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20100715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防止化学毒物的伤害,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化学毒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印刷、染料、涂料等行业,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吸入、接触和吞食等方面。
常见的有机溶剂包括苯、甲醛、二甲苯等。
防护要点:- 选择合适的工作服和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肌肤接触。
-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工作,以减少溶剂的蒸发浓度。
- 避免使用火源,以免引起溶剂的燃烧或爆炸。
- 在使用溶剂时,佩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以防止吸入和接触。
2. 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如铅、汞、镉等,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吸入、接触和食物污染等方面。
重金属毒性较高,可引发中毒甚至致命。
防护要点:- 充分了解所在工作环境是否存在重金属污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 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接触。
- 保持工作场所的良好通风,降低重金属蒸发的浓度。
- 避免将食品和饮水放置在可能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
3. 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农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这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防护要点:- 在使用农药时,要佩戴防护服、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减少接触和吸入。
- 在使用农药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 在使用农药时,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避免集中暴露于高浓度的农药气体中。
- 使用农药后要及时清洗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残留物对人体的影响。
4. 臭氧和二氧化硫:臭氧和二氧化硫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能够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睛等造成损害。
夏季的臭氧污染和冬季的二氧化硫污染都需要引起注意。
防护要点:- 根据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合理安排室外活动,尽量避开高污染指数的地区。
- 在高污染指数的日子里,尽量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 增加室内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
化学危害因素识别和控制
2019/10/15
化学危害因素识别
2019/10/15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念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
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
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
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统称为窒息性气体。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硫化氢、一氧化
碳、氟化氢等。 由于人体组织中以大脑对缺氧最敏感,所以
只要发生缺氧,首先受害的是大脑,出现头痛 、头晕、恶心、呕吐,接着失去知觉、昏迷, 甚至危及心跳、呼吸,十分危急,抢救稍不及 时,即可引起死亡。
2019/10/15
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续)
2019/10/15
影响化学毒物的毒性作用的因素(续)
(6)个体状态: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个体表 现出的反应可迥然不同。引起这种差异的个体 因素包括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营养、生活 习惯和对毒物的敏感性等。一般,未成年人和 妇女生理变动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对某些 毒物敏感性较高。烟酒嗜好往往增加毒物的毒 性作用。也有遗传缺陷或遗传疾病等遗传因素 ,造成个体对某些化学物质更为敏感。
2019/10/15
化学毒物与职业中毒
2019/10/15
化学毒物的毒性和危害性
