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历算法及应用

遍历算法及应用
遍历算法及应用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算法与数据结构

姓名何劼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部别

指导教员

日期年月日

实验项目列表

实验报告

姓名:何劼学号: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别:

实验地点:实验时间: 2012、4、17 设备编号:

同组人员:指导教员签字:成绩:教员评语:

一、实验名称

遍历算法及应用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二叉树的递归构造方法

2 .掌握二叉树的递归遍历方法

3 .掌握二叉树的递归遍历的简单应用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编写完成如下功能的程序。

1 .构造二叉树(中序加后序序列造树选做)

2 .删除树中原来所有1 度的结点

3 .求给定的任意结点的父亲

4 .从根到叶的一条最长路经

5 .计算树中叶结点数(选)

6 .判定一棵树是否是正则树(选)

7 .按层遍历树,并输出树宽(选)

要求:

1 .先构造出二叉树,然后输出原树的三种遍历序列。

2 .在删除原来所有1 度的结点后,再输出新二叉树的三种遍历序列。

3 .直接输出给定结点的父结点的值。

4 .输出这条最长的路径。

5 .输出树中叶结点的数目。

6 .输出一棵树是否是正则树的判定结论。

7 .按层遍历树,并输出树宽

四、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PC机

2.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VC++集成开发环境

五、算法设计思想

题目一—构造二叉树。

为了使得程序能够更加具有通用性,设计者在构造二叉树时编写了三种造树方式,分别是先序扩充序列造树,先序加中序序列造树以及中序加后序造树。其中前两个程序已经在课上得到了实现。中序加后序造树,主要问题就是左右子树上下标界的确定,运用图示法能够较为形象准确的解决此问题。三种序列的输出这里不加赘述。

题目二——删除树中1度结点。

采用先序遍历递归。首先判断下一结点是否为1度结点,若为1度结点并且有右儿子,返回1;若为1度结点并且有左儿子,返回2;不为1度结点返回0。再根据返回值的情况进行勾连和结点的删除。

题目三——求结点的父亲。

采用后续遍历递归。设计者配合使用了类似于“红绿灯”的found 标记值。若为0则还未发现结点;若为1则找到该结点返回上一层输出其父亲,并置found为2。

题目四——输出从根到叶的一条最长路径。

首先找到最长路径对应的叶子(先序),再求取叶子的祖先(后序)。运用order数组存储其祖先,最后从后到前输出。这样得到的路径是符

合从根到叶的顺序的。

题目五——计算叶子的数目。

采用先序遍历递归。判断是否为叶子。若为叶节点num加1;反之递归判断其左儿子,右儿子。

题目六——判断正则树。

如果存在这样一个结点,它只有一个儿子,那么found标记值置1。当递归遍历完整棵树之后,found等于1则不为正则树;反之则为正则树。

题目七——按层遍历树。

运用了队的结构。初始时刻last指针boundary指针重合,first 指针在两者之前1位。树根先入队,并访问它,first指针后移,与boundary指针重合,说明该层遍历完成,breadth记录该层宽度。然后其左儿子,右儿子入队,last指针移至队尾。接着访问下一结点……每当first与boundary重合则说明该层遍历完成。

六、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

构造二叉树时,主要是中序加后序造树的递归标界的确定。如上文所说,运用图示法比较形象准确的解决了问题。

删除1度结点时,设计者一开始觉得问题较为简单,但是真正上手之后,发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需要判断采用哪种遍历方式,还需要考虑找到一度结点输出最长路径时,一开始递归输出叶子祖先的顺序是从叶子到根。后来运用一个数组,将顺序倒了过来。

按层遍历树时,按照教员的提示,运用队结构和boundary指针的方式,实现了按层遍历。并且记录了树宽。这个思想值得学习。

七、实验结果

程序对题目要求的构造二叉树、删除树中1度结点、输出从根到叶的一条最长路径、求结点的父亲、计算叶子的数目和判断正则树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在构造二叉树的问题中加入了先序扩充序列造树和中序加后序造树。在最后还添加了教员课上要求的按层遍历树以及求树宽的代码。经测试,该程序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

而对于整个程序,稍微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对于1度结点的删除和求最长路径的函数部分。两者过于冗长,并且进行了函数的二次调用。对于前者,经过教员后期课上指导发现可以有更好的较为简单的解决方法(主要思想是运用引用型参数),而后者暂时还没有找到较好的方法能够

只对树一次遍历就得到从根到叶的顺序输出。

以下是程序运行的截图和部分程序运行示意图:

八、体会、质疑、建议

本次实验主要是对二叉树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归根结底是二叉树的查找、插入、删除。通过实验我对三种操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熟练的掌握了其具体应用。

通过对于树这种非链式结构的结构类型各种操作,我也体会到了学以所用的道理。任何一种结构类型都是为了更加方便准确的对事物进行描述,并且使之能够为计算机所识别使用。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而对于一个结构的定义,我认为不应该过分

的限制自己一定要使用什么结构。模型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使用。当然,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作为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到这个程序,我发现自己对于引用型的参数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具体应用的时候,问题还比较多,应当再继续加强。

九、源代码

.cpp文件连接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 100

typedef int eletype;

typedef struct treenode

{

eletype data;

struct treenode *lson,*rson;

}Bnode,*Bptr;

int num,found,or,first,last,boundary,breadth;

eletype longest,x;

Bptr addr;

eletype order[M];

