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上的变化,更是对学生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文将逐步剖析这一过程,阐述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变迁,以及对教育的启发和指导。
一、从“双基”到“三维目标”2001年,中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双基”教育——即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
所谓“双基”即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
基础教育主要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素质教育则是指科学、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学科。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双重培养,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2014年,中国提出了“三维目标”,即:1. 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 智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3. 体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快乐生活能力。
这一变化不仅是对“双基”教育理念的深化和延伸,更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明确和明晰。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已经初步绘就,为后续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 语文素养:即学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表达、理解、鉴赏等各种语文活动的能力;2. 数学素养:即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推理思维等数学能力;3. 外语素养:即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4. 信息素养:即学生获取、评价、管理、利用信息的能力;5. 科学素养:即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6. 艺术素养:即学生对美术、音乐、表演、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认知和理解;7. 健康素养:即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8. 创新素养:即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
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损。
显然,三维目标较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
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那么超越和创新表现在哪里呢?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究竟在认识和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里面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读完关于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后,真有一种豁然开朗又五味杂陈的感觉。
一、初印象: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一开始,就像是见到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换了一身超级酷炫的新衣服。
三维目标咱都熟悉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可是在教学里摸爬滚打时经常念叨的。
可这核心素养一出来,就像是把这个老朋友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
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目标分成这三块,而是像编织一张大网,把各种能力、品质、观念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就好比以前是三个小伙伴各自为政,现在是组成了一个超级战队,目标更明确,战斗力更强。
二、深入探究:核心素养的“高大上”与接地气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后,发现它真的是“高大上”得很呢。
它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考试或者某个学科的学习。
就像是给学生装上了一个超级导航系统,不管他们以后是去探索科学的神秘宇宙,还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摸爬滚打,这个导航都能指引方向。
比如说批判性思维,这可是核心素养里很重要的一点。
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要是没有批判性思维,那就跟没带指南针在信息的森林里乱转一样,很容易被忽悠。
但同时,它又特别接地气。
因为这些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贯穿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里。
就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作业的时候,学生们要学会分工、交流、互相妥协和支持,这就是在慢慢积累合作的素养。
这就像是在生活中,大家一起搭伙做饭,你洗菜我切菜,然后一起享受美食的过程,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合作的技巧。
三、对教学的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一转变对教学来说,那可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啊。
挑战就是以前习惯的教学模式可能要被彻底颠覆了。
以前可能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只要学生能把那些知识点记住,在考试的时候能写出来,就大功告成了。
现在可不行了,得想办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还要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各种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课程导学
课程名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本课程基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背景,以中学地理教师更好地理解地理课程改革理念为出发点,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三维目标”到“地理核心素养”确立的过程。
本课程首先解读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其次,讲解了为何要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以及“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本课程在讲述“地理核心素养”确立过程的基础上,简要解读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论述了“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如何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的,以及这样的转向会对今后的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改变。
1.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2. 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
3.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以及“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相互关系;了解核心素养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和意义;理解“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与确立的过程;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以及不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建议
认真阅读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并将其与之前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实行比较,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
充分利用提供的案例素材,跟着讲课的视频,讲自身对“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视频中的相关解读实行比较,构建起自己对“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理解。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一、“双基”教育: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育,即基本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事业的基础。
它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数理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等。
通过“双基”教育,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建立扎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三维目标”教育是对“双基”教育的升华和发展,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这一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面,还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也是之前教育的不足之处,我们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三维目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者,而更多地是把他们当成独立思考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学生。
“三维目标”教育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多样和富有活力。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不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多地注重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教育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我们不能再将每个学生都套进同一个模子里,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
核心素养是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
如果说“双基”目标是教学的2.0版、“三维”目标是教学的3.0版的话,那么,“核心素养”目标就是教学的4.0版。
它直接指向的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
学生发展九大素养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养。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重大而深远。
价值观是发展的原动力如果简单回顾国际社会对于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自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对“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国际社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样的教育概念,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认可。
