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分布PPT医学课件

微生物的分布PPT医学课件
门螺杆菌和胃八叠球菌等少量耐酸菌。
小肠 由于受各种消化液的杀菌作用,细菌较少,
特别是在十二指肠受胆汁的作用细菌极少;
大肠和直肠 因消化液减弱,食物产残渣停留时间
较长,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微生物种 类,数量最多,通常以大肠杆菌、拟杆菌、消化 球菌、乳酸菌等为主。
1/14/2024
31
消化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虽多, 但也可因饲料的种类、饲养管理条 件和机体健康状况而有所变动。
(四) 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
1/14/2024
11
影响水体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 有机物含量 • 温度 • 水的深度 • 日光与水体的溶解氧量
1/14/2024
12
淡水微生物
淡水的pH值多数为6.5-8.5,因而适于多数水生微 生物的生长。大多来源于土壤、空气、污水等。一 般 1 有机物含量多,温度适中的地方微生物多;深层水 中厌氧微生物较多,而表层水中好氧微生物较多; 2 远离人群的水体中,微生物少,且以自养型为主; 在人口密集的区的湖泊和河流内,微生物多,且多 是腐生型细菌和原生动物
(一)乳汁的微生物
乳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也是微生物最好的培 养基。 乳汁被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取决于动物的皮 肤被毛,挤乳的容器、工具等,饲料、垫草、 粪便和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 患乳房炎及其他疾病的动物的乳中有大量的细 菌,常可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
1/14/2024
马腺疫链球菌 结核杆菌
口蹄疫病毒
水的性质 生存时间(d)
蒸馏水
24~72
蒸馏水
3~81
蒸馏水

《医学微生态课件:肠道微生态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医学微生态课件:肠道微生态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3 重要功能
肠道微生态参与食物消化、免疫反应、维生素合成等,对身体健康至 关重要。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有益菌
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能帮助维持 肠道健康的有益菌。
病原菌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会引起感 染和疾病的病原菌。
真菌
真菌种类繁多,对肠道功能和免 疫系统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的关系
免疫调节
肠道微生态能调节免疫系统, 降低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医学微生态课件:肠道微 生态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 用
微生态在肠道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肠道微生态的定义、组成和与健康、疾 病的关系,能帮助我们维持肠道健康。
肠道微生态的定义
1 微生物世界
肠道微生态是指肠道内的微 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 等。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 态系统。
2 微生态的平衡
肠道微生态的健康依赖于微 生物之间的平衡,有益菌与 病原菌的数量和种类是关键。
过敏和哮喘
肠道微生态异常可能增加过 敏性疾病的风险,如食物过 敏和哮喘。
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因素
1 饮食习惯
均衡饮食、高纤维食物和 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微 生态平衡。
2 药物使用
抗生素等药物会干扰肠道 微生态,需在医生指导下 使用。
3 生活方式
压力、睡眠不足和缺乏运 动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的 健康。
维护肠道微生态的方法
消化与吸收
有益菌帮助食物消化和养分吸 收,促进身体健康和营养平衡。
心理健康
肠道微生态与心理健康有关, 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一 定影响。
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炎症
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 症,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 炎,需及时治疗。

