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6b59400eff9aef8941e068d.png)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60年代,Internet起源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1、Internet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 (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
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第1章因特网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1章因特网的概念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a4a70ecfc4ffe473268ab10.png)
1.3 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与涵义
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最早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是 美国前任副总统阿尔·戈乐。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宣布了具体实 施计划。一年之后,美国副总统戈尔又正式提出建立全球信息 基础设施GII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的倡议,他建议 将各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组成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 实现世界范围的信息共享。
1995年至今称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此时 中国的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融入了因特网的大家庭。1995年原邮 电部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一是建立全国27个省的省会加上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在内的31个城市的因特网;二是将北 京电报局现有的因特网站建成全国的因特网骨干网中心站。邮 电部的介入使我国的因特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到1995年5 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作为公共 商用网向公众提供因特网服务,中国因特网发展进入了商用阶 段。
中国网通宽带高速互联网由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承担建设 和运营,该网于1999年初开始建设,并于2000年10月28日开通, 连接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17个城市,主要提供高速、 大信息量的信息传输与转接。
7)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2000年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中国移动开始组建“中国移 动互联网”,计划建设全国性的、高品质信息服务的开放型电信 网络。“中国移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全球通”IP电话、IP电 话卡、手机上网Internet卡等一系列新业务。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 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 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 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 及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州立大学的4台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这个 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Internet的研究从此开始。在这一 阶段,主要是较好地解决了不同种类计算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 论和技术问题,其中包括:采用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实现资源 共享,分散控制;用分组交换的方法使网上众多用户以最短时延 同时通信成为可能;使用路由器作为单独的通信控制处理机解决 不同网络的互连问题;提出了网络通信协议分层的办法解决通信 的控制问题,这些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当代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 要基础。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概括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7ab8a25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4.png)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概括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ARPANET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首次提出了一个分布式计算网络的概念。
1969年,由ARPA资助建立的ARPANET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因特网的前身。
2. TCP/IP协议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连接不同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协议。
1973年,由Vinton Cerf和Bob Kahn提出的TCP/IP协议被正式采纳,成为官方网络协议,将不同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因特网的互相通信。
3. 面向商业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因特网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面向商业化。
1989年,时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蒂姆·伯纳斯-李在瑞士提出了万维网的构想,引发了全球对因特网的关注与投资。
4. 全球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迅速成为全球性的通信网络。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兴起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因特网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
此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和万维网浏览器等。
5.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1世纪初,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3G、4G技术的应用,使得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接入因特网,享受各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6.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兴起:近年来,云计算和物联网成为因特网发展的新趋势。
云计算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和可扩展的服务方式,而物联网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通过因特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应用。
总之,因特网经历了从军事领域到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从最初连接几台计算机到连接全球数十亿用户的网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因特网将继续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和机遇。
因特网的发展史报告
![因特网的发展史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740cbd69dc5022aaea009e.png)
因特网的发展史小报告
报告人:____________
本报告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因特网的过去——因特网的起源
1、因特网的历史最早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2、ARPANet和NSFNet建立的时间及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ARPANet /view/196838.htm
NSFNet /view/536896.htm
第二部分:因特网的现在——我国因特网的发展
1、中国开始进入因特网是在哪一年?标志是什么?
2、我国在哪一年建立了国家顶级域名?我国的顶级域名是什么?请问你还知道
其他国家的项级域名吗?
4、总结我国因特网的发展的两大代表性事件。
(1)
(2)
第三部分:因特网的未来——网络新技术
1、什么是云计算?
2、什么是物联网?什么是RFID技术?并说出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3、你还知道哪些网络新技术?
4、想象一下,你认为将来的网络会是怎么样的?
