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角度看待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学角度看待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学角度看待创伤后应激障碍正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影响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健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生机制和症状表现,还能为其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的干预方式。

1. 创伤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创伤事件是指个体经历的一系列令人震惊和激动的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性侵等。

这些事件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根据研究,大约有10%的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再体验症状、回避症状和过度反应症状。

再体验症状包括噩梦、闪回、强烈的记忆重现等,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创伤事件,使其无法摆脱对事件的恐惧和焦虑。

回避症状表现为个体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事物,以防止再次触发相关的情感和回忆。

过度反应症状包括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个体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情绪失控。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心理学因素,包括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个体的心理韧性等。

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会增加个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例如,经历严重的战争创伤会导致更高的患病率。

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当个体对创伤事件的威胁程度评估过高时,更容易出现PTSD的症状。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的适应能力。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能应对创伤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减少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治疗和康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环节。

心理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处理、催眠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患者的错误思维、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来帮助其应对创伤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

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对PTSD 进行解释,如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又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等。

一、生物学理论目前对PTSD生物学理论的研究热点是明确PTSD的易感因素和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其易感因素可大致分为:创伤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精神病家族史、既往重大精神创伤史等;围创伤期因素主要包括创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个体的分离症状等;创伤后因素主要包括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早期干预等。

1、神经内分泌许多研究证实,PTSD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紊乱。

(1)PTSD患者的脑脊液促肾上腺释放因子(CR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CRF是调节应激所致内分泌、自分泌以及行为反应的最重要的神经调质之一,可以抑制过度的应激反应,对机体起着保护作用。

(2)反复应激可导致外周皮质醇升高,由此推测海马体积的萎缩与大脑持续性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3)PTSD的外周皮质醇主要为日间低限低于正常,而高限与正常组无异,总体表现为日间波动范围更大。

推测PTSD首先存在HPA轴的过度激活,由于负反馈作用,最终表现HPA轴的过度抑制,所以许多PTSD患者的CRF增高,而外周皮质醇激素水平降低。

其它依据包括:ACTH对CRF的反应迟钝;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质醇受体的敏感性增高等。

创伤急性期的低可的松水平可以预测PTSD的发生。

2、神经生化(1)PTSD存在明显的高警觉症状如失眠、容易受到惊吓等,推测PTSD存在儿茶酚胺方面的异常。

(2)PTSD的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排泄量的明显增加,血小板α2-肾上腺能代偿性下调等都表明NE的确参与了PTSD高警觉症状的形成和维持。

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因素

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因素

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通常在个体经历了令人极度恐惧、震惊或痛苦的创伤事件后出现。

尽管每个人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常见的因素可以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一、创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创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是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遭受严重身体伤害、目睹他人受伤或死亡、经历战争、恐怖袭击或自然灾害等极端暴力或威胁生命的事件,往往容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这些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冲击较大,容易引发持久的负面情绪和恐惧。

二、个体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个体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也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可能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的冲击,从而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而另一些人可能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点或心理健康状态等原因,对创伤事件的冲击更为敏感,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三、社会支持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和环境因素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和恢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得到家人、朋友以及社区的支持和关爱可以减轻创伤事件对个体的影响,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生活环境恶劣或不稳定等因素可能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四、个体的心理健康史和既往经历个体的心理健康史和既往经历也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已经存在其他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的个体更容易在遭受创伤后出现应激障碍。

此外,曾经历过其他创伤事件或有负面的童年经历(如虐待、家庭暴力等)的人也更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五、个体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个体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也会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一些人可能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否认或自我指责等,这些方式可能加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如面对问题、接受支持、寻求专业帮助等,有助于减轻创伤事件的后果,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恢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在CCMD-3中PTSD归属于应激相关障碍,在DSM-IV中PTSD则归属于焦虑障碍。

病人多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大多数病人在一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慢性。

PTSD患者有时会伴发忧郁、焦虑和物质滥用等心理障碍。

创伤性事件(战争、被强暴、目睹他人惨死、严重事故等)是PTSD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部分遭遇创伤性事件的人最终成为PTSD患者。