//找叶子数的函数中:num用于记录叶子数目;按层遍历函数中用于记录层的宽度。

/*found用于记录查找的状态:

找父亲函数中:0为查找结点不存在,1为找到该点,2为父亲结点已输出;

判断正则树的函数中:1为找到一个不满足的结点,0为未找到;

找祖先函数中:0为查找结点不存在,1为找到该点。*/

//or与数组order[]配合用于调整输出顺序,使其从根到叶顺序输出。

//first是作为队的首指针。

//last作为队的尾指针。

//boundary作为每层的边界指针。

//breadth记录已遍历的层中最宽的宽度。

//longest用于记录递归到当前,最长路径的值。

//addr用于记录找到的结点的地址。

void preorder(Bptr p)//先序序列输出

{

if(p==NULL)return;

printf("%d ",p->data);

preorder(p->lson);

preorder(p->rson);

}

void inorder(Bptr p)//中序序列输出{

if(p==NULL)return;

inorder(p->lson);

printf("%d ",p->data);

inorder(p->rson);

}

void postorder(Bptr p)//后序序列输出{

if(p==NULL)return;

postorder(p->lson);

postorder(p->rson);

printf("%d ",p->data);

}

Bptr precreat()//先序扩充序列造树

{

Bptr p;

scanf("%d",&x);

if(x==0)return NULL;

p=new Bnode;

p->data=x;

p->lson=precreat();

p->rson=precreat();

return p;

}

Bptr p_i_creat(eletype a[],eletype b[],int i,int j,int s,int t)//先序+中序序列造树

{

int k;

Bptr p;

if(i>j)return NULL;

p=new Bnode;

p->data=a[i];

k=s;

while((k<=t)&&(b[k]!=a[i]))k++;

if(b[k]!=a[i])

{printf("输入错误,再见!\n");

exit(1);}

p->lson=p_i_creat(a,b,i+1,i+k-s,s,k-1);

p->rson=p_i_creat(a,b,i+k-s+1,j,k+1,t);

return p;

}

Bptr i_p_creat(eletype a[],eletype b[],int i,int j,int s,int t)//中序+后序序列造树

{

int k;

Bptr p;

if(i>j)return NULL;

p=new Bnode;

p->data=a[j];

k=s;

while((k<=t)&&(b[k]!=a[j]))k++;

if(b[k]!=a[j])

{printf("输入错误,再见!\n");

exit(1);}

p->lson=i_p_creat(a,b,i,i+k-s-1,s,k-1);

p->rson=i_p_creat(a,b,i+k-s,j-1,k+1,t);

return p;

}

void findfather(Bptr p,eletype aim)//找结点父亲的函数{

if(p==NULL||found==2)return;

if(p->data==aim)

{found=1;

return;}

if(found==0)

findfather(p->lson,aim);

if(found==0)

findfather(p->rson,aim);

if(found==1)

{printf("%d的父亲是:%d\n",aim,p->data);

found=2;}

}

void leavenumber(Bptr p)//树的叶结点个数

{

if(p==NULL)return;

if(p->lson==NULL&&p->rson==NULL)

num++;

leavenumber(p->lson);

leavenumber(p->rson);

}

void longest_leave(Bptr p,int height)//找一片最长路径的叶子{

if(p==NULL)return;

if(p->lson==NULL&&p->rson==NULL&&longest

{

longest=height;

addr=p;

}

longest_leave(p->lson,height+1);

longest_leave(p->rson,height+1);

}

void ancestor(Bptr p,Bptr addr,eletype order[])//存储a结点的祖先(逆序)

{

if(p==NULL)return;

if(p==addr)

{

order[or++]=p->data;

found=1;

return;

}

if(found==0)

ancestor(p->lson,addr,order);

if(found==0)

ancestor(p->rson,addr,order);

if(found==1)

order[or++]=p->data;

}

int degree1(Bptr p)//判断p是否为1度结点,{

if(p==NULL)return 0;

if(p->lson==NULL&&p->rson!=NULL)

return 1;//返回1表示该1度结点有右儿子if(p->lson!=NULL&&p->rson==NULL)

return 2;//返回2表示该1度结点有左儿子return 0;//返回0表示该点不是1度结点

}

void delete_1(Bptr p)//删除一度结点函数

{

Bptr re;

if(p==NULL)return;

if(degree1(p->lson)==1)

{

re=p->lson;

p->lson=p->lson->rson;

delete re;

delete_1(p);

}

else if(degree1(p->lson)==2) {

re=p->lson;

p->lson=p->lson->lson;

delete re;

delete_1(p);

}

if(degree1(p->rson)==1)

{

re=p->rson;

p->rson=p->rson->rson;

delete re;

delete_1(p);

}

else if(degree1(p->rson)==2) {

图的优先遍历算法(C语言版)

#include #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define ERROR -1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char data; ArcNode *firstarc;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arcnum; }ALGraph; void CreateAL(ALGraph *G); int LocateVex(ALGraph G,char u); void DFSTraverse(ALGraph G,void (*Visit)(ALGraph G,int v)); void PrintElem(ALGraph G,int v); void DFS(ALGraph G,int v); int FirstAdjVex(ALGraph G,int v); int NextAdjVex(ALGraph G,int v,int w); int visited[MAX_VERTEX_NUM]; void (*VisitFunc)(ALGraph G,int v); int main(){ ALGraph G; CreateAL(&G); printf("The Graph is:\n"); DFSTraverse(G,PrintElem); getch(); } void CreateAL(ALGraph *T){ int i,j,m; ArcNode *p,*s; char ch[100];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exnum and arcnumm:\n"); scanf("%d%d",&(T->vexnum),&(T->arcnum));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ertexs:\n"); for(i=0;i<(T->vexnum);++i){ scanf(" %c",&(T->vertices[i].data)); T->vertices[i].firstarc=NULL; }

