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所学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理解化学反应的进行不是绝对的,存在一定的限度,从而建立起化学变化的动态观念。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概念和相关计算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和生产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化学反应限度教案化学反应限度计算化学反应快慢的教案化学平衡有何特征篇一:化学反应限度教案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限度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即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
它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限度。
本节课重点讨论第二课时。
(二)学习目标分析1.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知道当一定的外界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2. 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技研究中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步了解可逆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认识,知道影响化学发应速率的因素,能够正确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会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并能够基本概括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知的学习,通过讨论等方法归纳总结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四、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七、板书设计篇二:化学反应限度教案(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doc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化学反应教学设计限度化学反应限度教案化学反应的限度参赛课乙烯必修二教学设计篇一:化学反应限度教案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限度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即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
它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限度。
本节课重点讨论第二课时。
(二)学习目标分析 1.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知道当一定的外界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2. 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技研究中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步了解可逆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认识,知道影响化学发应速率的因素,能够正确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会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并能够基本概括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知的学习,通过讨论等方法归纳总结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四、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七、板书设计篇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设计《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 会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精选6篇)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
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
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限度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即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
它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限度。
本节课重点讨论第二课时。
(二)学习目标分析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知道当一定的外界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2.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技研究中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步了解可逆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认识,知道影响化学发应速率的因素,能够正确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会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并能够基本概括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知的学习,通过讨论等方法归纳总结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四、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七、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化学反应中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概念;3. 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和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方法。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或图像展示引出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引发学生对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讨论。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限度:- 定义:限度反应物是一个反应物中最先用完的反应物;多余反应物是在反应结束后仍有剩余的反应物。
- 计算方法:通过反应方程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反应物的数量比较。
2.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 定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到平衡态。
- 反应物的转化率:反应物的转化率表示反应物被转化为生成物的比例。
- 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数据或平衡式中的系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实例练习:1. 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如果有3mol H2和2mol O2参与反应,求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
2. 对于反应式N2 + 3H2 -> 2NH3,如果有4mol N2和8mol H2参与反应,求反应的平衡态下N2的转化率。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验证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检测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化学反应的限度如何影响反应过程和产物得率。
课堂总结: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案主题: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3. 理解化学反应限度对反应速率与产物数量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板书或投影仪。
2. 化学反应公式和反应速率方程的例子。
3. 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学生观察一种化学反应的示范实验,例如放一块锌片进入盛满盐酸的试管中,观察产生气体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反应是否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反应会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限度”?理论讲解:1. 板书或投影仪上给出化学反应公式,例如:Zn + 2HCl → ZnCl2 + H2。
2. 解释反应公式中的化学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是否永远进行下去?4.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即反应物的数量限制了反应的进行。
5. 进一步解释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例如,当反应物A的数量达到反应的限度时,反应速率会减慢,产物的生成量也会减少。
计算练习:1. 给出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例如:rate = k[A]。
2. 引导学生计算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当反应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反应速率是否会变化?为什么?实验探究:1. 设计一个实验,例如,利用导线连接一片锌片和一块铜片,浸泡在盛满铜离子溶液的两个杯子中。
2. 观察实验过程中铜在锌片上的生成情况。
当铜生成一定量后,观察反应是否停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停止。
讨论和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反应物的数量,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限度。
拓展活动:1. 学生可选取其他化学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限度现象。
2. 小组讨论不同反应的限度条件可能出现的原因。
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选择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研究报告。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反应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意义。
2. 能够计算并理解化学反应限度与实际产率之间的关系。
3. 能够分析和解释化学反应的实际限度。
教学内容:1. 概念解释:化学反应限度是指在理论计算下,一定条件下所能获得的化学产物最大量。
2. 化学方程式:通过示例化学方程式,向学生展示化学反应限度的应用。
3. 反应限度计算:解释如何通过存量比和反应机理计算化学反应限度。
4. 实际产率与反应限度的关系:解释实际产率低于反应限度的原因,例如失去反应物、副反应等。
5. 实际反应限度的解释:介绍实际反应限度与理论反应限度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原因。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提出学习的目标。
- 回顾之前学过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概念,与反应限度进行比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示例方程式解释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
- 解释存量比和反应机理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限度。
3. 实例分析(20分钟):- 提供几个化学反应的实例,让学生计算并比较实际产率与反应限度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分析降低反应产率的原因,并讨论如何提高反应产率。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提供一些计算反应限度和实际产率的练习题,供学生独立完成。
-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方法,并与教师一起讨论答案。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小结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反应限度与理论反应限度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可能的原因。
-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与化学反应限度相关的作业题,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辅助工具:-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示例方程式和计算步骤)。
- 白板、标记笔。
- 练习题集。
评估方式:-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 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于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必修2》中,学生对化学平衡已经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本节教材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化学反应限度的定量描述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节教材紧紧抓住平衡常数的概念,用平衡常数来定量描述平衡状态,依据平衡常数来分析平衡移动,并将平衡转化率作为定量描述平衡状态的补充。
化学反应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又是今后学习中所涉及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并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它同时也是沟通物质结构理论与溶液反应理论,沟通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化工生产的重要桥梁,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2)使学生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体验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通过“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问题的研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过程中的平衡移动”“怎样抢救煤气中毒病人”等资料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对认识生命现象的作用,增强他们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
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
2、教法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教材分析: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通过科学史实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2.能力目标:(1)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三、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对于反应限度的理解不透彻。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设疑]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学生阅读课本45页科学史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这一谜底了。
你想知道吗?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限度。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说说课内容: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限度》,第一课时:化学平衡常数。
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谈一谈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第一课时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二、说教学目标1.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会求算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了解浓度商(Q)的概念,并能利用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研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切实体会通过实验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规律的学习过程,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三、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及平衡的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定量的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较强,能够根据问题、材料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层面:高中生的求知欲较强,喜欢挑战,在课堂上应采用学生广泛积极参与的讨论法,设置层层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信息较多,逻辑推理性强,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
化学是一门和谐的美的科学
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 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 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Capabilities
What do we want our kids to be?
