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儿童肥胖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运动治疗
运动医学专家可为肥胖儿童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通 过增加运动量来提高能量消 耗,达到减肥的效果。
儿童肥胖症未来研究方向与
05
展望
深入研究影响因素及机制
遗传因素
进一步探索肥胖基因及其与环境 的交互作用,以揭示儿童肥胖症 的遗传基础。
环境因素
研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 经济地位等环境因素对儿童肥胖 症的影响及其机制。
科研支持
科研机构应加强儿童肥胖症的研究, 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临床治疗与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
针对严重肥胖或伴有并发症 的儿童,医生可能会考虑使 用药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 导下进行。
心理治疗
针对因肥胖导致心理问题的 儿童,心理医生可提供心理 支持和辅导,帮助儿童建立 健康的心理状态。
饮食治疗
营养师可为肥胖儿童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计划,通过调整 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来达到 减肥的目的。
运动习惯
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儿童肥胖症 的重要危险因素。
睡眠习惯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症的风险增加。
03
儿童肥胖症危害研究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迹象,长期积 累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严重疾病。
代谢异常
肥胖儿童常伴随有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身 体健康。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结
儿童肥胖症与多种因素相 关
研究表明,儿童肥胖症与遗传、环境、饮食 、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对儿童健康有严重影响
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还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能力。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ppt课件
生殖功能降低、某些癌症等有关
WHO成人BMI标准、腰围及相关疾病危险
分类
体重过低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前期 I度肥胖 II度肥胖 Ⅲ度肥胖
BMI
<18.5
18.5-24.9 ≥25 25-29.9 30-34.5 35-39.5 ≥25
相关疾病危险
低(但其他疾病危险性增加)
平均水平 增加 中度增加 严重增加 极为严重增加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 精神神经因素:下丘脑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 -内啡肽
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亚太地区肥胖流行病学特点
亚太地区肥胖的患病率较低而超重的发生率较高 超重: 美国 65% 加拿大70% 肥胖: 美国 45% 加拿大30%
韩国 (1995年WHO标准) 超重:20.5% 肥胖:1.5% 日本(1990-1994国家营养普查) 超重:男性 24.3% 女性 20.2% 肥胖:<1.5% 我国(1998年中年人口的调查) 各地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存在极大的差异 北方>南方 城市>农村 严重地区 超重:>50% 大多数地区 肥胖:<10% 太平洋岛国人群体形健壮,BMI较高 ◆肥胖与超重的患病率受地区、种族及文化 背景的影响
肥胖的饮食治疗
许多国家都有基于本国经验和数据的膳食指南
在一些亚洲国家,膳食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多,而蛋白 质少 措施: 通过减少高度精细的碳水化合物,用粗碳水化合物替代, 并降低脂肪的摄入来减少总热量摄入 教育患者控制饮食和健康的摄食习惯。膳食治疗的关键 在指导患者改变其膳食而限制热量摄入 可以使用非营养性甜味剂,而脂肪的替代品-Olestra并 不多见,目前不推荐
亚洲成人BMI标准、腰围及相关疾病危险
肥胖症的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肥胖症的机制和治疗新进展肥胖症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由于食物摄入过多,能量消耗不足,造成人体脂肪过度积累而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超出健康指数范围。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已经有2.01亿儿童、3.46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
肥胖是许多慢性代谢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骨关节炎等。
因此,深入了解肥胖症的机制,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对于全球肥胖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肥胖症的机制肥胖症的发生是由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不平衡所导致的,但是具体的机制还存在许多疑问和争议。
目前,学界认为肥胖症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释。
1.能量平衡调控失衡能量平衡调控失衡是导致肥胖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能量平衡调控中枢位于下丘脑内,包括下丘脑腹内侧核,它通过神经、荷尔蒙和细胞因子等多种途径来调节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
如果这个调控系统发生了紊乱,将会导致肥胖症的发生。
2.脂肪细胞代谢发生变化脂肪细胞是人体内主要的脂肪储存器。
肥胖症患者的脂肪细胞代谢发生了改变,脂肪细胞数量和容积增加导致脂肪酸释放和合成增加,进而促进了葡萄糖的释放,促进了糖代谢的紊乱和胰岛素耐受。
此外,脂肪细胞还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瘦素、胰岛素抵抗因子、肥胖因子等,这些物质也参与了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
3.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表明,肥胖症的发生不仅与基因遗传有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饮食方式和睡眠质量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常常摄入高卡路里的食物,缺乏适量的锻炼和休息,这些都会影响肥胖症的发生。
二、肥胖症的治疗新进展虽然目前肥胖症的治疗仍然是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但是在治疗手段和方法上却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以下是几种新的研究和治疗肥胖症的方法。
1.肠道微生态调控肠道微生态是指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复杂和多样性,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功能非常广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症存在关联。
肥胖症诊疗指南完整版
肥胖症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1]。
多学科协作(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
为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提升肥胖症治疗效果,改善长期预后,特制定本指南。