算法分析与设计 查找迷宫的最短路径(深度算法)

算法分析与设计 查找迷宫的最短路径(深度算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级 16班 2012/12/16

【摘要】:迷宫求解是一个古老的游戏,要在迷宫中找到出口,需要经过一连串的错误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有的时候甚至找不到路径。类似于给定一个m*n的矩形网格,设其左上角为起点S。一辆汽车从起点出发驶向右下角终点T。在若干网格处设置了障碍,表示该网格不可到达。设计一个算法,求汽车从起点S出发到达终点T的一条路线。用计算机求解这个问题时,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回溯方法,即从入口出发,顺某方向向前探索,若能走通,则继续往前走;否则沿原路退回。换一个方向再继续探索,直至所有可能的通路都探索到为止。为了保证在任何位置上都能沿原路退回,显然需要用一个后进先出的结构来保存从入口到当前位置的路径。因此,在求迷宫通路的算法中应用“栈”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顺序表,深度优先遍历,广度优先遍历等。 【关键词】:最短路径; 时间复杂度;深度优先搜索 【Summary】Maze solving is an ancient game , you want to find the exit in the maze , need to go through a series of trial and error to find the right path , and sometimes not even find the path . A m * n rectangular grid , similar to a given set its upper-left corn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S . A car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towards the bottom right corner of the end of T . Set up barriers at certain grid , indicates that the grid is unreachable . Design an algorithm , find the car starting to reach the end point T, route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S . Use the comput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 we usually use the backtracking method , that is, starting from the entrance , Shun forward to explore a direction , if we go through , and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 otherwise return along the same route . Continue to explore another direction , until all possible paths to explore to far .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in any position along the same route back , it is clear that the need to use a LIFO structure to save the path from the entrance to the current position . Therefore , in seeking labyrinth path algorithm application "stack" is the natural thing to do . Of course , there are other ways to solve , for example, the sequence table , depth-first traversal , breadth -first traversal . 【Key phrase】Shortest path ; time complexity ; deep-first search

创建一个二叉树并输出三种遍历结果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实验三--创建一个二叉树并输出三种遍历结果 系别■计算机学院 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 班级/学号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实验日期—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 教师

实验题目:实验三创建一个二叉树并输出三种遍历结果 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树存储结构; 2)掌握并实现二叉树遍历的递归算法和非递归算法; 3)理解树及森林对二叉树的转换; 4)理解二叉树的应用一哈夫曼编码及WPL计算。 实验内容 1)以广义表或遍历序列形式创建一个二叉树,存储结构自选; 2)输出先序、中序、后序遍历序列; 3)二选一应用题:1)树和森林向二叉树转换;2)哈夫曼编码的应用问题。 题目可替换上述前两项实验内容) 设计与编码 1)程序结构基本设计框架 (提示:请根据所选定题目,描述程序的基本框架,可以用流程图、界面描述图、 框图等来表示) 2)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遍历二叉树,递归和非递归的方法 (应用型

(提示:总结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尽量简明扼要,并与本次实验密切相关,要求结合自己的题目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 具体算法设计 1) 首先,定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为二叉链表存储,每个元素的数 据类型Elemtype,定义一棵二叉树,只需定义其根指针。 2) 然后以递归的先序遍历方法创建二叉树,函数为CreateTree(),在输 入字符时要注意,当节点的左孩子或者右孩子为空的时候,应当输入一 个特殊的字符(本算法为“ #”),表示左孩子或者右孩子为空。 3) 下一步,创建利用递归方法先序遍历二叉树的函数,函数为 PreOrderTreeQ,创建非递归方法中序遍历二叉树的函数,函数为 InOrderTree(),中序遍历过程是:从二叉树的根节点开始,沿左子树 向下搜索,在搜索过程将所遇到的节点进栈;左子树遍历完毕后,从 栈顶退出栈中的节点并访问;然后再用上述过程遍历右子树,依次类 推,指导整棵二叉树全部访问完毕。创建递归方法后序遍历二叉树的 函数,函数为LaOrderTree()。 (提示:该部分主要是利用C、C++ 等完成数据结构定义、设计算法实现各种操作,可以用列表分步形式的自然语言描述,也可以利用流程图等描述) 4) 编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char DataType;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Node { DataType data; struct Node *lchild; struct Node *rchild; } *BiTree,BitNode;

