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三农”,保障民生
摘要: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主要有: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整。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可以说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今所倡导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但是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更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要把发展成果用在“三农”和民生上。因此,我们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财政支出机构支农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近几年,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
支出结构,加大“三农”支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民生等重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我国的财政支出也由“吃饭型财政”逐步向“民生财政”转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输入性通胀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压力,日显沉重,社会矛盾和腐败不公问题突显等等,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财政体制。
一、我国近期财政政策变化
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决定从1998年8月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通过改革克服那些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再次明确及时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迄今为止,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调控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较快的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我国将继续实施和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将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三农”投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重保障和完善民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我国“三农”支出结构的现状与症结
“三农”支出是指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投入的总和,并不是单独的预算科目,只是因为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差异,“三农”问题成为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考察我国财政支出用于“三农”方面的情况。专门把涉农的各方面支出项目综合反映在“三农”支出中,因此与教育、医疗卫生等相关支出会有所交叉。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主要用于:涉农补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抗灾救灾和扶贫,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农产品储蓄费用和利息。其中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支出占最大比重,其次是农业的开支,再其次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表—1 2006-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
”投入情况表—2
年份中央财政“三
农”支出(亿
元)
比上年增长
(%)
中央财政支
出(亿元)比上年增
长(%)
“三农”
支出占中
央的比例
(%)
2003 2144 12.55 15663 8.3 13.69 2004 2626 22.48 18274 13.3 14.37 2005 2975 13.29 20249 13.4 14.69 2006 3517 18.22 23482 15.9 14.98 2007 4318 22.78 29557 25.8 14.61 2008 5955 37.91 36320 22.8 16.40 2009 7253 21.80 43901 24.1 16.52
由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数额逐年显著增加:2006年投入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2%;2007年投入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8%增长;2008年投入5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1%,2009年投入7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2010年投入8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从相对情况来看,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增长率,在表—2统计的7年中,有4年慢于中央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3年快于中央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说明“三农”支出的相对地位并不牢固。从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全部比重来看,呈现比较稳定的特点。因此,中央财政“三农”支出绝对数增长显著,但相对数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中央财政在收入和支出均高速增长,财力日益雄厚的情况下,对“三农”并没有给予太大的倾斜。
针对“三农”问题,即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设不足等。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尽管近几年我国“三农”支出增长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我国“三农”支出仍存在规模较小,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财政支出越来越向民生领域倾斜,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日益凸显。
表—3 财政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的投入状况(2007-2010年)
由表—3全国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分别从2007年的7122.3亿元、5447.2亿元、1989.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450.0亿元、9081.0亿元、4745.0亿元,分别增长1.7倍、1.7倍、2.4倍。另外,为实现全社会“居有其所”的目标,“十一五”以来,国家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