《医学微生态课件》

《医学微生态课件》
临床应用
微生态检测结果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微生态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微生态将与健康医疗更加紧密地联系,通过基因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探讨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 生理学和病理学交互作用,构建更完整的微生态研究体系。
1.
开发用于调节微生态平衡的新型产品
2.
加强微生态与健康的关联性研究
医学微生态课件
微生态是指研究微生物及其与环境、宿主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对医学具有广 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生态的概念及分类
微生态指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群体形式存在、相互作用产生的宏观整体。微生物按生活习性可分为① 厌氧菌和②好氧菌.
真菌——
霉菌、酵母等,可引起多种感染病。
病毒——
可引起流感、伤风、肝炎、腹泻、肺炎等。
增强免疫力
微生态制剂可以激活人体免疫 系统的细胞,增强机体的抵抗 力。
抗菌作用
某些微生态菌株具有抑制致病 菌的生长繁殖能力,从而起到 抗菌作用。
预防肿瘤
可以发挥抗氧化、解毒等作用, 有望预防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微生态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恢复生态平衡,治疗肠道疾病,并得到了普遍的临床应用。
口、肠、皮肤、生殖系统等各部 位的微生物组成不同
微生物相互作用
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现象, 有益的微生物可以抑制有害菌的 繁殖。
微生态失衡与健康影响
当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微生态紊乱,导致多种疾病或疾病的加重。反之,合理的微生态 调节可以对健康产生积极的保健作用。
1 代谢性疾病
细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部分会引起多种疾病。
其他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态学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态学
微生态平衡的标准与宿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和 生理功能相适应,即微生态平衡的生理波动。
1.年龄波动
2.生理变化
第五节 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失调
内外环境影响下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 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
一、微生态失调分类
菌群失调 定位转移 血行感染 易位病灶
一、微生态失调分类
1.菌群失调 在原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
微生态学(保健医学理论和应用的基础学科) * 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汉堡成立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
生态学与微生态学
微生物与环境
微生物与宿主
(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关系, (生命的)关系,
侧重于微生物
侧重于宿主
一、微生态学发展史
1.抗生素的应用 2.鼠悉伤生寒生沙门物菌学感(染G动no物to试b验io:logy)
3.生境 具有大致相同的解剖结构、生物化学与生物
物理学特性的空间。如舌面。 4.生态点
同一生境的不同位点。如舌尖部、舌根部、 舌中心、舌缘部是舌面的不同生态点。
个体 生态区 生境
生态点
四、微生态组织—微生物角度
1.微生态系 宿主个体与其所带的全部正常微生物群与过路环
境微生物群的统一体 2.微群落
厌氧菌:需氧菌 1 000:1~10 000:l
2.原籍菌群次级演替
离乳期:粪杆菌、真杆菌、消化链球菌与双歧杆 菌为主,由婴儿双歧杆菌型向青春双歧杆菌型过渡。
3.原籍菌群再演替
老年期:芽胞梭菌、乳酸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增加 双歧杆菌减少、厌氧菌减少。
双歧杆菌
二、定植机制
一、具备黏附条件 1.细菌具备黏附功能:菌毛、定居因子、K抗原等 2.宿主有接受黏附的条件:受体,pH、分泌物等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三. 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生物拮抗(antagonism):抵抗外来致病菌, 生物拮抗 :抵抗外来致病菌, 维持正常菌群内部的平衡, 维持正常菌群内部的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 染; ① .生物屏障作用 : 竞争黏附 , 形成微菌落 生物屏障作用: 生物屏障作用 竞争黏附, (microcolony) 生物膜(biofilm) 生物膜 定植 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 抗力 ; 化学屏障作用: ②.化学屏障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抑制 化学屏障作用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其他细菌; 其他细菌 营养竞争作用。 ③.营养竞争作用。 营养竞争作用
医学微生态学: 医学微生态学: 研究寄居在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的微生物与微生物、 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 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 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微观生态平衡, 约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微观生态平衡, 生态失调,生态调整。 生态失调,生态调整。
第三节 机会性感染
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一) 机会性感染 一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 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二) 机会性致病菌 二 机会性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能引起机会性感染的所有微生物。 能引起机会性感染的所有微生物。
(二) 定位转移:正常微生物群寄生部位 二 定位转移: 发生改变而发生的微生态失调。 发生改变而发生的微生态失调。异位寄 生 1. 横向转移:原定位→周围环境 横向转移:原定位→ 2. 纵向转移:原定位表层→深层。 纵向转移:原定位表层 深层。 深层 3. 血行转移:菌血症 血行转移: 4. 异位病灶:脓毒血症 异位病灶: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2024鲜版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2024鲜版

