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姚鼐游记5篇
【古文探奇】游双溪记-姚鼐
【古文探奇】游双溪记-姚鼐品READ读游双溪记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已,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
一青之弟仲严,与邀而疾作,不果来。
一青又先返。
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
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
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
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媚,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
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护,蚤匿于岩交,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
而又未知余个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作者简介置身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起乡人引为骄傲的前贤张英宰相。
想当年,张英以自己的才干辅佐康熙帝,深受器重,退休归乡颐养天年,康熙帝亲赐“双溪”二字,优游自适,寄情山水。
君臣遇会,谓为盛事。
文末,作者联系自己的思想、抱负抒发情怀,流露出对乡先辈遣风的无限钦慕之意。
全文不过三百来字,熔描绘景物、凭吊前贤、抒发感慨于一炉。
篇幅虽短,情韵生动,充分体现出姚鼐散文记事明晰、文字雅洁,惜墨如金而又余味悠长的风格特点。
[1]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双溪张英墓舍的缘由。
由于“大雨溪张,留之累日”,故得以从容观赏双溪景色:“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茂密的松树郁郁葱葱,苍绿色的山岩重重叠叠,互相掩映,蔚为壮观。
加之云气弥漫,烟雨朦胧,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情态。
在作者的笔下,双溪一带景色犹如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山水画,令人陶醉。
姚鼐(1731一1815)清文学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
主讲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历四十年。
曾受业于刘大搬,是“桐城派”古文家的代表人物。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
论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文档资料
论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文档资料论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桐城派文人姚鼐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被传诵的名文大多是游记散文。
如:《游媚笔泉记》、《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游双溪记》、《观披雪瀑记》。
下面具体来分析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清正雅洁的语言风格姚鼐视雅洁为写作古文的语言规矩,并在散文创作中孜孜以求。
如《游灵岩记》中的一段描写:“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一个“动”字便将初日雪光浮动于寺壁的景象刻画殆尽,且以动寓静,将茂林积雪中的庙宇神秘幽静的难言氛围悄然衬出,恰如诗家之“诗眼”,真乃一字千金。
《游灵岩记》既有实录,亦有言情,既重点突出,又曲折多变。
写得切实明辨,可谓洗尽铅华,雅洁之致。
同样,清正雅洁的追求在《登泰山记》中也可窥见一斑,本文的一个特写是日观峰观日出,而日观峰昂然耸立于泰山千崖万壑之表,泰山由于矗立在“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的辽阔平原上更显壮丽雄伟。
但如果离开泰山,离开泰山的外围环境而写日观峰,则日观峰的奇景无从显现。
因此,作者所追求的清正雅洁就体现在恰当地安排了各种景象的主次关系,做到了详略得当的总体配合,既有宏廓的全景,又有精微的细部,文辞清正雅洁,结构简洁明晰,作者毫不费力,读者却于字里行间领略到了泰山独有的神采情韵。
面对壮观的日出景象,面对恢宏的山河态势,作者确实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但此时的他,并没有像杜甫那样,以雄壮笔力抒发浩然之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是用一种清正雅洁的语言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的灵动,写得清幽散朗,余味曲包,别有一种冲和邈远、韵味深长的表达效果。
二、以考证入文章的写作方法姚鼐散文理论中的重要一条是“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统一,姚鼐认为“以考证助文章之境,正在佳处”。
在为数不多的游记散文中,姚鼐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登泰山记》篇首作者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登泰山记 姚鼐
简而丰
简而雅
名篇欣赏:《泰山极顶》
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象是在零零乱乱翻动着一卷历史稿本。在山下岱庙 里,我曾经抚摸过秦朝李斯小篆的残碑。上得山来,又在“孔子登临处”立过脚,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下 喝过茶,还看过汉枚乘称道的“泰山穿溜石”,相传是晋朝王羲之或者陶渊明写的斗大的楷书书金刚经的 石刻。将要看见的唐代在大观峰峭壁上刻的《纪泰山铭》自然是珍品,宋元明清历代的遗迹更象奇花 异草一样,到处点缀着这座名山。一恍惚,我觉得中国历史的影子仿佛从我眼前飘忽而过。你如果想 捉住点历史的影子,尽可以在朝阳洞那家茶店里挑选几件泰山石刻的拓片。除此而外,还可以买到泰 山出产的杏叶参、何首乌、黄精、紫草一类名贵药材。我们在这里泡了壶山茶喝,坐着歇乏,看见一 堆孩子围着群小鸡,正喂蚂蚱给小鸡吃。小鸡的毛色都发灰,不象平时看见的那样。一问,卖茶的妇 女搭言说:“是俺孩子他爹上山挖药材,拣回来的一窝小山鸡。”怪不得呢,有两只小山鸡争着饮水,蹬 翻了水碗。往青石板上一跑,满石板印着许多小小的“个”字,我觉望着深山里这户孤零零的人家想:“ 山下正闹大集体,他们还过去时着这种单个的生活,未免太与世隔绝了吧?”
