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1)

合集下载

(课件直通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1课件 人教新课标

(课件直通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1课件 人教新课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
❖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 成语?
❖ 说说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一名潜,字元 亮,私谥靖节。浔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写作背景
桃 花 源
❖ 给下列字注音
俨( yǎn )然 豁(huò)然 阡( qiān)陌 垂髫( tiáo ) 恰( yí )然 邑( yì )人 便要( yāo) 还(huán)家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沿 缘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 请 延 今义: 延长、延伸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津
今义: 口液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鲜美
今义: (味道)新鲜
古义: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桃花源1

桃花源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缘.溪行.鲜美落英甚异.穷舍船屋舍开朗之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具.答要妻子邑人绝境无论具言延语.云足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寻向.所志.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问津.二、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复前行,欲穷其林。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理解1. 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哪句?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什么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3.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记》七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

《桃花源记》七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

《桃花源记》七年级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桃花源,以及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汉语表达,如“豁然开朗”、“鸡犬相闻”等。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学生描述画面中的景色,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其创作《桃花源记》的背景。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道阅读理解题,指导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描述美好境地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桃花源记》2. 内容:故事情节:发现桃花源、桃花源的生活、离开桃花源人物形象:渔人、桃花源人艺术特色:理想境地、和谐社会、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示例:我认为美好生活应该是和谐、安宁、充满爱心的。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共享幸福。

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们生活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没有战争、饥饿和贫穷,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这便是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2. 课后阅读: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1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1

táo huāyuán jì桃花源记Jìn tài yuán zhōng ,wǔlíng rén bǔyúwéi yè。

yuán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xīháng ,Wàng lùzhīyuǎn jìn 。

hūféng táo huālín ,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jiáàn shùbǎi bù,zhōng wúzáshù, fāng cǎo xiān měi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luòyīng bīn fēn ,yúrén shèn yìzhī。

fùqián háng ,yù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qióng qílín 。

穷其林。

lín jìn shuǐyuán ,biàn déyīshān ,shān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yǒu xiǎo kǒu ,fǎng fúruòyǒu guāng 。

biàn shěchuán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cóng kǒu rù。

chūjíxiá,cái tōng rén 。

fùháng shùshíb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huōrán kāi lǎng 。

tǔdìpíng kuàng ,wūshěyǎn rán ,yǒu豁然开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桃花源记》标准全文翻译(1)

《桃花源记》标准全文翻译(1)

《桃花源记》笔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小溪划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桃林两岸有几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没有其他树。

鲜花和嫩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诧异,又向前划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想要走完桃花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就看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舍弃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园和竹林这类东西。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中间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穿戴,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然十分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问题。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来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探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皆叹惋。

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1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1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1táo huā yuán jì桃花源记Jìn tài yuán zhōng , wǔ líng rén bǔ yú wéi yè。

yuán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xī háng ,Wàng lù zhī yuǎn jìn 。

hū féng táo huā lín ,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jiáàn shù bǎi bù,zhōng wú zá shù , fāng cǎo xiān m ěi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luò yīng bīn fēn , yú rén shèn yì zhī。

fù qián háng ,yù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qióng qí lín 。

穷其林。

lín jìn shuǐ yuán , biàn dé yī shān , shān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yǒu xiǎo kǒu , fǎng fú ruò yǒu guāng 。

biàn shě chuán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cóng kǒu rù。

chū jí xiá, cái tōng rén 。

fù háng shù sh í b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huō rán kāi lǎng 。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梳理22.桃花源记(课标篇目)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梳理22.桃花源记(课标篇目)

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
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 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源的路了。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写刘子骥及后人寻桃花源未 果的情形,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进 一步渲染和补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 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 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 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
(tiáo),并怡然自乐。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
过,以及桃花源中的田园风光 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 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 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 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 通过【才:仅仅、只】。又走了几十步, 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 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 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 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 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互相 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
欲穷其林。
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 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
途所见的绮丽景色,为桃花源的出 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

桃花源记(带拼音,A4可打印)

桃花源记(带拼音,A4可打印)

桃táo 花huā源yuán 记j ì[ 魏晋 ] 陶渊明晋j ìn 太t ài 元yu án 中zh ōng ,武w ǔ陵l íng 人r én 捕鱼b ǔy ú为w éi 业y è。

缘yu án 溪x ī行x íng ,忘w àng 路l ù之zh ī远近yu ǎnj ìn 。

忽h ū逢f éng 桃花t áohu ā林l ín ,夹ji á岸àn 数百sh ùb ǎi 步b ù,中zh ōng 无w ú杂z á树sh ù,芳f āng 草c ǎo 鲜xi ān 美m ěi ,落lu ò英y īng 缤b īn 纷f ēn ,渔y ú人r én 甚sh èn 异y ì之zh ī。

复f ù前qi án 行x íng ,欲y ù穷qi óng 其q í林l ín。

林l ín 尽j ìn 水源shu ǐyu án ,便bi àn 得d é一y ì山sh ān ,山sh ān 有y ǒu 小口xi ǎok ǒu ,仿佛f ǎngf ú若ru ò有y ǒu 光gu āng。

便bi àn 舍sh ě船chu án,从c óng 口k ǒu 入r ù。

初ch ū极j í狭xi á,才c ái 通人t ōngr én 。

复f ù行x íng 数sh ù十sh í步b ù,豁然开朗hu òr ánk āil ǎng 。

桃花源记译文-详解

桃花源记译文-详解

桃花源记译文-详解桃花源记译文-详解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用。

为:作为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第1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第1课时)

疏通文意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林尽水源。 “尽”后省略了“于”。 便舍船,从口入。 “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后省略了“之”。
疏通文意
理解文意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以上文言知识和工具书,疏通 文意。互相解答疑问,尝试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 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 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 林子的尽头。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 来的。(渔人)详细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 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张旭《桃花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 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 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具有独 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 传》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精选)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精选)

táo huā yuán jì桃花源记z uòzhětáo yuān míng作者:陶渊明jìn tài yuán zhōng , wǔ líng rén bǔ yú wéi yè。

yuán xīxíng,wàng lù zhī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yuǎn jìn 。

hū féng táo huā lín ,jiáàn shù bǎi bù,zhōng wúzás hù,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fāng cǎo xiān měi ,luò yīng bīn fēn , yú rén shèn yì zhī。

fùq ián xín g,y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qióng qí lín 。

穷其林。

lín jìn shuǐ yuán ,biàn dé yī shān , shān yǒu xi ǎo kǒu,fǎng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fú ruò yǒu guāng 。

biàn shě chuán ,cóng kǒu rù。

chū jí xiá,cái tōng rén 。

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fùxíng shù shí bù,huò rán kāi lǎng 。

八上古诗词 (1)

八上古诗词 (1)

课内: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桃花源记的翻译范文

桃花源记的翻译范文

桃花源记的翻译范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赏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赏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赏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赏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出自文言文《桃花源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案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因为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因为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理应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仅仅一种空想。

三、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准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水平目标1.增强朗读训练,提升诵读水平。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使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水平和探究水平,逐步提升对作品的鉴赏水平。

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准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很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自己试译课文。

对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3.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水平的培养和分析概括水平、鉴赏水平的训练。

4.延伸阅读。

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实行诗文对读,更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设计(二)“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个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三)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设计(四)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

(多媒体显示其画像)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因为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1)辨明字音:(7)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8)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9)7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