研究表明,PTSD患者大多有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心理障碍的家族史和既往史、童年时代有心理创伤(如遭受性虐待、10岁前父母离异)、性格内向并有神经质倾向、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躯体健康欠佳等。

CCMD-3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症状标准:(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2)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1.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2.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3.反复发生错觉、幻觉;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1. 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2. 易激怒;3. 集中注意困难;4. 过分地担惊受怕;(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5. 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6. 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7. 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8. 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9. 选择性遗忘;10. 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类心理学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类心理学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类心理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通常与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了严重伤害、恐怖事件或威胁性事件后有关。

在面对这些创伤事件时,人们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些反应被认为是大脑对于潜在威胁的适应机制。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反应可能会变得过度极端,并导致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人类心理学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人类心理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洞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心理障碍的发生和恢复。

首先,在人类心理学中,了解并理解个体的个人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样的创伤事件产生不同的反应。

这可以通过调查个体的心理特征、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实现。

例如,某些人可能会对创伤事件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经历过类似的创伤或有其他心理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识别潜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险因素。

其次,人类心理学还探讨了创伤事件对个体心理和情绪状态的长期影响。

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中,包括重复性的噩梦、恶化的睡眠、思维困难、焦虑、抑郁、易怒和冷漠等。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人类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在创伤后的心理过程和适应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干预和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线索。

此外,人类心理学还研究了社会支持和个体弹性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中获得的支持和帮助。

研究发现,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并促进个体的恢复。

个体的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指的是个体对创伤事件的适应能力。

一些人具备较高的弹性,能够从创伤事件中迅速恢复,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和康复。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人类心理学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策略。

除此之外,人类心理学还探讨了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

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负向的心理状态,但是研究表明,个体在经历创伤后,也可能出现一些积极的心理变化。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暴力袭击、性侵犯等。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的发生。

PTSD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家庭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

因此,了解 PTSD 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1、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是导致 PTSD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创伤事件越严重、越具有生命威胁性,越容易引发 PTSD。

例如,经历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极端事件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PTSD。

2、个体的易感性个体的易感性也是影响 PTSD 发生的关键因素。

易感性包括遗传因素、人格特质、早年生活经历等。

研究表明,具有某些遗传基因变异的人可能更容易在创伤后出现心理障碍。

此外,性格内向、敏感、神经质、低自尊等人格特质的人,以及早年经历过虐待、忽视、家庭功能失调等不良生活事件的人,在遭遇创伤时也更有可能发展为 PTSD。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的质量和数量对 PTSD 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人、朋友、同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创伤事件,降低 PTSD 的发生风险。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或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会增加个体患上 PTSD 的可能性。

4、认知评价个体对创伤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也会影响 PTSD 的发展。

如果个体将创伤事件视为无法应对、无法控制、对自身生命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那么他们更容易出现 PTSD 症状。

相反,如果个体能够以更积极、更理性的方式看待创伤事件,认为自己有能力从创伤中恢复,那么他们患上 PTSD 的风险就会相对较低。

5、创伤后的恢复环境创伤后的恢复环境包括身体的康复状况、生活环境的稳定性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伤, 导致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出现的精神障碍 , 它以 对创伤事件的病理性重现(e epr ni ) 对创 r — xeec g 、 i n
(95 _ 有关 惊恐 障 碍 的研究 。 18 18 )2 90年 , e s提 Ri s
伤相关线 索 的回避 (vi ne 、 ao ac ) 持续性 的高唤 醒 d (yea ua) 以及对创 伤经 历 的选择 性遗 忘 和情 hprr s1 , o 感麻木 (m tnl u bn ) e ooa nm i 为显 著 的临 床 特 征 , i g 具 有一定 的生物学 特点 。美 国精神 障碍 诊断统计 分类
( 焦虑敏 感 ( ni yS niv , S 一) A xe e si t A ) t ti y 焦 虑 敏 感 的 概 念 起 源 于 Ri e s和 M N l s c ay l
创 伤后 应 激 障碍 ( otam t t s Dsre, Psr acSr s i dr tu i e o r s ) 指个体 遭 受强 烈 的威 胁 性 、 , n是 r 灾难 性 心 理创
创 伤后 应激 障碍 的心理 预测 因素
陈 俊 , 少惠 林
( 南师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华 心理应用研究 中心 , 广东 广州 50 3 ) 16 1
摘 要: 刨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遭受强烈的威胁性、 灾难性心理创伤 , 导致延迟 出现和长期持续 出现 的精神 障碍。5 1 .2地震后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 重建 灾 区, 心理 重建 ” “ 被广 泛关注。该 文希望通过 详细 介绍影响创伤后 应激障碍症 状存在与发展 的5个心理预测 因素: 焦虑敏感、 因方 式、 归 应对方 式、 人格特征、 领悟社会支持 , 有助于
于解 释 “ 恐 惧 的恐 惧 ” alr 19 ) 一 步 指 对 。Ty (9 5 进 o 出 , 虑敏感是 相信 与焦 虑 有关 的 感觉 对 自身 的生 焦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2】【创伤后应激障碍定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

