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教学设计需要符合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在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方面进行探讨,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理念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有挑战性且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自主安排、研讨交流和多元资源整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写作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下,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等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教育下,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法应立足于学生的表现和成长情况,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项目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设计实施的策略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2.创设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数学游戏和数学建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第一章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引言问一问自己:应对新课程我准备好了吗?曾经有一位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学参考书就不能教学。

一位资深老教师也坦言: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之类,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练习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上课。

问一问自己:我是这样的老师吗?面对新课程我准备好了吗……假如你不幸被列在了上述教师的行列中,或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底气不足,请不要惊慌,也不要气馁,我们为你准备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

我们坚信,只要你读懂教学设计的方案,并能够联系实际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你不但能够掌握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教学本领,而且你的教学理念将与新课程同步,也许你会为你不断变化成长着的新的教学生命而惊喜。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教学设计,都包含有五个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对象、目标、过程、策略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分析在教学设计前,对教学活动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学习者任务及其起点能力的分析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取得成功的前提。

只有弄清“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学习者的情况怎么样”和“学习什么内容”等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怎样学习”和“怎样教学”的理想方案。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也在不断地演进与完善。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思想基础,本文将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进行浅谈。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2. 关注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重视学生学习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和评价通过对学习效果的实际检测来完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效果的关注和注重。

3. 实现多元化教学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的教学,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根据学情、课程类型、课程适应性等的情况来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教学。

4.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方式和形式,可以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并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和多样性。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1、因材施教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这一点对于新课程设计中十分重要。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的提高。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而创造个性化教育环境。

2、个性化的多样化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的应用。

教育者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和方法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彼此激励、相互交流和学习,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应因时而变,灵活变通,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验实践,使之过程化、体验化。

探究式教学小组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中引入项目式教学、问题式学习等形式,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加强合作及提高互动交流的训练,达到相互促进和全方位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资源、设置学会设计的难点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快速形成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到学习细节以及具有现实应用能力的体验,从而达到加深思维和记忆的效果。

情境教学还能够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实际问题背景、知识应用的意义和难点。

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式教学在新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快速获得学习成效。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教师则扮演的是学习资源的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项目作为教学资源的媒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提倡跨学科的综合 性学习,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和整合。
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评价的重 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个性化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倡教
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更新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 高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学习 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01
02
03
个性化教育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 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 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
02 教学设计在新课程理念下 的变化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互动与合作
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 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小 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 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创设真实情境
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引 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动力。
以发展为导向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更关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为学 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0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 与专业发展
教师角色的转变
01
从知识传授者到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多地担
任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角色。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的专题研讨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的专题研讨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专题研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

本次专题研讨将围绕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新课标理念解读新课标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把握其精髓,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确保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可衡量性。

同时,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在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四、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要予以充分重视。

在教学评价设计中,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通过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

六、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七、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要注重教材的多样化开发和使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同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也需要根据新课程的特点进行改变和调整。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课程的实施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也应该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展开,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让学生在互动、探究、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具备自主、批判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2.多元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需求。

教学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信息技术应用等。

例如,富有探究性质和探究精神的“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教学策略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多重的学习情境下获得能力的提升。

3.着力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倡导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着力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为王”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学设计的实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科学和数学时,老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有效促进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新课程下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当前社会情况来调整和改进,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升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说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说课

教学方法的运用
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 优化。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如考试、 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
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标准的制定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 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结果的反馈
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 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 的学习进步。
详细描述
针对评价机制改革的挑战,教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需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表现性 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05
总结与展望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果与不足
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注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 质。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取得 了显著进步,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和课 堂节奏。
03
说课技巧与实践
说课稿的撰写
明确教学目标
在撰写说课稿时,应首先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 目标相一致。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课稿中应突出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 学节奏和深度。
详述教学步骤和方法
说课稿中应详细描述教学步骤和方法,包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如何组织课堂活动等。
分析案例特点
在案例分析中,要深入分析案例的特点和亮点, 以及案例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总结案例经验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 供参考和借鉴。
0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挑战与对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要落实“六动”“五保 证”


“六动”是指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 情”。 “五保证”是指:保证学生有阅读教材的时间、独立 思考的时间、质疑问难的时间、多向交流的时间、练 习实践的时间。 具体操作办法: 第一、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二、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第三、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 学生的情感生活;第四、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重视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组合。
教学手段要体现“三个化”



教学手段的“三个化”:“形象化、情境化、现代 化”。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录音、录像、幻灯、投影、 电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等。它们 都具备形象化、情境化的功能。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 其声,身临其境,心通其情,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 媒体的辅助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 生更主动地发展。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 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 都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 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 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⒉ 一堂好课应该是充实有效率的课。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 下来,对全班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 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 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 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 程中,大家都有事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 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有效率的课, 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创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的能力和信心。