二、肥胖症的病因学(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性[2],提示肥胖症可能与家族中的遗传背景相关。
人类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可能涉及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多个方面[3]。
一些罕见的遗传病,如Prader-Willi 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 PWS )和家族性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 LEPR)基因突变等,亦可导致肥胖症的发生[4, 5](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通过刺激神经中枢摄食神经元,引发进食过量、进食行为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肥胖症[6]。
此外,长期高油、高糖膳食会破坏能量摄入消耗和脂肪合成分解平衡[7, 8]。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肥胖症发生风险[9]。
2.身体活动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肥胖症的重要原因。
身体活动可以消耗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
此外,身体活动产生的一系列代谢有益分子对抑制进食和增强人体能量消耗有额外益处[10]。
身体活动亦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含量,减少脂肪堆积,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11]。
3.精神心理精神压力会影响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皮质醇释放,引起食欲上升和进食行为改变[12] 。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015-肥胖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一、肥胖症的发病与诊断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肥胖诊断的指标( )A、年龄
2、关于高代谢性肥胖(红胖子),说法有误的是( )C、腰臀比常小于1
3、肥胖的危害包括( )E、以上都包括
4、关于肥胖指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C、腰围和腰臀比不适用于孕妇、儿童、腹水患者
5、肥胖度的衡量中,中度肥胖是指超过( )D、30~50%
14、为了治疗肥胖症,下列哪项做法是恰当的( )C、保持积极的态度
15、目前,减重手术的术式有( )E、以上都是
16、减重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不包括( )D、高血压
17、对于减重手术,应该考虑的要素有( )E、以上都需要考虑
18、肥胖治疗中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 )E、以上都是
19、在FDA推荐中,不适用于药物减肥的是( )C、BMI ≥ 24 kg/m2伴有合并症
6、下列关于肥胖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B、中国人BMI的正常上限要较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高
7、肥胖的分类包括( )E、以上都是
8、关于炎症代谢性肥胖(黑胖子),说法有误的是( )A、发生年龄较晚,与遗传相关
9、关于“白胖子”的说法,有误的是( )B、多见于男性
10、关于低代谢性肥胖运动
26、风险因素的评估不包括( )C、激素水平
27、关于手术适应症说法错误的是( )E、无禁忌症
28、肥胖的鉴别诊断错误的是( )D、下丘脑性肥胖
29、手术后特殊监测内容错误的是( )E、不需特殊监测
30、下丘脑性肥胖的说法错误的是( )B、满月脸、水牛背
20、FDA批准的肥胖治疗药物中,不包括( )B、艾塞那肽
三、肥胖症的多学科管理
21、库欣综合征的表现错误的是( )A、智力减退
成人肥胖症的非外科治疗进展
文章编号:10092811(2010)0422005成人肥胖症的非外科治疗进展陈英综述刘庆森审校关键词肥胖症/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89.250.5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首都科学发展科研基金(53)作者单位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通讯作者刘庆森L q 3@。
1前言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将肥胖正式宣布为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可引起或合并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目前,它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已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已经为全球医疗体系造成沉重的负担,成为仅次于吸烟之后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致死原因。
2肥胖的评判标准和分类2.1肥胖和超重的判定方法有多种,目前使用的有:体重指数法、皮褶厚度法、围度法、水下称重法、生物电阻抗法、超声法、重水法、钾同位素法(40K)、双能X 射线吸收法、CT 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术。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为体重指数法(body mass index,BMI 法),即BMI=体重(kg)/身高(m)2。
根据中国成人体重超标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我国成人体重超标和肥胖的评价标准[1],测量身高与体重,分别精确到1mm 和10g,计算BMI 。
BMI 24~27.9为超重;280为肥胖。
2.2肥胖按病因分为两类: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症: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因者。
此类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4%。
根据发病年龄及脂肪组织病理分二型: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和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
继发性肥胖症: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主要有下丘脑病、垂体病、胰岛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及其他水钠潴留性肥胖症等。
3肥胖的病因和相关疾病3.1关于肥胖的起因非常复杂,主要由于能量摄入过剩,体力活动过少,基因水平的因素等等。
目前有一系列假说如:肥胖基因学说、下丘脑摄食中枢调节学说(调定点假说)[2]、内分泌代谢紊乱学说(如:高胰岛素血症)等[3],但都不能完善地解释肥胖病因。
肥胖研究进展与女性肥胖
•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既使单纯性肥胖,也同样存 在家族性 • 被领养的儿童 • 单卵双胞胎之间的BMI • 对单卵双胞胎进行长期过度摄食研究,这些例子 都说明遗传因子在起作用 • 另外一些研究(比如移民流行病学)发现 • 这说明环境因素对遗传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 遗传因素占30%,环境因素占60%以上
女性肥胖