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

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

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

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

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

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

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

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药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

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形成和发展】许多人经历了创伤性和应激性事件后,会在接下来几天或几周内表现出一些PTSD的症状。

可提供的数据显示8%的男性和20%的女性会持续发展PTSD,大约有30%的这些个体会表现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

PTSD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出现(在这之前的被称为急性应激障碍),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delay onset )。

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技术性灾难(technological disaster)、难民、长期监禁与拷问等,罹患PTSD多为直接或接触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受害者)、目击者与救援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概念:创伤性应激障碍,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①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②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③警觉性增高④其他表现三.病因(三大流派分析)※ .心理分析观点:①痛苦的记忆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加以克制②无意识地被压抑③患者在是否把创伤经历整合到自己原先的信念中,内心存在冲突※ .学习理论:PTSD的产生是害怕的一种条件反射。

创伤记忆和其他的线索(CS)能够引发焦虑和恐惧(CR),个体回避或者逃避这些线索,以使焦虑和恐惧水平下降;于是,对于CS的回避行为得到了负强化。

在无条件刺激(UCS)的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害怕性回避就建立起来了。

※.认知理论:创伤对个体预存信念系统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创伤后反应。

1.社会认知理论,偏重于创伤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强调个体将创伤经验正和于预存模型所需要作出的艰巨的重新调整,强调个体对创伤事件及其严重后果的广泛影响。

2.信息加工理论,PTSD的症状源于记忆中已建立的一个恐惧网络,它包括创伤事件的刺激信息、个体的反应和刺激与反应相互连接的信息。

3.双重表征理论:⑴创伤后形成双重表征:一是言语通路记忆,二是情境通路记忆。

⑵双重表征理论提出两种类型的情感反应:①首先是涉及创伤事件发生时的条件化情绪(比如害怕、愤怒);②伴随创伤而来的情绪称之为刺激情绪,包括恐惧、悲伤、愤怒、羞耻和罪恶感等,它来自于对创伤事件的解释。

⑶个体对创伤事件还存在情绪加工,情绪加工至少有两种成分:第一种成分涉及高特异的情境通路记忆的启动,其作用是通过提供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详细的感觉和生理反应信息(突然闪现),以矫正认知;第二种是成分是通过寻找意义、归因和自责等方式,减少由于创伤性事件导致的事件前后信念差异,其目的是恢复安全感和控制感,减轻负性情绪。

论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

论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

论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发生在个体经历或见证到严重创伤事件后的心理障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患有PTSD的人可能存在与神经递质有关的生物学变化。

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紊乱,导致应激反应过度激活,从而增加了患者对创伤事件的记忆和情绪反应。

2.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PTSD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家族研究发现,患有PTSD的人有较高的家族聚集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对PTSD的易感性起到一定的影响。

3. 心理社会因素: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对PTSD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个体对创伤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方式、个体的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PTSD的发生和发展。

4. 创伤事件的性质:创伤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也是导致PTSD发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暴力事件、战争和灾难等严重创伤经历更容易引发PTSD。

