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头索动物门解析

合集下载

半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 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

半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 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
4.肛后尾(post-anal tail):尾在肛门后方。肛 后尾在所有的脊索动物中出现,至少在胚胎期(如 人类)出现。
以上的前3个特征是脊索动物的主要3大特征(图) 此外的肛后尾及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胚胎期原肠胚的发育类型为 原口;分节的肌节,附着在不分节的躯干上等特征 为脊索动物的次要特征。
三。分类
1。羽鳃纲(Class Pterobranchiata) 小型(小于 8mm),通常群体生活于分泌的管中,肠道为“U” 形。无鳃裂或有两对鳃裂。代表动物有杆壁虫和
头盘虫。
2。肠鳃纲(Class Enteropneusta) 固着生活。有 多个鳃裂。代表动物为柱头虫。
四。进化地位
1。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 中空的背神经索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 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它们可能是 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主要证据为:
•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 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 型化”发展。同时,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能使动 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 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
Hale Waihona Puke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 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
•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 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半索或隐索动物名称由此而
二。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1.生物体类型
体呈蠕虫状,或固着生活,后口式发育。半索动 物曾经被分在脊索动物门中,也曾被视为无脊椎的 脊索动物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和脊 索动物相似,它有由背部上皮发生而来且中空的背 神经索。但现在认为其口索与脊索不是同源器官, 因此将其从脊索动物中分出,独立为半索动物。

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Adelochorda),是一个种类很少的小门(约90种)均为海产,生活于海水中或泥质沉积物中。

典型的种类如柱头虫(Balanoglossus)。

一.本门主要特征:⒈具有背神经索,其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⒉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⒊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半索或隐索动物名称由此而来)。

二.结构和功能的适应1.生物体类型体呈蠕虫状,或固着生活,后口式发育。

半索动物曾经被分在脊索动物门中,也曾被视为无脊椎的脊索动物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和脊索动物相似,它有由背部上皮发生而来且中空的背神经索。

但现在认为其口索与脊索不是同源器官,因此将其从脊索动物中分出,独立为半索动物。

2.身体结构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

身体不分节,只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图)。

通常咽上有鳃裂。

身体分为前体、中体和后体,每部分都有分隔的体腔(参考触手冠动物)。

躯干部细长,前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生殖翼)。

肛门在躯干部末端。

3.取食羽鳃类用触手冠样器官滤食,肠鳃类取食沉积物,通过鳃裂排除剩余的废物。

4.运动羽鳃类固着生活,而肠鳃类则穴居生活。

5.骨骼羽鳃类在咽的前部盲囊腹面有一棒状物,能够变硬,过去称为口索,曾经被认为是脊索的同源器官。

6.呼吸和循环系统气体交换可以通过鳃裂完成(由于纤毛作用,水由口进入咽,经咽裂、鳃囊及鳃孔流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气体交换),其下有血管分布集中的区域,还可以通过体表完成。

循环系统有可收缩的背血管和腹血管,之间以开放的血窦相连,因此,在循环方式上属于开放式循环。

前体有可搏动的“心脏”驱动血液循环。

7.深透压调节和排泄含氮废物通过体表扩散排泄。

8.动作协调神经系统原始而特殊,身体表皮细胞基部的一层神经纤维网分别在背中线和腹中线加厚形成神经索,两神经索在躯干的前端相连形成一神经环再和位于表皮下的神经网相连。

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
3. 两栖纲——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水 中繁殖。
4. 爬行纲——肺呼吸,陆地繁殖。 5. 鸟纲——肺呼吸,陆地繁殖,有羽,适宜
飞行。 6. 哺乳纲——肺呼吸,陆地繁殖,有毛发。
第十三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概况: ( 1 ) 水 栖 , 营 寄 生 或 半 寄 生生活; (2)脊椎动物中最原始、 最特殊的动物。
一、尾索动物亚门——特征
1.单体或群体的海产动物,脊索位于尾部或幼体尾 部。体外有被囊,故亦称被囊动物。
2.少数种类终生营自由生活,大多数种类只在幼体 营自由生活,成体营固着生活,脊索随成体退化。
3.多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直接或间接发育。有的 能进行出芽生殖,或世代交替。
蓝 海 鞘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一、外形 1. 身体细长如鳗,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有奇鳍,
无偶鳍。 2. 无上下颌,口漏斗状,是一个不能启闭的口吸
盘——无颌类、圆口类。 3. 鼻孔单个,位于头部背面的中线上——单鼻类。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二、皮肤: 裸露无鳞、多黏液。有侧线。 三、骨骼 1. 由软骨组成。 2. 脊索终生存在。 3. 脊椎雏形:由神经管两旁的许多
半索动物门
一、基本状况:
在动物进化史上,半索动物有着独 特的地位。
半索动物全部海产,约近百种,包 括体呈蠕虫形的肠鰓纲和形似苔藓 植物的羽鰓纲,营掘土或固着生活。
二、代表动物(柱头虫)及主要特征:
1. 柱头虫的身体由吻、领和躯干组成。栖息于浅海海 底沙中,掘穴生活。雌雄异体。体外受精,间接发 育。
尿殖孔。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九、神经: 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原始的
五部脑。 十、生殖: 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繁殖季