2024/3/27
11
03
细菌学
2024/3/27
12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膜
组成成分、功能特点
2024/3/27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细菌的细胞质与核质
遗传物质、核糖体
13
细菌的生理与代谢
01
细菌的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繁殖方式
2024/3/27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 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螺旋体等八大类。
4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 菌三类。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 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其形态 多样,有球形、杆形、砖形、弹状、丝 状等。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外 壳两部分。
定义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致病机理、 免疫机制、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2024/3/27
任务
揭示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其与宿主相互作 用规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9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024/3/27
研究对象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 生物及其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平衡
菌群种类、数量、分布及作用
条件致病菌与机会性感染
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病原菌与感染性疾病
病原菌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举例
细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的平衡与失调

医学微生态学的平衡与失调

医学微生态学的平衡与失调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医学微生态学是一门与临床各科联系都非常密切的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微生物的组成、性状、功能及其与人体相互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医学微生态学是研究寄居在人体体表和腔道粘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维生素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学科,是研究微生态平衡(eubiosion)、生态失调(dysbiosis)和生态调整(ecological adjustment)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重点阐述的是寄居在人体体表与腔道粘膜表面的微生物群,其中在机体健康时无致病性者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他们既能拮抗病原菌生长,又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激活作用。

但是,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使他们生长受抑,则出现微生态失调,甚至引起微生态失调症(二重感染)。

另外,在使用激素类药物、病毒感染、外科手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会导致感染,故将其称为机会致病菌。

机会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目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是当前临床医疗实践中必须引起重视的课题。

一、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的生物极少单独存在,常以种群形式出现。

各种不同的生物种群与周围环境共同形成系统。

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以下不同的关系。

1. 共生(symbiosis):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处于同一环境生存,按生物间的得失关系,分为下列几种:(1)中生(neuralism):亦称无关共栖,指两种生物间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常见于对营养要求根本不同的微生物,如人体上呼吸道各种微生物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就是中生关系。

(2)栖生(commensalism):亦称偏利共栖,指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收益,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兼性厌氧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氧,使氧气压力下降,从而为专性厌氧菌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专性厌氧菌从对方受益。

专性厌氧菌在氧占优势的地方如口腔,就是靠这种栖生关系得以生存的。

四、微生态制剂医学微生物学

四、微生态制剂医学微生物学

四、微生态制剂医学微生物学微生态制剂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通过调节微生态平衡来维护人体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微生态制剂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微生态制剂是指含有活性微生物的制剂,如益生菌、益生元等。

它们通过口服或局部应用的方式进入人体,与人体内的微生物共同生存,调节微生态平衡,提供益处菌群,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微生态制剂可以根据其组成和功能进行分类。

根据组成可以分为单一菌种制剂和多菌种制剂。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保护性制剂、恢复性制剂和调节性制剂。

保护性制剂主要通过增加有益菌群的数量来提高宿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恢复性制剂用于恢复微生态平衡,常用于抗生素使用后的菌群失调。

调节性制剂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帮助改善宿主的健康状态。

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微生态制剂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对人体产生影响:3.1 菌群平衡调节微生态制剂可以作用于人体肠道内的菌群,通过增加有益菌群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它们能够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对宿主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免疫调节微生态制剂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提高宿主的抵抗力。

它们能够激活和调节免疫细胞,增强炎症应答和免疫反应,从而增加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3.3 抗菌作用部分微生态制剂具有抗菌作用,它们能够产生物质与病原微生物竞争营养物质,抑制其生长。

此外,它们还能够分泌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如抗菌肽。

3.4 肠道屏障保护微生态制剂能够增加肠道黏膜的防御屏障,减少有害物质通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保护肠道健康。

3.5 营养物质合成部分微生态制剂具有能够合成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能力,从而为宿主提供额外的营养支持。