尽管不同学者、不同国际机构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指标维度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通之处,并呈现了以下两个基本趋势。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以“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为例
总结起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研究, 反映了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基教育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 维目标则进一步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核心素养的培 养则是历史教学的更高层次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适应 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能理解并掌握人类 文明所包含的各类型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能力或是能理解 和尊重多元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再者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符合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要 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准确地说是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
在当今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议题。从“三维目标”到 “核心素养”的转变,体现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本次演示以“自然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一、背景介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 要素相互、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 领悟和体会情感教育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主发展核心素养这方面的素养主要涉及到学生能健康生活具备批判性思 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或是解决 现实问题所必需的科学思维此外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符合文化基础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中国教育不断 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后来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每一次变革 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小议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一中物理课题组成员:陈新宇兰政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核心素养”在这几年的教育流行榜上一定是榜上有名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核心素养概念的前世今生。
一、国外的研究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国外进行的比较早。
基础素养从近代课程开始就有的,当代学习科学的梳理,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
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知识的传递。
各个国家都在研究早期的核心素养,例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
第三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
这就是今天的基于 PISA 的三大素养( 语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 发展成今天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21 世纪技能,说法不一样,但其实是一回事。
其基本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真实性学力”。
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不是应试的,而是真才实学的。
OECD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于 2003 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 年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1]2006年 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1、简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审视。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此,教育界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全面、综合的教育目标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维目标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明确的三维目标导向,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维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维目标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指出三维目标在现代教育中的局限性,以及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
在现代教育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曾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教学设计中。
然而,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三维目标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它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三维目标未能充分反映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特别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进步时,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三维目标的建构与实践,始于21世纪初期。
未来社会的公民如何才能应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多样化与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课程和教学中得以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后正步入知识时代与之相应的社会是知识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思想和技术成为商品。
工业时代的常规工作类型将逐渐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类型和岗位数量将持续的大幅度提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在新型的社会化中受益并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数字科技对人类认识发展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冲击?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
在信息社会时代,个体怎样合法的、道德的、负责任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怎样才能全面的收集、分析、综合信息?21世纪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各地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交往,人类生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化。
在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有效控制和适应不同价值观、宗教信仰、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如何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未来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共处来促进全球化,从而丰富人类的生活?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文化基础素养,包括使用语言、文本、符号的基础,使用数字、科技、信息的基础互动并理性的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础才能创造性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自主发展素养包括身心健康,乐学会学,具有主动和创新精神,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才能适应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双基”和“三维目标”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两个重要理念,“双基”指的是语文和数学两个基本学科,而“三维目标”则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
而如今,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教育改革的焦点逐渐从“双基”“三维目标”转向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中的新概念,指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等。
这种素养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知识技能,更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当前这个时代,仅仅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了,更需要学习者具备综合性学习能力,这应该是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
从“双基”到“核心素养”,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回顾“双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近乎完美,其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水平。
但是,双基教育的单一性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局限性。
尤其是有些学生在其他领域表现突出,比如体育、艺术等,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单一性不能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在“双基”的基础上,中国教育开始提出“三维目标”。
这个概念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超越了单纯强调学科知识的“双基”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也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基本诉求。
如今,中国教育的目标又开始转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教育改革的新标志。
从表面上看,“核心素养”似乎表述得很简单,但是这个概念蕴含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技能或者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的来说,“双基”教育、“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对外界需求的回应,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继承的。
