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致女儿的信-教案导学案
8、致女儿的信教案
![8、致女儿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38f85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3.png)
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用词造句的技巧。
能够概括出作者想要传达给女儿的主要人生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理解并接受作者的人生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朗读与理解。
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接受作者的人生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打印版或电子版。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播放一篇关于父爱的短片,引起学生对父爱的思考和感悟。
2. 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并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者用词造句的技巧,如生动的描绘、深刻的比喻等。
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尝试用类似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4. 人生观念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作者的人生观念,如爱的重要性、诚实与善良的价值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延伸: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封名人给子女的信进行研究,了解名人的家庭教育观念。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平,进一步理解课文。
七、作业布置:请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对父母的爱。
学生可以选择模仿《致女儿的信》的写作风格,或者根据自己的风格来写。
八、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授课的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评价建议:对于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和课堂讨论来进行评价。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5723e0763231126fdb1184.png)
⑤这些都是你们的祖母教给我的。你们的祖母让我明白,美国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已经完美无缺,而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能持续让国家变得日益完美。现在,这个让我们伟大国家更加完美的使命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有责任让这项伟大的事业代代相传,让我们每一代的新生力量都能清晰理解到,美国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1.课上每组选择一个方面交流,课代表协调。
2.比比看,谁是高手?高手所在组,直接晋级周冠军。
编制人
乔丽
审核人
刘利云
学
习
目
标
1、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实行爱情教育,协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准确把握萌动的爱情。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③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上学,去那些能充分发掘潜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教会用质疑和好奇的眼光看周围事物的学校;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即使有些孩子的父母并不富有;我希望,每个孩子能找到好工作,能拿到满意的报酬,能享受各项福利,能在工作之余有时间陪自己的子女,能在退休后仍享有做人的尊严。
爱你们的爸爸
(选自《读者》2009年第8期)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预习下一课;
2、书面作业另附。
课堂评价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8aff2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7.png)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efb42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8.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ad8849fe4733687e21aabc.png)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讨论人:九年级全体语文教师使用人:课标要求: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和有关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深层含义。
3.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学习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难点:话题敏感,对农村学生来说不敢表达。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自学评价设计:通过自学指导一完成目标1.通过自学指导二完成目标2.3教学用时:一课时.一.出示知识树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已学习3篇文章,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第5课《敬业与乐业》是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是著名学者博雷和儿子博聪之间的人生与艺术的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再次感受先哲们的思想风采。
二.出示题目:8、致女儿的信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三.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快速浏览后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忐忑繁衍麦穗曙光刹那间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一掊黄土伫立凝视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某人+某事;与概括中心思想区别开。
)作者给十四岁的女儿写信告诉她什么是爱情。
3、了解作者。
(学生完成填空)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主要有_《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_《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___ 等著作。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55ad35580216fc700afde1.png)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主备人:胡淼【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学习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研讨相结合。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弄懂下列字的读音与意思忐忑()宿()愿繁衍()嬉()戏曙()光怒不可遏()相濡()以沫( ) 萌()发无与伦()比一抔()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故事内容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完本文后的收获。
二、合作探究,理解主旨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的生活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基础是什么?3.故事中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4.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5.上帝最初是本着怎样的态度创造人类的?而最后又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变化?6.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三、课堂检测1.苏河姆林斯基(国家)的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毕生从事教育实践,写下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教育专著。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①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③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四、拓展延伸,讨论探究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
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那么,读了本文后你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你觉得初中生谈恋爱合理么?。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98e88a2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b.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学会从生活中体味亲情,懂得珍惜家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
2. 学会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的父爱之情。
2. 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含义。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文本,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
3. 准备问题讨论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
2. 提问:你们觉得父爱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致女儿的信》。
2. 学生回答自主学习题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父爱之情。
2.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
四、情感共鸣(10分钟)1. 教师分享与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美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2.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践行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本内容和亲情的重要性。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ad9e2eb90d6c85ec3ac6d9.png)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黄敏君授课人:审核人:于红红班级:姓名:组别:授课时间:整理栏:【学习目标】1.掌握“忐忑、萌发、宿愿、繁衍、勃然大怒、怒不可遏、曙光、伫立、一抔”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含义。
2.梳理情节,了解爱情的真谛。
3.联系课外有关爱情的诗文,初步确立正确的爱情观。
【知识链接】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
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摘录古今中外经典的爱情诗文。
2.朗读课文,掌握“忐忑、萌发、宿愿、繁衍、勃然大怒、怒不可遏、曙光、伫立、一抔”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含义。
3.默读课文,圈划童话故事中表现爱情真谛的词句,并仔细品味。
4.写下你在阅读中的疑问。
【课堂研讨】1.梳理故事情节,说说上帝创造人类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他有什么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2.品味课文中阐述爱情真谛的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爱情观。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d374f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1.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语文阅读与欣赏2. 课程目标: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八年级5.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内容1.2 引导学生关注信中表达的亲情主题2. 阅读理解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中的内容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2.3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3. 亲情主题讨论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含义,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3.2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亲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亲情表达练习4.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信的形式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4.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4.3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老师和同学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三、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2. 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四、教学资源1. 课文《致女儿的信》2. 相关亲情题材的文学作品3.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亲情主题的展览或演出,如家庭照片展、亲情故事分享会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亲情。