• 女性肥胖者多于男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性脂肪细胞多于男性。相对而言,女性容纳脂肪的场所就大于男性, 容易肥胖。 • 2 .雌激素与脂肪的合成代谢有关。如产妇和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的妇 女更易发胖,其主要原因是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促进了脂肪合成增 加。 • 3.女性的活动量一般较男性为少,其热量消耗较少,脂肪积累增多, 从而易发生肥胖。 • 4.女性基本都有妊娠生育的过程,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为了胎儿的健 康而拼命进补与进食,这样易造成营养过剩,孕妇又不能过多活动和 参加体育锻炼,使能量蓄积,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所以妊娠过程 也是导致女性肥胖的重要因素。 • 5 .中老年女性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女 性激素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大,对身体是否苗条的顾虑也少了,常 饮食过量,天长日久皮下脂肪越积越厚,结果进入肥胖体型行列。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危 危险性显著增高 相对危 险度大于3) 险度大于 2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胆囊疾病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气喘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2-3) 相对危险度 冠心病 高血压 骨关节病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脂肪肝 背下部疼痛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1-2) 相对危险度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男性前列腺癌, 男性前列腺癌,结肠 直肠癌 生殖激素异常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生育功能受损 麻醉并发症
肥胖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和进展
肥胖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和进展肥胖症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
肥胖症以超过正常体重为主要特征,通常由于摄入过多的高能量饮食或者缺乏身体活动而引起。
肥胖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治疗方法也非常多样化。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肥胖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中西医治疗肥胖症1.1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肥胖是由于“湿热谷盛”、“气滞胃脘”、“气郁血瘀”等诸多因素引起。
因此,中医治疗肥胖的目标是通过“通调气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减少体重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中医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汤剂、推拿按摩等。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身体穴位来调整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功能,以达到减少体重的效果。
中药汤剂则通过清热利湿、消除湿气、降脂降压等手段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腹部器官的功能来改善体内代谢。
1.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肥胖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一些药物来抑制食欲、降低脂肪吸收等,其缺点是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并且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限制食物的摄入、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
目前主要有胃肠分流术、胃缩小手术等方法,但是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有较大影响,手术后需要严格的恢复期和调整期。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症是一种将中医和西医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治疗的方式。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利用中西医的各自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单一治疗方法存在的缺点,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治疗效果。
2.1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中药配合减肥药物治疗:利用中药的疏通脏腑、祛湿利水的功效,结合减肥药物去除过多的脂肪及水分,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
(2)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药可以辅助针灸治疗,增强针灸疗法的效果。
(3)中药配合饮食调理:结合中药的功能对饮食进行调理,达到减少能量摄入的目的。
(4)减肥手术后中西医调理:针对手术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采取中药治疗方法对症治疗。
肥胖症治疗新进展研究
肥胖症治疗新进展研究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身体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
除了对外表造成影响外,肥胖症还会增加患者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其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和发展。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患者的体重并降低相关的慢性病风险。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酮酸盐、磺脲类利尿药、氟哌利多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减轻患者的体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头痛、恶心、便秘等。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肥胖症时应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严重肥胖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减少或改变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来减轻体重。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胃切除术、胃束带术、胃十二指肠球部空肠吻合术等。
这些手术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代谢情况和相关慢性病风险。
但手术并非所有肥胖症患者都适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三、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和发展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科学家们还在寻找肥胖症的新型治疗方法。
一个新的治疗方式包括利用好莱坞明星的方法来治疗肥胖症。
据报道,好莱坞明星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冷冻疗法”。
这种疗法可以通过在皮肤下注射低温药物,在体内形成冷凝物,使脂肪细胞破裂,并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自然吸收。
这种疗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但研究人员对其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
还有一个新型治疗方法是环境调节。
研究发现,环境对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药物、荷尔蒙不平衡、少数人群的基因缺陷以及高热量饮食不良习惯等都是肥胖症的发病因素。