同时,创伤事件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也可能对PTSD的发生起到影响。

5. 个体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既往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可能对PTSD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有些人比其他人更
容易患有PTSD,可能与他们的个性、应对策略和既往的心理
健康状况有关。

总体而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物学、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创伤事件的性质以及个体特征等。

对于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学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了剧烈创伤事件后产生的心理障碍。

它的主要表现为回忆、避免和过度警觉三个方面。

回忆方面,患者常常困扰于创伤事件的回忆,出现闪回、噩梦等症状。

这些回忆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避免方面,患者常常试图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物、场景和人物,以避免触发不愉快的回忆。

他们可能会避免谈论该事件,也会避免参加某些活动或去某些地方。

过度警觉方面,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情绪紧张、易激惹和易怒的症状。

他们对周围环境变化过度敏感,难以入睡,并且容易受到惊吓。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较高的患病率。

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成为潜在的创伤因素,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另一方面,大学校园中还存在着一些创伤事件,如自杀、意外事故、暴力事件等。

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较高,且各年级、各专业的患病情况存在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受创伤事件类型、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三、探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


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 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 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 者的症状、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两者的联合使 用应该成为第一选择,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为SSRIs(即五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中,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 具有较好的疗效等。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 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 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 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 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 高及焦虑情绪。
应激后创伤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是指个体经历、目睹
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 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 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 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病因


PTSD 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主要分为 家庭、
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


判定为PTSD的标准
个体曾经暴露于同时具备以下两点的创伤性事件:①此人经历、目睹或者遭 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实际死亡,或者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 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② 此人的反应包括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惊恐。
创伤性事件在如下一个(或多个)方面持续性地重新体验:反复 插入事件的苦恼记忆,反复的有关事件的苦恼的梦,表现得或感觉 到好像创伤性事件重现了,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 或者跟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强烈的 心理苦恼和生理反应。 上述障碍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警觉性增高 ① 难以入睡,或睡眠困难。②易激惹或易发怒。 ③注意力集中困难。 ④ 过度警觉。 ⑤过分的惊吓反应。 这些障碍导致了临床上的苦恼,或在社交、工作等重要方面造成了重要影响等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为经历过某种灾难性创伤性事件后人们产生的警觉性升高、回避创伤性事件、情感麻木及重复性创伤性体验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人们持续存在恐惧、害怕及无助等情绪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对其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可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对灾区重建以及灾区人民正常生活均会造成影响,因此,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对创伤后应激障障碍进行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能够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现将相关研究内容综述如下: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研究进展1创伤前因素分析1.1社会经济地位及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者拥有越多的资源,在经历灾难性事件事所蒙受的损失越小,对其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越小。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心理健康更加重视,能够正确看待和认识灾难,同时能够积极通过心理调节等方法进行摆正心态,能够使创伤性事件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得到减少。

1.2年龄年龄越大者经历越多,阅历越丰富,认知能力愈加成熟,在面对灾难时能够迅速进行认知重构,有助于减轻应激源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1.3性别与男性人群相比,女性人群更加情绪化,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面对突发事件事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恐惧等情绪,灾难事件发生时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1.4其他因素双相情感障碍、心境不佳、有强迫症、有精神障碍、性格内向、有神经质倾向等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均存在一定的关联。

2创伤因素分析2.1地震位置与级别距离地震中心越近则震感越强烈,地震产生的破坏性越大,对震区人群造成的心理创伤越大,进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几率也越高。

地震级别越高则破坏性越强,灾区受损越严重,灾民受到的创伤越大,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2.2震时经历客观经历与主观体验均属于震时经历,其中,客观经历主要包括自身与亲朋好友在地震中是否受伤,是否亲眼目睹他人受伤,是否参与救灾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症状和心理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症状和心理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症状和心理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了创伤事件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体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PTSD的潜在症状和心理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一、潜在症状1. 倒霉记忆的重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创伤事件的细节,这些回忆通常具有非常真实的感觉和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些倒霉记忆可能会以噩梦、闪回或者强烈的情绪反应的形式出现,严重干扰着个体的日常生活。