(1)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 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2)毒物的毒性:指毒物引起肌体损伤的能力 。 毒物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 来表示。毒物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 大。
(3)毒物的危害性:指毒物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 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 生产条件、劳动者个人的个体因素等影响。因 此,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危害性大;毒性与危 害性不能划等号。
毒物与控制
• 常用表示毒性大小的指标有: • 1.致死剂量或浓度:(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 • • •
(LD100或LC100)、(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LD50或LC50)、(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或MLC):系指化学物在最低剂量的一群 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化 学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 量或最大浓度。 2.吸入中毒可能性系数; 3.蓄积系数; 4.阈浓度或剂量; 5.毒作用带,又可分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 带。
•
三、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存在形态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中对人体有害 的毒物。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 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 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 热分解产物及反应物。 2、存在的形态 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 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
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徐 翔
• 国家防治职业病“十二五”规划 • 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由现在的8.5%
下降到5%以内;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 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较2008年下降 20%,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用人单 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 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 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 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 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 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急性中毒发病状况
生产中易发生中 毒,后果严重 患病率高(≥50%)
生产中可发生中 毒,预后良好
偶可发生中毒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二篇)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2、中间产物(过程物)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4、夹杂物(杂质)(二)形态与接触机会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2、按作用性质分类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1、毒性的指标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2、毒性的分级按毒性大小为5级(1)剧毒(4)低毒(2)高毒(5)微毒(3)中等毒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经呼吸道吸入2、经皮肤吸收3、经消化道食入(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
(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四)中毒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五)症状1、呼吸系统2、消化系统3、心血管系统4、神经系统5、泌尿系统6、生殖系统7、皮肤8、其他(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2、外因(1)接触机会(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2024年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三篇)