Teaching through knowledge FOR capabilities (i.e. key competencies)
Knowledge and its organisation
Disciplinary knowledge is the basis through which we teach for capabilities (as outcomes in their own right)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
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从何种方式“思考”取决于 他选择观察的“视角”,学习者在不同的“视角” 中将看到不同的知识图景。
教学内容
观察的视角
知识的图景
教学设计的思 维起点
思维的发展
课堂文化与教学设计
Learning cul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id’s model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研究Cu与AgNO3溶液的反 应是否可逆,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2.根据合成氨反应数据, (1)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反应? (2)画出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画出正反应、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 像。 (3)计算该条件下N2的转化率。 3.阅读短文,了解人们认识可逆反应的历史。 (选做)
教学设计:
单元核心概念及下属的微观知识 单元的逻辑线索 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与“边界” 有关的学习活动(实验、内容) 单元知识的学科价值 知识承载的情感态度 知识蕴含的学科素养 学生思维优化的路径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说课稿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一. 教材分析及处理二. 教学背景分析三.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四. 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节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1)安排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总结之后,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通过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铺设了心理桥梁(3)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逐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现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
(5)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没有从原理、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体现了大众教育的思想,并为选修教材的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2.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主要过程是:3.教材处理(基于以上设想,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1)引入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认识并相信可逆反应的存在。
(2)通过动画模拟,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可逆反应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3)以学生实验为媒介,通过对溶解平衡状态的分析讨论,类比导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一、说教材《化学反应限度》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它处于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地位。
本章主要探讨了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能否完全转化为产物,反应的进度如何控制,以及影响反应限度的因素等问题。
这一章节在教材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作用与地位化学反应限度是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之间的桥梁,它既涉及反应速率的问题,也关系到化学平衡的建立。
通过对反应限度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并为后续学习化工原理和材料科学打下坚实基础。
(2)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 反应限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影响反应限度的内外因素;3. 可逆反应的特点及其与反应限度的关系;4. 反应平衡的建立及其判定;5. 反应限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反应限度的概念,理解反应限度的表示方法;(2)掌握影响反应限度的内外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3)理解可逆反应与反应限度的关系,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判定方法;(4)通过学习反应限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5)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反应限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影响反应限度的内外因素;3. 可逆反应与反应限度的关系;4.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判定。
(2)教学难点:1. 理解反应限度的表示方法,尤其是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概念;2. 掌握影响反应限度的内外因素,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反应平衡的影响;3. 理解可逆反应与反应限度的关系,掌握化学平衡的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内涵,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原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展现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评课稿
最后,关老师质疑问题,评点整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项老师要善于引导,并评点实验,指点迷津,以巩固实验结果。允许学生存疑,不要求一律,并以此引导学生的实验兴趣,继续研究,以达到确认为止。
三、课堂教学“情感化”
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让学生探究太容易的问题,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探究太难的问题,则势必会耗费过多时间精力,同时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成就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的探究要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只是知识的技能,而一个问题的提出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设计的实验思维程度不是很高,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出更有创造性的实验,也是值得课后反思的。
3、在新课程下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本堂课缺乏画龙点睛的总结,由于板书的有意识的排列导致了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教师进行的十分方便,顺利。但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化学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情况如何没有显现出来。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体会六个方面谈一谈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的设计:
总之,本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学方法多样、适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两个过程”,即注意到以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逻辑的)和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为依据设计教学进程,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另外也展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专业素养。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
课题:化学反应限度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反应限度。
(板书:化学反应限度)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6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课标和教材分析】【1.课标和教材】关于此课题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在教材体系中,本课题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起始课,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是由内因和外因决定的。
而且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一定限度。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初步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猜想、思考、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观。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总结化学反应限度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化学平衡比较抽象无法具体感知,所以化学平衡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学情而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知道什么是可逆反应,为本节课将探究化学反应限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建立化学平衡的提供素材,另外,高一学生具有强烈探求新知的欲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进行自主实验探究。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因此,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及对学情的分析,本课题将主要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多媒体辅助突破化学平衡的理解这一教学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必修2》中,学生对化学平衡已经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本节教材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化学反应限度的定量描述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节教材紧紧抓住平衡常数的概念,用平衡常数来定量描述平衡状态,依据平衡常数来分析平衡移动,并将平衡转化率作为定量描述平衡状态的补充。