参考资料:
1、云计算/view/1316082.htm
2、物联网/view/1136308.htm。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ce5e14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c.png)
因特⽹的发展历程0.基本概念⽹络:若⼲节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电信⽹络:电信系统的公共设施. 两个或多个规定的点间提供连接以便建⽴电信业务和信息的结点与链路的集合.有线电视⽹络:⾼效廉价的综合⽹络频带宽容量⼤多功能低成本抗⼲扰能⼒强⽀持多种业务连接千家万户为信息⾼速公路的发展奠定基础.计算机⽹络: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络操作系统⽹络管理软件及⽹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作⽤:1.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络最基本的功能快速传送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 2.资源共享是⽹络中的所有的软件硬件数据资源⽹络中的⽤户可部分或全部享⽤这些资源3.分布处理通过算法将⼤型综合性问题交给不同的计算机进⾏协同⼯作并⾏处理⽹络可将新任务转交给空闲的计算机来完成这样处理能均衡各计算机的负载提⾼处理问题的实时性计算机⽹络的分类:⼴域⽹(Wide Area Network):局域⽹(Local Area Network):城域⽹(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个⼈区域⽹(Personal Area Network):公⽤⽹(public network):专⽤⽹(private network):接⼊⽹(Access Network):计算机⽹络性能: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传播时延:信道长度/数据在信道的速率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分组时花费的处理时间排队时延:分组在路由器处理时排队的时间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络当前时延=⽹络空闲时延/(1-⽹络利⽤率)往返时间RTT:从发送⽅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收到接收⽅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利⽤率:信道利⽤率是某信道被利⽤的时间百分⽐⽹络利⽤率是全⽹络的信道利⽤率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机⽹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1974年美国IBM公司宣布系统⽹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的标准框架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互联协议⽹络协议:为进⾏⽹络中的数据交换⽽建⽴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internet通⽤名词互联⽹或互连⽹Internet专⽤名词因特⽹采⽤TCP/IP协议作为通信规则.⽹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到⼀起因特⽹把许多⽹络连接在⼀起是世界上最⼤的计算机⽹络.1.第⼀阶段:单个⽹络向互联⽹发展ARPANET是现代计算机⽹络诞⽣的标志. 1969年投⼊使⽤后发展成为美国国防部⾼级研究计划署1983年分为ARPAnet和纯军事使⽤的MILNET. TCP/IP协议成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因特⽹诞⽣.1990年ARPANET正式宣布关闭第⼆阶段:三级结构的因特⽹即主⼲⽹地区⽹校园⽹或企业⽹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会建设了国家科学基⾦⽹NSFNET.第三阶段: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2.因特⽹在中国的发展第⼀阶段(1987-1994):中科院⾼能物理所建成了第⼀条与因特⽹联⽹的专线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电⼦邮件通信.第⼆阶段(1994-1995):为教育科研⽹发展阶段. 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组成NCFC⽹并于1994年4⽉开通了与因特⽹的64千位/秒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域名(CN)服务器从此中国真正加⼊了全球因特⽹的⾏列.第三阶段(1995---):因特⽹在中国进⼊商⽤阶段. 1994年9⽉中国邮电部门开始联⼊因特⽹建⽴北京上海两个出⼝ 1995年6⽉正式运营从⽽拉开了中国因特⽹商⽤化发展的序幕.⽬前中国公⽤计算机互联⽹(CHINANET)已成为中国因特⽹的⾻⼲⽹.3.因特⽹的⼯作⽅式分为核⼼部分:⼤量⽹络和连接⽹络的路由器组成向⽹络边缘的主机提供连通性路由器: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转发收到的分组分组交换(包交换):双⽅以分组为单位使⽤存储转发机制实现数据交互实质:将⽤户通信的数据划分成多个更⼩的等长数据段并在前⾯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作为数据段的⾸部每个带有⾸部的数据段就构成了⼀个分组 (准确地传递)每组打上标识许多不同的数据分组在物理线路上以动态共享和复⽤⽅式进⾏传输 (充分利⽤资源)数据分组传送到交换机时会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动态分配合适的物理线路传送到⽬的地数据分组再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条完整的数据电路交换:报⽂交换(message switching):报⽂:传送的整块数据.分组(packet)=等长的⼩数据段+控制信息组成的⾸部(header)⾸部包含⽬的地址和源地址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因特⽹上的主机(端系统end system)组成端系统划分为C/S客户-服务器⽅式 P2P(peer to peer)对等连接⽅式对等连接⽅式原理:两个主机进⾏通信时不区分服务请求⽅和服务提供⽅只要运⾏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从本质上还是客户服务器的⽅式只是每⼀台主机即是客户⼜是服务器.4.