4.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包括:4.1 肠胃道疾病的治疗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如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朊朊粒粒((pprionn))
比病毒更小 库鲁病,克雅病 疯牛病,羊瘙痒病 1997年,Prruussiinneerr获获诺诺贝
尔 贝奖尔奖
羊瘙痒病PrPC与PrPSC分子的三维结构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方面
进入分子和基因水平,对于病原菌的外毒素、内毒素的 致病机制、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以及调控基因有了 新的认识。
病原微生物
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 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 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机会 致病性微生物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 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防 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 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 水平的目的。
衣原体
螺旋体
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 染色体。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等细胞器。例如真菌(酵母菌和霉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单细胞型真菌——酵母菌
多细胞型真菌——霉菌
非细胞型:个体最小,无典型细胞结构和产生能量的 酶系统,只能生活在活细胞内;例如病毒和噬菌体。
肠炎
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出血性肠炎等
毛细胞白血病 莱姆病 艾滋病
肺炎衣原体病
病原微生物
幽门螺杆菌(H.pylori) 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
阮粒(prion) 人疱疹病毒-6型(HHV-6)
戊型肝炎病毒(HEV) 丙型肝炎病毒(HCV)

医学微生态学定义

医学微生态学定义
一、概念: 广义: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 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狭义:指凡是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非已处 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 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不论受 感染者在医院期间或是出院以后出现症状。
16
二、分类
(一)按微生物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 自身感染 由病人自己体内正 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动态平衡状态。
二、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定义: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 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对 人体有害。
10
主要原因:
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系一种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
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 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由于菌群失调而产生的疾病为菌群失调 症。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③免疫功能低下:免防与控制
消毒灭菌;
隔离预防;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9
8
三、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口腔:口腔链球菌等;
食管与胃:乳杆菌、酵母菌、幽门螺杆菌;
肠道:以厌氧菌为主;
阴道:以厌氧菌为主;
呼吸道:需氧、微需氧及厌氧菌,多达21 个菌属200多个菌种; 皮肤:分为常住菌与暂住菌。
9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微生态平衡:微生物的定位、定性及定量处于
11
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保护好宏观生态环境,防止外源性感染; 保护好微生态环境: 消除引起或保持微生态失调的病理状态; 消除或缓解异常的解剖结构; 提高机体免疫力; 合理应用抗生素; 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
12

第6章 医学微生态学

第6章 医学微生态学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态学是指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第一节正常菌落一、正常菌落及其分布将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二、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经无菌动物与普通动物的比较研究表明,正常菌群有如下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致病菌侵袭机体,首先需要突破皮肤黏膜生理屏障。

正常菌群作为生物屏障不仅能阻止外来致病菌突破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而侵袭机体,而且也能维持正常菌群内部的平衡,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这种拮抗作用的机制主要是:①竞争黏附作用,正常菌群通过其配体与相应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黏附,并能形成细菌生物膜,发挥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使外来致病菌不能定植而通过侵入门户侵袭机体;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改变了环境中的pH与氧化还原电势,使不耐酸的细菌和需氧菌等受到抑制;③营养竞争作用。

2、营养作用:正常微生物群参与了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及合成。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作为抗原既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也可刺激其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4、抗衰老作用:正常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许多细菌具有抗衰老作用。

其机制之一认为与其生产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有关。

SOD是一种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能催化自由基歧化,以清除O2-的毒性,保护组织细胞免受其损伤。

5、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具有抑制肿瘤作用,其可能机制:①通过自身产生的多种酶类将某些致癌物或前致癌物转化成无害物质;②通过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

三、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一)口腔微生态系人的口腔中已发现300多种细菌,在口腔中定居的微生物与人体组成了口腔微生态系。

