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学派

合集下载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背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3.1霍妮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作者:佚名心理lansin点击数:191更新时间:xx-7-7新精神分析学派(neopsychoanalyticschool)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又称精神分析文化学派或社会学派。

g。

科里认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七位:c。

荣格、a。

阿德勒、h。

s。

沙利文、k。

霍妮、e。

弗罗姆、e。

埃里克森和w。

赖克。

他们均受到过s。

弗洛伊德的影响,但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抛弃了里比多概念和人格结构说,发展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创导了有关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从而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

在这七位心理学家中间,前五位提出了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观点直接相违的理论。

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早期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现时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都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人格是对早先经历的固恋,并由早先经历所决定。

虽然他们也承认无意识因素的存在,但并不过分强调无意识因素与人格的关系,但认为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在形成人格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五位心理学家在与正统的精神分析发生基本分歧,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因此经过普遍的同意,被逐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

而另外两位心理学家e。

埃里克森和w。

赖克,虽然也被史家列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成员,但他们基本上仍被认为是正统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圈内”人物。

下面简要介绍前五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荣格对弗洛伊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被誉为名著的《梦的解释》之后,为此他根据实践体会写成《早发性痴呆心理学》一书。

他与弗洛伊德的挚友关系保持了7年之久,后来因为对里比多能量的解释不同,遂发生分歧,以致决裂。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主要是由性和攻击性能量构成的。

他把由被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性的奋争所产生的能量看作为人格的内驱力,而荣格觉得这种观点太狭隘,相反,他认为里比多是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它从本质上讲不是性欲和攻击,而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作者:佚名 心理文章来源:lansin 点击数:191 更新时间:2007-7-7新精神分析学派(Neopsychoanalytic School )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又称精神分析文化学派或社会学派。

G 。

科里认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七位:C 。

荣格、A 。

阿德勒、H 。

S 。

沙利文、K 。

霍妮、E 。

弗罗姆、E 。

埃里克森和W 。

赖克。

他们均受到过S 。

弗洛伊德的影响,但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抛弃了里比多概念和人格结构说,发展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创导了有关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从而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

在这七位心理学家中间,前五位提出了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观点直接相违的理论。

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早期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现时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都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人格是对早先经历的固恋,并由早先经历所决定。

虽然他们也承认无意识因素的存在,但并不过分强调无意识因素与人格的关系,但认为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在形成人格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五位心理学家在与正统的精神分析发生基本分歧,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因此经过普遍的同意,被逐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

而另外两位心理学家E 。

埃里克森和W 。

赖克,虽然也被史家列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成员,但他们基本上仍被认为是正统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圈内”人物。

下面简要介绍前五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荣格对弗洛伊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被誉为名著的《梦的解释》之后,为此他根据实践体会写成《早发性痴呆心理学》一书。

他与弗洛伊德的挚友关系保持了7年之久,后来因为对里比多能量的解释不同,遂发生分歧,以致决裂。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主要是由性和攻击性能量构成的。

他把由被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性的奋争所产生的能量看作为人格的内驱力,而荣格觉得这种观点太狭隘,相反,他认为里比多是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它从本质上讲不是性欲和攻击,而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

27-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流派

27-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流派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流派第三节新精神分析流派一、人格结构(一)自我相比较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更多的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自我的地位和作用。

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

理想自我是指完美的自我意象,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忽略和贬低,形成了轻视的自我,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此形成一种防御方式,将自己缺少什么转化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

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荣格的潜意识学说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理论中,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由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的经验组成,还包括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经验。

个体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即被压抑在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是观念与情绪的结合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强有力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当个体具有某种情结时,就会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这个情结有关的活动中。

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里积淀物,是经遗传而继承下来的祖先的经验与行为方式。

它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人类全体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都会具有一些同样的或相似的集体潜意识。

面具是个体依据社会习俗和职业要求,在公共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8 65岁-死亡
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 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 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 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 究; •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 格发展的局限性。 • 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等概念深入日常生活.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第一节
沙利文的生平及著作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 :Interpersonal Theory 美国人,精神病学家 大学教育不顺利,个体健康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概念》,1947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1953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1 2 3 4 5 6 7 0-1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5-65岁 自主←→羞怯和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第一篇: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

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

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

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现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详解课件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详解课件
新定义。
新精神分析学派与古典精神分析 学派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如对 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重视程度