制定因特⽹的正式标准经过的阶段:因特⽹草案(Internet Draft)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开始成为RFC⽂档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因特⽹标准(Internet Standard)备注: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部⾼级研究计划署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科学基⾦会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服务提供者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因特⽹交换点WWW(World Wide Web)万维⽹ISOC[W-ISOC](Internet Society)因特⽹协会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因特⽹体系结构委员会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程部IRTF(Internet Reserach Task Force)因特⽹研究部RFC(Request For Comments)⽂档@我们的⼤学时代:⽤四年时光书写⼀个梦!第⼀次:2016年4⽉19⽇<------------------------------------------------------------------------------------------------------------------------------------------>⼀.使⽤交换机组建局域⽹1.双机互连组建对等⽹对等⽹(peer to peer)p2p也称⼯作组⽹看,采⽤分散管理的⽅式每台计算机即作为客户机⼜作为服务器进⾏⼯作.(1)两台配备⽆线⽹卡的计算机通过wifi实现双机互连答案:(2)两台配备USB接⼝的计算机通过USB数据线实现双机互连答案:双机USB互联需要芯⽚进⾏协议转换. 驱动安装-⽹络设置-共享操作USB连机线:只有拷贝功能USB联⽹线:实现普通以太⽹的功能()2.⽹络通信性能(1)⽹络通信性能的测试⽅法(2)⽹络测试⼯具的软件⽹络测试⼯具ping确定⽹络连通性ARP显⽰和修改“地址解析协议”缓存中的项⽬ ARP缓存中包含的表⽤于存储IP地址及经过解析的以太⽹或令牌环物理地址. ipconfig⼯具查看本机有关的TCP/IP配置还可验证系统试图在TCP/IP上进⾏通信时使⽤的参数tracert⽤于跟踪“路径” 记录从本机到⽬的主机经过的路径以及到达的时间。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229113c376baf1ffc4fadef.png)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中文翻译即为“英特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
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第一阶段(Internet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
第2章Internet基础
![第2章Internet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55d676375a8102d276a22fb1.png)
1.3 我国互联网主干网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CERNET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 等学校承担建设和管理运行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它主要 面向教育和科研单位,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络。 CERNET分四级管理,分别是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 地区主结点、省教育科研网、校园网。CERNET全国网络中心设在
Internet基础知识_我国互联主干网 12
1.3 我国互联网主干网
(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CHINAGBN简称金桥网,是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是我国 最早建设并获国家承认的具有国际信道出口的中国四大互联网络之 一。 中国金桥信息网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通 信和信息服务。目前已有数百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ISP接入金 桥网。金桥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大连、青岛、沈 阳、重庆、长春、天津、杭州、厦门、东莞、宁波、南京等大城市 建立骨干网节点,并在各城市建设一定规模的区域网,为用户提供 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服务。
气象、铁道、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国家专利局、国家计委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以及 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5个城市的科研机构,共1000多家科
研院所、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CSTNET拥有科学数据库、中
国科普博览、科技成果、科技管理、农业资料和文献情报等科技信 息资源,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各种科技信息服务。
8
1.2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
三、普及及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 正式开通,全国范围内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始提供服务。
因特网的发展 史
![因特网的发展 史](https://img.taocdn.com/s3/m/73fe0580d4d8d15abe234ef8.png)
因特网的发展史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
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
因特网的发展概述.