口腔链球菌是颊、硬腭粘膜最主要的正常菌群,其中以唾液链球菌为最多见。

唾液链球菌和革兰阳性丝状菌是舌背的优势菌。

放线菌、马氏棒状杆菌、链球菌及缓症链球菌是龈沟的优势菌。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面 微生物检测技术方面 防治病原微生物措施方面 医学微生态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罗晶 长春中医学院微免教研室
微生物(microorganism)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 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 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 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 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 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 数千倍, 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的微小生物
1、特异的病原菌应存在于同一种疾病 中(同一种疾病应能查见相同的病原菌) 同一种疾病应能查见相同的病原菌) 2、可分离、培养得到纯的特异病原菌 可分离、 3、以分离、培养所得的特异病原菌接 以分离、 种易感动物, 种易感动物,可引起相同的疾病 4、从人工感染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 从人工感染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 培养获得纯的特异病原菌
1010-1011 1010 1010 107-108 107-108 107 106
+ — — + + — +
B:大肠杆菌 :
T:肠粘膜 :
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共存共荣 1、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生产、 2、生产、生活中的要素 3、生存质量维护的同盟者 4、生命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互斗争 维护“ 1、维护“衣”、“食” 2、捍卫健康与生命
病毒的发现 (1864-1920) 1864-1920)
俄罗斯学者伊凡诺夫斯基 (Iwanovsky) 1892发现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 菌更小的病毒引起。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明
1910年德国化学家欧立希 Ehrlich) 年德国化学家欧立希( 1、1910年德国化学家欧立希(Ehrlich) 首先合成砷凡纳明治疗梅毒。 首先合成砷凡纳明治疗梅毒。 1935年杜马克 Domagk) 年杜马克( 2、1935年杜马克(Domagk)发现百浪多 息可治疗链球菌感染。 息可治疗链球菌感染。 3、1929年弗来明(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29年弗来明(Fleming)发现青霉素。 年弗来明 1940年弗洛瑞 Florey) 年弗洛瑞( 4、1940年弗洛瑞(Florey)等将其提纯并 用于临床。 用于临床。

微生态学名词解释

微生态学名词解释

微生态学名词解释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体,它们在自然界的各种环境中广泛存在,如土壤、水体、动植物体内等。

微生态学关注微生物的生态特征、种群结构、群落组成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分布、代谢、生理特性、营养循环等方面,微生态学可以揭示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功能与角色。

此外,微生态学还探讨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共生、拮抗、寄生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微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环境保护与恢复、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课件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课件
微生态与精准营养
深入研究各种食物对微生态的影响,实现根据个体微生态状况进行 精准营养供给。
微生物组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建立更完善的微生物组数据库,为微 生态学研究和医学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微生态学在医学中的未来应用
1 2
疾病预测与预防
通过监测和分析个体的微生态状况,实现对某些 疾病的早期预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肥胖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某 些微生物种群增多,影响能量吸收和 代谢,导致肥胖。
糖尿病与微生态失衡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影响糖代 谢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引发糖尿病 。
微生态失衡与免疫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与微生态失衡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异常,影响肠道免疫功能。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微生态失衡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微生态学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动微生态学的发展。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

提高公众对微生态学的认识和理 解,消除误解和偏见,为微生态 学的普及和应用创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
THANKS
谢谢
益生菌的应用
益生菌种类
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益生菌的应用领域
儿科、老年科、消化科等。
益生菌的作用
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预防肠道感染,提高 免疫力等。
益生菌的补充方式
食品添加、口服补充剂等。
益生元的应用
益生元种类
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
益生元的作用
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益生元的应用领域
其他应用领域
口腔微生态、皮肤微生态、生殖道微生态等。
其他应用举例

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微生物学是对微生物的研究,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和贡献,但是也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微生物学帮助我们探索并利用微生物,进而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的检测、抗生素的研发、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维护以及生物制剂的应用。

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快速准确地诊断微生物感染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监测至关重要。

现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普及和便捷,可以通过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核酸检测和质谱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

其中核酸检测技术是现在应用最方便、敏感、准确和快速的方法,采取DNA提取和PCR扩增技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微生物的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引物和探针的设计来区分分子结构相似的微生物。

其优点是可以快速得到目标微生物的信息,减少检测时间和误差,但是也需要注意引物的特异性、杂交温度和PCR的反应条件。

抗生素的研发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抗生素的发现和研发重要性不言而喻。

微生物学在抗生素研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抗生素都是由微生物分泌的代谢产物,例如青霉素、万古霉素等。