化学反应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又是今后学习中所涉及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并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它同时也是沟通物质结构理论与溶液反应理论,沟通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化工生产的重要桥梁,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2)使学生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体验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通过“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问题的研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过程中的平衡移动”“怎样抢救煤气中毒病人”等资料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对认识生命现象的作用,增强他们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
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
2、教法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数据分析法、实验探究法、理论推测法:3、学法指导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用“数据分析、比较,实验探究、讨论”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在共同探索中发展思维的连贯性。
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过程分析1、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课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化学平衡常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会求算具体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第二课时学习化学反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平衡转化率;第三课时从实验入手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限度的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过程分析[新课引入]结合化学必修2的内容,复习回顾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等知识,然后利用“联想质疑”以学生十分熟悉的可逆反应——合成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反应物的转化程度问题,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常数一、化学平衡常数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同时,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逐步形成善于与人合作和分工的团队精神。
让学生多分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自学指导]:根据下面问题自学课本P42页内容。
问题:⑴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⑵分析计算所得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分析】不管H2、I2、HI的初始浓度有多大,只要保持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变,达到平衡状态后生成物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系数次幂的乘积之比是个常数。
【教师总结】平衡常数等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系数次幂的乘积之比。
【教法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概念的构建明确化学平衡常数这一概念的内涵。
【交流讨论】根据上表及计算请分析K与温度、初始浓度的关系【教师总结】温度不变时,K为常数;(2)常数K与反应的起始浓度大小无关;【交流讨论】根据上表及计算请分析K与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关系。
【教师总结】常数K与正向建立还是逆向建立平衡无关即与平衡建立的过程无关。
【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p(C)·cq(D)/cm(A)·cn(B)【练习】试写出下列反应的浓度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2SO2(g)+O2(g) 2SO3C(s)+H2O(g) CO(g)+H2(g)【习题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习惯。
通过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
【强调】反应中的固体或纯溶剂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效果分析:本部分知识授课难点主要是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如何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该部分知识的课标要求。
对于有难度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教学完成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从方法上到过程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平衡转化率二、平衡转化率平衡转化率是表示化学反应限度的另一种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计算,了解其与化学平衡常数的不同,:学生阅读45页例1和例2,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解题的规范性,进行例题结题方法的讨论,阅读方法导引,提出注意的问题及反映出的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巩固练习】练习1、在密闭容器中,将NO2加热到某温度时,可进行如下反应:2NO22NO+O2,在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分别是:[NO2]=0.06mol/L,[NO]=0.24mol/L,[O2]=0.12mol/L.试求:(1)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2)开始时NO2的浓度。
(3)NO2的转化率。
练习2:对于反应2SO2(g)+ O2(g)2SO3(g) ,若在一定温度下,将初始浓度为0.4mol/L的SO2(g)和1.0mol /LO2(g)混合注入一密闭容器中,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容器中SO2(g)的转化率为80%,试求在该温度下(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2)求SO2(g)、O2(g)、SO3(g)的平衡浓度。
【习题设计目的】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平衡转化率计算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
完成47页交流与研讨。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实际转化率有无可能超过理论转化率?第三课时温度、浓度、压强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本课时教材的内容特点与前两课时有明显不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传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化学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变化。
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很多,但温度、浓度和压强是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三个重要条件。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设置探究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结论: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
学生总结结论时要引导学生把平衡的移动和反应的吸放热对应起来。
一个反应并不能说明一条普遍的规律,需要更多实验事实证明。
设置新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质疑】为什么改变温度,平衡会发生移动?阅读47页表2-2-3,分析对于反应2NO2(g) N2O4(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温度变化时平衡常数的变化,得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来实现的。
结论: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来实现的。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交流讨论哪些途径或方法可以改变浓度,又Q与K的关系预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
这一理论预测还需实验证明,设置探究实验验证结论。
【活动探究】给学生提供试剂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预测。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做实验前应统一怎样操作可以改变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
学生完成实验,回答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说明】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看作常数,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完成49页表格的填写,讨论交流研讨的问题归纳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本课时内容【课堂练习】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CO+NO2CO2+NO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混和气体的颜色变浅。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D.各物质的浓度不变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H2(g)+Br2(g)2HBr(g) 的△H<0,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且其他条件不变时:(1)如果升高温度,平衡混合物的颜色;(2)如果在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气,化学平衡移动,Br2(g)的平衡转化率(变大、变小或不变)。
(3)改变压强化学平衡_______(是或否)移动四、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所以在讲授本节内容时,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要注重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得出结论;通过身边的化学栏目,使学生了解到化学不进与生活、生产相关,更与生命现象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
六、说板书设计§2.2 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化学平衡常数二、平衡转化率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作业】课本第57页第1、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