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史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史记》及司马迁的评价

杨旦2007056307历史1班

《史记》,一部开创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以纪传体写史的先河,成为24史之首,这又是一个人屈辱奋进的结果,成就了一代史学大家司马迁,彪炳史册。《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叙)、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犹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字和历史的长河中。后人无法超越,也无法企及。鲁迅先生就曾高度评价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这样一本书它所吸引人的地方,它独有的特色在哪?它的作者司马迁又是怎样完成这空前绝后的巨著?

一、《史记》的特点

首先,《史记》具有深度的爱憎之情。一般史书只要求客观公地记述历史,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则不同,它往往在记叙历史人物时带着强烈的爱憎之情。如《史记》中写项羽的《项羽本纪》,他写得可以说是慷慨悲歌,荡气回肠,他对这样一种悲剧人物,充满了同情。

其次,《史记》对人物记述融入了文学手法。《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

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十分妥帖,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练,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1。从总的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第三,《史记》填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上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中国民族史上的很多伟人我们将无从知道。就拿孔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完整地勾勒了孔子的一生,这是屹今为止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关于孔子的人物传记。

第四,《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司马迁通过《史记》批判地最尖锐地两位皇帝,一位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另一位则是他自己所在朝的君主汉武帝。在《史记》中有大篇幅的文字记叙刘邦的心胸狭窄,杀戮功臣,语言粗俗等很多不良的记录。而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司马迁敢于用自己的笔杆子,直指君王,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这就是《史记》的实录和批判精神。

第五,《史记》是一部极具思想内涵的著作。《史记》不是单单记叙客观的历史史实,它还有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现实以及作者对现实中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他不仅敢于批判当时的执政者,也敢于坦露:对金钱的追求只要是通过正当手段就是合理的。对于失败者他也会予以同情。可以说,作者在不失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内涵。

既然《史记》有着如此高的地位,那么他的作者司马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巨著,并且让《史记》别于其他史书?

二、司马迁与“李陵之祸”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家庭。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也是师从过当时的一些名师。这些,都让他具备了一个普通史官所需的素质。但是,他写作《史记》真正的转折点是“李陵事件”。“李陵事件”是指当时汉武帝朝一个叫李陵的将军由于不敌匈奴而投降的事情。汉武帝针对这件事来征询司马迁的意见。但是司马迁却认为李陵有可能是诈降。这与皇帝的想法相违背①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2-23

了。于是惹怒了当时的天子汉武帝,司马迁并因此而判“死刑”。在当时,死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留住性命。一是:通过钱。但是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根本无法拿出那么高昂的赎金。于是这条路于司马迁是行不通的。第二就是:接受宫刑。这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就是阉割男性的生殖器官。但在当时《史记》的工作已经开始,司马迁就只有通过宫刑接受来获得保全性命的机会,来完成自己志向。

但是接受宫刑的司马迁成了一个身份另类的人,被士大夫的、文化阶层所排挤,他自己也以此为耻,他自己也曾说过:“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在《报任安书》中他写道:“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苦有所亡,出则不知所明,每念斯,汗未尝,不发背沾衣边。”

司马迁付出了一个作为人的尊严,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接受宫刑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了,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了,但在《史记》中那个激扬文字的司马迁重生了。正因为这一切的改变,他让司马迁得以从最底层人的角度去评价历史,用最悲微的视角去查看这个世界的人和事1。所以在《史记》中,许多观念都是有别于当时的时代的。

三、司马迁的改变与《史记》

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和他接受宫刑前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生死观的变化。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这种生死观时刻贯穿于《史记》。《史记》中有一篇《季布列传》讲的是一个项羽朝的将军季布。他在楚汉争霸之际,曾多次击败刘邦,刘邦却因此怀恨,并且下令通辑。季布没有办法,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大侠郭家并在他家中当奴仆,而后一步步从郎中,中郎将后来成为太守,并且成为汉朝开国的功臣。司马迁对此十分有感慨,季布在项羽朝那么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最后能忍辱负重去做人家的奴隶,并不以此为耻,将自己的人生才能发挥出来。这正是“李陵之祸”后,司马迁的生死观的变化他得以正确认识季布,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欣赏的眼光重新去审视季布这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①杨义.史记选评.岳麓书社,2006(5):56

其二、对金钱观的变化。司马迁接受宫刑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没钱,所以司马迁认为:人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只要取之有道。因而在《史记》中出现了《货殖列传》并在其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利本身不是错,错的是追求的不正当的手段。司马迁能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是司马迁从自身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其三,司马迁经“李陵之祸”后彻底改变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史记》对许多人物的刻画都十分犀利、深刻。在《萧相国世家》中,刘邦因猜忌萧何而假意为萧何封侯。当萧何为此而开宴庆贺时,萧何的好友召平则对萧何说:“皇帝之所以对你加封,是因为皇上对你的不信任。”并建议萧何捐出所有钱财充当军费来以此免灾。萧何没办法只好听从召平的建议,并写了奏章。当高皇帝看到萧何的奏章后,司马迁用了5个字来刻画汉高祖即:高帝乃大喜。就这五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开国皇帝对功臣的猜忌之心。二十四史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司马迁这样,将一个皇帝的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如此清楚。这便是“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对皇帝的专制与残忍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因为有了“李陵事件”的打击,才更成熟,才更具魅力。也正是因为李陵事件的影响,让司马迁的人生与《史记》一起升华。

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带着作者辛酸感情的著作,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因此,《史记》不愧为历史长河中的不朽的绝唱。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

[2]陈志学、徐学初.史记评注.四川:巴蜀书社,2008年8月.

[3]杨义.史记选评.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5月.

[4]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5]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