2. 回避症状遭受创伤的个体常常会试图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任何事物,包括地点、人物或者特定的活动。

他们可能会拒绝与他人谈论创伤的细节,或者对与创伤事件有联系的地方和活动感到恐惧或不安。

3. 严重情绪困扰患有PTSD的人常常会体验到持久的情绪困扰,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沮丧等。

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过度敏感,情绪波动明显,以及很难调节情绪。

4. 注意力与集中力下降PTSD对个体的认知功能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对注意力和集中力的下降。

个体可能会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日常工作或学习任务,更易分心或忘记事物。

二、心理影响1. 心理創傷PTSD是一种与创伤相关的心理障碍,创伤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性侵等都可能成为导致PTSD的触发因素。

受创伤后,个体的心理健康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处理与创伤相关的心理困扰。

2. 社会退缩患有PTSD的人往往会遭受社会退缩,他们可能会回避社交场合,厌恶人群或特定的社交活动。

这种退缩可以导致孤立和寂寞感,使个体更难以应对诱发PTSD症状的刺激。

3. 人际关系困难PTSD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变得不耐烦、易怒、情绪不稳定,这可能会导致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紧张情绪或冲突。

4. 抑郁和焦虑PTSD与抑郁症和焦虑症密切相关。

在应对创伤事件的后果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和失去控制感。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
问 题 ] / ] 。1 3未经 治疗 者 慢 性 过 程 持 续 至 少 5年 ] 研 究 发 。
4 . 的 1 岁 和 1 岁 直 接接 触 事 故 的 学 生 和 2. 的 1 岁 46 1 3 85 5
和 1 7岁 直 接 接 触 事 故 的 学 生 仍 然 存 在 P D 症 状 。在 同一 TS 类型的事 件中 , 遇者 所受到 的应激 源强度不 同 , P D 的 遭 其 TS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图 分 类 号 ] R7 95 4 .
[ 文献 标 志 码] D
[ 章 编 号 ] 10 —0 7 (0 9 0 — 2 0 一 O 文 0 2 1 9 20 )8 2 9 3
3 遭 受 过 社 会 暴 力 事 件 的 城 市 青 少 年 发 生 P DE ,3 遭 4 TS 2 受 过 躯 体 损 伤 的儿 童 发 生 P S [ 3 或 更 多 的 遭 受 过 虐 待 T D ,6 的儿童发生 P S _ T Dl 。M i a等 称 , 动 车 乘 客 比 步 行 者 或 骑 r z 机 自行 车 的儿 童 发 生 P S 风 险 高 ¨ 。 破 坏 性 大 的 事 件 的 遭 遇 TD 7 ]
麻 疹 皮 损 中 I G 沉 积 方 面 的 报 道 和 研 究 , 得 我 们 进 一 步 关 g 值
检 查 基 底 膜 带 有 免 疫 球 蛋 白 ( 要 是 IG, 次 是 IA 和 IE 主 g 其 g g)
和 补 体 ( 。 呈 线 状 沉 积 , 中几 乎 1 0 类 天 疱 疮 患 者 可 见 基 C) 其 0 底膜带 C 。沉 积 , 8 病 例 出现 I G 沉 积 。本 例 患 者 为 中 约 O g j
因 素 也 是未 来 研 究 的 方 向 。