2. 开展亲情主题活动,如“亲情接力赛”、“亲情短信传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亲情。
七、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对《致女儿的信》内容的理解。
2. 继续完成家庭作业,写一封信给自己的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
八、课程衔接1.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与亲情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主题。
2. 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76a1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6.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
2. 分析信中传达的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感受信中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意。
2. 引导学生从信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信中的重点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原文,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信件原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4. 案例分析:分享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面对困难时的感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对信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文章,以及对这些困难的感悟和成长。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doc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f3c2f88192e45361066f5c3.png)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1课时)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目标]1.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2.品味文章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一、作者介绍他是一位关心女儿成氏并与之平等交流,睿智的父亲;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 7岁当小学教师,先后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等荣誉;他在教育上冇很多有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主张;他所著教育著作颇丰,主要代表作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他就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二、预习完成朗读课文并正字音1、课前朗读课文,同吋划出重点词句并合作注音、释义。
注音:忐忑麦穗鳖光伫立一扌不黄土怒不可遏繁衍一幢三、预习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给女儿写这封信?他是怎样回答女儿的问题的?请你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吗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冇什么好处?四、课前合作探究,课堂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
1、那么,什么是爱情呢?课文屮哪里做了概括冋答?2、为什么说“爱情高于上帝”?上帝懂爱情吗?你从哪里知道?3、那么,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4、所以,当上帝看见人类冇爱情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反应?5、注意:尤其重点分析上帝笫三次来到人间的态度:上帝为什么思索着离去了?他在思索什么?五、品味语言,积累优美语句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摘录进笔记木(可从思想内容、修辞、短语、句式等方而考虑)六、质疑问难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对这封信的内容述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Z间对话,相互解答疑难问题,教师做适当补充。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b577e5b14e852458fb579d.png)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自主预习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e6864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8.png)
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理解信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人生智慧,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致女儿的信》2. 生字词学习:信、爱、快乐、困难、挫折、人生、智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致女儿的信》,了解作者和信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语气、情感和人生智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发言: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从《致女儿的信》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2. 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一个人生目标,并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和面对困难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导向:通过信件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女儿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
2. 案例分析: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智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女儿的信件回应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案例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致女儿的信》,分析作者的语气、情感和人生智慧。
3. 案例分析: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智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致女儿的信 》导学习型教学案
![《致女儿的信 》导学习型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441f3155270722192ef76d.png)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时:2课时备课时间:XX、9、12班级:学生姓名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难点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时2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自己的。
他把自己的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而且在国外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课前过关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忐忑繁衍一抔黄土无与伦比怒不可遏伫立幢麦穗2.解释词义。
忐忑::学科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真谛:学法指导阅读法、分析法、探究法新课导入语言导入自学互学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理清的脉络:1~4段:5~24段:25段:2.主要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3.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深层探究1.复述故事并思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文中用哪几个相同的字来表达的?2.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3.上帝由“恼火了”、“更加恼火了”到“深深地沉思着走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5.父亲对于女儿的问题是什么态度?6.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7.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展示点评精讲点拨个体展示:整体感知1 23;深层探究1345小组展示:深层探究2 67当堂测评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课堂检测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听了这些道听途说的传言,他勃然大怒,要去找人拼命。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b5c13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e.png)
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2)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2. 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信件中的深刻情感和人生哲理。
2. 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信件文本,并复印多份,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2. 教师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信件文本,引导学生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2. 阅读分析:学生阅读信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信件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封给父母的信。
5. 分享和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信件,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尊重和理解父母的情感。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改进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要求学生在信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
2. 课后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家庭、亲情、人生哲理的书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自我评价,看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信件,给出建议和意见。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信件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b2b5af7851e79b89690226a1.png)
8 致女儿的信【学习目标】1、温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式,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一学习时刻自主预习案【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朗诵全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明白得把握课文的要紧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 教材助读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锲而不舍地探讨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数高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小孩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观点全数倾注在了他的高作当中,即如何培育“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巨之路,才能使小孩成长为宜学上进、聪慧、心地仁慈而高贵的人和好公民。
他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小孩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和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Ⅱ. 自主检测一、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
繁衍()忐忑()一抔黄土()无与伦比()怒不可遏()伫立()幢()麦穗()2、明白得并积存以下词语的意思。
忐忑:繁衍:真理:子虚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Ⅲ. 我的疑问【提示】请同窗们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教师和同窗探讨解决。
第二学习时刻新知探讨案Ⅰ. 学始于疑---我试探我收成1、若是你拿一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取得的答案是什么?2、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9.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知咱们该如何对待爱情?Ⅱ.拓展提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如此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老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3120e30740be1e640e9a14.png)
8.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寄语: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超级狭小的,它狭小到只能容下两个人一辈子存;若是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情感上的游戏。