此外,微生物学也可以帮助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微生物的抗药性。

目前微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新型抗生素,例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或者人类免疫系统中的抗生素来发现和开发药物。

新型抗生素普遍具有优势,例如低毒性、多靶点、抗药性弱等。

肠道微生态平衡和疾病肠道微生态平衡是人体微生物群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体的营养吸收、代谢调节、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

与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衡相关的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疾病、肠道癌、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

微生物学在肠道健康和疾病治疗方面中的应用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微生物调节、预生物和益生菌等摄入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例如,在预防和治疗粪便臭气病方面,调整益菌群和肥料菌群之间的比例是非常有效的。

人体微生态学

人体微生态学

人体微生态学是研究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科学领域。

人体内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体,这些微生物与人类的生理、免疫、代谢等方面密切相关。

以下是人体微生态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方向:
1. 微生物组: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指的是人体内部和表面的微生物总体群落,包括皮肤、口腔、肠道、生殖道等部位的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组尤为重要,对人体免疫、代谢和消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微生态平衡:人体微生态平衡是指各个部位的微生物组在一种相对稳定、相互平衡的状态下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微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3. 肠道菌群: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群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关键作用。

肠道菌群参与食物消化、免疫调节、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的生理过程。

4. 免疫系统调节:微生物组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正常的微生态平衡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有助于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5. 代谢调控: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代谢过程,包括对食物的分解、吸收和合成。

微生物对宿主代谢的调节影响着能量平衡、脂质代谢等方面。

6. 微生物与疾病:异常的微生态平衡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感染、肥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人体微生态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机制、发展个性化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微生态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微生态学在医学、生物学和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人体微生态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微生态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微生态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刘婧;方文娟;刘毅;王翠平;孙文文;聂志妍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
【年(卷),期】2024(26)4
【摘要】我国面临着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随着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及转录组等微生态学领域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对微生态系统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微生态学的发展对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融合微生态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菌群与宿主的互相作用以及深入探索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旨在为教学改革开辟新的思路。