2024年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2、中间产物(过程物)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4、夹杂物(杂质)(二)形态与接触机会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2、按作用性质分类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1、毒性的指标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2、毒性的分级按毒性大小为5级(1)剧毒(4)低毒(2)高毒(5)微毒(3)中等毒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经呼吸道吸入2、经皮肤吸收3、经消化道食入(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
(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四)中毒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五)症状1、呼吸系统2、消化系统3、心血管系统4、神经系统5、泌尿系统6、生殖系统7、皮肤8、其他(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2、外因(1)接触机会(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毒物危害与中毒控制
统,同时伴有机体其他器官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此时,人的 主要症状有:精神萎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
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
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严重损害。 戒断反应对人体的危害:许多人在没有钱继续购毒、吸毒的情况下,
突然终止吸毒或减少吸毒量后,会发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及各种并发 症,常常会引起死亡,甚至会因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
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
人的情绪和行为。人在吸食海洛因后,抑制了内源性阿 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 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流泪、流涕等。 这种戒断反应的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 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
41
吸毒危害
对人体有直接毒害:长期吸毒对人体的毒害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
48
大麻与可卡因
大麻,起作用的成份是四氢大麻酚。主
产于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美国。大麻被 称为穷人的毒品。吸食大麻不仅破坏男 女的生育能力,而且由于大麻中焦油含 量高,其致癌率也较高。
可卡因,又名古柯碱,能导致神经兴奋,
最早从南非古柯植物的叶子中提取,当 地居民嚼食这种植物的叶子可以起到消 除疲劳,提高情绪的作用。长期使用会 引起偏执狂型精神病,大量服用,能刺 激脊髓,引起人的惊厥,严重的可达到 呼吸衰竭以致死亡。
或化妆品PH值过高或过低,或使用者皮肤角质层损伤有关。
过敏性伤害:化妆品中含有致敏物质,使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使用者
发生过敏反应。
感染性伤害:化妆品富含营养成分,具有微生物繁殖的良好环境。
使用被微生物污染的化妆品会引起人体的感染性伤害,对破损皮肤 和眼睛周围等部位伤害更大。
全身性伤害:化妆品原料多种多样,许多成分虽然具有美容功效,
化学性危害及控制
前言1950年在日本九州水俣市,发生了一连串不寻常的现象,海里生物死亡,陆地上猫儿行走步态不稳,人体出现奇怪病症状如中枢神经受损,脑部细胞坏死, 行动迟缓及不自主地抽慉抖动,手脚卷曲及脸部肌肉僵硬变形,耳聋失明,精神失常甚至死亡.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经过近10年的研究,才发现甲基汞(methyl mercury)是造成此公害事件之元凶,最后调查发现一家工厂,使用含汞的化合物作为催化剂,而将含有汞的废水排入大海,在水体底泥中,微生物将汞转化成甲基汞,甲基汞经海中生物浓缩后,人们和猫食用了含甲基汞的鱼和贝类而引水俣病,甲基汞还可透过胎盘屏障侵害胎儿,使新生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1952年12月,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 眼睛刺痛,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从1940年代起, 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国洛杉矶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黄色烟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面积受害,松林枯死, 柑橘减产,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越战期间,美国空军喷洒大量除草剂-橘剂(agent orange)展开灭林行动,除造成环境污染外,将近有六十万居民因暴露其中戴奥辛而染上重病,如经常性流产, 生产缺陷等疾病. 