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越轨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f4a8cb5102de2bd960588dc.png)
第二十一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2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1.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2)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理论的联系①社会学学科体系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认识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③社会良性运行理论及其概念、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世界的特定视角,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延伸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则可以具体实施和完成这些课题,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①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
②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经验性,它区别于思辨的研究模式。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而也区别于经济学、历史学的经验研究。
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1所示。
图21-1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越轨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越轨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37da38ac77da26925c5b0f5.png)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社会行为包括对他人行为的社会刺激的反映,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②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的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性”,即社会行为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③社会行为的主题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2)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①社会。
它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实现的。
②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他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③人格。
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这个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稳定一致的反应模式。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度有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其含义及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控制力度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宽广。
控制力度越大,个人自由越小。
(2)控制刚度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72b2078e9951e79b892777.png)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见表5-1)表5-1 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见表5-2)表5-2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定义范式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常规科学研究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类型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如表5-3所示。
表5-3 社会学主要范式拓展:社会学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其间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1.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见表5-4)表5-4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理论的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具体内容如表5-5所示。
表5-5 社会学的解释3.研究的基本程序(见表5-6)表5-6 研究的基本程序拓展:社会研究一般过程主要有四个特征:①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在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②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③研究过程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
研究结论是否科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研究结论是否可以验证。
④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它们的研究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具体步骤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考点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运用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如表5-7所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b52c62371fe910ef12df8d9.png)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3.1复习笔记一、社会与社会系统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本书的观点)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600c6f6c77da26924c5b014.png)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d8efbfaa1c7aa00b42acb22.png)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社区13.1复习笔记一、社区概述1.社区概念的含义(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ced0d0a4360cba1aa911da16.png)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1-7)表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见表1-8)表1-8 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拓展: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来划分,可分为一般社会学(或称社会学的一般理论)、部门社会学(或称分支社会学)以及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划分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考点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见表1-9)★★★表1-9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拓展:历史唯物主义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ea8231e65ce05087732137f.png)
第二十五章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25.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
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并形成两大对立派别:(1)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发展概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2)孔德的社会学学说①孔德的地位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之为“社会学之父”。
他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孔德的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
②孔德的基本学说a.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认为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即为社会秩序,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是社会的进步;b.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c.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工业时期,即科学的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d.主张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探求资本主义社会协调运行的规律为宗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c62d6230b4e767f5acfce60.png)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2.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4)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5)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即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看做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学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3)主要代表①孔德(“社会学之父”)a.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第一,社会静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de4a86f9ec3d5bbfc0a748f.png)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ba448f577232f60dccca177.png)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一、填空题1.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案】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2.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是和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文化目标二、概念题1.社会控制(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刚度(吉林大学2005年研)答:“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
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3.社会控制的度(吉林大学2003年研)答:“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
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包括:①控制力度。
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宽广。
②控制刚度。
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③控制网络致密度。
社会活动空间是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控制网络。
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
4.越轨行为(中财2012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44a6b7a80eb6294dc886c04.png)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8.1复习笔记一、社会控制概述1.什么是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
包括三类:①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②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③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2)广义和狭义的社会控制①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②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①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本质看)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控制还表现为阶级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看)a.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是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第二,是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只是对其中的某一部分实施控制;第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准则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无偏无倚的,不允许有超然于社会控制准则之外的社会特权阶层。
b.社会控制的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表现在:第一,在阶级社会,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压迫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具有强制性,即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强制性是统一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保证。
③社会控制具有多重性与闭环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a.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他们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b.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5f916030b4c2e3f56276319.png)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7.1复习笔记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社会互动的理论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符号互动论①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a.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b.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c.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d.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e.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②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a.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6a4925559eef8c75ebfb314.png)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fd2e397700abb68a882fb39.png)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b18558ea5e9856a561260d5.png)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1)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影响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却暴露出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对于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2)英克尔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①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提出了争取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社会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问题。
②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越来越复杂、越分越细微,系统里有小系统,部门里有小部门,因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要。
③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3)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社会学的史前阶段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着社会思想。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a667b9c67ec102de2bd89e6.png)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2f9ecb9a300a6c30d229f32.png)
6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1-5) 表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 1-6) 表 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 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 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 5 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威♥ -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 1838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 1-1)
表 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 1-2) 表 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 1-3) 表 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 1-4) 表 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2633b440066f5335b812122.png)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14.1复习笔记
一、越轨行为
1.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1)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
①违法行为。
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
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
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2.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
①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②主要有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2)心理学解释
①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②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行为。
(3)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解释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默顿的社会失范论
默顿认为,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种适应模式(见表14-1)。
表14-1五种适应模式
+表示承认文化目标,或采用制度化手段。
-表示不承认文化目标,或不采用社会认为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a.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b.创新:是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去获得的,但他们又不情
愿或不能够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只得用那些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样,他们就常违反规范或触犯法律。
c.形式主义:是指那种已经失去了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地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
d.隐退主义:既反对文化目标,也反对达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的手段。
e.反抗:既反对惯常的目标,也反对社会倡导的手段,他们期望在变革之后有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除第一种类型外,其他四种类型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
②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将引起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民族、宗教、职业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认为不同的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当不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时,往往引起冲突,导致越轨。
a.两种文化冲突:
第一,纵向文化冲突。
指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互相冲突时产生的法律规范的冲突;
第二,横向文化冲突。
指在同一时期内由于两种文化准则对立而产生的法律规范的冲突。
b.产生文化冲突的情形:
第一,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文化法律规范被扩展至另一个文化集团的领域之时;
第二,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成员迁移到另一个不同文化的区域时;
第三,在相邻两种文化领域的边界接合处;
第四,当社会结构由简单趋于复杂化、文化价值由单一趋于多元化之时。
③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
亚文化群理论认为,一个人可能在这样一个集团或群体内生活,这个群体有一种稳定的,但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样的群体称为亚文化群。
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可能产生犯罪。
3.社会越轨的控制
对不同性质的社会越轨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消极性社会越轨
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破坏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侵害社会有机体,是要严格加以控制的,要将这类社会越轨限制在不足以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范围内。
(2)积极性社会越轨
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虽然社会控制对这类社会越轨也有制约作用,但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宣传、舆论导向等手段,倡导这类社会越轨。
(3)中性社会越轨
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这类社会越轨多出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
二、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1.什么是社会控制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
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特征
①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a.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
b.社会控制的阶级性是指其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其本质在于维护特定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的。
②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
a.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
第二,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
第三,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
b.社会控制的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
③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a.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他们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
b.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社会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功能。
(2)社会控制的类型
①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a.积极性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b.消极性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
②硬控制与软控制
a.硬控制,又称强制性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
b.软控制,又称非强制性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a.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它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
b.内在控制,又称自我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④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a.制度化控制,又称正式控制,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控制类型;
b.非制度化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是指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
⑤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a.宏观控制是指社会运用政权、法律、纪律、政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进行调控与制约;
b.微观控制是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规章、组织文化等控制手段对其组织成员实施指导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