树与图的简单遍历算法

树与图的简单遍历算法 发表时间:2019-01-14T09:56:22.79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作者:闵俊齐 [导读] 树与图是两种重要的数据结构,而树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图,它的两两结点之间存在唯一简单路径。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重庆 400065 摘要:树与图是两种重要的数据结构,而树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图,它的两两结点之间存在唯一简单路径。利用其特殊性质,人们创造了许多算法来处理数据结构问题和程序调用问题。而树与图的遍历算法也是数据结构中重要的算法之一。本文从树与图的概念出发,简单的介绍了树与图的主要存储方式,并重点对二叉树的简单遍历算法、哈夫曼树的生成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及广度优先遍历做出了介绍。 关键词:数据结构;二叉树;图;遍历算法 1.树与图的概念 树是一种数据结构,是由n(n≥0)个结点构成的具有明显层次关系的有限集合。一棵树一般由一个根节点和若干个子结点构成。结点与结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并列或层次关系,这种层次关系称为父子关系。在一棵树中,没有父结点的结点被称为根结点。树有几个重要的概念,以下做出简单的介绍——树的度:某个结点拥有的子树的数量称为这个结点的度,度为零的结点也叫做叶结点,而度不为零的结点叫做分支结点。树的深度:一棵树的根结点的层次为1,其他结点的层次是其父结点的层次加1。一棵树里最大的层次的值被称为这棵树的深度。树有无序树,有序树,二叉树等。其中二叉树是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结点的树,每个结点的子树通常被称为“左子树”和“右子树”,故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度的最大值为2,而又有左右之分,二叉树中结点的次序不能任意颠倒。除最后一层的叶结点没有子结点外,其余每一层的每个结点都具有两个子结点的二叉树称为满二叉树。如果存在一个深度为h的二叉树,它的除h层外其余各层(1~h-1)的结点数都达到了最大值,并且它的第h层的结点全部集中在树的左边,这种二叉树就被称为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是由满二叉树引申出来的,它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数据结构。本文后部分将会介绍二叉树的简单遍历算法。 图由若干个顶点组成的有限非空集合和各个顶点的边构成,通常表示为G(V,E),其中G表示一个图,V是图G中顶点的集合,E是图G中边的集合。图数据结构主要研究形状和图形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它必须反映数据所对应的元素之间的几何关系和拓扑关系。图依照边的方向可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有向图由顶点和弧构成。弧有弧尾和弧头,带箭头的一边称为弧头。图结构与树结构相比较,图中的任意两个元素都有可能相关。而对某个结点而言,树下层可能有多个元素,上层只有能一个元素,复杂度比树大[1]。 2二叉树与图的储存方式 2.1二叉树的储存方式 二叉树有两种储存方式: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顺序储存就是按照完全二叉树的结点层次顺序存储的一种只适用于完全二叉树的储存方式,且在最坏的情况下,k个结点的单支数却只需要长度的 -1的一维数据。这种储存需要一个完全连续地址,所以会占用许多的储存空间。 在二叉树中,每个结点信息一般都由一下几个部分构成:该结点的数据元素(Data)、指向左子树的指针(L child)和指向右子树的指针(R child)。利用指针,我们可以很好的存储二叉树。若使用二叉链表,每个结点的结构如图1(a)所示。一般可以(L,D,R)来表示。在三叉链表中,可表示每个结点的父结点,结构如图1(b)所示。一般可以(L,D,P,R)来表示[5]。链式储存不需要完全连续地址,节约储存空间[2]。 图2 3.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哈夫曼树的生成 3.1二叉树的遍历算法 遍历,是指用某种方法沿着某条路对每一个元素做一且仅一次访问,它是二叉树的重要运算之一。二叉树的主要有三种访问方式: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基于蚁群算法的路径规划

MATLAB实现基于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 1、问题描述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要求机器人依据某个或某些优化原则(如最小能量消耗,最短行走路线,最短行走时间等),在其工作空间中找到一条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能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可以建模为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都要完成路径规划、定位和避障等任务。 2 算法理论 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最初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 M. 博士于1991 年首次提出,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分布式计算机制等优点。该算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大的科学研究人员应用于各种问题的研究,如旅行商问题,二次规划问题,生产调度问题等。但是算法本身性能的评价等算法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慢。 Dorigo 提出了精英蚁群模型(EAS),在这一模型中信息素更新按照得到当前最优解的蚂蚁所构造的解来进行,但这样的策略往往使进化变得缓慢,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次年Dorigo 博士给出改进模型(ACS),文中改进了转移概率模型,并且应用了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策略,来得进行深度搜索。Stützle 与Hoos给出了最大-最小蚂蚁系统(MAX-MINAS),所谓最大-最小即是为信息素设定上限与下限,设定上限避免搜索陷入局部最优,设定下限鼓励深度搜索。蚂蚁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其自身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蚂蚁个体是没有视觉的,蚂蚁自身体积又是那么渺小,但是由这些能力有限的蚂蚁组成的蚁群却可以做出超越个体蚂蚁能力的超常行为。蚂蚁没有视觉却可以寻觅食物,蚂蚁体积渺小而蚁群却可以搬运比它们个体大十倍甚至百倍的昆虫。这些都说明蚂蚁群体内部的某种机制使得它们具有了群体智能,可以做到蚂蚁个体无法实现的事情。经过生物学家的长时间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分泌于空间中的信息素进行信息交流,进而实现群体行为的。 下面简要介绍蚁群通过信息素的交流找到最短路径的简化实例。如图2-1 所示,AE 之间有两条路ABCDE 与ABHDE,其中AB,DE,HD,HB 的长度为1,BC,CD 长度为0.5,并且,假设路上信息素浓度为0,且各个蚂蚁行进速度相同,单位时间所走的长度为1,每个单位时间内在走过路径上留下的信息素的量也相同。当t=0时,从A 点,E 点同时各有30 只蚂蚁从该点出发。当t=1,从A 点出发的蚂蚁走到B 点时,由于两条路BH 与BC 上的信息素浓度相同,所以蚂蚁以相同的概率选择BH 与BC,这样就有15 只蚂蚁选择走BH,有15 只蚂蚁选择走BC。同样的从E 点出发的蚂蚁走到D 点,分别有15 只蚂蚁选择DH 和DC。当t=2 时,选择BC 与DC的蚂蚁分别走过了BCD 和DCB,而选择BH 与DH 的蚂蚁都走到了H 点。所有的蚂蚁都在所走过的路上留下了相同浓度的信息素,那么路径BCD 上的信息素的浓度是路径BHD 上信息素浓度的两倍,这样若再次有蚂蚁选择走BC 和BH 时,或选择走DC 与DH 时,都会以较大的概率选择信息素浓度高的一边。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下去,最短的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较多,留下的信息素也越多,蚁群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较短的路。这就是它们群体智能的体现。 蚁群算法就是模拟蚂蚁觅食过程中可以找到最短的路的行为过程设计的一种仿生算法。在用蚁群算法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时,首先要将组合优化问题表达成与信息素相关的规范形式,然后各个蚂蚁独立地根据局部的信息素进行决策构造解,并根据解的优劣更新周围的信息素,这样的过程反复的进行即可求出组合优化问题的优化解。 归结蚁群算法有如下特点: (1)分布式计算:各个蚂蚁独立地构造解,当有蚂蚁个体构造的解较差时,并不会影响整体的求解结果。这使得算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自组织性:系统学中自组织性就是系统的组织指令是来自系统的内部。同样的蚁