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在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就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和发现知识。

此外,还可以借助项目式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多元的学习形式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灵活地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水平,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教学设计方面,跨学科的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不同学科之间有很多联系和交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交叉作用,营造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灵活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设计策略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注重情境转化和任务设计。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多个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例如网络资源、课外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互动和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协作、交流和共享知识和信息,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团队。

在其中,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角色和任务,共同完成任务,并相互学习和补充。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下展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也应该注重课程评价的设计。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且与学生一起制定可行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引言: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本位、以发展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以培养其全面发展和创造力为目标。

本文将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本位、以创新发展为导向。

学生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建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应该是有过程、有目标和有意义的;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情境化思维: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启发性思维:教师应该尽量使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思维: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高学习效果。

4.开放性思维:教学设计应开放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和方法。

1.目标设定: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设定具体、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2.情境设计: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3.学习资源准备:准备好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4.教学策略选择: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5.评价与反馈:通过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的效果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通过效果评价来判断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

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

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

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

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

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

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

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

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的学习体会:听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的讲座,我感到了教育改革的丝丝春风,虽然微弱,但它是多么的可贵,它吹皱了一池春水,荡漾层层涟漪。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我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绘制出了施工的蓝图,让我领悟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从教十几年,教学中在不断摸索,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教学杂志,教学法也算是研究了一些,但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更有茅塞顿开之感!近期内我将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讲稿,并且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转变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

从来都不用过问,她自己就能够自觉地学习,也不用父母亲来过多的操心。

虽然,学校离家比较远(相隔20多里路),但每天上下学,她都能按时地回家、到校。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能坚持,从不无故旷课、缺课,还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可她有一个陉”毛病,性格十分倔强,不服老师过多的说教,属于那种“逆反”性格的女孩子。

上课时喜欢讲话,遇到问题时也喜欢插话,与同学们相处的比较好。

她的中考成绩很好,达到市“示范中学”录取标准的分数线,只是没有填报该校录取志愿,而只填报了一所“普通中学”。

在高中二年级上半学期,她曾因“上课讲话”而被班主任老师调至教室最后一排的“位子”,这让她感觉自己很没有面子。

她认为:那么多同学在讲话,为什么偏把我一个女孩子调到最后一排?她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感到不服,一赌气放弃了高中阶段关键的学习时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在新时代下,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推进,教学理念和设计也逐渐向着更能够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的方向转变。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者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素养教育和数理化思维能力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针对21世纪全球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的革命性计划,致力于培养具有环境、经济和社会思维方法的人才。

素养教育则是一种综合型的教育方式,涉及到文化素养、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

数理化思维能力则是即将进入崇尚“创新”时代的我国基础教育核心,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充分发挥个体潜力,支持学生开展独立探究和自我评价。

此外,教学设计应该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高品质的教育与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中加入适度的游戏元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设计模式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多样的学习素材,例如是教师提供的电子文献、网络资源与多重媒体课件等。

让学生主动学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达到知识的吸收与转移。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变化日新月异,学生如何快速地解析问题、提取相关信息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析一道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去解决。

同时,在教育领域和教学设计中,教师也应该在教育诱导中,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机会去思考。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的传授。

另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应更加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学英语的创新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学英语的创新教学设计⼩学英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的全⾯发展为本,体现在以下10个⽅⾯。

1.明确学习理念,把握学习过程2.整体设计⽬标,关注学习实效3.创设活动(任务),建构知识技能4.把握动静结合,优化学习过程5.倡导探究教学,保持创新活⼒6.启动多种器官,发展多元智能7.运⽤多种媒体,营造学习情境8.苦学乐学结合,陶冶⼈格情操9.注重过程评价,师⽣共同发展10.开发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时空: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新的评价理念,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做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的基本⽬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的表现,要求教师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适时地加以肯定。

采⽤⼝头表扬和精神奖励的⽅式,如奖给⼩红花、红星、纸制奖牌、课⽂中的⼈物卡通图⽚等。

特别要注意对学习后进的学⽣所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要求评价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为主要依据。

采⽤学⽣平时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式进⾏,重视学⽣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的程度、交流的能⼒以及合作的精神等。

通过观察学⽣的活动(讲故事、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或短剧等),与学⽣交流,学⽣的⾃评、互评等⽣动活泼的⽅式进⾏。