![因特网的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4bc183f4b35eefdc8d33382.png)
17
LOGO
LOGO
8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术的 主干网NSFNET,并于1989年改名为Internet向公众开 放。从此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产生,并迅速连接到世 界各地。 国家科学基金网络(美国NSF网络)取代阿帕网成为主干 网(1986-1995) NSFNET介绍:国立科学基金会网络 (NSFNET) 在1985 年成立,是一个通用的研究性网络,是真正的互联网 NSF网络的主要参与者是哪些? 大学、研究机构、科技界,主要用于学术研究。
LOGO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占地170平方米,重30 吨,每小时耗电30万千瓦,是一个庞然大物。
LOGO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1982年IBM个人计算机
LOGO
完成表格
机构名称
建立的时间 做出的贡献
1969年 实现了计算机的互 联 、TCP/I计算机中心之间 的互联
LOGO
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 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 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 息。 相关技术: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 通信感知技术
LOGO
课堂小结
因特网的发展 云计算
物联网
LOGO
谢谢!
LOGO
域名类别
通用顶级域名(gTLD, General Top Level Domain)
Internet概述PPT课件
![Internet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2b98a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8.png)
中文名称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科技网 中国联通互联网 中国移动互联网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 中国长城互联网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
国际出口带宽 46268Mb/s 19087Mb/s 1022Mb/s 5275Mb/s 1645Mb/s 1130Mb/s 2Mb/s
6.1 Internet概述
Internet 的全称是Internetwork,中文称为因特网。Internet 是集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于一体的全球性计算机互联 网,它是由世界范围内各种大大小小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 而成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
Internet是“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即将全世界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互 联在一起,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
1.Internet的产生 Internet是由美国的军事网络ARPANET发展而来的。 2.Internet的发展 3.Internet的特点 (1)Internet是开放的 (2)Internet对用户是透明的 (3)Internet是一种自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网络 (4)Internet的服务方式是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5)Internet是一种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媒体
1.Internet的产生 Internet是由美国的军事网络ARPANET发展而来的。 2.Internet的发展 3.Internet的特点 (1)Internet是开放的 (2)Internet对用户是透明的 (3)Internet是一种自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网络 (4)Internet的服务方式是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5)Internet是一种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媒体
Internet发展史
![Internet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d39517aa26925c52cc5bf8b.png)
1、什么是Internet?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2、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 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
因特网发展史
![因特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2749c66ddccda38376baf5b.png)
互联网简介及发展历史因特网(Internet)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由美国的ARPA网发展演变而来。
“因特网”是“Internet”的译名,“Inter”音译为“因特”,“Net”意译为“网”。
为了避免与英特尔(Intel)公司混淆,通常不再采用早期译名英特网。
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络(interconnection network),在港台等地多被译作网际网路,与英文里的“internet”同义,即是“联接网络的网络”,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
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称为网络互联。
单独提起互联网,一般都是因特网或接入其中的某网络,甚至有时将其简称为网(Net)。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
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包交换的研究。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因特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因特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因特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Follow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network to commercial interests in 1995.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因特网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c33e5f804a1b0717fd5dde3.png)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因特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资助的ARPAnet。
该计划局是1957年成立,主要针对前苏联的Sputnik(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做出的反应,其任务是打造美国国防及军事应用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ARPA主持研究了用于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络ARPAnet。
该网络的设计思想是:要求网络能够在遭受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如某些节点不能工作或某些线路中断),仍然能够保持运行。
因此,ARPAnet被设计成可在计算机间提供许多线路(即“路由”)的网络,使计算机能够通过其中任一线路而不是只通过其中某一固定线路来发送信息。
“包交换”的含义就是把数据分解成不同部分,每部分经由不同路径发送,最后再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数据。
在1969年底,建立起一个由4台计算机(节点)互连的分组交换试验网络ARPA网。
这四个节点分别是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和犹他大学。
1976年,ARPA网发展到57个节点,连接了100多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用户发展到2000多个。
1982年,ARPA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作为民用,即早期的Internet。
为了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互连,即解决网络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ARPA提供基金支持工业界和学术界从事新的研究项目,最后ARPA网决定采用网络互连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来取代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如果把Internet的发展划分阶段的话,1968~1984年的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Internet的提出、研究和试验阶段,这时的Internet以ARPA网为主干网。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2a3ec9beff00bed5b8f31d8c.png)