【总页数】6页(P275-280)
【作者】刘婧;方文娟;刘毅;王翠平;孙文文;聂志妍
【作者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
【相关文献】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研究
4.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微课设计在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中的应用
5.不同微课制作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微生物分布
•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不是微生物生存的良好场所,但一般的大气环境中仍含有数量不少的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以气溶胶形式存在;但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数 量随条件不同变化较大。 凡需进行空气消毒的场所(如手术室、病房、微生物实验室、药品生产车 间等),可采用紫外线杀菌、甲醛熏蒸的方法。
第十五章 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
【内容提要】:
掌握内容: 医学微生态学、正常菌群、微生态平衡、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微生物的分布; 如何解决微生态失调;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熟悉内容: 如何判定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表现;
概 述:
•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宏观生态学和微生态学。
养基的灭菌;
5.巴氏消毒法
• 低温维持法: 62℃ • 高温瞬时法: 72℃
30min 15~30秒
• 杀死液体中的病原菌或某些特定微生物; • 消毒牛奶、酒类等食品;
辐射灭菌法
• 电离辐射灭菌法 • 紫外线
• 杀菌波长:240~280nm,最适:265-266nm • 杀菌机制,以及局限性、危害性; • 可诱导细菌突变; • 适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
• 水体中的微生物:
数量较多的是无芽胞革兰阴性菌,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 产碱杆菌等;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水价值影响很大。在 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 原菌数。
• 土壤中的微生物:
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土壤的不同深度微生物的分布不同,5-20cm土壤 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
滤过除菌
• 常用不能加热灭菌的血清、毒素和抗生素,但不不能除去病毒、
支原体和L型细菌等
超声波杀菌 干燥及低温抑菌法
低温常用于保存菌种,冷冻真空干燥法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三、化学消毒灭菌
常见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1.促进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如醇类; 2.干扰或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如氧化剂; 3.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得通透性,如酚类;
群的种类是相对稳定的。 定量标准指某生态环境中正常菌群的总菌数和各菌群的活菌数。
• 宿主方面:正产菌群随人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及生理功能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这是微生态平衡的生理波动。
• 环境方面:
二、微生态失调
•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相互转化
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第十六章 微生物的控制
【内容提要】:
掌握内容: 灭菌、消毒、防腐、抑菌、无菌操作的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熟悉内容: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了解内容: 生物安全
第一节 医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概念: 1.消毒:采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
微生态失调的表现
(1)菌群失调:在微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菌群失调症: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伴随有临床表现的。
(2)定位转移:横向转移;纵向转移;血行转移;异位转移;
• 机会感染:
微生物的定位与定量;感染的来源;
第三节 微生态平衡与医药学实践
• 合理使用抗生素
毒以煮沸5-10min为宜;
• 芽胞需1-2小时才能杀死;或加碳酸氢钠 • 适用于一般外科器械、胶管和注射器、饮水和食具;
3.流通蒸汽消毒法
• 细菌繁殖体需15-20min才能杀死,但芽胞不会被全部杀死;
4.间歇灭菌法:
• 本法是利用反复3次的流通蒸汽,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 只适用于不耐热(100℃以内)的营养物质如某些培
• 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
系的科学。
• 医学微生态学:是微生态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寄居在人体体表和与
外界相通腔道粘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 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菌群和引起机会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包 括生态平衡、生态失调及失调调整。
• 抗生素 • 噬菌体 • 细菌素 • 干扰素
• 自学
第三节 生物安全
• 化学消毒剂一般对人体组织都有害,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
的消毒。
四、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 微生物种类:
抗热比较 芽胞>孢子>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灭菌的指标是杀灭细菌的芽胞;
• 微生物的数量 • 温度 • pH值 • 有机物的存在质
第二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要求:保护正常菌群,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维护机体微生态 平衡,防止局部抵抗力的下降,防止耐药菌的形成与过度生长,减少 由细菌异位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益生菌和益生元
• 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的联合应用
1.先用抗生素,再以微生态活菌制剂; 2.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分开使用,中间间隔若干小时; 3.停用抗生素,给予微生态疗法
去除一定量的微生物的处理。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 热力 • 紫外线 • 辐射 • 超声波 • 滤过 • 干燥 • 低温
干热消毒灭菌法
• 焚烧 • 烧灼 • 干烤:160-170℃1-2小时,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 • 红外线灭菌法:只在照射表面产生热效应 • 微波消毒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果比干热好, 因为
• 温热灭菌时菌体蛋白质易变性 • 湿热穿透力强 • 湿热蒸汽有潜热存在
1.高压蒸汽灭菌法
• 压力:103.4kPa • 温度:121.3℃ • 时间:15~20min • 效果:
杀死一切微生物,包 括芽胞;
• 适用于耐高热、不怕潮
湿的物品;
2.煮沸消毒法
• 煮沸100℃经5min可杀死一切细菌的繁殖体,一般消
• 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在某些条件下,这种
平衡被打破而造成生态失调,失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
• 微生态失调包括:菌与菌的失调、菌与宿主的失调、菌和宿主统
一体与外环境的失调。
一、微生态平衡标准
• 微生物方面:优势菌是决定一个微生物群生态平衡的核心
定位标准指微生物群存在的生态空间;原籍菌与外籍菌。 定性标准指对微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分离鉴定,及某一生态环境中正常菌
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正常菌群的概念: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
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
2.生理作用: 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肿瘤作用 抗衰老作用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2.灭菌: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芽胞
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不含任何活菌。 3.防腐:采用理化因素防止或抑制体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是灭菌的效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5.清洁:是指用水将拟消毒和灭菌物品的污垢洗净以提高消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 微生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的 微生物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制约、相 互依存的,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