《登泰山记》
姚鼐的《登泰山记》和杨朔的 《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 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 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感受文章描写、叙事方面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一、识记字音
济水(jǐ) 南麓(lù) 郦道元(lì) 戊申晦(huì) 绛皓(jiànghào) 石罅(xià)
子颍(yǐng) 砌石(qì) 徂徕(cúlái) 须臾(yú) 岱祠(cí) 瀑水(pù)
二、字词过关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游黄山记》原文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
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
游灵岩记(清)姚鼐
游灵岩记(清)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垒石为城墉[1],高千余雉[2],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蔽之[3],重溪络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4]。
灵岩寺在柏中[5],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6]。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7],帷张而军行[8]。
岩* 有泉[9],皇帝来巡[10],名之曰“甘露之泉”。
僧出器,酌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11],又有取石为砌者[12],砌上有字曰“政和”云[13]。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泝以东[14],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15],居于琨端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16],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当苻坚之世[17],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
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子颖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泝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1]城墉(yōng庸):城墙。
[2]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重嶂:重叠如同屏障的山峰。
[4]翳高塞深,遮掩了高远处。
翳(yì益):遮蔽。
塞:隔绝。
[5]灵岩寺: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在山东省长清县东南之方山下,寺中有四十罗汉像、立鹤泉、佛日岩、辟支塔、摩顶松等古迹,寺周古木参天,风景优美,为游览胜地。
[6]横出斜援:旁行斜攀。
[7]殊骛而诡趣:山势如奔马,形态特出而有奇趣。
登泰山记(姚鼐)
登泰山记姚鼐〔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作者简介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姚鼐《登泰山记》读后感
姚鼐《登泰山记》读后感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记录了作者攀登泰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泰山的敬畏和毅力所感动。
文章开篇,作者用简练的文字描述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让读者对泰山有了直观的印象。
接下来,作者详细叙述了攀登泰山的过程,包括穿越泰山西北谷、越过长城之限、登上泰山南面的三个谷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克服了种种困难,如道路险峻、冰雪覆盖等,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作者不仅欣赏到了泰山的壮美景色,还对泰山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让我对泰山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畏之情。
同时,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的历史记载,让我对古代登山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敬畏和毅力,也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正如作者攀登泰山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才能战胜困难。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总之,《登泰山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游记散文,不仅
让我对泰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作者为榜样,用毅力和决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去攀登自己的人生巅峰。
登泰山记(清)姚鼐
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与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登泰山记》札记三则-最新资料
《登泰山记》札记三则《登泰山记》脍炙人口,为“桐城三祖”之一――姚鼐的游记,行文明净简洁,生动鲜明。
我们欣赏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也窥视到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