一、互联网来源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
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
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
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最初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二、发展历程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因特网这个词已经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交流中,因特网是不是就是我们常看到的Internet呢?实际上Internet表示的意思是互联网,又称网际网路,根据音译也被叫做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且巨大的全球化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各种不同的连接链路、种类繁多的服务器和数不尽的计算机、终端。
使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瞬间发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
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另一个推动Internet发展的广域网是NSF网,它最初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设的,目的是连接全美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供100多所美国大学共享它们的资源。
因特网的发展
![因特网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d9d33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6.png)
大数据在科研领域的应用
• 2010年代初,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科研领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 2010年代初,数据挖掘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使得科研领域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研究设计和 结果分析 • 2010年代初,数据可视化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使得科研领域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结果展示 和学术交流
互联网服务的个性化
• 2000年代中期,**搜索引擎优化(SEO)**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网站的搜索 排名 • 2000年代中期,**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兴起,使得互联网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 2000年代中期,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
因02特网在信息传播中的应
5G技术的发展
• 2010年代初,5G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2010年代初,5G网络的部署,使得5G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 2010年代初,5G应用场景的创新,使得5G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物联网的发展
• 2010年代初,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物体可以互联互通 • 2010年代初,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使得物联网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技术 • 2010年代初,物联网安全的问题,使得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关注信息安全问题
万维网的普及
• 1990年代末,网络浏览器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访问万维网 • 1990年代末,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 2000年代初,博客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万维网成为了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 重要平台
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的过去和未来
![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的过去和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11387b52eefdc8d376ee3281.png)
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的过去和未来一、简述因特网的发展史随着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
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因特网,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 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 问世。
1977-1979 年,ARPAnet 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
1980 年前后,ARPAnet 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 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 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因特网。
1983 年,ARPAnet 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 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
ARPAnet 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 协议的开发和应用。
198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 采用TCP/IP 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 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
1986 年,NSFnet 替代ARPAnet 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
1988 年因特网开始对外开放。
1991 月,在连通因特网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因特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因特网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二、我国因特网的发展史1.因特网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因特网发展史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 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097a9e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a.png)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起源因特网(Interne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在分散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和信息的方式。
这个项目称为ARPANET,是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它于1969年建立,并在美国西岸、西南部和东岸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建立了节点。
1969年10月29日,第一份通过ARPANET发送的信息(一个单词“login”)成功传达到了网络上的另一个计算机。
这个事件标志着因特网的诞生。
发展1971年,因特网传输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被发明。
IP是因特网的核心协议,它定义了在因特网上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式。
1972年,第一个电子邮件程序出现了,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发送邮件和文件。
1973年,由ARPA开发的“包交换协议”(Packet Switching Protocol)首次在ARPANET上运行,将数据分成小包并经过多个节点进行传输,从而大大提高了因特网的传输速度。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因特网开始向其他国家扩展,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网络。