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头索动物门(分析“动物”文档)共103张PPT

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头索动物门(分析“动物”文档)共103张PPT

脊椎动物亚门:又称有头类
无颌类
有颌类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不具羊膜;鳃呼 吸
羊膜类:个体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不用 鳃呼吸,在胚胎时期有胎(羊)膜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
海鞘(Ascidia)、柄海鞘(Styela)等约 2000多种单体或群体生活的海产动物。体 形由肉眼刚能看出到身体直径达30cm,具 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体制结构。少数种类 终生营自由游泳生活,大多数种类只在幼 体期营自由游泳生活,尾部有脊索的结构 (故称为尾索动物),经过变态发育为成 体后,即营固着的生活方式,尾部连同其 中的脊索随即消失。
2.消化和呼吸
从前往后纵贯于领和躯干末端之间的一条直 管。口位于吻、领的腹面交界处,口腔背壁 向前突出一个短盲管至吻腔基部,盲管的腹 侧有胶质吻骨(proboscis skeleton),但尚 无坚硬结构,因此过去曾被视作雏形脊索而 称为口索(stomochord),
也有人认为短育管可能是脊椎动物脑垂体前 叶的前身。由于口索形甚短小,所以把具有 这一结构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
围鳃腔在发生上,是由身体表面陷入内部的空腔,因此围鳃腔的衬里,来自外胚层(参见文昌鱼围鳃腔的形成,23页)。
肌肉大部分集中在背部,不似无脊椎动物的皮肤肌肉囊那样均匀的分布。
Hey who are you?
incurrent siphon
excurrent siphon
gill slits
anus
菊 海 鞘
瘤海鞘
玻 璃 海 鞘
乳突皮海鞘
长条海鞘
Urochordata
I am a tunicates and U.. U..?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棘皮-半索-脊索动物门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棘皮-半索-脊索动物门

适应辐射
分类相近的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 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演变在形态结构上 发生显著变异,这种现象称之适应辐射。
思考题
1. 2. 3.
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及其依据是什么?
何谓口索、半索动物、适应辐射?
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
脊索动物门
最高等动物门类!
本章知识框架及重点 三大基本特征 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
海参,有人称之为“海人参”,因补益作用类似 人参而得名。全世界海参共有数十种之多,我国 有 20 多种,其中以梅花参和刺参为世界上最名贵 的品种。补肾益精,养血润燥。主治肾精亏虚, 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腰酸乏力等;阴血亏虚, 形体消瘦,潮热咳嗽,咯血,消渴,大便秘等。
小知识:
海参的年龄鉴别;野生和人工养殖参的鉴别;海参的捕捞和加工。
附门:其他无脊椎后口动物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毛颚动物门

海洋中浮游生活的小型无脊椎后口动物,它
们分布广,数量大。虽然总共只有50种左右, 但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甲壳类、 多毛类、小型鱼类都是毛颚动物的食物,而 它们本身也是其他海洋鱼类和其他动物的食 物。

反口面
骨板
步带沟
口面
海 星 的 摄 食



体腔和水管系 体腔发达,形成水管系统(步管系统) --管足的一端,将水压入管足中. 帖窦曼氏体--环管上产生变形细胞的地方. 波氏囊--储水地方,调节水压
生殖发育 雌雄异体,精卵在 海水中受精 ,各腕 内均有一对生殖腺, 后接一短的生殖导 管,开口于反口面 腕基部。 有强的再生能力 , 有的种类能进行无 性繁殖。