配套《语文教师教学用书》①译文优美。
但我以为教材或译文尚有商榷之处。
一、“传”音辨正教材注解:“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清代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姬传”之“传”为多音字,此处念“zhuàn”,还是“chuán”?按:古人命名,成年(男弱冠即20岁、女及笄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或相近,或相似,或相反。
字是为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长辈要称字。
如称屈平,字原;司马迁,字子长;陶渊明,字元亮;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白居易,字乐天;岳飞,字鹏举;孟郊,字东野;苏轼,字子瞻;诸葛亮,字孔明;他们都是字、名或相近,或相似。
“韩愈,字退之”则字、名相反。
“鼐”“姬传”,表面上没关系。
其实,“鼐”下是“鼎”,“鼎”为古代宝器,“姬”、“姚”都是久远的古姓。
可推断,“姚”姓应是“姬”姓的一个分支。
查阅《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姚】(一)姓。
相传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
《左传?哀公元年》:“(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
”注:“姚,虞姓。
”【姬】(一)姓。
相传黄帝居姬水,因姓姬。
周人祖先后稷,也姓姬。
【鼐】大鼎。
《诗?商颂?丝衣》:“鼐鼐及?。
”【鼎】(一)古代的一种烹饪器。
常见者为三足两耳。
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遂以鼎为传国的重器。
后称建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注解与《辞源》几近:【姬】①姓。
传说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
周人以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姓姬。
注解词义最为详实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姬】②姓。
《说文?女部》:“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
”周人以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姓姬。
写游记的作文(5篇)
写游记的作文(5篇)写游记的作文(5篇)写游记的作文范文第1篇首先,游记是叙事散文,它要求线索清楚,游踪明确。
游踪,即旅游的行踪。
游记的线索常按游踪支配,即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为线索,来缀结全文。
例如清代文学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先写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然后由泰山南麓攀登,在石磴上观览南面三谷,继而越中岭,循西谷,登上山巅,看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美景。
接着写与伴侣坐日观亭看日出景象,最终写游岱祠、碧霞元君祠。
这就是按行踪来谋篇布局,整个游踪一丝不乱,了了分明。
其次,要写好游记,还要学会描写景物。
寄情山水的游记是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寻访名胜古迹的游记侧重描写社会风貌,两者都需要写景状物。
而要写好景物,就得细致观看和深刻体会,做到“体物人微”,力求精确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景物的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和方法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修辞。
和肯定的艺术技巧,把它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
如姚鼐《登泰山记》写的是冬天景物,所以才消失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行登”的景象。
这就是季节特征的表现。
游记在描绘景物时,要有明确的方位感,使读者了解景物的整体布局,并知道景物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把握景物的特征。
例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填为类。
”这里写出西山高大、卓然而立,它和四周的众山构成反差对比。
坐在西山上,俯视四周小山。
就像一群小土堆,这是采纳的侧面烘托手法,以群山之小来衬托西山的高峻。
从西山俯视,还可以看到青山白水相互缠绕,重重青山抱白水,弯弯白水绕青山,它们相互缠绕,直和远方的高天相接。
这真是“会当登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从明确的观看点来描绘景物,立足写出景物的全貌。
当然,为了更好地表现景物特征,我们还可以写仰角、平视、远景、近景、特写镜头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视点来描绘。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默读课文,分析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新编六篇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新编六篇赏析篇一东岳泰山,巍巍峨峨,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齐鲁大地。
其实,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仅排第三位。
学者王克煜认为,它之因此被尊为五岳之首,与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泰山之尊一曰岱宗。
岱,始也;宗,长也。
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