很多学校建⽴了学⽣的评价档案。

如学⽣的语⾳、书写记录,学⽣参与⼩组活动的情况记载,学⽣课余时间的学习拓展情况等统统作为学期总成绩评定的指标参考。

由于注重对学⽣平时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评价,有效地提⾼了学⽣学英语的积极性。

除形成性评价外,⼩学三年级期末或学年考试以⼝试和听⼒考查为主,五、六年级采⽤⼝试、听⼒、笔试相结合的⽅式。

⼝试主要考查学⽣实际的语⾔应⽤能⼒;笔试主要考查学⽣听和读的技能以及初步的写作能⼒。

评价采⽤等级制或达标⽅法记成绩,不对学⽣按成绩排队或以此作为各种评⽐或选拔的依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其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本文将浅谈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指一种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课程整合为重点的教育理念。

它主张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得到重视,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主干地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与技能、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等。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一)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新课改革将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注重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

我们需要通过构建具有吸引力和意义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经典的文章、故事等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情感能力、修养素质、价值观念等。

(二)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程理念下,跨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了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我们可以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接起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地理课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科知识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相结合,更好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

(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被重视。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资源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和学习相关知识。

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网上英语学习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形式也应该更加多样化。

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因素,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注重跨学科整合新课程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还应借助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强调实践与实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课程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三、教学设计策略1.拓宽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拓展等。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也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案例研究等现代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项目式和研究性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某一主题或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3、实践统计,巩固新知
(1)收下了小动物送的礼物,大象蓝蓝拿出了丰盛的 水果招待大家(出示水果统计表)。有小猴爱吃的桃子, 小猪爱吃的西瓜,好客的蓝蓝还想请小朋友吃水果呢!
(2)每个小朋友只能选一个最喜爱的水果,把它贴在 那种水果的上面。然后请负责统计的同学统计好爱吃每 种水果的各有几个人,
(3)学生贴水果,负责统计的同学统计好,汇报情况。
E、社会适应: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活动的意识
新课程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学生为出发点, 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教师做好由传授者 向参与者、由控制者向帮助者、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 真正转变。在语言上,要使用恰当的动词,使教学目 标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例如: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知领域的目标
表现出一定的坚定性
区别、解悉、评价、继续
组织
把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 成一个体系并确定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重要
的和一般的价值
讨论、组织、判断、使联系、确定、 建立、选择、比较、下定义、系统
阐述、权衡、制订计划、决定
价值与价 值体系的 个性化
具有长期控制自己的行为 乃至发展了个性化的价值
体系
修正、改变、接收、判断、拒绝、 相信、继续、解决、贯彻、抵制、
旅行
(二)从课题入手,学习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
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是植物,植物妈妈有办法,有 些什么办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1.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 “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 是植物的种子。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地点:沁县进修校时间:2007年7月25--30日讲者:山西省沁县红旗小学陈瑞清前言: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熟悉的面孔,久违的笑容,时隔一年,我们再次相逢。

烈日炎炎,酷暑难奈,暑假期间大家来到这里学习、交流,实在是辛苦了。

是缘分,是机遇,更是一种责任,使我们再次走到一起,我感到高兴、愉快,但面对大家充满期待的眼神,想起领导的嘱托,我又增加一份担忧,因为我本人能力有限,知识储备量欠缺,所以在下面的赘言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谅解,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及时指出不足,帮助我进步,从而使我们能互动起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这次学习任务是我们手中的这本书,及《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由我和育才小学的小江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努力从阅读、综合实践、作文等方面介绍一些创新理念和新设计,也就是说我讲的内容分三大块,即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创新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创新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创新设计,我们先进行第一板块内容的学习。

每一块内容我都依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先说理论基础即新的理念,再说创新设计,再分析这样设计的意义。

第一版块: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创新设计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这里我们探讨课内阅读的高效设计。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课堂另人不能如愿,往往是耗时多,效果差,面对一册册教材,经历了一次次课改,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无疑要从一课课的精心设计做起,要从有价值的创新做起。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

《标准》在关于教学方面的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小学阶段,在强化语文文字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小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从“听、说、读、写”发展到综合素养的形成。

具体地说,包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想象,从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类别中发展思维,开拓想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上升为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清晰地明确创新的涵义,才能在自己的实际教学设计中进行创新。

那么,创新是什么?创新是教师能够把已知的素材(或者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

或者说创新就是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创新需要有三点需要强调,一是变化性。

一成不变不叫创新,创新就要在现有的素材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东西。

从一无所有的地方创新出新的事物和思想,是很难办的事情。

要么把现有的素材加以组合,要么把现有的素材加以分解,要么把素材相同的东西重新组合,要么根据有关素材进行类推等等,构成与目前存在形式不同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

