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化的理论:①空间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帕兰德、胡佛、廖什。空间区位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并通过要素的不断流动形成聚集作用,城市就是网络中的结节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由结节点连同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体系,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由远而近,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就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②结构转换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根据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由传统部门向现化部门演变的结构转换过程。乔根森模型:乔根森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产生劳动力无限供给现象的各种假设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提出并阐释了由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模型。

③中心与增长极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尼克尔斯。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即城市,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④核心与边缘理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的约翰·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他指出,发展是通过一个不断连续而积极的创新过程实现的,发展起源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处于一定联系范围内潜在的相互作用力量最大的点,即“变化中心”或“核心区”。创新从这些中心或核心区向周围潜在的相互作用力较小的区域即“边缘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地域空间经济的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的定义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第五个层次是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第一、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动态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第二、农村城市化是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与配置的过程。第三、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第四、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城市文明、城市意识逐步替代农村意识和行为方式。第五、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地域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带来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必然带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中心城市①中心城市的界定: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体系而言的,它是指在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上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区域政治的控制中心和社会文明的辐射中心。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点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它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第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第三,区域经济的中心。第四,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第五,区域政治与管理的中心。②中心城市的功能:第一,中心城市的磁力功能。第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第三,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③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第一,从数量上看,中心城市严重短缺。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不健全。第三,从体系上看,中心城市不能成为完善的城市体系的中心。④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有重点、有步骤

地支持和引导一批中心城市的加速发展。第二,大力调整行政区划,促进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第三,突出“中心”,完善城市体系,构建城市空间网络。第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

中国城市化现状:①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②从发展水平上看,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③从发展空间上看,中国城市化水平呈阶梯分布。中国城市化水平,同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呈现阶梯状态,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中部地区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西部地区高。④从发展动力上看,中国城市化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⑤从发展重点上看,中国城市化以小城镇的发展作为重点。

城市化发展模式与战略1、国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启示:①国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经验:第一,城市体系中间化是农村城市化的主流。第二,资源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第三,政府在促进开发和农村城市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农村城市化中的作用。第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农村城市化中的调节作用。②对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启示:第一,政府必须从中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加大宏观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三,积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功能。2、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战略。①城市化模式:四种代表性观点:“小城镇论”、“中等城市论”、“大城市论”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农村城市化模式两种基本类型:自上而下的农村城市化及自下而上的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政府推动型。二是市场培育型。三是综合型。发达地区采用市场培育型农村城市化模式,落后地区采用政府推动型农村城市化模式。②政府在农村城市化中的主导作用:第一,制定科学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第二,推动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防止垄断,保护公平竞争,为农村城市化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规划并实施产业政策,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第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和经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第五,对农村城市化运行过程进行微观规制,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③中国城市化的现实基础和条件:落后地区的农村城市化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阻碍。这些制约和阻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落后地区的发展环境欠佳,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设施落后,不容易吸引外部资金进入。第二,落后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人口集聚的规模较小,又远离中心城市,环境闭塞,信息不畅通,观念保守。第三,落后地区市场容量不大,参与市场交换的能力较弱,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而且城市对资源和信息的集聚能力不强。第四,落后地区及其城市基础设施较差,财政困难,资金短缺,而且投资回报率低,资金还“外溢”发达地区。第五,落后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村工业化尚在起步,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市场有限,难以得到有效发展。④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第一,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第二,创建特色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型城市化模式旅游型城市化模式商贸型城市模式。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加快制度创新。第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发展机制。第六,实行城乡一体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