——席勒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体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进程与方式:体会运用小故事论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益处。
情感与态度: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进行爱情教育,帮忙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学习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知道爱的真理,才会拥有幸福欢乐的人一辈子。
学习难点:明白得“爱情”的真正涵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自学展现一、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锲而不舍地探讨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数高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小孩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观点全数倾注在了他的高作当中,即如何培育“真正的人”。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小孩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和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2.重点字识记繁( )yǎn chà( )那间一抔( ) tǎn tè( )zhù( )立 bó( )然盛怒迷huò( )不解怒不可è( )无与lún ( )比伫( )立 níng( )视 shǔ( ) 光二、合作学习一、上帝三次来到人世,从人的眼中前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什么缘故把它们放在一路来讲明爱情?上帝三次来到人世,前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d4bacece2f0066f53322e9.png)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1、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正真的“爱情”【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
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
大人既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
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家庭。
17岁就开始时当教师,先后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2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以及俄罗斯联邦教育学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学院通讯院士。
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
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
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论文600多篇。
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三、检测预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繁衍.()麦穗.()一抔.()刹.那间()忐忑..().宿.愿()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
致女儿的信 高效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 高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5546cb84254b35eefd3470.png)
8、致女儿的信高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
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 )2、解释下列词语:忐忑: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化为乌有: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2、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3、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4、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多媒体出示):
同桌交流
1~4 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 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 理清脉络
么的答案;
25 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四.研讨课文
1.请学生准备五分钟,有感情复述文中祖母讲的故事.
课堂准备
2.小组探究,理解故事内涵.
复述故事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朗读课文,扫清字
忐忑( tǎn tè ) 麦穗(suì ) 曙光(shǔ 伫立(zhù) 词障碍
一抔黄土(póu)
怒不可遏(è ) 繁衍 (yǎn )
一幢(zhuàng) 忐忑:心神不定.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
理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伫立:长时间站着.
3.同桌合作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科
语文
课题
8、致女儿的信
课型
新授
知识 1.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 教 能力 2 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 过程 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方法
目
标 情感 1.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 态度 2 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
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
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
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
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用故事来讲道理——生动,形象。
板
书
致女儿的信
爱 情 ↗ 两相厮守、不离不弃
设
计
的 → 伴随忠诚、心灵的交融
真 谛 ↘ 手牵手 、患难与共、相亲相爱.
教 学 反 思
我国爱情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相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 。 ——欧阳修
的品质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晚年,他常常因病住院,即使
在病房里仍然坚持工作.病友问他:你这个有名人物,社会主义
劳动英雄,为什么在病休时还要不停地工作呢?他回答说,人的
使命,就是为人民而生活。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扫除字词障碍(多媒体出示):
课堂总结可以使 课堂教学过程更 加完整,又可以再 次让学生梳理学 习内容.
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保留着
美好吧,等到你们能够承担的季节,老师衷心的祝福你们能够收
获真正甜美的爱情果实.
作 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采访家中长辈对爱情的看法. 业 2.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 设 计 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像弹钢琴那样,和谐地实施德、智、
体、美、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他又
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
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
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
11.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 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 志同道合者.
12.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 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六.课堂总结
多媒体出示背景音乐《最浪漫的事》: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 再次理解文章主旨
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 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 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豆蔻年华
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10.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 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 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 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4).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5).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 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多媒体出示):
(1)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完成表格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 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 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 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13.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 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 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 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4.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5.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 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 要求和愿望的人。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 聆听导语 激发兴趣 进入情境
了解作者
积累资料
设计意图
多媒体音像效果 创设情境,引起学 生兴趣,老师精心 设计导语引发学 生思考,从而使学 生快速进入课堂 情境.
对于作者介绍,不 是枯燥的罗列成 绩,而是感性的出 示他的话语和做 法,使学生理解起 来更生动更形象 更亲切.这样就更 能理解文中作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
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
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五.拓展延伸
1.真知灼见话爱情
师讲故事: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
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
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 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 讲述自己对爱情的 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 理解
多媒体出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 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说:“我 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 子.”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 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 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 的著作被称为“学生生活的百科全书”.
关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链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接
汉乐府·上邪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
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小组探究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
成下表.(附表)
理解内涵
开始 一年后 五十年后 三年后
完成表格
对女儿提出问题 时所采取的态度 和做法
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脉络,为后面的 学习蓄势.
理解透文中的故 事内涵是探究文 本主旨的关键.所 以先让学生有感 情的复述故事内 容,从情感上产生 共鸣;再让学生小 组探究问题,从而
6.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7.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 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相 8.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 关 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链 接 9.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
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
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
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
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苏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