02
CATALOGUE
梅兰妮·克莱茵的理论
梅兰妮·克莱茵的生平简介
188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1920年代在柏林精神分析研 究所工作
02
01
03
1930年代移民英国,并在伦 敦建立自己的诊所
1960年代成为英国精神分析 学会主席
04
CATALOGUE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
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
1882年与玛莎·伯奈斯结 婚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 位
1885年前往巴黎学习神 经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潜意识理论
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和意识两部分组成,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 动的主要方面,它包含着人的本能的冲动和欲望。
安娜·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应用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
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儿童心理咨询、教育、治疗等领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她强调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她提出的自我心理学和防御机制理论也为成人心理分析 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艾瑞克·弗洛姆、卡伦·霍妮、雅克·拉康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 背景中进行的。
重视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认为个体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概 念和自我同一性的缺陷。
关注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认为人的 心理问题往往与人际关系有关。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赫尔姆霍兹
(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
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
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
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
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
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达斯
根据脑功能研究,区分了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
沃尔森
美国
提出时间取样分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
冯特
德国
实验心理学创始人,1884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人类测量实验室”
高尔顿
英国
第一个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
比纳
心理测量的鼻祖
桑代克
教育测验的鼻祖
武德沃斯
编制了最早的人格问卷“个性资料调查表”
吉卜森
婴儿视崖实验
乔姆斯基
婴儿语言的转换生成说
阿尔波特
认为婴儿语言是对称人言语的模仿,是简单的翻版,模仿说
托马斯、切斯
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个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鲍比尔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委三个类型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霍尔
游戏的复演说
席勒-斯宾赛
游戏精力过剩说
鲁利亚
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
德国
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
德国
对数定律:P=K lg I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精选文档】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精选文档】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一、老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一)基本观点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三)评价1、优点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③重视早期经验2、缺点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一)基本观点人格发展渐成说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德勒的心理咨询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德勒的心理咨询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德勒的心理咨询理论第一,目的论。

目的论和心理创伤相关联。

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心理创伤。

在阿德勒看来,心理创伤只是一个借口,每个人当下的行为,由每个人当下的目的决定,这个目的可能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

第二,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人所有的困扰都来自人际关系。

例如嫉妒以及自卑,还有逃避等,都来自人和人的比较。

第三,共同体感觉。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群体里,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引领者,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曾经跟随弗洛伊德,与其一起探讨神经症问题,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首个和弗洛伊德对立的心理学学者。

阿德勒的著作涵盖《自卑与超越》以及《人性的研究》,还有《自卑与生活》和《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阿德勒在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理论,以及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之后,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了改良,把精神分析从本我转向(生物学定向),转为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定向),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3.集体无意识: 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它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的,而且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却影响深远的东西。
二、荣格的其他理论:
1、人格动力理论: 人格发展的背后有人格动力在推动,称之为心理能量;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理能量会前进也会退行; 心理能量也能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的变化 ;象征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
4.人格化: 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
5.人格的发展时期: 强调早期经历对成年人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展阶段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
三、弗洛姆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格理论聚焦于人的焦虑感,以及为回避焦虑感而采取的措施上;
二、艾里克森与自我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的发展:
1、自我的概念: 人格中强势而独立的部分 ;促使人们完成建立自我认同的目标 ;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及维持自我的认同感。
2、艾里克森的主要贡献:(1)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2)八阶段人格发展理论
(四)
社会文化观点的人格理论:
一、霍妮的主要理论:
三、分析心理学简评:
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格类型说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研究方法灵活多样。
(二)
一、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主要理论观点:
1、人格动力学理论 :人人生来就有自卑感,人们寻求卓越是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
3.女性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验着意志的实现。 3. 该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但从内容上
有很大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
1. 本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 2. 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
的的实现。 3.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茎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7—12岁)
1. 本阶段为学龄期 2. 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的能力
的实现。 3.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 岁)
1. 这一阶段为青年期 2.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
验着忠诚的实现。 3. 该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器时期。 4. 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
4.《少年路德》和《甘地的真理》他从传记分 析的角度来考察历史和个人心理之间在人生 不同阶段的同一性的两本名著。
埃里克森主要著作
《儿童期与社会》1950,1963 《少年路德》1958 《领悟与责任》1964 《同一性:少年和危机》1968 《甘地的真理》1969 《新的同一性的维度》1973 《杰弗逊演讲集》1974
《生命历史和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以上五阶段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五阶段,后三段 则使他的理论更加完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1. 成人早期(18-25) 2. 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
情的实现。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新精神分析学派
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相关研究
新精神分析学派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而仅是 因为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形成的作用而 被人称为学派的一个松懈结合。这个学派的各个 代表人物之间,各个理论之间的侧重点都不尽相 同。 之所以把他们称为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仍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作为基础,并不是要建 立一个新的范型,而只不过是有所扩大或侧重点 有所转移。(对精神分析的修正)
阶段
人际 关系 母亲
基本心理冲突
发 展 任务
婴儿期 (0-2)
儿童早 期 (2-4) 学前期 (4-7)
信任对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学习信任
父母亲 自主对羞耻、怀疑 Autonomy vs.shame and doubt 家庭 主动对内疚 Initiative vs. guilt
艾里克森一直保守这个秘密,直到68岁才公开。
他生活在一个犹太家庭里,却保留了和生父一样的 生理特点----高个子、金发、蓝眼。
在继父那边,人们称他“异邦人”,而在同学中间, 却被当作是“犹太人”。 一战爆发使得处于青少年前期的艾里克森感情崩溃, 因为他不知道该忠于德国还是忠于丹麦。 从公立学校毕业时,继父建议他上医学院,但他并 不接受这种期望,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并在随后 的几年在欧洲游历。
霍妮从10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 经症的人格类型: 1. 趋向他人(依从型) 2. 反对他人(敌对型) 3. 逃避他人(退缩型)
四、霍妮的人格结构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 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 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 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 的方式画些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理想化自我表 现的方式是设想自己具备胜于他人十全十美的条 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