”此外,泰山之因此被视为五岳之尊,与它在历史上曾有的浓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开。
司马迁《史记》援引《管子·封禅篇》说,上古之时,封禅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
后来,历代帝王几乎无不封禅泰山。
泰山别名“天孙”,意为天地之孙,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长短,这大概是历代帝王钟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山。
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
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长,风卷云舒,历来就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为它长啸短吟,为它泼墨挥毫,为它锦上添花。
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写过多篇有关泰山的诗文:《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歌》(诗)、《泰山道里记·序》等。
《登泰山记》是历代泰山游记中的佼佼者。
读这篇游记,我们被作者浓厚的游兴所感染。
文人登泰山,多选春秋良时,姚鼐却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和一个特殊的日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
姚鼐这位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作者登山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观日出时正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三十。
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岁除之日观日出则更加少见。
你想,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这是不是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
《登泰山记》
05
《登泰山记》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人的启示
01
勇于挑战自我
登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从《登
泰山记》中,现代人可以领悟到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重要性
。
02
热爱大自然
登山是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通过登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
奇。从《登泰山记》中,现代人可以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推行了一 系列文化政策,对汉族士人进行高压 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人选 择归隐山林,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个人经历
姚鼐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却始终不放弃读书。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 试不中,心灰意冷。
在历经多次失败后,姚鼐选择了放弃科举,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他游历名山大 川,寻求心灵的慰藉。《登泰山记》便是他在游历泰山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的山水游记作品
01
《登泰山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山水游记作品之一,
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瑰宝。
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02
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游记
文学的成熟和高峰。
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03
姚鼐的《登泰山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版本情况
初版时间
1844年,由江苏泰州人范以煦首次刊行。
修订版本
1852年,范以煦对《登泰山记》进行了修订,增加 了部分内容,并删减了部分内容。
现代版本
现代版本《登泰山记》在范以煦修订的基础 上,又经过多次校订和整理,成为通行的版 本。
流传情况
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记桐城东郊,牛眠山下,有小宅曰姚园。
余客居十五载,数度造访,每于花间坐卧,神游其中,不知年岁,恍若旧时。
然因公事远游,行迹无常,未尝重返,且早别人世,终非真实之经历,只有零星记忆而已。
今逢重阳佳节,余思往事悠然,乃作此文,以记之。
上元之日,夜饮秋稼翁,老槐花新醅初熟,酒力适胜。
灯火渐稀,有蟋蟀轻吟。
酒至半酣,华灯照耀,堂前画柱忽现金龙彩凤,一声声遥相应和。
“子云(乃姚鼐字也),你看这条龙”, [gPARAGRAPH3]问,答“好。
子云,你看它的头在什么地方?”晏(晏:上海话的译音,相当于“傻子”)抬起头来,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金龙又隐没到画柱里去了。
我们继续饮酒,完全陶醉于美景之中,大家在酒香灯光中喝得如醉如痴,也不觉到了二更时分,醉意醺然,便相约于次日再会。
次日晨醒,微觉疲惫,遂邀伴至石泉寺。
恰逢一年一度祭祖的时节,且春雨绵绵,沾衣欲湿。
寺庙中出门便是一片青翠的竹林,雨中尤显碧绿。
石壁上嵌有明代吴玉所题书“凤凰台”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挺拔,峭拔奇秀。
拾级而上,尽头是一座小院,四周种植青松翠竹,故名“君子亭”。