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说 , 不会 发 生P S 还 与 许 多 因素 有 关 , 会 T D,
第 一 , 个 体 童 年 时期 的经 历 有 关 , 年 时 与 童
在 家庭 因 素 中 , 重 要 的 是 童 年 的 创 期 遭 受 虐 待 尤 其 是 性 虐 待 会 增 ) P D的 最 J TS I I
感到 痛 苦 和 不 由 自主 地 反 复 回想 ;2 持 续 伤 , 可以 使 后 来 的创 伤 性 事 件 , 容 易 引 发 生 概 率 , 二 , 乏 社 会 支 持 是 发 生 () 它 更 第 缺 的警 觉性 增高 ;3持续 的 回避 ; ) 创伤 性 起P S 大量 证据 表 明儿童 期虐 待与P S P S () ( 对 4 T D, TD T D的 一 个促 进 因素 , 社 会 支持 网络 对 而 经历 的选 择 性遗 忘 ; ) ( 对未 来 失 去信 心 。 5 少 有关 , 其是 带 威 胁 的性 虐 待 是P S 尤 T D最强 P D起 长 期 的 缓 冲 作 用 , 三 , 格 因素 TS 第 人 数病 人 可 有人 格 改 变 或 有神 经症 病 史 等 附 烈 的 危 险 因素 。 加 因素 , 而 降 低 了 对 应 激 原 的 应 对 能 力 从 或加 重疾 病 过 程 。 神 障 碍 延 迟发 生 , 遭 精 在
长达数年 。 近 年来 , TS P D研 究一直 受到 心 理学 界 、
的 精 神 压 力 与精 神 创 伤 , 最 为 严 重 的后 其 果之一就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世 界 的 信 念 和 模 型 , 创 伤 经 验 所 提 供 的 郁 症 、 追 症 也 会 增加 P S 而 强 T D的危 险 性 。 体试 图 同 化 这 些 新 的 信 息 , 果新 的 信 息 3结语 如 创伤 后 应 激 障 碍 是 由 异乎 寻 常 的威 胁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导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它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创伤事件的性质:创伤事件的严重性、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可能增加患上PTSD的风险。

例如,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可能导致更高的患病率。

b) 个体因素: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也可能影响PTSD的风险。

例如,个体的年龄、性别、基因遗传等因素都可能与患病风险相关。

c)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质量差可能增加患上PTSD的风险。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实质性的帮助,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

d) 其他心理障碍:已经存在其他心理障碍的个体,如抑郁症或焦虑症,可能更容易患上PTSD。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措施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措施可以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考虑:a) 个体层面的预防: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增强心理韧性:个体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和干预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提高应对创伤的能力。

- 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

- 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个体的抵抗力。

b) 社会层面的预防:社会层面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提供教育和意识宣传:向公众提供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知识,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