因此,适当调整环境因素可能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正在研究中的环境治疗方法包括热量密度控制饮食、改变食品广告和产品标签以及增加运动环境等。
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
汇报人:日期:•肥胖症概述•基层诊疗流程•药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方案目•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基层医生培训与能力建设录01肥胖症概述肥胖症定义肥胖症分类定义与分类肥胖症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流行病学与危害危害全球流行趋势诊断标准诊断流程诊断标准与流程02基层诊疗流程身体状况评估合并症评估分类030201初步评估与分类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行为疗法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选择制定药物治疗计划,包括药物剂量、使用时间等。
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选择对于重度肥胖或减肥药物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包括体重减轻程度、生活质量等。
手术治疗03药物治疗方案非处方药处方药非处方药与处方药0102药物选择与调整常见副作用如腹泻、口干、头晕等,需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是否继续用药。
注意事项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04手术治疗方案适应症BMI≥32.5且存在至少一个与肥胖相关的严重合并症;BMI≥27.5且存在至少两个与肥胖相关的合并症;禁忌症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存在严重精神障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无法耐受手术或麻醉。
手术类型与流程手术后护理与随访护理随访05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营养教育运动指导生活方式调整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激励与保持动力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辅导与支持1 2 3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医生与专业人士的指导家庭与社会支持06基层医生培训与能力建设培训内容与方法01020304肥胖症基础知识肥胖症诊疗技能实践操作技巧患者管理与随访能力评估与提升目标01020304持续教育与实践WATCHING。
肥胖症研究现状分析
手术治疗肥胖症的适应症
• 胃肠短路手术:适用于BMI≥40或BMI≥35且伴有严重并发症的肥胖者
• 脂肪抽吸术:适用于局部脂肪堆积的肥胖者
生活方式干预在肥胖症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在肥胖症治疗中的效果
• 膳食调整: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膳食
02
肥胖症的全球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球肥胖症发病率及其地理分布
全球肥胖症发病率
• 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 2017年:全球肥胖人数超过6亿
• 预测:到2025年,全球肥胖人数将达到10亿
地理分布特点
• 发达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较高
• 发展中国家肥胖症发病率上升较快
• 城市肥胖症发病率高于农村
• 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肥胖症状
•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并发症风险
• 长期坚持,效果稳定,复发率低
05
肥胖症的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肥胖症的一级预防策略及其实施
一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策略的实施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
• 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宣传肥胖症预防知识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肥胖症研究现状分析
01
肥胖症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肥胖症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
01
肥胖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 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为特征
• 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肥胖症的成因
•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导致肥胖风险增加
• 环境因素:饮食、运动等环境因素影响肥胖发生
最新:儿童肥胖症的诊治与管理
最新:儿童肥胖症的诊治与筐理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问题成为了全球的健康问题,因为宫大大增加了罹患真他疾病的冈险,比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LFD L高血压、心肌模死、卒中、痴呆、青关节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以及癌症等,从而导致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的下降。
而且肥胖呈现低龄化,儿童肥胖问题亦不容忽视。
基层医生在临床中面对儿童期肥胖群体,可以开展综合筐理与治疗。
一、流行病学快速经济发展平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导致肥胖人群的大量增加。
研究表明,全球5~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从1975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8%以上[1 ].. 2015-2016年,美国学龄前儿童(2~5岁L 学龄儿童(6~11岁)和青少年(12~19岁)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3.7%、18.7%、20.6%[ 2]..对于儿童肥胖,我国使用采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和年龄别体重指数(BMI)值参考标准的第95百分位数值为肥胖临界值全国儿童与青少年人群的肥胖患病率在不断增加,以上海为例,与1985年相比,2014年上海市7~18岁男生超重检出率增加了11傲19.3%比1.7%),肥胖检出率增加了29倍(11.7%比0.4%),平均增长率为12.3%;上海市7~18岁女生肥胖检出率增加了31倍(6.4%比0.2%), 平均增长率为12.7%[ 3]..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导致肥胖的病理生理基础。
造成儿童肥胖的因素较多,具体病因、致病机制复杂多样。
根据病因分类,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
95%的儿童肥胖为单纯性肥胖,内因为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增加,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发病机制上主要与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5%的肥胖为继发性肥胖,也称为症状性肥胖,与药物、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遗传综合征有关,伴有体脂分布异常、肢体或智力异常。
肥胖症诊疗规范2023版
肥胖症诊疗规范2023版肥胖症(obesity)是一组常见的、古老的代谢性疾病。
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
