,若产地相同,采收季节不同或药用部位不同,对其作用、安全性也有影响。
2.2药物的使用剂量过大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范围,从相关报道来看,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此有较大关系。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临床医生采用大剂量处方,二是患者不按规定剂量服药。
2.3 药品炮制不当药品炮制不当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上升;如果严格按照药物的炮制程序,是可以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这样就可使患者发生中毒或不良反应的机会减小。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f52f2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9.png)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
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
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药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根据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中药学岗位工作的任务。
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中药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
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
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
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ad89f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d.png)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中药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毕业专题是中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积极探索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专题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药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范文一:中药医治包块病例分析盆腔炎性包块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损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西医抗菌素治疗往往不能完全奏效,中医治疗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我们自制盆腔炎性包块经验方口服加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年7月—2011年8月年我们病房及门诊病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检查,收治了确定为盆腔炎性包块,中医辨证属湿热瘀结证病人64例。
均有性生活史,病程半月~5年,以上64例病人按入组序号随机分位为两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年龄18~53岁,平均(35.40±9.3)岁,B超显示包块(4.5×4.6×3.1)~(11.2×7.0×4.6)cm3,对照组年龄19~52岁,平均(34.43±8.7)岁,B 超显示包块(4.4×4.7×3.2)~(10.7×6.8×4.9)cm3。
两组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根据《中医妇科学》[1]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主要证候: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胀痛,拒按,检查有包块,痛连腰骶,经期或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黏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西医诊断依据[2]:有盆腔炎病史,有急性期表现的病人有使用抗菌素7~14天后,盆腔炎性包块不消改用中药治疗,或有低热,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白带多,妇检扪及宫颈举痛,子宫固定压痛,子宫周围扪及边界不清包块,压痛,B超下子宫上方或后方、左右两侧可见包块囊壁光滑,边界清晰或不清囊性的无回声区,输卵管积水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盆腔有积液。
中药学论文范文5000字(实用16篇)
![中药学论文范文5000字(实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b0133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8.png)
中药学论文范文5000字(实用16篇)【关键词】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的中药行业也加快了现代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步伐。
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课程体系。
中药学人才供求将趋于饱和,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就对中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建设。
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知识结构,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实现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充分体现高等农林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1]。
积极推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带动专业教学,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主要目的。
下面介绍对本校中药学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的体会。
1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我们对本校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以下: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机制;建立系统的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2]。
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并推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他辅助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让学生查阅、翻译外文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老师科研、设计实验方案、申请并直接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0ffdf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8.png)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中药专业论文范文1实践教学可以夯实理论学问,同时提高同学实际操作力量。
通过实践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加深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认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养中药专业人才,并为同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科学方法、提高课外实践力量搭建宽阔平台。
针对中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试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1.试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课程方案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课程占试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并开设肯定数量的创新性试验。
通过开展试验教学,巩固了同学们的理论学问,同时提高了其实际操作力量。
2.实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方案中,支配肯定学时(学分)的实训,让同学在模拟情境中联系理论学问,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获得学问综合运用的力量。
3.实习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需支配同学进行必要的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实习,保证一人一题,并与实际生产问题要紧密结合。
每个同学依据自己的实习方向,设计实习内容,制定实习方案,形成实习成果。
4.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展同学学习思路,加强同学专业力量和综合力量的提升。
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二暑假期间支配去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采药,制作标本。
由同学们自由分组,自行打算采集标本的种类,依据采集到的标本,查阅相关资料,猎取与该标本相关的学问。
同时,中药专业的同学每年暑假,每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依据自己的实践经受,撰写实践总结,从而熬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二、基于其次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其次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指在完成本专业的培育方案的专业课程之外,基于专业学问,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其次课堂培育同学的综合素养、运用学问的力量、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力量等。
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长,其次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育目标。
神奇中草药选修课论文
![神奇中草药选修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0b94b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9.png)