这些理念照亮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并且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两版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比较及教学启示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两版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比较及教学启示一、引言1.1引出主题,介绍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概念1.2概述普通高中生物学两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说明比较的重要性1.3提出教学启示的意义二、普通高中生物学两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比较2.1选材与难度2.1.1传统版主要内容包括细胞、遗传与进化、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等,内容难度适中2.1.2新课标版在传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内容,难度稍有增加2.2知识体系与结构2.2.1传统版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围绕生命起源、细胞组成和功能、遗传规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展开2.2.2新课标版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新的内容,知识结构更加丰富2.3素养培养2.3.1传统版注重学生对基本生物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2.3.2新课标版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启示3.1针对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教师应灵活选择教学内容3.2注重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3开展项目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3.4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四、结语4.1总结比较的内容,强调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4.2强调教学启示的意义和实践价值4.3展望未来,指出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五、参考文献5.1引用相关研究、教材和标准文件5.2保证引用准确可靠六、致谢6.1感谢支持、指导和帮助过你的人6.2表达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七、附录7.1附上相关数据、统计表格、图片等7.2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以上是关于普通高中生物学两版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比较及教学启示的大纲,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追求也在逐步演进。
从最初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脉络,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并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这一转变的深入探讨,本文期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教育实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三维目标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因此,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核心。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合作、实践等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敬畏、对合作的尊重等。
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三维目标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化学教学如何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化学教学如何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如何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化学教学如何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化学教学必然从“三维目标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即从“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更为关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一节的教学设计,尝试以构成“化学核心素养”的要素为统摄和标尺,展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化学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三维目标;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本质观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二化学教学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才能把化学学科知识的三维目标转化为化学学科素养呢?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1.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了解二氧化硫的作用。
2) 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2) 学会运用实验、资料、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 通过对食品图片以及商品标签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4) 通过对二氧化硫功与过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的哲学观。
2.从学科核心素养认识二氧化硫教学基本要求学科观念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注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SO2的不同性质,认识其性质多样性,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其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读完关于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真有一种豁然开朗又夹杂着些许小纠结的感觉。
先说说这豁然开朗吧。
以前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像是给教学搭了一个挺稳当的三角架。
老师们就按照这个框架,往里面填充东西。
可是呢,核心素养这玩意儿一出来,就像是把这个三角架给升华成了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
比如说,以前教数学,知识与技能就是让学生学会那些公式、会做题。
过程与方法就是讲讲推导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能就是让学生觉得数学很有趣,别一看见数学就头疼。
但现在的核心素养,就像是把数学变成了一种生活超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等。
这就意味着,学数学不是光为了考试会做题了,而是能在生活里看到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数学模型。
就像去超市买东西,能快速算出哪种促销方式最划算,这就是数学建模的本事在生活中的体现。
这让我觉得,教育不再是干巴巴地往学生脑袋里塞知识,而是在培养一个个能在未来社会里游刃有余的小超人。
不过呢,这其中也有些小纠结。
从三维目标往核心素养转,就像是给老师出了一道超级难题。
以前的教学模式都有点根深蒂固了,现在要改变,得重新调整教学思路。
就好比让一个习惯了开手动挡汽车的人突然去开飞机,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操作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而且,核心素养这东西有点抽象,要把它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里,可不容易。
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这得从字词教学、阅读写作各个方面去渗透,可怎么个渗透法,还得不断摸索。
还有啊,评价体系也得跟着变。
以前看学生学得好不好,看考试成绩就行。
现在要考察核心素养,那怎么考呢?总不能出个题问学生:“请在生活中找一个体现逻辑推理的例子,然后分析一下。
”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考试模式的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有点像天外来客。
但不管怎么说,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这是教育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就像人类从住山洞进化到盖高楼大厦一样,虽然过程中会有各种不适应,但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通过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Part
05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STEP 01
课程整合
STEP 02
实践活动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帮助 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核 心素养,引导孩子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核心素养的评价与反馈
多元评价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从多 个维度对核心素养进行评 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 素养
• 引言 • 三维目标的回顾与反思 •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再进一步转向核心素养。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教育目 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 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Part
03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和多变的生活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 必备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心素养的特点
综合性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 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涵盖了多个 领域和方面。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而核心素养的概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技能之上的综合能力。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
而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将核心素养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评价和态度,它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讲述人文故事和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而家庭则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锻炼核心素养;而家庭则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心态。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在我国教育领域,曾经有过“双基”“三维目标”等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而如今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一转变和发展,体现了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中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双基”“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双基”“三维目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