动物学半索动物门详细总结--期末必备

动物学半索动物门详细总结--期末必备
3.鳃裂
定义: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于间接的与体外相同,称鳃裂
发生:胚胎咽部内胚层向外突出形成咽囊,对应外胚层形成咽沟向内凹陷,穿透中胚层并打通形成裂缝状结构
存在:水生动物的鳃裂终身存在发达
陆栖脊索动物在胚胎,幼体(蝌蚪)存在,成体完全消失
消化系统
无胃的分化
口腔后面为咽,咽分背腹两部分
(背面为食管,腹面为呼吸管—呼吸管的入口处有缘膜,进食时堵住呼吸管)
口位于口漏斗深处(吸附);角质齿(磨破鱼体)损伤脱落后可再生;口内特殊腺体—抗凝血
没有胃的分化,没有胰的分化;有肝的分化
食管接通肠(肠内有螺旋瓣和粘膜皱—增加肠的吸收面积)
循环系统
出现心脏=静脉窦+心房+心室;无肾门静脉(鱼类肝门静脉+肾门静脉)
呼吸系统—鳃囊—囊鳃类
神经系统
脑分为5部:大脑(古脑皮—嗅脑发达)+中脑(视叶)+间脑+小脑+延脑
脑神经:10对
感官
嗅觉:单鼻孔—单鼻类;听觉:内耳—感觉平衡;侧线
生殖系统:
七鳃鳗—雌雄异体,一对肾(输尿管导入泄殖窦,再通过泄殖孔导出体外);盲鳗—雌雄同体
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体外受精
寄生和半寄生(口+呼吸)
身体结构和发育特点是脊索动物起源和演化的有力证据
圆口纲
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没有上下颌—无颌类
主要包括七鳃鳗和盲鳗2类
外型
体鳗形,分头,躯干,尾3部分
皮肤光滑无鳞,富有粘液腺

无主动捕食的上下颌—无颌类
头侧有眼,头顶部两眼间有一管状单鼻孔—单鼻类
鼻孔后方皮下为松果眼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

一、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是一个种类很少的小门,分为二个纲:肠鳃纲(如柱头虫)和羽鳃纲(如头盘虫和杆壁虫)。

由于它们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但又有鳃裂及中空的神经,类似于脊索动物。

所以,认为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二、主要结构特征1、体型•典型的种类如柱头虫,身体蠕虫状,多穴居在泥沙中,•分布在浅海和潮间带,体长2~250 cm;•身体可分为吻、领、躯干3部分;•吻和领都有发达的肌内,吻能缩入领内,依赖于吻部和领部的伸缩、柱头虫能在泥沙中掘穴和运动身体。

•躯干部细长,前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称为生殖翼。

肛门在躯干部未端。

•动物学上,将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半索动物门羽鳃纲的动物(如杆壁虫),由于营海底固着的群体生活,形态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该纲动物体形小,有腕和触手,吻部退化,外形上像苔鲜虫。

二、体壁•体壁层由上皮层和肌肉层构成。

上皮层由表皮细胞、腺细胞和神经细胞等组成,吻部的上皮着生纤毛,为纤毛上皮。

•上皮下为肌肉层,包括环肌层和纵肌层;领部肌肉层更发达,分别由领圈外肌,领圈内肌和领部纵肌组成,躯干部为纵肌层。

三、体腔•体腔包括一个吻体腔、成对的领体腔和成对的躯干体腔,体腔之间有隔膜隔开。

四、鳃裂•柱头虫躯干部前端,背中线两侧各有一行成对(7-700)外鳃裂,其内部为鳃囊或咽囊,鳃囊中有若干对“U”形的内鳃裂。

内鳃裂与外鳃裂一一相对应。

五、中空的领神经索•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原始而又特殊:身体头部表皮细胞的基部的一层神经纤维网,或称表皮神经丛,分别在背中线和腹中线处加厚形成背、腹神经索,两神经索在躯干的前端相连成一神经环,背中神经索在领内形成领索,可能为动物的神经中枢。

五、中空的领神经索•特别的是:领索是中空的,而且位于体腔内,这种中空的神经索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神经管。

脊(索)椎动物门分类

脊(索)椎动物门分类

脊(索)椎动物门特征:一、有脊索(低等终生存在,高等成体为脊柱取代);二、背神经管;三、鳃裂(水生终生留,陆生只在胚胎期)现分为三亚门:(半索动物亚门作为无脊动物,如柱头虫)尾索、头索(又原索,因无明显头部又称无头类)、脊椎。

尾索亚门(生活在海中):如海鞘(仅有简单肌肉囊能作蠕动收缩心脏,无瓣膜,无动静脉之分;无固定排泄器官,肠部有分散小肾囊)。

现有三纲:尾海鞘、海鞘(单、双、光海鞘目)、樽海鞘纲。

头索亚门(脊索伸到前端,最接近脊椎):如文昌鱼(分肾管数十对,分动静脉无心脏,有脑、脊髓、脑及脊神经构成神经系统;有肝)。

现只一科即鳃口或文昌鱼科(分鳃口或文昌鱼属、非对称或偏文昌鱼属。

前者生殖腺和腹褶左右对称。

)脊椎动物特征:还有一、内骨骼出现(是身体内活组织,可随身体而长大故身体长大不受限制,具脊柱、头骨、上下颌出现,口器更加发达);二、运动器官出现(对鳍或附肢);三、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以联系体内外,适应力增强,同时它需要完善骨骼保护);四、心脏(血液循环加速);五、肾脏(能够有效排除代谢产物)。