神奇中草药选修课论文神奇中草药选修课论文摘要中草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药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逐渐被认识和接受,人们逐渐发现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本文就一些具有神奇疗效的中草药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以期为之后的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中药,神奇药效,药理作用,临床治疗Abstract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experience,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in medical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peoplehave gradually discove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analyzes in detail som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ith magical curative eff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foundation and reference for later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ag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treatment中文摘要中草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药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ecc1e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1.png)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篇一摘要:结合《中药学》课程自身特点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拟建立《中药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
《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在整个中药学学科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中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中药学》是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因此《中药学》既是该专业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桥梁,学好《中药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药学》课程主要讲述各论部分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然而由于中药数量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都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对于学生而言要学好中药学课程难度很大。
我自2005年担任中药学课程授课教师以来,面向中药学专业,经历了多轮教学。
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思考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与同行交流,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学习总论总论,是一个学科的综合或概要,更是对这门学科的一种全面而概括的论述。
其中的药性理论是学习《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基础。
因此,学好总论显得尤为重要,能在各论的学习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各论中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理论有很大帮助。
总论中谈到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相对应的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
具体来讲,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学好总论,后面各论的学习就稍简明易懂些。
例如解表药,其为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如麻黄、桂枝。
又如,人参为补虚药,因此与甘味相对,主归脾经。
中药材毕业论文
![中药材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10bd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6.png)
中药材毕业论文中药材毕业论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药材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资源,备受关注。
中药材毕业论文是一种研究中药材相关问题的学术论文,旨在深入探讨中药材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效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历史背景、药理学研究、现代研究方法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中药材的历史背景中药材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自古以来,中药材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药材的历史背景是中药材毕业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中药材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材的特点和价值。
二、中药材的药理学研究中药材的药理学研究是中药材毕业论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材的药理学作用机制、药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材的药理学基础,为中药材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同时,药理学研究还可以探索中药材与现代药物的结合,为中药材的现代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三、中药材的药物化学研究中药材的药物化学研究是中药材毕业论文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物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药材的化学特性和药物活性。
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材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工艺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中药材的药物利用率。
四、中药材的药效学研究中药材的药效学研究是中药材毕业论文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材的药效评价、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客观评价中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效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材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指导中药材的临床应用。
五、中药材的现代研究方法中药材的现代研究方法是中药材毕业论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研究方法在中药材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生物学方法可以评价中药材的生物活性。
现代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为中药材的研究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中药材毕业论文是一种对中药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论文,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班级:09生物信息1班姓名:佘旭学号:************课程论文题目:甘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课程名称: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2011 年 5 月 23 日甘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学生:佘旭(生安院09级生信1班,学号200941634115)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期刊中有关甘草生物活性的文献进行查阅,综述了近年来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物质、甘草多糖的生物活性。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甘草属于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ihizaL.)以根和根状茎入药。
甘草在我国集中分布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而以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为中心产区。
随着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以及科研设备的发展,甘草中主要含有的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一、化学成分药用甘草质量与其化学成分的组成、积累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先后从甘草属植物中提取、分离、鉴定了200多种化学成分,涉及甘草属植物10个种。
其中最重要并已证实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是甘草酸等三萜皂苷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甘草属植物中三萜皂类成分具有量高、生理活性强的特点,甘草的许多药理作用都与这类成分有直接关系。
至今在甘草属植物中已鉴定得到61种三萜类化合物,其中苷元45个。
这些三萜类化合物其苷元均为3β-经基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的衍生物;皂苷一般为3β-羟基上的氧苷,糖元多为D-葡萄糖酸或D-葡萄糖。
甘草酸一直被认为是甘草中最重要三萜类化合物,《中国药典》把甘草酸的量作为评价甘草药材及其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要求不低于2%。
黄酮类成分:是近年来研究最活跃的天然活性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
这类化合物的存在对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抵御异物的侵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从甘草属植物中已发现黄酮及其衍生物153种,它们的基本母核结构类型有15种,其中包括:黄酮、黄酮醇、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查尔酮、异黄酮、双氢异黄酮、异黄烷、异黄烯等。
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方面作用显著。
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分布和积策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乌拉尔甘草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在一个生长季中,叶中总黄酮量最高,而地下部分的t相对较低;在5—10月,叶中的总黄酮量逐渐下降,而地下部分总黄酮盆具有上升趋势。