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肥胖症的实质是体内脂肪绝对量增加。
评估肥胖的方法很多,但较简便且最常用的方法为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D,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2(ιn2)。
据BM1.评估肥胖,国外诊断标准为:25-<30为过重,230为肥胖,240为极度肥胖。
考虑到国人的种属及形体,其诊断标准应较其稍低,大致为:24-V28为过重,M28为肥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
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则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是肥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疾病(如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危险因子。
【分类】按发病机制及病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一)单纯性肥胖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
根据发病年龄及脂肪组织病理又可分二型:1 .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其特点为:①有肥胖家族史;②自幼肥胖,一般从出生后半岁左右起由于营养过度而肥胖直至成年;③呈全身性分布,脂肪细胞呈增生肥大;④限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较不敏感。
2 .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其特点为:①起病于20-25,岁,由于营养过度及遗传因素而肥胖;②以四肢肥胖为主,脂肪细胞单纯肥大而无明显增生;③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胰岛素的敏感性经治疗可恢复正常。
(〜)继发性肥胖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有下列七组:1 .下丘脑病多种原因引起的下丘脑综合征包括炎症后遗症、创伤、肿瘤、肉芽肿等均可引起肥胖症。
2 .垂体病见于轻型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垂体瘤(尤其是嫌色细胞瘤)、空蝶鞍综合征。
肥胖症
肥胖症著者:努尔比亚·西里甫摘要: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慢性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容易被忽视,但发病率却在急剧上升的一种疾病。
除人类外,许多宠物也会患肥胖症。
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储藏脂肪过多,以至于健康受到影响。
关键词:病因,症状体征,检查化验,鉴别诊断,饮食保健,疾病预防,治疗用药,药物治疗进展发病原因1.内因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
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
Vanllallie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2)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
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
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
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
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
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
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
肥胖症用药策略进展
肥胖症用药策略进展一、概述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
体重增加,是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肥胖症与多种疾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极为重要。
二、临床表现(1)肥胖症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女性较为多见。
一般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过少或者不足等情况;患者常有肥胖症家族史。
(2)轻度的肥胖症多无明显症状;中、重度的肥胖症患者可出现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及焦虑、忧郁等症状。
(3)伴发病或并发症:临床上,肥胖、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统称为代谢综合征。
目前认为与胰岛素的抵抗相关;同时,肥胖症还可伴发或并发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痛风、骨关节炎、胆囊疾病、生殖功能降低及某些恶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等)的发病率增高三、诊断要点(一)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和体内脂肪分布1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反映身体的肥胖程度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BMI(kg∕m2)二体重(kg)/[身高(m)]22.理想体重(idea1bodyweight,IBW)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指标之一。
IBW(kg)二身高(cm)-105或=[身高(cm)-100]×0.9(男性)或0.85(女性)3.腰围或腰/臀比(waist/hipratio,W/H)可反映体内脂肪分布情况。
让患者取直立体位,腰围测量是在腰部肋下缘与骼骨上缘间中点水平,臀围测量是在耻骨联合水平测量臀部最大周径。
4.CT或MR1估计或计算皮下的脂肪厚度或内脏的脂肪量,作为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之一,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5.其他如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量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建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我国成人BMΠ8.5~23.9为正常范围,<18.5为体重过低,224为超重,228为肥胖;男性腰围290cni、女性腰围280Cm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ppt
16
医学ppt
17
Treatment options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BMI and other
risk factors in Asian populations
BMI 23-25 kg/m 2 : No additional risk Increased WC †
分类
BMI
相关疾病危险
腰围
< 90/80 ≥ 90/80
体重过低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前期 I度肥胖 II度肥胖
<18.5 低(但其他疾病
危险性增加)
18.5-22.9 平均水平
≥23
23-24.9
增加
25-29.9 中度增加
≥30
严重增加
平均水平 增高
医和体力活动以及日常活动和 思想的改变 采取措施纠正摄食过多和体力活动的 减少
KEY:
† Waist circ u m f e rence > 90 cm (men), > 80 cm (women)
*Specific therapies relating to the risk factor or condition (DM, CHD, HT, HL) may be necessary N O T E : If two or more diseases present eg. hyp医er学tepnpstion, then an anti-obesity drug may be u18sed.