二是新颖性。

只是变化而不新也不能称其为创新。

不墨守成规,勇于破旧立新,追求前所未有的成果,这是创新的重要特征。

三是实用性。

只是新颖也不一定就是创新,创新必须有价值。

创新的价值就是使创造出的新事物更加适合某种欲望和目的。

也就是说,创新而形成的事物必须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创新有不同的标准、样式。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具有多种形式,从创新的困难程度、解决问题时的复杂程度出发分析,教学设计的创新大致分为三种形式,即简单组合型设计、分解后重新组合型设计和开发型设计。

设计,从字面讲,“设”即筹划;“计”即计谋、策略,“设计”即筹划与策略。

从普遍意义讲,“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预先策划制定的策略、方法、样式等。

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小学语文课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方案。

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新课程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他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新一轮小语课改实践中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曾有人形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如果我们的阅读课总是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下进行,就不可能极大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功能,也不可能使儿童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很多公开教学,课都已经讲过了,可你问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往往是说不清楚。

实际上,在我们的阅读课上,该积累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拓展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朗读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

当然,透过知识与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应该明确,阅读效率才能提高。

因此对阅读教学进行创新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确立新理念,突破思维束缚和传统观念,为进行阅读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1、对话式阅读理念。

〈〈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开宗明义: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强调…“对话”意味着两点:即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在对话式阅读的理念下,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将得到提倡,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将得到尊重。

2、实践性阅读理念。

〈〈标准〉〉在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

因此,阅读教学也必须重视阅读实践。

实践性阅读也可以称做能力性阅读。

那么,在阅读实践中究竟要发展儿童的那些能力呢?从显性方面看,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关注,在阅读评价建议中,得到了明显的重视。

从隐性方面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儿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即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的过程中,均要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为重点。

这一点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有明确的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年级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他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3、发展性阅读理念。

同儿童终身发展相比,阅读不是目的,是途径,是手段。

发展性阅读,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追求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通过阅读,激发儿童喜欢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三是通过阅读,使儿童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发展儿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坚持原则,不故做姿态,促进阅读教学健康有效地发展,实施有价值的创新。

课内阅读教学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

这种训练有三条线索,一是突出朗读、精读、浏览、略读的单项训练,二是紧紧围绕“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进行综合训练,三是突现阅读规律和方法的训练。

无论进行哪种训练教师都必须认真筹划,要坚持以下原则进行创新设计:1、激发兴趣原则。

2、吸引注意原则。

3、实用发展原则。

4、突出重点原则。

5、彼此关联原则。

6、突出主体原则。

坚持以上原则力求使设计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而为之的故弄玄虚,那样的创新必将流于肤浅、浮华、庸俗。

三、寻找新办法,精心设计细节,构建立体开放充满活力的新课堂,让教学更美丽。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

正如一部部文学作品或影戏剧都是由细节组成,并通过细节来感染人一样,课堂教学也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

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

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课堂上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教学才会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

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那是一种心灵奔放的美,一种生命律动的美。

请大家欣赏一个案例,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这分精彩。

五年级上册有篇略读课文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讲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生死面前的一个感人故事。

虽为略读课文,但相信大家只要读过它,就必然会被此情陶醉。

课文编写的意图是使学生受到父子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文章感情真挚饱满,可胃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是指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的好教材。

孙世梅老师教学这一课时有一处创新性设计,就是出示两组数字来引领学生感知动人故事。

1、出示1989、4、30万,引导学生由此想到什么。

2、出示7、8、12、24、36、38、14、50,引导学生叙述故事。

设计这个教学细节的作用在于以特别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课上老师出示了这么多数字,确实会让学生感到诧异,能够吸引全体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这里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画面,把一窜数字连起来,便起到了提领全文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时而焦急,时而担忧,时而欣喜,时而激动,再加上准确生动的语言,使父子之间坚定的信念和父子之爱生动地得以再现,真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孙老师以一窜数字为线索,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这课教学充满了活力。

这种设计就是创新,就是有价值的创新,课堂是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文本、对学生、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细节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理念是细节的升华,,细节是理念的具体化。

它是思想与理念的外显,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

不同文体,任务不同,任务不同,设计思路与手段也不同,《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阅读课上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搞好阅读训练的一个重要条件。

写景、叙事、写人、说明文、古诗、文言文、长文、短课等不同类型要有不同的教法,针对不同文章,结合不同环境,适应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方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设计一定要在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要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使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请大家看课本的例子,这里目标的确定就体现了互为包容性,而不是单独列出了三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所以,设计要从目标开始认真实施,杜绝出现目标与过程方法脱节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