现有六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圆口纲:(无颌类)有两目:七鳃鳗目与盲鳗目,共几十种(前有一科数十种,后者二科约十几种)。

如七鳃鳗:寄生性,无鳞皮滑,分头、躯干与尾,骨骼由软骨和结缔组织、脊索、髓弧、颅骨和背鳍与鳍,肌肉除头部较复杂外皆由规则排列肌节组成(原始),消化系统已经形成独立系统(有不显著的胃),心脏分一心耳一心室(有瓣),脑成直线状,小脑不发达,大脑较嗅叶要小,有嗅觉鼻孔一个、听觉内耳,也有中肾。

盲鳗:多个结构退化,活在海中,钻入鱼体内仅留皮骨。

鱼纲:用鳃呼吸,典型水栖,有上下颌,一般有成对偶鳍、发达的尾部,能积极寻捕食物。

1、体型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

2、鳍的尾型:圆尾、多尾、正尾;3、皮肤分表皮、真皮前者薄且滑真表或真皮内有鳞:盾鳞、硬鳞、圆鳞;4、多有鳔5、有胃肠的分化,明显的胰腺6、血液单循环7、脊椎代替脊索、有肋骨;8、有中肾或已有肾脏一对简单分为软骨类和硬骨类,前者有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后者有总鳍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亚纲:软骨类(鳃隔都很发达,为盾鳞):(1)板鳃亚纲仅鲨目。

半索动物门(好)

半索动物门(好)
第二节 半索动物的分类
2012-1-29 半索动物 18
头盘虫( 头盘虫(Cephalodiscus dodecalophus): ): 2-3mm,群栖于 , 公共管壳内, 公共管壳内,彼此独 立生活。身体分为吻, 立生活。身体分为吻, 躯干。 领,躯干。领背面具 腕状突起,附生5-9 腕状突起,附生 对羽状触手。 对羽状触手。神经不 形成管状,也无空隙。 形成管状,也无空隙。 鳃裂一对。 鳃裂一对。
第三节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2012-1-29 半索动物 24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适应辐射: 适应辐射:
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 分别适应各种生 凡是 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 各种生 分类地位很近 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 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 活环境 , 经长期演变终于在 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 差 异 的 现 象 , 特 称 为 适 应 辐 射 ( adaptive radiation) radiation)。
(二)生活习性
在浅海沙滩中运动和 挖掘U型隧道并藏身。 挖掘U型隧道并藏身。
第一节 代表动物(柱头虫)及其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柱头虫)
2012-1-29 半索动物 7
二、主要特征
具背神经索 咽鳃裂 口索
第一节 代表动物(柱头虫)及其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柱头虫)
2012-1-29 半索动物 8
领腔
第一节 代表动物(柱头虫)及其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柱头虫)
2012-1-29 半索动物 16
第二节 半索动物的分类
半索动物的分类
半索动物通常分3个纲, 半索动物通常分3个纲, 1.肠鳃纲(Enteropneusta),如:柱头虫。 1.肠鳃纲(Enteropneusta) 柱头虫。 肠鳃纲 2.羽鳃纲(Pterobranchia),如:头盘虫、杆 ),如 头盘虫、 2.羽鳃纲(Pterobranchia), 羽鳃纲 壁虫。 壁虫。 3.浮球纲。(Planctosphaeroidea 3.浮球纲。(Planctosphaeroidea)浮球纲仅 浮球纲。(Planctosphaeroidea) 发现幼虫而未发现成体。 发现幼虫而未发现成体。