二分搜索算法和快速排序算法及分治策略

实验课程:算法分析与设计 实验名称:实验二C/C++环境及递归算法(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目标: 1、熟悉二分搜索算法和快速排序算法; 2、初步掌握分治算法; 实验任务: 掌握分治策略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实验题: 1、设a[0:n-1]是一个已排好序的数组。请改写二分搜索算法,使得当搜索元素x不在数组中时,返回小于x的最大元素的位置i和大于x的最小元素位置j。当搜索元素在数组中时,I 和j相同,均为x在数组中的位置。设有n个不同的整数排好序后存放于t[0:n-1]中,若存在一个下标i,0≤i<n,使得t[i]=i,设计一个有效的算法找到这个下标。要求算法在最坏的情况下的计算时间为O(logn)。 2、在快速排序中,记录的比较和交换是从两端向中间进行的,关键字较大的记录一次就能交换到后面单元,关键字较小的记录一次就能交换到前面单元,记录每次移动的距离较大,因而总的比较和移动次数较少。 实验设备及环境: PC;C/C++的编程环境Visual C++。 实验主要步骤: (1)明确实验目标和具体任务; (2)理解实验所涉及的分治算法; (3)编写程序并实现分治算法; (4)设计实验数据并运行程序、记录运行的结果; 实验数据及运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1、#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const length=100; int n,x; int a[length]; cout<<"依次输入数组的长度,数组内容,要查找的数"<>n; //输入数组的长度 for(int i=0;i>a[i]; cin>>x;

树的遍历算法(完美C语言)

二叉树的先序遍历: 递归算法: void PreorderTraverse(BTNode *T) { if (T!=NULL) { visit(T->data) ; /* 访问根结点*/ PreorderTraverse(T->Lchild) ; PreorderTraverse(T->Rchild) ; } } 非递归遍历: 设T是指向二叉树根结点的指针变量,非递归算法是: 若二叉树为空,则返回;否则,令p=T; ⑴访问p所指向的结点; ⑵q=p->Rchild ,若q不为空,则q进栈; ⑶p=p->Lchild ,若p不为空,转(1),否则转(4); ⑷退栈到p ,转(1),直到栈空为止。 ---------------------------------------------------------------------------------------------------------------------- #define MAX_NODE 50 void PreorderTraverse( BTNode *T) { BTNode *Stack[MAX_NODE] ,*p=T, *q ; int top=0 ; if (T==NULL) printf(“Binary Tree is Empty!\n”) ; else { do { visit( p-> data ) ; q=p->Rchild ; if ( q!=NULL ) stack[++top]=q ; p=p->Lchild ; if (p==NULL) { p=stack[top] ; top-- ; } } while (p!=NULL) ; } }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课程设计报告

合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课程设计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设计名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实现 学生姓名陈琳 学号1204091022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何立新 2014 年9 月 一: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 涉及到数据结构遍会涉及到对应存储方法的遍历问题。本次程序采用邻接表的存储方法,并且以深度优先实现遍历的过程得到其遍历序列。

深度优先遍历图的方法是,从图中某顶点v 出发: (1)访问顶点v ; (2)依次从v 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对图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至图中和v 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 (3)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从一个未被访问的顶点出发,重新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到图中所有顶点均被访问过为止。 二:数据结构的选择和概要设计 设计流程如图: 图1 设计流程 利用一维数组创建邻接表,同时还需要一个一维数组来存储顶点信息。之后利用创建的邻接表来创建图,最后用深度优先的方法来实现遍历。 图 2 原始图 1.从0开始,首先找到0的关联顶点3 2.由3出发,找到1;由1出发,没有关联的顶点。 3.回到3,从3出发,找到2;由2出发,没有关联的顶点。 4.回到4,出4出发,找到1,因为1已经被访问过了,所以不访问。