亭内一泓清水,旁有古石上架横梁,相传为唐人曹霸书《兰亭序》之所。
亭旁一棵巨树,枝叶繁茂,浓荫蔽日。
晏子风趣地说,这树大概是从他的南京的家里移过来的吧!谁能想到,五百年前,唐朝书法家颜真卿还曾在此挥毫泼墨。
李白、刘禹锡等也都在此留下足迹。
“白石磷磷,翠竹猗猗。
林下列坐,疏烟袅袅。
”读罢古诗,大家忍不住笑起来。
“哈哈,这首诗里,怎么没有‘万竿如舞’呀?”晏子将面前的酒倒入水中,顿时激起一串串涟漪。
“晏子智多”,大家赞叹道。
席散回家,略作整理,打算离开。
出门后发现鞋底粘有几根枯黄的草梗,心里颇觉可惜。
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酒香醇厚与否,全凭意念支配。
我说酒是难得的,应当善加珍惜。
古人云: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酒,三杯便会要人命。
由此观之,品酒者一旦贪杯,则贻害无穷。
至少饮酒的快乐,只能通过细细品味而获得。
游灵岩记姚鼐简要概括灵岩的景物特点
游灵岩记姚鼐简要概括灵岩的景物特点【游灵岩记】清,姚鼐古人云:“游天下名山,未尝不得佳客。
”故来灵岩者,多一二知己之宾。
余受知于知县杨君振祖,至今怀想,不可一日无此士也。
山东之南八十里,为灵岩之都会也。
灵岩者,江苏江宁县之西六十里。
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孤秀出群。
每当旭日初升,林壑尤美,俨若图画;而松篁尤繁,足称隐君子之居。
中岩即灵岩之绝顶也,上下皆倾颓,仅中通一道。
余从中直趋中岩,忽左忽右,时左时右,凡六七折。
下岩与上岩直下,崖壁雄深,旁无余地。
上岩在其右,上仅可容一人通行。
中岩在其左,覆岩既虚,欹侧无容足之处,又甚寥落,若非大人君子之到此,必难为情。
“借问津亭”前有一巨石,斜插在半腰中间,就像一只天然的盆景。
石上刻着“洞天”两个字。
进入洞中,抬头仰望,高处看不见日光,低处则没有水,显得特别深远幽暗。
经过一段崎岖的路程,终于到达了灵岩的绝顶——中岩。
正是:静观沧海日,动听风雷声。
遥望碧天尽,俯视红尘平。
过了石洞,便到了中岩的最高处,它可以纵观整个吴楚之地。
抬头向南望去,隐约能够望见长江和五百里之外的庐山;向北眺望,则可以看到全国的都城。
遥望天边,只见云雾茫茫一片,好像到了海的边际;俯视脚下,世间的喧嚣污浊都平息了,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天地一片空旷。
这便是“空旷天地宽”。
再往下看,山峰上都长满了杂草野树,几乎看不到空隙,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更少了。
所以说:只有登上这座山,才算真正领略到洞天之乐!最后,我们来到岩的西边,放眼四望,天边尽头是红色的烟尘,而红尘远处却隐隐约约有一道青色的天光。
我惊讶地认为,这哪里是什么洞天?简直就是仙境啊!因为中岩高耸突兀,不同寻常,所以山上有各种不同形态的石洞。
像“小蓬莱”“含清辉”“豁心堂”“吟风馆”等,都很小巧玲珑。
其中最大的洞叫做“朝阳洞”,洞口开阔,向阳,背阴,寒气袭人,炎夏如秋,所以才称作“朝阳洞”。
此时,东边的日光已经沉落,只有山上还射出夕阳的余辉;傍晚的薄雾慢慢地飘散了,那些红色的烟尘渐渐露出了形状,但依旧被昏暗的暮色笼罩着;傍晚的风把天地吹得像水波一样荡漾。
姚鼐乘风雪登泰山之巅作文
姚鼐乘风雪登泰山之巅作文你知道姚鼐这人不?他可干了件特酷的事儿——乘风雪登泰山之巅。
那一天啊,风雪就像调皮捣蛋的小精灵,一个劲儿地往人身上扑。
可姚鼐呢,他就像是和这些风雪较上了劲,偏要在这种天气去攀登泰山。
他可能心里想着:“哼,你们这些风雪,还能拦住我看泰山美景不成?”他就这么出发了,脚下的路在风雪的掩盖下变得有些模糊不清。
每走一步啊,都像是在和大自然玩猜谜游戏。
有时候,一脚踩下去,雪就“咯吱咯吱”地响,像是在小声抱怨被人打扰了美梦。
姚鼐一路往上爬,那风就呼呼地吹,像是在他耳边大喊:“回去吧,回去吧!”可他呢,就把衣服裹得更紧些,继续勇往直前。
那登山的小道啊,弯弯曲曲的,像一条调皮的蛇在山间穿梭。
姚鼐顺着这条小道,就像在追逐着一个神秘的宝藏。
越往上走,景色就越奇特。
那树木被雪包裹着,像是穿上了白色的大棉袄,一个个都成了银装素裹的模样。
有的树枝被雪压得弯弯的,就像一个个驼背的小老头,可又透着一种别样的可爱。
等到他终于快要接近泰山之巅的时候,那风刮得更猛了,感觉都能把人给吹跑。
姚鼐只能弯着身子,顶着风,一步一步地挪。
这时候啊,他的心里可能也有点打鼓:“这风也太厉害了,我不会被吹下山去吧?”可是呢,他的眼睛始终盯着山顶,就像那山顶有什么超级诱人的东西在召唤他一样。
当他登上泰山之巅的时候,哇塞,那感觉肯定就像是征服了全世界。
他站在那儿,看着脚下的山川都被冰雪覆盖,那景色简直就像一幅绝美的画卷。
远处的山峰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就像是在云雾中捉迷藏的巨人。
姚鼐啊,他就这么静静地站在泰山之巅,感受着风雪的洗礼,心里也许在想:“这一路的辛苦可太值了,这世间的美景啊,果然是要历经艰辛才能看到。
”他这一趟登山之旅,可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那更是一种和大自然的较量,一种对自己的挑战呢。
而且啊,他这么一登,还让咱们这些后人听到了这个超酷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一直生长到今天,让我们都能想象到他当时的英勇和泰山那令人惊叹的美景。
最新浅论姚鼐的游记体散文(精选)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大师,作为其诗文创作水平代表的山水游记体散文,其艺术特色是显而易见的。
一、开篇总体概述。
姚鼐的山水游记体散文,习惯于开篇对山水景物的总貌作一概述,对全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在作品《游媚笔泉记》中,他是这样开头的:“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追平。
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在墉回,崭横若不可径。
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在此,他并不是开门见山地直接叙述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到达游览的目的地媚笔泉的,而是先介绍媚笔泉所在地的总的形势。
开篇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姚鼐作文构思的独具匠心。
《登泰山记》中,姚鼐是按照游览的足迹,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逐步展开论述,记叙并描写登泰山两天来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游览的历程,如同引领读者游览泰山一般。