13--半索动物门

13--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 但又有鳃裂及中空的神经, 似,但又有鳃裂及中空的神经,类似于 脊索动物。从胚胎发育和具有腮裂来看, 脊索动物。从胚胎发育和具有腮裂来看, 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亲缘关系。 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亲缘关系。 过去一直认为半索动物的口索就是 脊索,有鳃裂, 脊索,有鳃裂,认为是脊索动物门的一 类。近年对半索动物的组织与胚胎的研 究,表明口索与脊索既不同功、又不同 表明口索与脊索既不同功、 同时还有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源。同时还有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因此现多将半索动物列为无脊推动物中 的一个门。 的一个门。
•体腔包括一个吻体腔、成对的领体腔和成对的躯 体腔包括一个吻体腔、 体腔包括一个吻体腔 干体腔, 个部分间有隔膜 个部分间有隔膜。 干体腔,3个部分间有隔膜。躯干部前端两侧有内 部鳃裂的鳃裂孔,咽壁有鳃裂。躯干部细长, 部鳃裂的鳃裂孔,咽壁有鳃裂。躯干部细长,前 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 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称为 生殖翼。肛门在躯干部未端。 生殖翼。肛门在躯干部未端。
第二节 系统发生
鉴于与棘皮动物的相似性, 鉴于与棘皮动物的相似性,大都认为该门与棘皮 动物共祖先。 动物共祖先。是由自由生活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表现在: 的。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表现在: 1、都是后口动物,中胚层都是以原肠法由原肠 、都是后口动物, 凸出而成; 凸出而成; 2、肠鳃纲柱头虫的幼虫和海参的幼虫的短腕幼 虫相似。 虫相似。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经过辐 射卵裂,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 射卵裂,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再经肠腔 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也有前、 法形成中层和体腔,也有前、中、后三 分体腔。幼虫与海星的双羽幼虫相似, 分体腔。幼虫与海星的双羽幼虫相似,称 为柱头幼虫, 为柱头幼虫,游泳数日或数周后沉人水底 变态为成虫。 变态为成虫。有的种类以长有纤毛的原肠 胚形式自由生活,然后直接发育为成体。 胚形式自由生活,然后直接发育为成体。 发育过程类似于棘皮动物。 发育过程类似于棘皮动物。

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
功能不明!很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器官。 功能不明!很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器官。
第二节 代表动物——柱头虫
◆蠕虫状。 ◆栖息于浅海泥沙中。 ◆分为吻,领,躯干三部分 ◆吻部在充水时变得强直而 有力故名。
第三节 主要类群
• 肠鳃类----- 柱头虫、鳃裂和消化道相通、 似蚯蚓、体较大、自由生活。
青岛有见。
• 羽鳃类 -----头盘虫、领背部有腕状突起、 似苔藓虫、体较小、固着生活。
我国有。 我国有。
白发魔石-头盘虫 白发魔石 头盘虫
这就是“魔石”上的一头“白发” 这就是“魔石”上的一头“白发”
适应辐射
分类相近的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 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演变在形态结构上 发生显著变异,这种现象称之适应辐射。
思考题
1. 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及其依据是什么? 2. 何谓口索、半索动物、适应辐射? 3. 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半索动物门ຫໍສະໝຸດ 后口动物 无真正的脊索 介于非脊索和脊索之间的过渡类型
• 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 • 种类很少,约50种。 • 全部海产。
第一节 门的主要特征
1. 有咽鳃裂 2. 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中空的神经管) 3. 具有口索(不是脊索!)
高等动物的神经管是空的
口索
由内胚层演变而来,与脊索相像, 由内胚层演变而来,与脊索相像, 并始自口腔直至吻腔基部的一条短盲 管故称做口索。因其较脊索短小, 管故称做口索。因其较脊索短小,所 以将具有口索的动物称为 以将具有口索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 口索

第七章 半索动物门

第七章  半索动物门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根据脊索的性质,现存的脊索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尾索动
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 动物亚门是低等脊索动物,总称为原索动物。
• 一.尾索动物亚门 (一).主要特征 1. 除少数的种类外,成体一般无脊索,但幼体的尾部有脊索 的存在,故明尾索动物。 2.成体呈囊状,体外被覆被囊,又称被囊动物。 3.成体无背神经管,开管式循环,血流方向不定,血液无色。 4.多数雌雄同体,以出芽生殖方式繁殖群体,也有有性生殖 和世代交替。 (二).代表动物—海鞘 成体似一把水壶,壶底的基部固着于岩石、海藻、 贝壳、船底等处。游离端的壶口处为入水管口,壶嘴 处为出水管口。有出水管一面为背面。身体表面有一 层粗糙的皮囊,是外套膜分泌的被囊素形成的,类似 于植物纤维素。(略)
• 1.根据有无明显的头部
• 无头类: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
• 有头类:脊椎动物
• 2.根据有无上、下颌
• 无颌类:圆口纲
• 颌口类: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 3.在胚胎发育中有无羊膜出现
• 无羊膜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
• 羊膜类: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 4.根据体温是否恒定
• 变温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

柱头虫在生物界的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由于其口索被认为是
原始的脊索,加上有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所以半索动物曾被列为脊索动物
门中。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口索并不是脊索,而是一种内分泌器官。此外,
半索动物还有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 如有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肛门位于身体的末端等。