2000年前后,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双基”“三维目标”教育理念,强调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双基”即指学生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而“三维目标”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学校教育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一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改革的重点。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素养,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进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变化。
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要求教育者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的变革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进步。
第二,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向45分钟要效率,不论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的尝试,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效教学确实是极为重要的改革举措,但这显然不够。
我们应该警惕只追求有效教学,却不问有效地教学什么的全局性盲目的现象。
教学的有效性不一定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不一定与内容的真理性相关联。
一个人十分正确地掌握了低碳生活的知识,但他的日常生活可能完全是反低碳的。
有效教学,既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领悟人生而平等、生命至高无上、自由至高无上,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熟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教师们总在追求和打造效率高的课堂,并获得了有效教学的美誉,但本质上我们并不追问自己辛辛苦苦的教学是为了什么。
我们越来越被每个极小知识点里层出不穷的可能的考试信息绑架,我们获取它,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如此。
这种教育下,孩子们被培养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本领:应考能力出奇地高。
但核心素养呢?做人的本质呢?谁在乎。
不是吗?疲惫的监考老师竟然在几十个学生———这都是她们为之付出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学生———的眼皮之下、在学生们追求分数的沙沙的考试书写声中无助而绝望地倒下。
分数,考试,成为刺穿教师,也刺穿教育的长矛,更令人忧虑甚至恐惧的是,它同时也刺穿了我们孩子们的幼嫩心灵,它打击了我们的未来。
我们痛心疾首地承认,我们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名义向知识本位宣战,但是,知识本位赢了。
因为我们除了知识,没有提出更具体清晰的任何目标。
今天,我们将以核心素养向知识本位宣战。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在厚重的书本和习题背后,在置生命于不顾的分数背后,看到了明确的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标。
目标在前,知识为我所有,知识助我成长,用教材教、高效率地教就有了清晰的方向。
当然,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虽然是一次历史机遇,但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
比如尽管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为教师的教学、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与方向,但是,究竟哪些素养才是核心的?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共性贡献和个性贡献是否真的清晰明了?究竟如何依据核心素养确定、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教师课堂上如何处理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如何编写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教材?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障碍亟待跨越。
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绝不是从知识教学效率不高、知识获得不多到知识教学效率提高、知识日益增多的变化,而是课程改革的质的深化与升华。
在我看来,知识本位的学生发展,那是从小蝌蚪到大蝌蚪的变化,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生发展,才是从小蝌蚪到青蛙的变化。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州350117)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
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1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损。
显然,三维目标较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
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那么超越和创新表现在哪里呢?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究竟在认识和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里面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现有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类似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个学段或年级或水平的表现标准。
”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
相对于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
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
素养完全属于人,是人内在的秉性,素养使人成其为人,素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
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教育价值所在)。
素养让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
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之为人之根之本(“根目录”)。
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和可能,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
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
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
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重建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修订)的亮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根主线(红线),统领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难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学科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双基)、内容标准(三维目标)走向成就标准(核心素养),即以学生应该达到的素养(成就)作为课程标准的纲领。
21二、三维目标不是终极的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
从形成机制来讲,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而获得的;从表现形态来讲,学科核心素养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个体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综合应用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显然,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知识(双基)的地位和作用似乎被不断地弱化,很多人为此提出质疑:知识难道就不是素养了?没有学科知识哪来学科素养?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
遗忘掉的东西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和品格即素养。
知识是学校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
总之,教学的产生和维持,人的成长和发展,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料。
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也即,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目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识反倒变成了教学的目的,知识被绝对化了、神圣化了,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却被弱化、被边缘化了,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就成为我们教学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
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我们认为,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
学科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形成素养的。
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华。
这其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过程和方法”毕竟也不是素养本身,而是素养形成的桥梁。
本次高中课标修订用“学科活动”来统整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一位物理教研员反映:“深入物理课堂听课,你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好像物理课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两样:不做实验,或以讲代做,一旦检测学生实验,其实验技能的缺陷便暴露无遗;新授课与习题课一样,题海茫茫苦作舟……物理课的特点在哪里?物理课的特点就在于‘物’和‘理’。
‘物’即事实证据,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理’即理性思维,要以思维为中心。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
……显然,把活生生的物理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习题的训练,这样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
”这样的物理课背离了物理的本质和特性,不是没有魅力的问题,关键是不能形成物理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强调两点: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映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从而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