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人文背景,其观点方法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经过众多的心理学家的努力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众多派别,不仅在西方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为一种影响了当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社会思潮。

其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更是入木三分,以致于“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基本特征和方向。

”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动机、人格、社会化、态度、群体动力学等理论领域。

当代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C.G.Jung)。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
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

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快感,他称之为"力比多"。

"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源动力,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可以合成卫生的本能;与之相对的是死的本能,即个体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有本能和欲望组成,“力比多”在人格结构中与本我联为一体;超我则按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按至善的原则活动,遵循伦理原则;自我是人格的意识部分,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观要求行事,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依现实可以允许的尺度而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使我们经历到的真实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亦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身上的平衡过程。

另外,梦的解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等也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点内容。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与弗洛伊德认为情结的产生源于个体早期童年
生活中的创伤性经历不同,荣格认为情结的产生还一定有人类本性之中某种更深层的原因。

荣格在分析个体的人格时把个体结构看作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统一体。

正是在这种探索中,将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概念发展为集体无意识,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遗传的先天倾向。

他认为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原型在起作用。

荣格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1881年成为医生,专攻精神病学,后不久开始从事使他后来声名昭著的精神分析研究。

1916年,在"心理学星期三聚会"的基础上,他创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16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19年创建国际精神分析学出版社。

他认为本能的冲动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它在社会压力作用下得到升华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而本能被区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人依赖于这两种本能而完成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生命进化过程。

同时他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是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人格的发展也就是奔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身上的平衡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弗洛伊德将挫折
和死的本能视为个体侵犯和攻击的根源,而消除的主要机制是包括压抑、升华与移置、字句作用等在内的自我防御。

其代表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欲理论三讲》、《精神分析引论》、《超越愉快原则》、《文明与不满》、《群众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自我和本我》、《图腾和禁忌》、《摩西一神教》。

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
卡伦.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出生在德国的汉堡。

1913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学习和工作。

1919
年私人开业。

1932年移居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1934年她私人开业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后因与正统的弗洛依德学说决裂,她建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任主任直到去世。

霍妮虽然也完全接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无意识、压抑、心理防御机制等,但她与弗洛依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的作用,强调当前现实生活的压力。

她认为人的本性中本不存在所谓基本正常的倾向,因此,也不存在对所有个体都有解释力的“常态心理学”,所有对于个体心理或个体行为的分析都是基于某一特定文化的思考,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
而决定的。

她的主要贡献是使病理心理学重新面对现实的冲突(婚姻、职业、文化等),提出了社会适应不良的概念。

主要著作有《我们的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精神分析的新道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