所以,半索动物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动物学2

动物学2
动物学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半索动物:是体腔动物的一门,属新口动物,真体腔类,具肠体腔干。
2.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3.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是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
21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2齿式: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的式子。例如猪为:3.1.4.3/3.1.4.3
23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24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尾索、头索和脊椎三个亚门。
4、动物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5、鱼类的基本特征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和鳗型四种。
6、真皮鳞是鱼类所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和发生的不同,可分为圆鳞、栉鳞和硬鳞三种类型鳞。
7、鱼类的尾鳍分为原尾型、正尾型和歪尾型三种基本尾型。
19、哺乳动物的牙齿为槽生齿,齿形有分化,分化为门(切)牙、犬(尖)牙、前臼牙和臼牙。
20、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为膈肌和咀嚼肌。
21、反刍动物的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22、鸟类的羽毛类型有正羽、绒羽和纤羽。
23、鸟类皮肤干燥,缺少腺体,其唯一的皮肤腺为尾脂腺,有保护羽毛不变和防水的作用。
47、肝片吸虫的中间寄主是椎实螺。(√)
48、蛙蟾冬眠时不吃不喝也不呼吸。(×)
49、企鹅的龙骨突不发达。(×)

第十节半索动物门ppt课件

第十节半索动物门ppt课件

就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把半索类作为无脊索 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门较为合适。半索动物和棘皮 动物的亲缘更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 先分支进化而成。根据是:
1.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2.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3.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如短腕幼 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体腔:吻腔(1个、可充水钻洞), 领腔(1对),躯干腔(1对)。
5.循环和排泄
循环:开管式,由背血管(血液向前流动)、腹 血管(往后流)和血窦组成。循环方式类似蚯 蚓。背血管→静脉窦(吻腔基部) →中央窦→ 心囊搏动→注入血管球→ 4条血管,2条→吻部, 另2条后行,在领部腹面汇合成腹血管,输送血 液到身体各部。
三、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有人认为:半索动物应列入脊索动物门。因为半 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与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基本符 合。(1)口索-脊索;(2)背神经索前有腔隙 -背神经管;(3)有咽鳃裂。当然,是脊索动物 中最原始的一群。
有人则认为:把口索看成是与脊索相当的构造, 还欠说服力,半索动物却具有一些非脊索动物的 结构,例如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肛门位于身 体末端等等。
1.外形
2.消化系统
口(吻领交界处腹面) →口腔(背面向前有口索) →咽(背7-700对外鳃裂) →肠管→肛门(体末端)。 消化腺主要是肝盲囊。
3.呼吸器官
呼吸:水→口→内鳃裂→气体交换→外鳃裂→体外。
4.体壁和体腔
体壁:表皮层(富含多种腺体、神 经细胞)→肌肉层(环肌、纵肌、 结缔组织合成平滑肌层) →体腔 膜
排泄:血管球(滤过代谢废物) →吻腔→吻孔→ 体外。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经
由神经感觉细胞(表皮基部)、背神经索(背中 线)、腹神经索(腹中线)组成。背、腹神经索在 领部相联成环。背神经索在伸入领部处出现狭窄的 空隙,这种结构曾被认为是背神经管的雏形,表明 它们似与更高等的脊索动物具有一定亲缘关系。

动物学重点

动物学重点

第十三、四章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分类地位: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门。

与棘皮动物的亲缘更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尾索动物是最低等的脊索动物;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是介于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生物。

出现的新结构或名词:口索:为口腔背面伸出的一条短盲管,管壁由泡状的角质细胞组成,作为吻部的支柱,是脊索的雏形。

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特称为适应辐射。

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

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咽鳃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狭心动物:文昌鱼无心脏,腹大动脉有搏动能力,称为狭心动物尾索动物循环方式:开管式、可逆式。

脊椎动物常用概念术语无头类:特指中脑和感官没有分化出来,无明显头部。

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有头类:指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包括全部的脊椎动物。

无颌类: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只包括圆口纲动物。

颌口类: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羊膜类: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名词解释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1尾索和头索动物亚门

1尾索和头索动物亚门
2. 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3. 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1. 具有脊索
脊索是一条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纵贯动物 躯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脊索。 尾索动物有的仅幼体尾部存在,比 如海鞘; 头索动物大多终生保留,比如文昌 鱼、圆口纲动物; 脊椎动物一般只在胚胎时期出现脊 索,成体则为脊柱代替。
5.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神经中枢退化为 一个无内腔的神 经节,位于出、 入水孔之间的外 套膜壁内。
6. 生殖系统
♀♂同体,异体受精; 精巢:大而分支,乳白色; 卵巢:长管状,淡黄色
三、幼体与变态
Retrogressive metamorphosis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 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简 单,这种从幼体至成体结 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称为 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8. 生殖器官 ♀♂异体
生殖腺方块状,按体节排列于围鳃腔两侧;精巢 白色,卵巢淡黄色;无生殖管道,成熟生殖细胞穿过 生殖腺壁、体腔壁和围鳃腔壁进入围鳃腔,随水流从 腹孔排出体外,行体外受精。
三、发育与变态
文昌鱼发育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如下:受精卵-桑 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幼体-成体。 (实心 圆球—桑椹胚) 1. 受精、卵裂及原肠胚的形成
壶口——入水孔 壶嘴——出水孔 基部:固着
anterior
ventral
dorsal
posterior
2. 被囊与外套膜
2.1 被囊 tunic:
由体壁分
泌的被囊素构
成,其作是保 被囊
护身体并维持
外套膜
身体的一定形
状。