各器官中总黄酮量在生长季中呈现波动现象,尤其在具有运输功能的部分如复叶柄、地上茎表现更突出,这种波动可能与繁殖有关。
光果甘草不同器官中光甘草定(glabridin,超过1%干重)主要分布于粗根木栓层,而木质部中主要分布的是甘草素 (liquiritigenin)和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地上器官、种子中没有发现这类成分: pinocembrin(PN)、甘草二氢黄酮(1i- coflavanone,LN)分布于幼叶表面及茎中,而根中不存在。
但三年生乌拉尔甘草中地上部分的二氢黄酮盆远远低于地下部分;叶中二氢黄酮量是茎中的4倍,根中皮部与木质部量相同,主根中的量高于根头和侧根。
这种结果可能暗示着在种间、生长发育期之间及产地之间存在不同的分布规律.2.3 甘草多糖、生物碱及徽量元素:近年来,植物中活性多糖受到人们的青睐,从甘草药材中也提取分离出一种活性多糖,其多糖由鼠李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
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显示甘草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作用、无细胞毒性。
生物碱类成分在甘草属植物的研究中报道很少。
胡金锋等首先从云南甘草的根茎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生物碱成分,经光谱解析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鉴定为吲哚类内盐型生物碱,并命名为云甘定(glyyunnanenine)。
进一步对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和刺果甘草根中生物碱研究发现:乌拉尔甘草和刺果甘草都含右6种以卜的生物碱,光果甘草含有5种以上,胀果甘草含有4种以上,总量平均为0.29%。
二、生物活性(一)抗肿瘤作用甘草中异黄酮类物质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可以抑制乳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近年来由于发现甘草查而酮对爱滋病毒的抑制作用比甘草强,且具有抗癌作用,使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焦点,已发现10大类100多个化合物,主要有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醇、甘草素、异甘草素等。
实验表明,活性氧可引起DNA碱基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进一步造成细胞癌变,因而应用抗氧化剂预防肿瘤的发生正日益受到重视。
甘草黄酮类生物活性较强,对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从而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进行。
(二)抗氧化作用甘草黄酮类成分属于查而酮和二氢黄酮,均为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其对脂质过氧化物终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关报道了1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4种活性氧的清除效应,光果甘草酮和甘草查而酮A对过氧化氢溶血的抑制效应最显著。
(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中抗菌成分较多,作用较强。
其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甘草查而酮A和甘草查而酮B等对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对酵母菌和真菌的作用高于链霉素;对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
体外实验表明,甘草查而酮A还可抑制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硕大利什曼原虫的体前鞭毛和无鞭毛的生长。
并可抑制该原虫对小鼠和仓鼠的感染。
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有效的抗利什曼原虫的药。
(四)解毒作用甘草甜素、甘草煎剂能显著降低士的宁的毒性及死亡率,其解毒作用可能是因其中含有的葡萄醛酸所致。
邓少玲报道,应用大黄甘草汤抢救毒鼠强中毒起到很好的效果。
文章指出,在大黄甘草汤中大黄泻热通便是君药,甘草清热解毒是臣药,相互配伍可以达到泻下解毒的作用,并且一次排空率达92.1%,导泻效果优于番泻叶泡取液。
(五)抗炎作用抗炎是甘草酸类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对甘草酸抗炎机制的研究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多数报道认为,抗炎机理与抑制前列腺素(PGS)等介质的作用有关。
一般认为,甘草酸可能对AA水解所需的磷脂酶A2抑制作用来达到抑制PGS的合成与释放。
(六)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是甘草酸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近年来,有关甘草酸、甘草甜素、对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及其他病毒的作用研究和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甘草甜素具有高甜度、低热量、起泡性和溶血作用低、安全无毒,医疗保健作用较强,目前,甘草甜素片已正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乙肝患者。
6. 1 对肝炎病毒的作用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肝炎可引起肝硬化、肝癌等;目前仍缺乏治愈率高、疗效稳定的药物。
近年来日本学者考察了甘草酸在体外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向细胞外分泌的影响,其结果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细胞HBsAg分泌受到抑制,同时抑制肝细胞的破坏,改善了乙肝患者肝功能障碍,增强了对HBV的免疫状况.可以认为甘草酸有直接的抗HBV作用及对肝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6. 2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作用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甘草甜素抗艾滋病病毒HIV 的作用,曾引起轰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病毒增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实验证明甘草甜素可明显抑制HIV增殖,并且有激活免疫作用,1.23 vg/ml的甘草甜素对HIV增殖抑制率>50%,但甘草甜素抑制HIV感染所需的有效浓度高,范围较窄,若要维持其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需持续大量给药。
Watanbe等给感染HIV病毒的小鼠模型治疗过程中发现,SNMC治疗后的小鼠存活期明显延长,并且这些小鼠的脾、淋巴结肿大被明显抑制,对肝细胞、脾细胞和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后,发现它们的增殖能力增强。
虽然SNMC临床上治疗艾滋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七)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甘草酸能诱导小鼠肝微粒体氧化酶,使其含量及活性增加。
刁亚英等研究小鼠对甘草酸的代谢自诱导作用,以及该作用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能够诱导其自身代谢,但该作用与甘草酸的给药途径有关,甘草酸灌胃能产生自诱导作用,腹腔注射无效。
甘草酸口服给药时经消化道细菌及消化酶作用,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然后吸收入门静脉。
因此,口服甘草酸与注射给药不同,最终进入血液的是甘草次酸,提示可能甘草次酸才是P-450诱导剂。
三、结束语综上所述,甘草的生物活性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应用已向抗病毒、抗艾滋病毒、抗癌、防癌、增强免疫力等领域拓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甘草及其复方生物活性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对甘草的研究一步步走向成熟,但由于甘草化学成分和复方药味间的作用不明确,故应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从微观上进行研究。
因此,深入进行该类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Xu QX,Zhou M.Outlines of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Glycyrrhizae.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7):450-451.[2] Amarowicz R,Pegg RB,Rahimi Moghaddam P,et al.Free-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elected-plant species from the canadian prairies.Food Chemistry,2004,84:551-562.[3] Lee SE,Hwang HJ,Ha JS,et al.Screening of medicinal plant extracts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Life Sciences,2003,73:167-179.[4] Wang LR,Li J,Dong YJ,et al.Effect of Glycyrrhiza Polysacchride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mmunity Function in Mice.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西北农业学报),2007(1):226-228.[5] Tian QL,Guan YP,Zhang B,et al.Research Advance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Components in Licorice.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2):164-168.[6] Cheng J M,Lin HJ,Hsu Y H,et al.A quantitative bioassayfor HIV-1 gene expression based on UV activation:effect of glycyrrhizic acid.Antiviral Research,2004,62(1):27-36.[7] Wang NQ.Observ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Injection o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Modern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a(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120-121.[8] Liu XJ,Zhang ZR,Li JY.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bined therapy of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with salviate milttiorrhize in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中国综合临床),2002(2):36.[9] Xiong WS.Observ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on Chronic Hepatitis C That of No Curative Effect with Interferon.China Pharmacy(中国药房),2005(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