1979年,台湾彰化一家制油工厂在米糠油加工除色,除臭的过程中,使用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为热媒,其加热管线因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致使多氯联苯从管线中渗漏出来而污染到米糠油.造成台湾中部2,000多位食用该厂米糠油的民众受到多氯联苯污染毒害.病人初期症状是皮疹,指甲发黑, 皮肤色素沉著,眼结膜充血,后期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等,重者会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以至死亡. 1984年印度波帕尔 (Bhopal)发生化工厂异氢酸甲酯(主要是用来生产杀虫剂的中间产物)毒气外泄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二千余人死亡,此次灾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意外,吸入有毒气体的最初反应包括呕吐,眼鼻喉被毒气灼伤引致剧烈的刺痛,大多数受害者的死因是由於呼吸困难窒息致死,另外有几十万名居民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上的不幸事件均因人类不当使用化学物质引起,不同化学品构成之各类物质,环绕在我们的生活周遭,许多化学物质对我们有很大助益,但有些化学物质会产生危害.目前世界登录化学物质约一千万种以上,其中经常流通者约六万种, 而每年约有700至1000种新的化学物质出现,目前已知具有明显危害的约5千种左右.化学物质如使用不当,误用或滥用可能即可能形成危害.化学物质污染环境之路径或危害人体之方式包括生产过程废气,废水,废弃物之排放;或经由食物链,生物浓缩,环境蓄积;此外,劳工之职业暴露,食品及化妆品之添加,农药及清洁剂之使用可能形成危害.毒性化学物质在贮存,运输或制造,使用过程容易发生意外,亦可能造成环境及人体健康之损失.4.1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之途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之途径一般化学性有害因子进入人体的途径,大致上可经由食入,吸入与皮肤吸收等. 1. 食入(ingestion)化学物质可藉由食入途径,并经由消化道消化吸收后进入人体.部分有害因子经由口腔进入后溶於唾液中,通过胃,小肠与食物养分同时被吸收;部分亦可经由肠道直接排出体外.平时常洗手可避免手上之有害化学物经附著於食品而进入人体,空气中之化学物质可能会沉降於食物及饮水中造成误食.影响化学物质食入吸收的因子包括:分子的大小,脂溶性,主动吸收之进行,化学物质之酸碱特性及毒性物质停留於消化道的时间等.能被食入的有害物不多,因为蒸气和气体根本是无法经由食入进入人体的,且受到体内胃液与胰液的作用,会把化学物质经由水解而成为低毒物质. 2. 吸入(inhalation)空气中化学物质可藉由口鼻呼吸作用,经呼吸道而进入人体,一般成年人的肺泡的接触面约为70平方公尺,使吸入之化学物质透过快速之质量传递而进入肺泡之微血管,经由血液循环,即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所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空气污染物均可以快速地经由呼吸作用进入肺部,如果是颗粒状的化学物质,其颗粒之大小将会影响其沉降在呼吸道之位置,进而影响其造成之危害.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吸收的因子包括:浓度,化学物质在血中之溶解度,分子或粒子的大小,呼吸速度,暴露时间及化学物质於体内之饱和程度等. 3. 皮肤吸收(skin absorption)许多化学物质可透过皮肤表面进入人体,皮肤上层的角质层可以防止部分化学物质的穿透,但气态及液态化学物质可穿透皮肤进入血液,随血液而循环全身. 有害物对皮肤之伤害可能因脱脂或毒性而造成皮肤刺激,过敏,发炎,乾裂等皮肤本身之伤害,此外进入人体循环或代谢系统后,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死. 影响化学物质经皮肤吸收的因子包括:化学物质分子或粒子的大小,脂溶性,水溶性,酸碱特性及皮肤的状况等.4.2危害性化学物质危害性化学物质4.2.1有害化学物有害化学物有害物,系指致癌物,毒性物质,剧毒物质,生殖系统致毒物,刺激物,腐蚀性物质,致敏感物,肝脏致毒物,神经系统致毒物,肾脏致毒物,造血系统致毒物及其他造成肺部,皮肤,眼,黏膜危害之物质.我国环保署将毒性化学物质分为四类(表4-1): 表4-1 我国环保署将毒性化学物质分类毒性化学物质分类定义例子第一类毒性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在环境中不易分多氯联苯,三氯甲烷,汞解或因生物蓄积,生物浓缩,生物转化等作用,致污染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者. 第如二类毒性化学物质化学物质有致肿瘤,生育重铬酸钾 , 二甲基甲醯能力受损,畸胎,遗传因胺,石绵子突变或其他慢性疾病等作用者. 第三类毒性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经暴露,将立即氯,氰化钾,四氯化碳危害人体健康或生物生命者. 