动物学各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学各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学各门动物的主要特征原生动物门:1、结构:由单细胞构成,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还具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特殊细胞器(类器官,如胞口、胞咽、伸缩泡、鞭毛等),完成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等多种生理机能2、运动器官:鞭毛、纤毛和伪足3、营养方式:光和营养、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4、呼吸和排泄:主要是通过体表进行。

伸缩泡只能排出一部分代谢废物,主要是水分5、分布:海水、淡水和潮湿的土壤都有分布,营共生和寄生生活的种类也不少6、生殖方式:无性生殖(等二分裂、纵二分裂、横二分裂、裂体生殖、孢子生殖、出呀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结合生殖)海绵动物门:1、水生,成体营固着生活,体制多数不对称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具有骨针或有有机纤维组成的内骨骼3、具独特的水沟系统4、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腔肠动物门:1、体制辐射对称2、具两胚层、原始消化腔3、有组织分化4、具肌肉结构5、具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弥散式,牵一发而动全身)扁形动物门:1、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制,分化出前后左右和背腹,并使神经进一步向前集中,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准确2、中胚层的形成可以储藏水分和营养,加强了新陈代谢3、体壁是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的皮肤肌肉囊4、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无肛门,属于不完全消化系统5、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即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管分布在身体两侧6、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前端形成脑,从脑发出背、腹、侧3对神经索7、出现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以及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原腔动物门:1、原腔动物都具有原体腔2、具有发育完全的消化管3、体表被角质膜4、排泄器官属原肾管5、雌雄异体环节动物门:1、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同律分节2、三胚层,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次生体腔3、运动器官为刚毛和疣足4、闭管式循环系统5、后肾管排泄系统6、链式神经系统7、陆生和淡水生活者,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海水中生活的,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幼虫为担轮幼虫软体动物门:1、身体不分体节,划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2、具有外套膜(体壁背侧皮肤褶向下形成),外套膜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形成1个或2个贝壳3、次生体腔退化或缩小4、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和肺5、口腔内多具齿舌,肛门常开口于外套腔6、神经中枢包括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和侧神经节7、大多数雌雄异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还是有人持这种观点,即把半索动物作为 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
代表动物及其主要特征
(一)柱头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柱头虫(Balanoglossus),肠鳃纲
(Enteropneusta),是半索动物门中分布甚广的 类群,产于我国的三崎柱头虫(B.misakiansis)具 有本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呈蠕虫形,两侧对称而背腹明显,全身由吻 (proboscis)、领(collar)和躯干(trunk)组 成,吻位于最前端,后是指环状的领。
4.神经
除身体表皮基部满布神经感觉细胞外,还 有2条紧连表皮的神经索,即沿着背中线的 一条背神经索和沿着腹中线的一条腹神经 索。背、腹神经索在领部相联成环。背神 经索在伸入领部处出现有狭窄的空隙,由 此发出的神经纤维聚集成丛,这种结构曾 被认为是雏形的背神经管,该特点表明它 们似与更高等的脊索动物具有一定亲缘关 系(图13-5)。