- 建立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以及组织社区活动和支持小组,为受创伤事件影响的个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 加强创伤事件的预防和管理:通过加强安全措施、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建立灾后心理援助机制等措施,减少创伤事件的发生和对个体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俊, 林少惠
(华南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 导致延 迟出现和长 期持续出现 的精神 障碍。 5. 12地震后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重建灾 区, 心 理重建 被 广泛关注 。该文希 望通过 详细介 绍影响 创伤后 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与发展的 5个心理预测因素 : 焦虑敏 感、归因方 式、应 对方式、人 格特征、领悟 社会支 持, 有助于 心理援助工作更加卓有成效 开展。
二、影响 PT SD的心理预测因素
( 一 ) 焦虑敏感 ( Anx iety Sensit iv ity, AS) 焦虑 敏 感 的 概 念 起 源 于 R eiss 和 M cN ally ( 1985) [ 2] 有关惊恐障碍的研究。 1980 年, R eiss 提 出惊恐障碍有两种不同的形成原因, 一是对危险的 恐惧或对被伤害的恐惧, 二是 对恐惧的恐惧 。在 1985年他与 M cN ally一起提出焦虑敏感的概念, 用 于解释 对 恐惧的 恐惧 。T ay lor ( 1995 ) 进 一步 指 出, 焦虑敏感是相信与焦虑有关的感觉对自身的生 理、心理和社会评价有危害, 从而产生的对焦虑症状 的害怕和担心, 是反映个体对自身发生焦虑的恐惧 程度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在此基础上, 他将焦 虑敏感分为 3个维度: 对生理唤醒的恐惧、对社会评 价的恐惧、对心理能力 丧失的恐俱 [ 3] 。目前, 测 量 焦虑 敏感 的 工具 有: 焦 虑敏 感 测定 量 表 ( Anx iety Sensit iv ity Index, ASI) , ASI的修订版 ( Anx iety Sensi tivity Index- Rev ised, AS I- R ), 儿童焦虑敏 感测定 量表 ( Children Anx iety Sensitiv ity Index, CAS I) 。李 茜茜等以重庆地区中学生为对象, 对 ASI和 AS I- R 进行修订整合, 编制了中学生焦虑敏感量表, 通过探
收稿日期: 2009- 05- 25 作者简介: 陈俊 ( 1966- ), 女, 福建福州人, 心 理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 研究中心 教授; 林 少惠 ( 1984 - ) , 女, 广东揭阳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64
索性因素分析得到 3个因素: 对社会评价的恐惧、对 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能力丧失的恐惧 [ 4] 。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敏 感; 归因方式; 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 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455( 2009) 04- 0064- 06
一、引 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 ( Posttraum at ic Stress D isorder, PT SD) 是指个体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 伤, 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出现的精神障碍, 它以 对创伤事件的病理性重现 ( re- experienc ing )、对创 伤相关线 索的 回避 ( avo idance )、持续性 的高 唤醒 ( hyperarousal) , 以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情 感麻木 ( em otional numb ing ) 为显著的临床特 征, 具 有一定的生物学特点。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分类 手册 - 第四版 ( DSM - ! ) 将 PTSD 归在焦 虑障碍 中, 分为急性 (症状持续小于 3个月 ) 、慢性 ( 症状至 少持续 3个月 )、伴延迟起病 ( 症状在应激后至少 6 个月才出现 ) 3 种类型。已有研究从动物模型及其 神经生物学机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了探讨 [ 1] 。 那么, PTSD存在与发展还受哪些重要因素影响呢? 本文结合国内 外关于 PT SD 的 研究成 果及 新近研 究, 拟探讨影响 PTSD 存在与发展的的 5个重要心 理预测因素: 焦虑敏感、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人格特 征、领悟社会支持。
但关于 AS 与 PTSD 关系 的研究 却比较 缺乏。 H agh- Shenas, Goodarz,i Dehbozorg i和 F arashbandi ( 2005)在伊朗巴姆地震后的一批幸存工人里发现 AS与 PT SD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系, AS 分数较 高的被试 PTSD 症状更加严重 [ 8] 。新近尚有学者专 门针对儿 童的 AS 与 PT SD 之间的 关系 进行 了探 讨 [ 9] 。该研究以经历过 1999年土耳其玻鲁大地震 的 81个 8- 15岁的儿童为被试进行了 5 年后的跟 踪研究。多 重回 归 分 析 显 示了 被 试 的 特 质焦 虑