所以最后顺序是0,3,1,2,4 三:详细设计和编码 1.创建邻接表和图 void CreateALGraph (ALGraph* G) //建立邻接表函数. { int i,j,k,s; char y; EdgeNode* p; //工作指针.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n与边数e(以逗号做分隔符):\n"); scanf("%d,%d",&(G->n),&(G->e)); scanf("%c",&y); //用y来接收回车符. for(s=0;sn;s++) { printf("请输入下标为%d的顶点的元素:\n",s); scanf("%c",&(G->adjlist[s].vertex)); scanf("%c",&y); //用y来接收回车符.当后面要输入的是和单个字符有关的数据时候要存贮回车符,以免回车符被误接收。 G->adjlist[s].firstedge=NULL; } printf("请分别输入该图的%d条弧\n",G->e); for(k=0;ke;k++) { printf("请输入第%d条弧的起点和终点(起点下标,终点下标):\n",(k+1)); scanf("%d,%d",&i,&j); p=(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p->adjvex=j; p->next=G->adjlist[i].f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p; } } 2.深度优先遍历 void DFS(ALGraph* G,int v) //深度优先遍历 { EdgeNode* p;

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综述 (1)

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 学生:李小坤导师:董峦 摘要:目前为止, 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对“最短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 结合实际应用,从各个方面较系统的比较广度优先搜索算法(BFS)、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FS)、A* 算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最短路径算法;广度优先算法;深度优先算法;A*算法; The shortest path of map's search algorithm Abstract:So far,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in-depth stud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mprise with the breadth-first search algorithm ( BFS ), depth-first search algorithm ( DFS ) and the A * algorithms from any aspects of systematic. Key words: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breadth-first algorithm; algorithm; A * algorithm; 前言: 最短路径问题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图论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都与“最短路径问题”有关, 比如: 网络路由选择, 集成电路设计、布线问题、电子导航、交通旅游等。本文应用深度优先算法,广度优先算法和A*算法,对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三种算的的优缺点。 在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中,每种算法的优劣的比较原则主要遵循以下三点:[1] (1)算法的完全性:提出一个问题,该问题存在答案,该算法能够保证找到相应的答案。算法的完全性强是算法性能优秀的指标之一。 (2)算法的时间复杂性: 提出一个问题,该算法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算法速度的快慢是算法优劣的重要体现。 (3)算法的空间复杂性:算法在执行搜索问题答案的同时,需要多少存储空间。算法占用资源越少,算法的性能越好。 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 1、广度优先算法 广度优先算法(Breadth-First-Search),又称作宽度优先搜索,或横向优先搜索,是最简便的图的搜索算法之一,这一算法也是很多重要的图的算法的原型,Dijkstra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和Prim最小生成树算法都采用了和宽

两点间所有路径的遍历算法

两点间所有路径的遍历算法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熊建设梁磊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接着根据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求出连通图中两点间所有路径。 一、深度优先遍历(Depth-First Traversal) 1.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的递归定义 假设给定图G的初态是所有顶点均未曾访问过。在G中任选一顶点v为初始出发点(源点),则深度优先遍历可定义如下:首先访问出发点v,并将其标记为已访问过;然后依次从v出发搜索v的每个邻接点w。若w未曾访问过,则以w为新的出发点继续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至图中所有和源点v有路径相通的顶点(亦称为从源点可达的顶点)均已被访问为止。若此时图中仍有未访问的顶点,则另选一个尚未访问的顶点作为新的源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均已被访问为止。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类似于树的前序遍历。采用的搜索方法的特点是尽可能先对纵深方向进行搜索。这种搜索方法称为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相应地,用此方法遍历图就很自然地称之为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2、深度优先搜索的过程 设x是当前被访问顶点,在对x做过访问标记后,选择一条从x出发的未检测过的边(x,y)。若发现顶点y已访问过,则重新选择另一条从x出发的未检测过的边,否则沿边(x,y)到达未曾访问过的y,对y访问并将其标记为已访问过;然后从y开始搜索,直到搜索完从y出发的所有路径,即访问完所有从y出发可达的顶点之后,才回溯到顶点x,并且再选择一条从x出发的未检测过的边。上述过程直至从x出发的所有边都已检测过为止。此时,若x 不是源点,则回溯到在x之前被访问过的顶点;否则图中所有和源点有路径相通的顶点(即从源点可达的所有顶点)都已被访问过,若图G是连通图,则遍历过程结束,否则继续选择一个尚未被访问的顶点作为新源点,进行新的搜索过程。 二、求两点间所有路径的算法 假设简单连通图如图1所示,那么它的邻接表存储结构如图2所示。假设我们要找出结点3到结点6的所有路径,那么,我们就设结点3为起点,结点6为终点。我们需要的存储结构有:一个保存路径的栈、一个保存已标记结点的数组,那么找到结点3到结点6的所有路径步骤如下:

数据结构C语言实现二叉树三种遍历

实验课题一:将下图中得二叉树用二叉链表表示: 1用三种遍历算法遍历该二叉树,给出对应得输出结果; 2写一个函数对二叉树搜索,若给出一个结点,根据其就是否属于该树,输出true或者f alse。 3写函数完成习题4、31(C++版)或4、28(C版教科书)。 #include "stdio、h" #include”malloc、h" typedefstruct BiTNode { char data; structBiTNode *lchild,*rchild; }BiTNode,*BiTree; BiTree Create(BiTreeT) { char ch; ch=getchar(); if(ch=='#’) T=NULL; else { T=(BiTNode *)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ch; T->lchild=Create(T—〉lchild); T—〉rchild=Create(T-〉rchild); } return T; } int node(BiTree T) { int sum1=0,a,b; ?if(T) { if(T!=NULL) ??sum1++;