躯干部最长,又可分为鳃裂区、生殖区、 肝囊区和肠区,末端为肛门。
虫体内的各部均有空腔,即由体腔分化而 成的吻腔、领腔和躯干腔。柱头虫凭藉富 含肌肉和腔内充满海水的圆锥形吻部,在 浅海沙滩中运动和挖掘成U字形洞道,并藏 身在洞道内营少动的生活,人们可在退潮 时于其洞口看到盘曲成条的粪便
口索动物 Stomocho
3.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 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4.有人认为,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 (phosphagen)含有肌酸[creatine,NH: C(NH2)N(CH3)(CH2CO2H)]的化 合物,非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 氨酸[(arginine,H2NC(∶NH)NH (CH2)3·CH(NH2)CO2H)]的化合物。
海胆和柱头虫的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 精氨酸。说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从生化方面也可以得到证明。
Bateson的理由:
柱头虫除具腹神经索外,还具有背神经索, 背 神经索在领部有空腔,相当于脊索动物的 背神经管。
咽壁上具鳃裂
它的口索(stomochord),即口腔前端背面 伸至吻基部的一条短盲管,相当于脊索动物 的脊索。
2.消化和呼吸
从前往后纵贯于领和躯干末端之间的一条直 管。口位于吻、领的腹面交界处,口腔背壁 向前突出一个短盲管至吻腔基部,盲管的腹 侧有胶质吻骨(proboscis skeleton),但尚 无坚硬结构,因此过去曾被视作雏形脊索而 称为口索(stomochord),
也有人认为短育管可能是脊椎动物脑垂体前 叶的前身。由于口索形甚短小,所以把具有 这一结构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
troda
(二)主要特征
1.体壁和体腔——体壁由表皮、肌肉层、体 腔膜构成。表皮的外层是单层较厚的上皮, 外被纤毛,除肝囊区外,上皮内含有形状 各异的多种腺细胞,均可分泌粘液至体表, 粘牢洞道壁上的沙粒,使之不致坍塌。外 层下为神经细胞体及神经纤维交织而成的 神经层,底部则为薄而无结构的基膜。基 膜的深处是环肌、纵肌和结缔组织合成的 平滑肌层,紧贴其内的为体腔膜。
5.生殖和发育
雌雄异体。生殖腺的外形相似,均呈小囊状,成对 地排列于躯干前半部至肝囊区之间的背侧。性成熟 时卵巢呈现灰褐色,精巢呈黄色。体外受精,卵和 精子由鳃裂外侧的生殖孔排至海水中。柱头虫的卵 小,卵黄含量也少,受精卵为均等全裂,胚体先发 育成柱头幼虫(tornaria),然后经变态为柱头虫。 柱头幼虫体小而透明,体表布有粗细不等的纤毛带, 营自由游泳生活,它们不论在形态或生活习性方面 均酷似棘皮动物海参的短腕幼虫(bipinnaria) (图13-6)。变态时期,幼虫沉至海底,身体逐渐 转为黄色,纤毛带也相继消失,前后两端分别延伸 成吻部和躯干部,最终发育成柱头虫。美国沿海的 有些种类(纤吻柱头虫 Saccoglossus)于胚胎发 育过程中不经幼虫时期和变态,即可直接发育为柱 头虫
我国北部沿海分布的柱头虫有殖翼 柱头虫科(Ptyroboderidae)的三崎柱 头虫及玉钩虫科(Harrimaniidae)的 黄岛长吻柱头虫(Dolichoglossus hwangtauensis)等。
半索动物的体腔亦为三分体腔,即单个的吻 体腔、成对的领体腔及成对的躯干体腔,三者 之间均有隔膜分隔。
吻体腔通过一中背孔开口到外界,可容水流 进入和废液排出,当吻腔充水时,吻部变得坚 挺有力,形似柱头,可用于穿洞凿穴,柱头虫 即因此而得名。领体腔也有一对管及孔开口在 中背线,躯干体腔与外界不相通。领和躯干部 被背、腹隔膜分为成对的领腔及躯干腔,这5 个腔都是由体腔分化而来。
半索动物 Hemichordata
后口动物,身体多呈蠕虫形。过去一直把它们的口 索视为脊索,又由于身体前端两侧各有一列鳃裂, 因此把它们列为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
组织学与胚胎学:口索与脊索既非同功、又非同源 器官,半索动物有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因而为 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门。
半索动物可分为肠鳃纲(Enteropneusta)及羽鳃 纲(Pterobranchia)两个纲。全世界现生种不到 100种,均为海生,营底栖生活。
1884年,即在脊索动物门成立十周年纪 念时,William Bateson将柱头虫这一类 动物列入脊索动物门中,作为其中一个 亚门-半索动物亚门。
半索类和棘皮动物的亲缘更近,它们可能是 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依据:
1.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2.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3.循环和排泄
循环系统属于原始的开管系,主要由纵走于背、 腹隔膜间的背血管、腹血管和血窦组成。
血液循环方式与蚯蚓类似,背血管的血液向前流 动,腹血管的流向往后。背血管在吻腔基部略为 膨大呈静脉窦,再往前则进入中央窦。中央窦内 的血液通过附近的心囊搏动,注入其前方的血管 球(脉球 glomerulus),由此过滤排出新陈代谢 废物至吻腔,再从吻孔流出体外。自血管球导出4 条血管,其中有2条分布到吻部,另2条为后行的 动脉血管,在领部腹面两者汇合成腹血管,将血 管球中的大部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