1983年,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成立。
该团队主要负责规定和开发因特网上使用的协议和标准。
1991年,国际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成立,旨在推广在因特网上使用的万维网技术。
这是因特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的互联网服务开始出现,人们可以购买并使用因特网服务。
此外,因特网的速度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它不再只是一个用于传输电子邮件和文件的网络,而是变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平台。
人们可以使用因特网来搜索全球信息、购物、进行社交、娱乐等等。
现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亿人口使用互联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
![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83dde22bd64783e09122bae.png)
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
1.Internet的形成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作为军事试验网络,建立了ARPANET。
1972年ARPANET 发展到几十个网点,并就不同计算机与网络的通信协议取得一致。
19年产生了IP互联网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
1980年美国国防部通信局和高级研究计划署将TCP/IP协议投入使用。
1987年ARPANET被划分成民用网ARPANET和军用网MILNET。
它们之间通过ARPAINTERNET实现连接,并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
简称Internet,标志着Internet的诞生。
2.因特网在中国
早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便开始通过国际网络线路使用Internet,后又建立了连接Internet的专线。
90年代中期,我国互联网建设全面展开,到1997年底已建成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中国科学和技术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并与Internet建立了各种连接。
3.163和169网
163网就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它是我国第一个开通的商业网。
由于它使用全国统一的特服号163,所以通常称其为163网。
169网是“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俗称,CninfoNET。
因为它使用全国统一的特服号169,所以就称其为169网。
它们是国内用户最多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是国家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a5be129bda38376bae1fae33.png)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
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单独提起互联网,一般都是互联网或接入其中的某网络,有时将其简称为网或网络(the Net)可以通讯、社交、网上贸易。
I nternet的由来:I 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
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
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⑴支持资源共享;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I nternet的未来:《未来学家》杂志预测,到2030年,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P 地址,人类将组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互联网。
而我国专家预测,到2050年,互联网虚拟大脑将会出现。
IBM预测,在未来的5年中,人们将能够使用自己的语音,而不是双手在互联网上冲浪,因此也就不再完全局限于用眼睛看或者用键盘输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各地的网络把诸如气象条件、农作物生产和飞机航班等如此多样化的数据集合在一起。
科学家们把数据和程序通过网络送到远程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检索结果,并使他们能够与同事交换信息。
网络让人们可以便捷地分享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资源。
业余爱好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为他们的家庭计算机交换程序。
不幸的是,许多网络都是独立的,仅为特定群体服务。
用户为适应自己的通信问题而选择某一种硬件技术。
没有一个的网络能够满足所有的用途,在单一的硬件技术基础上不可能建立一种通用的网络。
网际互连(Internetworking)技术的应用为不同的网络互连提供了一套方法和通信约定,互连技术掩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它们的物理网络连接起来进行通信,把许多不同的、独立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并使它们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科学家通过使用网际互连技术,任何科学家都能与其他人交换实验结果数据。
某地数据中心的数据,所有科学家都能够得。
某地的计算机服务和程序能被另一个地方的科学家使用。
结果是,科学家的研究进程加快了,且提高的程度是惊人的。
因特网(Internet)就是由网际互连技术实现的,将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和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设备相互联接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
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因特网主干网的历史与发展
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推动因特网不断地向前发展。
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资助的ARPANET在美国4所大学和研究所正式建成,ARPAnet建设的主导思想是: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
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该网络最初只联接了4台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并逐步向全美国范围发展。
1985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它是一个更大的网络,它不仅连接一些大型的计算机,而且在各个地点连接
了整个局域网。
1990年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联入因特网的主机达20万台。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
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1992年,由美国高级网络服务公司组建的高级网络服务网(ANSNET)取代国家科学基金网成为因特网主干网,联入因特网的主机达100万台。
为进一步推动了因特网在全美国范围的普及。
1993年,美国政府制定了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揭开了数字化信息革命的序幕。
1994年,我国与美国政府相互批准中国联入因特网;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达成建立GII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协议;因特网开始向全球发展,世界各国相继建立自己的国家主干网,并与因特网相连。
1995年4月,高级网络服务网转给美国在线公司运营。
这一年被称为因特网年,联入因特网的主机达1000万台。
2.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在1987年就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先通过X.25租用线路实现与德国
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并于1988年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
1993年3月经电信部门的大力配合,开通了由北京高能所到美国Stanford直线加速中心的高速计算机通信专线。
1994 年 5 月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计算机正式进入了 Internet 网,与此同时,以清华大学为网络中心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也于 1994 年 6 月正式联通 Internet网,1996 年 6 月,中国最大的 Internet 互联子网 ChinaNet 也正式开通并投入营运,在中国兴起了一种研究、学习和使用 Internet 的浪潮,中国的用户已经越来越走进 Internet,而 Internet 则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人科研工作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