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化学物质有污染环境或危二氯甲烷,十溴二苯醚, 害人体健康之虞者. 乙苯15世纪欧洲名医(Paracelsus,1493-1541)说「所有的物质都是有毒的;没有一种物质不是毒物;而毒物与药物的区别在於剂量是否用对.」.影响化学物质毒性之因素包括:毒性物质本身的毒性,毒性物质存在的形式,毒性物质的浓度,暴露途径,暴露频率及暴露时间.化学物质的毒性可藉由毒性实验加以评估,一般的毒性试验有:急性毒 (Acute toxicity),慢毒性与亚慢毒性 (subchronic and chronic toxicity),皮肤刺激 (skin irritancy),眼刺激 (eye irritancy),接触过敏性皮肤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致癌性 (carcinogenicity) 生殖与发育毒性 (reproductive , ,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及遗传毒性 (genetic toxicity)等,分别说明如下: 1. 急性毒性效应(acute toxicity effect)是指在暴露后相当短暂期间内(通常是几分钟至数天的时间)显示的毒性症状, 一般是由於高剂量情况单一暴露造成.也就是毒物一次大量的暴露立即产生的临床症状或死亡,或是系统性毒性症状. 2. 慢性毒性效应是指毒物长期低剂量暴露吸收后所引起的健康危害作用,通常是指三个月以上的暴露吸收后才产生的中毒现象,像致癌作用,生殖影响,行为的影响都是属於此种效应. 3. 致癌性癌症乃是指不能控制的细胞增生, 所以凡是能引起生物体细胞不能控制的生长因素进一步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就称此类物质具有致癌性,此物质就叫做致癌物 (carcinogen).通常致癌物都能引起细胞的突变,也就是具有致突变性,但要注意的是,突变并不一定会致癌.世界卫生组织下之国际癌症研究院将致癌物分为 1, 2A,2B,3,4 五类.(表 4-2)表4-2IARC致癌物分类表IARC致癌物分类表 IARC 分类 Group 1 分类定义例子Group 2AGroup 2BClass 3 Class 4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系致癌物砷,石绵,芥子气,苯,对二氨基联苯,铍,槟榔嚼块和香菸,二氯甲醚,镉,铬,焦油, 环氧乙烷,镍,香烟,煤灰, 硫酸雾滴,氯乙烯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不足但是丙烯醯胺,丙烯腈,苯并芘, , 动物毒性实验资料充足 1,3-丁二烯,四氯丹,柴油引擎排气,二溴乙烷,甲醛,多氯联苯,溴乙烯动物毒性实验资料充足乙醛,碳黑萃取物,四氯化碳,氯丹,氯仿,DDT,汽油, 异戊二烯,铅资料不足不能判别其致癌性异丙醇,乙腈目前资料可认定为非致癌物4.致突变性是指致使生物体的 DNA (去氧核糖核酸)遗传讯息发生改变的过程;而能使 DNA 产生改变的化学物质或游离辐射称为致突变物(mutagen) 5. 致畸胎性是指在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或有害因素在母体娃振期间影响胚胎发育,使子代出现先天畸形的作用.而会导致畸胎的物质称为致畸胎物(teratogen),目前已知会造成畸胎的主要物质,包括放射线,药物及化学物质如有机氯杀虫剂,甲基汞. 6. 化学敏感物与刺激物这些化学物会因一些反应而发生作用.举例而言,在机械性伤害方面,主要因皮肤受到机械性损伤或细小颗粒进入皮肤,而造成皮肤起疹或发炎等等.刺激物作用在皮肤接触化学物的区域,造成皮肤发炎;过敏性化学物则是造成皮肤炎及气喘.常见敏感物与刺激化学物如甲醛,酚六价铬,环氧氯丙烷,镍,苯胺等. 7. 腐蚀性化学物(corrosive chemicals)与皮肤接触时,会使皮肤组织有看得见的破坏或造成永久的改变,或者皮肤会因受到化学反应而受伤.依据化学物的浓度与接触的时间产生不同的伤害程度,即短时间接触和较低浓度的化学物只会造成局部伤害,长时间接触或高浓度则会造成组织灼伤.若这些腐蚀性物质被吸收至深层组织中则会导致系统中毒. 吸入腐蚀性化学物通常会造成呼吸严重但可逆的伤害,此外,也会有肺炎,肺水肿,呼吸道黏膜的完全破坏以及系统性中毒.例如:氨气会造成呼吸道严重的伤害.常见腐蚀性化学物如硫酸,硝酸,盐酸,碱类,酚,脱水剂等.4.2.2 气体有毒气体可分为三类:单纯窒息剂,化学窒息剂,刺激剂.单纯窒息剂包括氮,甲烷和二氧化碳.化学窒息剂包括一氧化碳,四羰基镍,硫化氢,氰化氢, 砷化氢,磷化氢,和锑化氢.刺激剂包括氨,二氧化硫,氯,光气等.今择要分述如下. 1. 单纯窒息剂:氮气能使人窒息.甲烷的危害,一为窒息,一为与空气混合而成爆炸性的气体.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使人呼吸困难,高浓度 (10%) 时,使人神志丧失, 患者若无急救,短时间内死亡.2. 化学窒息剂:一氧化碳对血红素的亲和力极强,浓度 50%以上,可使患者神志不清,浓度超过 60%,患者呼吸中枢受抑制而死.四羰基镍先使人头痛,恶心,头昏,神志丧失,继之则呼吸困难,发绀,软弱,肺水肿,心脏衰竭.硫化氢可使人流泪, 畏光,头昏头痛,呼吸中枢麻痹而死.氰化氢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脢,使之麻痹, 患者因而无法摄取氧气,窒息而死.砷化氢为电子工业用的半导体的原料,能使患者出现黄疸,心脏衰竭. 3. 刺激性气体:氨有腐蚀作用,接触皮肤造成局部烧伤,接触眼睛造成结膜炎,角膜炎或失现,经吸入肺部,而引起呼吸困难,肺水肿.二氧化硫具刺激性的臭味,使人流泪,打喷嚏,咳嗽,若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则造成呼吸困难,虚脱而死.氯具辛辣的刺激性气味,其中毒症状为流泪,咳嗽,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若浓度太高(超过 40ppm),可能会产生肺水肿.