?a=node(T->lchild); sum1+=a; b=node(T—>rchild); sum1+=b; ?} return sum1; } int mnode(BiTree T) { ?int sum2=0,e,f; if(T) { ?if((T->lchild!=NULL)&&(T-〉rchild!=NULL))?sum2++; ?e=mnode(T-〉lchild); sum2+=e; f=mnode(T-〉rchild); sum2+=f; ?} return sum2; } void Preorder(BiTree T) { if(T) { printf("%c”,T->data); Preorder(T—>lchild); Preorder(T-〉rchild); } } int Sumleaf(BiTree T) { int sum=0,m,n; if(T) { if((!T-〉lchild)&&(!T-〉rchild)) sum++; m=Sumleaf(T->lchild); sum+=m; n=Sumleaf(T—>rchild); sum+=n; } return sum; }

树的遍历(递归和非递归)

二叉树的遍历 一、设计思想 二叉树的遍历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先序遍历实现的顺序是:根左右,中序遍历实现的是:左根右,后续遍历实现的是:左右根。根据不同的算法分,又分为递归遍历和非递归遍历。 递归算法: 1.先序遍历:先序遍历就是首先判断根结点是否为空,为空则停止遍历,不为空则将左子作为新的根结点重新进行上述判断,左子遍历结束后,再将右子作为根结点判断,直至结束。到达每一个结点时,打印该结点数据,即得先序遍历结果。 2.中序遍历:中序遍历是首先判断该结点是否为空,为空则结束,不为空则将左子作为根结点再进行判断,打印左子,然后打印二叉树的根结点,最后再将右子作为参数进行判断,打印右子,直至结束。 3.后续遍历:指针到达一个结点时,判断该结点是否为空,为空则停止遍历,不为空则将左子作为新的结点参数进行判断,打印左子。左子判断完成后,将右子作为结点参数传入判断,打印右子。左右子判断完成后打印根结点。 非递归算法: 1.先序遍历:首先建立一个栈,当指针到达根结点时,打印根结点,判断根结点是否有左子和右子。有左子和右子的话就打印左子同时将右子入栈,将左子作为新的根结点进行判断,方法同上。若当前结点没有左子,则直接将右子打印,同时将右子作为新的根结点判断。若当前结点没有右子,则打印左子,同时将左子作为新的根结点判断。若当前结点既没有左子也没有右子,则当前结点为叶子结点,此时将从栈中出栈一个元素,作为当前的根结点,打印结点元素,同时将当前结点同样按上述方法判断,依次进行。直至当前结点的左右子都为

空,且栈为空时,遍历结束。 2.中序遍历:首先建立一个栈,定义一个常量flag(flag为0或者1),用flag记录结点的左子是否去过,没有去过为0,去过为1,默认为0.首先将指针指向根结点,将根结点入栈,然后将指针指向左子,左子作为新的结点,将新结点入栈,然后再将指针指向当前结点的左子,直至左子为空,则指针返回,flag置1,出栈一个元素,作为当前结点,打印该结点,然后判断flag,flag为1则将指针指向当前结点右子,将右子作为新的结点,结点入栈,再次进行上面的判断,直至当前结点右子也为空,则再出栈一个元素作为当前结点,一直到结束,使得当前结点右子为空,且栈空,遍历结束。 3.后续遍历:首先建立两个栈,然后定义两个常量。第一个为status,取值为0,1,2.0代表左右子都没有去过,1代表去过左子,2,代表左右子都去过,默认为0。第二个常量为flag,取值为0或者1,0代表进左栈,1代表进右栈。初始时指针指向根结点,判断根结点是否有左子,有左子则,将根结点入左栈,status置0,flag置0,若没有左子则判断结点有没有右子,有右子就把结点入右栈,status置0,flag置1,若左右子都没有,则打印该结点,并将指针指向空,此时判断flag,若flag为0,则从左栈出栈一个元素作为当前结点,重新判断;若flag为1则从右栈出栈一个元素作为当前结点,重新判断左右子是否去过,若status为1,则判断该结点有没有右子,若有右子,则将该结点入右栈,status置1,flag置1,若没有右子,则打印当前结点,并将指针置空,然后再次判断flag。若当前结点status为2,且栈为空,则遍历结束。若指针指向了左子,则将左子作为当前结点,判断其左右子情况,按上述方法处理,直至遍历结束。 二、算法流程图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求解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求解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 林晖钢1,胡大伟1,徐丽蕊1,2 1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西安(710064) 2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陕西咸阳(712000) E-mail:lhgzhl@https://www.360docs.net/doc/419520885.html, 摘要: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location routing problems, LRP)是集成化物流系统分销网络设计和管理决策中的难题,也是任何一个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由于LRP的NP—HARD属性,其求解方法目前大多局限在将定位—配给问题(location allocation problems, LAP)的输出作为车辆路线安排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s, VRP)的输入而求解。然而,在LAP最优的前提下求出的VRP的最优并不一定就是LRP的最优解,从而导致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可避免的会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状态。本文针对多站点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multi-depot location routing problems, MDLRP)数学模型,用Lingo软件对小规模测试数据情形进行了验证,然后采用禁忌搜索法(TS)分别求解LAP和对应的每一个设施的VRP,并将VRP的结果作为LAP的输入,再将LAP解及其邻域解作为VRP输入不断反复循环求解MDLRP,并在此基础上对较大规模测试数据进行了仿真运算。结果表明采用禁忌搜索方法求解一定规模的MDLRP快速有效。 关键词: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定位—配给问题;车辆路线问题;禁忌搜索 1.引言 设施定位、车辆路线各自作为单独的问题,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其理论也已比较完善,这些研究为物流管理的优化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外一批学者对LRP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LRP的概念认为:在设施(制造厂、库存点或分销中心)相对于客户的位置、货物的配给、货物运输的车辆路线安排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来进行综合优化与管理;相比单一的物流系统优化问题,LRP更加贴近目前物流系统复杂的实际特征,对进一步优化整个物流系统,降低系统成本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当前大部分学者对LRP的研究都局限在将LAP的输出作为VRP的输入而进行求解,这种方法得出的LRP解往往并不是最优的。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本文将LAP和VRP综合统筹考虑,得出了相应的MDLRP优化解,首先用C++编程软件与Lingo软件对小规模数据集(8点数据集)进行了计算及其对比验证本文算法计算结果的精确性,然后对较大规模数据(25点、50点、100点数据集)用本文算法求出了相应的优化解,证明了本文算法对求解MDLRP问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MDLRP参数定义及其数学模型与验算 本文研究的LRP模型基于如下假设: ①客户数量、位置及需求已知; ②候选设施位置及容量已知; ③各客户需求均能得到满足且每个客户只由一辆车服务; ④每辆车在完成全部运输任务后回到出发点; ⑤各线路的总需求小于或等于车辆的容量; ⑥车辆类型给定。 2.1参数定义