但文章开头也不是直接来写是怎样登上泰山,以及怎样的游览路线。
而是在第二段才写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在此之前,坐着先写出了总说泰山形势的文字。
写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之间,借水写山,以水衬山,充分渲染了泰山磅礴的气势和美好的自然风水景观。
写作为南北分水岭的古长城,来突出了泰山在历史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写日观峰,为下文记述这次登山览胜提供了参照点和观察点。
二、巧妙地运用舒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如其作品《陈氏藏书楼记》,以叙事为主,又间隔议论、抒情于叙事之中,突出地采用了前后衬托、彼此映照的艺术手法。
文章的前一部分主旨在于,说明藏书家世代相传的不容易,并指出大多数藏书失传原因在于子孙不贤明、不团结,把书籍也当作家产来分割,从而反衬出陈凝斋次子陈约堂欲使其父辈藏书子孙永保的可贵可叹。
文章的后一部分则是叙述陈氏建楼、立石像的始末,使之与那些“子孙辄好分异”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又写出了其“虑岁久而后人或有变”的良苦用心。
最后,叙述作者与陈氏世代交往的情谊以及遵命为之作楼记的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岘亭记
清姚鼐
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
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
观察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
乃大喜,稍易治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
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
钟山之胜于兹郭。
若独为是亭设也。
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
昔晋羊叔子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
史既载其言,而后人所能知也。
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蜮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
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
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游双溪记
清姚鼐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人北山,观乎双溪。
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
一青又先返。
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人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
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
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
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人,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
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
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
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游媚笔泉记
清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
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
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溪上大声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
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
”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
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
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
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观披雪瀑记
清姚鼐
双溪归后十日,借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
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合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
是吾邑之奇也。
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荣阳张晓子厚、合淝皇甫升。
绍圣而子正月甲寅。
”凡三十六字。
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
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
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
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
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以是慨然而复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