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摘要】《方剂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方剂又是中医医生治疗疾病
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从“引言”、“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实
践教学法的探索”、“不择手段地背方”等六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重视证、法、方、药紧密联系的分析,掌握遣方用药的精髓,为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
官等)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引言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实践教学法的探索
《方剂学》是一门系统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同时也是沟
通基础课和临床各学科、中医和中药学的综合性学科,是中医学习者必学的中医
基础学科之一。笔者对如何教好中医方剂课,谈一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引言”的添加
教材“第一章方剂的起源和方剂学的发展”之内容,实为方剂课的“绪论”。而“绪论”为学科内容的向导。很显然,在此之前插入“引言”,未免画蛇添足。笔者
认为相当重要:因为“绪论”内容基本上照搬旧版教材,枯燥无新意,课堂效果差,难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兴趣。
所以,笔者特意安排一节“引言”课,大概内容如下:①“中医热”(日本—“汉方医学”源于我国唐朝,根于经方,朝拜“仲景”);②“中医诊疗五步曲”:四诊—辨证—立法—配方(方剂课程地位之关键)—医患合作;③中医现状及发展。“中医
治病,西医救命”,“中医在夹缝中生存”,剂型落后!仅靠丹参针、清开灵针、炎
琥宁针……等极有限的新剂型远不能满足实际辨证论治之需求!……激励学生“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中医学发展大有希望!
经多年的教学反馈,开场白“引言”的效果相当不错,确实增强了学生对中医
学(方剂课)的整体兴趣,为学生完成方剂学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
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源,识药性
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和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变化不穷。”他还指出:“古人制方之异,微妙精祥,不可思议。盖其审查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
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疴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因此,学生只有领悟其立方之义、制方之意,才能掌握其真谛,临证方可融会贯通地灵
活运用古代名家方剂。为此,我大多采用“辨证—立法—配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临证加减变化”的模式。
以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例: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
用方剂。以“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营血虚”(主证);
以“经少或闭、痛经”为“营血滞”(兼证)。立法以补血为主,兼活血调经。方以
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以当归为臣药,补血和血调经;以白芍、川芎为佐助药,活血缓急止痛。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毕
竟该方药轻力薄,须随证加味应用。①血虚较重,加黄芪、人参补气生血(名“圣愈汤”);②瘀血为主,白芍易为赤芍,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名“桃红四
物汤”);③有热者,熟地易为生地,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名“四物加芩连汤”);④有寒者,加丁香、艾叶、阿胶补血散寒(名“丁香胶艾汤”);⑤受风者,加羌活、防风祛风散邪(名“治风六合汤”);⑥气滞者,加木香、槟榔行气
化滞(名“治气六合汤”);⑦并见气虚者,合用四君子汤,名“八珍汤”,能气血
双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肉桂,则成为众所周知的“十全大补汤”……学生即可理解为什么“血家百病此方通”!
可见,此法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优点多多。①分析方解条理清楚:
主证(兼、次证)—主要治法(次法)—君(臣、佐使药);②学生学得真切、
扎实、活泼——“学方在于学法”:配成一首方剂,决不是药物随意堆积,而是在
辨证立法的前提下精心选药配伍而成;病急(重)药急(重),病缓(轻)药缓(轻),随证变化,知常则以达变,此可称为“药证合拍”,“用药如用兵”。
此外,“以药测证”讲解法亦可灵活应用。以大柴胡汤《伤寒杂病论》。为例: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分析方义时,可
将药物按功效分为3组:①小柴胡汤去参、草;②大黄、枳实;③白芍。由此
推理,功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内泻热结、泻热通腑为次。对应的主治证候为少阳
阳明合病——少阳病为主证,有痞(心下满痛)、实(便秘)而不燥、不满之阳
明腑实轻证为兼证。
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从而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
本结构和配伍技巧,即“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以有限之方应
无限之病证,变化应用,得心应手。
三、启发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讲课时,须在重点部分语音加重,声音洪亮,并穿插一些风趣的方名
典故,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无疑能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用方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
(一)“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名败毒”(人参败毒散)——原治小儿元气
不足而见外感风寒湿表证。
(二)“四神者,有四种之药,治肾泻有神功”(四神丸)——主治脾肾阳亏、肠失固摄之五更泻或久泻。
(三)“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
化健而中焦治,故名理中”(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运化失司所致之吐、利、冷、痛,或脾虚失血、小儿慢惊,或胸痹等证候。
(四)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某县丞之侄子患大头瘟,前医以承气
汤加板蓝根,效差而渐笃。东垣以为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
以承气下之,泻胃中实热,是攻伐无过。即予以处方而愈,遂为时毒治验之方,
流传天下而名。
(五)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宜分别于夏至、冬至前后采收,故名“二至”,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四、实践教学法的探索
通常认为方剂课是一门桥梁课。但从本文“中医诊疗五步曲”的论述来看,方
剂课实质是一门涉及到内外妇儿的临床课,理解了方剂配伍结构,也就掌握了临
证的基本加减变化。故必须重视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等
临床思维能力,使其运用理论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方剂
学的浓厚兴趣,坚定其学好方剂学的信心。
根据授课进度,应重点于临床常用有效方、经方,精心准备一些典型病案,
并使学生的辨证、立法、用方选药思路更贴近临床实际。具体实施时,应当是先
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讨论和处方练习,使大多数学生经过适当思考,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