基于人工智能的路径查找优化算法【精品毕业设计】(完整版)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路径查找优化算法 学生姓名: Weston 学号:090171021XXX 学部(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专业年级:计算机应用技术 指导教师:XXX 职称或学位: XX 2012 年 5 月 18 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II KEY WORDS .......................................................... III 1.前言 (1) 2.概述 (2) 2.1遗传算法优缺点 (2) 2.2遗传算法应用领域 (3) 2.3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3) 3.传统遗传算法解决旅行商问题 (5) 3.1常用概念 (5) 3.2基本过程 (5) 3.3关键步骤 (5) 3.4总结 (8) 4.改进后的遗传算法 (9) 4.1编码、设计遗传算子 (9) 4.2种群初始化 (9) 4.3评价 (10) 4.4选择复制 (10) 4.5交叉 (11) 4.6变异 (12) 4.7终结 (13) 5.系统设计与实现 (14) 5.1系统设计 (14) 5.2系统实现 (17) 5.3结果分析 (20) 6.总结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基于人工智能的路径查找优化算法 摘要 旅行商是一个古老且有趣的问题它可以描述为:给定n个城市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城市i到城市j的距离),求解从其中一个城市出发对每个城市访问,且仅访问一d ij 次,最后回到出发的城市,应当选取怎样的路线才能使其访问完所有的城市后回到初始的城市且走过的路程最短。 旅行商问题已被证明是属优化组合领域的NP难题,而且在现实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旅行商问题来加以解决。解决旅行商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就是枚举出所有可能的路线然后对每一条进行评估最后选取出路程最短的一条即为所求解。 解决旅行商问题的各种优化算法都是通过牺牲解的精确性来换取较少的耗时,其他一些启发式的搜索算法则依赖于特定的问题域,缺乏通用性,相比较而言遗传算法是一种通用性很好的全局搜索算法。 遗传算法GA( genetic algorithm) 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John Holland 提出。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群体进化功能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遗传算法以其广泛的适应性渗透到研究与工程的各个领域,已有专门的遗传算法国际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如今已开了数次,发表了数千篇论文,对其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做了充分的研究。今天,遗传算法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跨学科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人工智能;遗传算法;TSP;旅行商问题

二叉树三种遍历算法代码_

二叉树三种遍历算法的源码 二叉树三种遍历算法的源码背诵版 本文给出二叉树先序、中序、后序三种遍历的非递归算法,此三个算法可视为标准算法,直接用于考研答题。 1.先序遍历非递归算法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 Bitree Elem[maxsize]; int top; }SqStack; void PreOrderUnrec(Bitree t) { SqStack s; StackInit(s); p=t; while (p!=null || !StackEmpty(s)) { while (p!=null) //遍历左子树 { visite(p->data); push(s,p); p=p->lchild; }//endwhile if (!StackEmpty(s)) //通过下一次循环中的内嵌while实现右子树遍历 { p=pop(s); p=p->rchild; }//endif }//endwhile }//PreOrderUnrec 2.中序遍历非递归算法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 Bitree Elem[maxsize];

int top; }SqStack; void InOrderUnrec(Bitree t) { SqStack s; StackInit(s); p=t; while (p!=null || !StackEmpty(s)) { while (p!=null) //遍历左子树 { push(s,p); p=p->lchild; }//endwhile if (!StackEmpty(s)) { p=pop(s); visite(p->data); //访问根结点 p=p->rchild; //通过下一次循环实现右子树遍历}//endif }//endwhile }//InOrderUnrec 3.后序遍历非递归算法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enum{L,R} tagtype; typedef struct { Bitree ptr; tagtype tag; }stacknode; typedef struct { stacknode Elem[maxsize]; int top; }SqStack; void PostOrderUnrec(Bitree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