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个体经历创伤后都会发展 PTSD, 有很多因 素导致其 症状的发 展和存在。 AS 水平较高的个体, 面对只是引起短暂焦虑增加的生 活经历会产生更多的不幸感及灾难归因, 从而导致 创伤相关应激症状的存在。作为应激易感因子, AS 对 PTSD症状的发展具有预测作用。
( 二 ) 归因方式 M assad和 H u lsey( 2006) 提 出患者的归因方 式 对于理解和治疗 PT SD 具有重要意义 [ 15] 。一方面,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发生应激 障碍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 在认知重构治 疗中通过改变患者错误的责任归因可以改善他们情
2009年第 4期 N o. 4, 2009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SOUTH CH INA NORMA L UN IVER SITY
( SOC IA L SC IENCE ED IT ION )
2009年 8月 A ug. , 2009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感方面的症状。 归因, 指寻找事 件发生的原因与责任。W e iner
的归因理论指出, 引发事件的原因包括原因的部位 ( 内在 /外在 )、原因的稳定性 (长久的 /暂时的 ) 和控 制性 ( 可控的 /不可控的 ) 。后来的研究者又加上概 括性这一维度, 即原因的整体性和具体性。有学者 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归因方式与 PT SD 的 关系, 结果表明: 经历了同样创 伤性事件的大学 生 中, 患有 PTSD的学生相比正常学生更倾向 于对负 性事件做出整体和稳定的归因 [ 16] 。M cco rm ick, T a ber和 K ruedelbach[ 17] 还以 99名酒精和赌博成瘾者 这种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其中符合 DSM - ∀的 PTSD 诊断标准的 26名被试比那些 不符合 诊断标准的被试更多地将负性 假设事件归因于 内
( T ra it Anx iety ) 和 儿 童 焦 虑 敏 感 指 数 ( Ch ildhood Anx iety Sensitiv ity Index, CAS I)能够预测儿童创伤后 应激反应指数 ( Ch ild Pssttraum atic S tressR eaction In dex, CPT S- RI) , 且 CASI的预测作用更大。该研究 结果支持了 AS 可能是增进个体经历创伤后患 PT SD危险性的体质因素 ( constitut iona l factor), 它对 PT SD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在、整体和稳定的因素; 而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外在、 不稳定和具体的因素。
也有研究者将创伤性事件的归因方式描述为自
责、责备他人、运气和环境 4个具体的维度, Bu lm an ( 1979) [ 18] 把自责分为行为自责和特质自责, 并且认 为行为自责是一种努力归因, 采用行为自责归因方
65
式的个体认为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会将事件发生的 原因归于自己的行为不当, 属于一种适应性的归因 方式; 而特质自责是一种能力归因, 采用这种归因方 式的个体认为自己缺乏某种能力, 且未来是不可控 制的, 这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归因方式。关于这两种 自责方式与 PTSD 的关系, Bulm an 认为采用行为自 责这种努力归因的患者认为将来有可能避免类似事
国外关于焦虑敏感的发展提出了两个理论: 学 习理论和伤痕理论 [ 10] 。学习理论指个体通过对与 焦虑有关的知识信息的学习、观察他人焦虑担心的 反应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等, 而使焦虑敏感水平升 高或降低。伤痕理论指创伤性经历会改变焦虑敏感 的易患性, 从而使个体更易产生高水平的焦虑敏感。 有些研 究尝 试 去揭 示 连接 AS 与 焦虑 症 的机 制。 W ilson和 H ayw ard( 2006) [ 11 ] 对 患有惊恐性 障碍的 青少年的研究, 他们认为 AS 可能先于逃避并加剧 了逃避行为, 这些反过来又增加了焦虑。另一方面, Isyanov 和 Ca lam ari( 2007) [ 12] 认 为 A S 水平 较高的 个体会将很多生活事件更多地评价为 有压力的事 件, 这源于他们对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及焦虑唤醒的 反应。 AS可能就是通过改变压力评价从而导致普 遍压力水平的增加。这类个体评价焦虑唤醒不仅是
不愉快的, 而且是危险的, 只是导致焦虑短暂提升的
Hale Waihona Puke 生活事件将会引起这些人更强的不幸感。有学者证
明了个体本身存在的焦虑能够 预测儿童和青少 年 PTSD 的严重程度, 并提出 AS作为与焦虑症的发展 有牵连的体质因素, 可能是导致心理创伤后应激症 状的发 展及 存 在的 中介 因素 [ 13] 。另 外, M e iserStedm an等 ( 2007) 对 有创伤经历儿童的研究, 尽管 AS没有直接预测 PT SD 的状态, 它却对被试经历创 伤悲 痛 及急 性 应 激 障 碍 的 发 展 起 中介 作 用 [ 14] 。 Em in等 ( 2008) 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其假设: AS 可 能是正常分布于普遍人群的体质特质, 无论其是否 受过创伤, 它扮演着一个易患性的因素从而导致应 激时的精神异常 [ 9] 。
研究表明, 焦虑敏感对惊恐性障碍、焦虑障碍等 精 神 疾 病 有 较 好 的 预 测 作 用。 如 H inton 等 ( 2006) [ 5] 用 A S I探索成人惊恐性障碍的研究, 发现 惊恐性障碍的存在与具有较高 ASI分数之间存在正 相关。还有学者发现焦虑敏感水平较高的被试其焦 虑精神疾病发病率也高, 而且在其后的生物挑战测 验 ( B io log ical Cha llenge T ests) 里倾向于表现出更显 著的焦虑反应 [ 6] 。李萧和童辉杰 ( 2006)指出, 焦虑敏 感性在对惊恐发作的预测上虽然并不是一个根本性 的原因, 但对惊恐发作却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