Diet Activity Drug
√
√
×
√
√
×
VLCD
Surgery
DM / CHD / HT / HL * √ BMI 25-30 kg/m 2 :
√
√
No additional risk
√
√
√(consider)
Increased WC
√
√
√(consider)
DM/CHD/HT/HL
√
BMI > 30 kg/m 2 :
不同人群中与特定腰围相关的疾病危险性不同
南亚体脂趋于向心性分布 与欧洲数据相比,在同一BMI水平,躯干部的 皮褶较厚,平均腰臀比显著增高 亚洲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发生在BMI较低 和腰围较小的人群 建议男>90cm 女>80cm,有待修订
医学ppt
11
肥胖和超重的患病或发生率急速上升
某些太平洋岛国,城市肥胖的患病率 女性56-74% 男性44-57%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李剑
医学ppt
1
肥胖症的定义
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 重20%以上,而不是指实际体 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医学ppt
2
病因
单纯性: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 疾病的肥胖症
继发性:皮质醇增多症、POCS、胰 岛素瘤、下丘脑性肥胖、甲 减、肥胖性生殖无能症、性 腺功能低下等
中国1982-1992年间 城市超重人口:9.7%→14.9% 农村超重人口:6.8%→8.4%
医学ppt
12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 中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型糖 尿病、痛风、骨关节疾病、POCS、 生殖功能降低、某些癌症等有关
医学ppt
13
WHO成人BMI标准、腰围及相关疾病危险
分类
BMI
体重过低
<18.5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前期 I度肥胖 II度肥胖 Ⅲ度肥胖
18.5-24.9 ≥25
25-29.9 30-34.5 35-39.5 ≥25
相关疾病危险
低(但其他疾病危险性增加) 平均水平
增加 中度增加 严重增加 极为严重增加
医学ppt
14
亚洲成人BMI标准、腰围及相关疾病危险
背景的影响
医学ppt
6
▪ 在BMI较低时肥胖相关性疾病
的发生率即可增高
一些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BMI>25时 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新加坡、香港及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研究: BMI>23时与肥胖相关性疾病,如2型糖尿 病与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显著上升
低于WHO定义欧洲地区发病率增加的BMI的切点
医学ppt
医学ppt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 精神神经因素:下丘脑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 -内啡肽 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医学ppt
4
亚太地区肥胖流行病学特点
亚太地区肥胖的患病率较低而超重的发生率较高 超重: 美国 65% 加拿大70% 肥胖: 美国 45% 加拿大30%
医学ppt
医学ppt
19
医学ppt
20
Principles of nutrition related to obesity
* Food selec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available foods which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
7
定义肥胖的切点主要根据
1. 由参照人群得到的统计数据
2. 或随体脂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
故推荐在亚太地区超重与肥胖的切点应 低于欧美等国家
医学ppt
8
香港男性
医学ppt
9
香港女性
医学ppt
10
同一BMI水平,亚洲人倾向于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腰围,欧洲人群,1998 WHO) 男>94cm 女>80cm
肥胖的饮食治疗
许多国家都有基于本国经验和数据的膳食指南
在一些亚洲国家,膳食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多,而蛋白 质少
措施:
通过减少高度精细的碳水化合物,用粗碳水化合物替代, 并降低脂肪的摄入来减少总热量摄入
教育患者控制饮食和健康的摄食习惯。膳食治疗的关键 在指导患者改变其膳食而限制热量摄入
可以使用非营养性甜味剂,而脂肪的替代品-Olestra并 不多见,目前不推荐
√
√
No additional risk
√
√
√(consider) √(consider) √(consider)
Increased WC
√
√
√(consider) √(consider) √(consider)
DM/CHD/HT/HL √( intensive) √( intensive) √
√(consider) √(consider)
5
韩国 (1995年WHO标准) 超重:20.5% 肥胖:1.5%
日本(1990-1994国家营养普查) 超重:男性 24.3% 女性 20.2% 肥胖:<1.5%
我国(1998年中年人口的调查) 各地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存在极大的差异
北方>南方 城市>农村 严重地区 超重:>50% 大多数地区 肥胖:<10% 太平洋岛国人群体形健壮,BMI较高 ◆肥胖与超重的患病率受地区、种族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