光气有一种甜味,毒性较氯为强, 主要刺激呼吸器官,使患者发生咳嗽,呕吐,肺水肿等症状.4.2.3 粒状物粉尘(dust)系一种经由机械力所产生的固态粒子,其粒径大小可从数m至100m以上.喷雾(spray)系一种经由机械力所产生的液态粒子,其大小约略与粉尘相同,或称为液滴(droplet).滴雾(mist)系经由凝结过程所形成之细小液滴,其大小可大至数m.熏烟(fume)系一种微细的固态粒子,藉由气态分子高温冷凝而成, 通常熏烟粒子可视为由许多大小约为数m之小粒子组成所聚结而成的组合粒子, 其大小经常小於1m.烟尘(smoke)系经由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固态或液态之颗粒.烟尘本身亦由许多小颗粒聚结而成,其聚结后之烟尘形状常十分复杂(如长链状,网状),其整体大小经常小於1m. 微粒具有下列一般物化特性:(1) 微粒通常为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组成份颇为复杂,通常甚少有均质之化学组成.(2) 微粒之表面积通常分布不均,单一颗粒相对於其本身质量而言,通常有极大的表面积.(3) 对单一颗粒而言,由於其体积小及溶解度高之特性,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其化学组成或吸附其上之化学物质有密切关系.细微粒(小於 2.5m)则具有特殊的呼吸运动特性,其可能会穿越肺泡,而被身体呼吸道摄入之比例高达70%以上且吸附其上的化学物质亦会被身体所吸 , 收,被吸附之化学物质可能为致基因突变物质而具有影响人体DNA之性质.人体可靠纤毛来排除部分微粒,但由於排除的过程中的滞留效应,会增加其摄入量及加重其化学危害性.若以微粒粒径来区分较大颗粒在呼吸过程中被上鼻腔及咽喉部分捕集,而粒径小於 2.5m 者则易到达肺泡而被人体摄入,而其他粒径界於2.5~40m之间的微粒,部分会被支气管捕集,微粒的健康影响除了化学组成外,其颗粒大小亦十分重要.微粒在呼吸过程中除了滞留在呼吸道外,有一部份会被呼出, 另一部份会因吞咽动作藉由消化道吸收而危害人体.4.3 危险性物质危险性物质系指爆炸性物质,著火性物质,氧化性物质,引火性液体,可燃性气体等.常用之危险性物质如表4-3所示. 4.3.1 危险物质物化特性 1. 沸点(boiling point):引火性液体的沸点愈低,愈易蒸发,其闪火点也低,产生火灾爆炸的可能性也较高. 2. 熔点: 可燃性的固体物,如石腊,萘等易熔融的有机物,一遇火源,即形成液态, 与可燃性液体一样具有相同的危害. 3. 液体的比重:大部分引火性液体的比重比水低,且不易溶於水,一有火灾,以水灭火,则引火性液体将浮於水面,有扩大火灾范围的危险性. 4. 气体,蒸汽的比重:可燃性气体或引火性液体的蒸汽若比空气轻,可漂浮於空中,易形成具爆炸性的混合性气体;若比空气重,则流泄於地面或低洼之处,易造成人员窒息的危害. 5. 水溶性:易溶於水的引火性液体因水稀释,可降低其蒸汽压,增加其闪火点,降低著火的危险.在容易产生静电的地方,也因溶於水而增加导电性,减少静电累积. 6. 导电性:引火性液体的导电性与静电的累积有关.凡导电性低者,在管壁内流动或经过筛网,很容易累积静电,而放出电弧火花. 7. 燃烧热: 物质的燃烧热愈大者,在火灾爆炸的过程中,危害程度愈大. 8. 爆炸界线:物质的爆炸下限愈低者,或爆炸范围愈广者,愈危险.物质的爆炸界限因温度,压力与氧气的增加而扩大,反之则缩小. 9. 最小著火能:使可燃性气体或其混合气体,或爆炸性的粉尘,著火燃烧爆炸的最低能量, 称为最小著火能.一般而言,粉尘的最小著火能高於混合气体.最小著火能愈低者,愈具危险性. 10. 闪火点: 易燃的液体表面因蒸发作用释出的蒸气和空气中的气体混合,形成可燃性的混合气体,此时只要有一点火种,即可闪火,此时的温度称为闪火点.在此温度中,火焰不能继续燃烧,除非继续加热.通常可燃性液体的燃点均高於闪火点5~ 20℃左右.11. 粉尘爆炸: 粉末状之可燃性固体在空气中以分散(悬浮)之状态存在时,与爆炸性混合气体相同,当供给热能时则起爆炸.以煤炭为例,粒子愈小表面积则大而对单位质量之燃烧速度则增大.粉末状之固体与空气混合物之爆炸称为粉尘爆炸.木材,淀粉,铝粉等粉尘以适当之比率使悬浮於空中时则呈易爆炸状态.不易挥发之液体如重油,倘以雾状悬浮於空气中时具有与固体粉尘相同之易爆状态. 4.3.2 物质安全资料表 ,表内含物品与厂商物质安全资料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简称为MSDS) 资料,成分辨识资料,危害辨识资料,急救措施,灭火措施,泄漏处理方法,安全处置与储存方法,暴露预防措施,物理及化学性质,安定性及反应性,毒性资料,生态资料,废弃处置方法,运送资料,法规资料,其他资料等十六项,内容详实简明扼要,故一般人称之为"化学品的身份证".它是化学物质资讯的提供者, 也是化学物质管理的基本工具.它能帮忙作业人员了解各类危害物质的特性,贮存或使用此类物质的潜在危险,以及如何做好事故应变及急救的要领,因此物质安全资料表要放在人员易取得之处所.於采购危害物质时,必定要求厂商提供本表,出售时亦应提供此表给购买厂商,做好危害物质的预防工作. 化学安全的基础在於危害物清单以及物质安全资料表,清单可提供该场所使用之化学物种类用量等,而物质安全资料表中列有物质毒性,防范危害措施,火灾爆炸特性,适当灭火方式等,对於化学物质毒性之了解,防范以及紧急处理皆有相当帮助.表4-3 危险性物质危险性物质分类爆炸性物质著火性物质引火性液体氧化性物质化学物质硝化乙二醇,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金属钠,金属钾,黄磷,赤磷,镁粉,铝粉乙醚,汽油,乙醛正,环氧乙烷,丙酮,苯,丁酮氯酸钾,氯酸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钠,过氧化钡及其他无机过氧化物,硝酸钾,硝酸钠,硝酸铵及其他硝酸盐类. 氢.乙炔,乙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可燃性气体4.4 火灾4.4.1 火灾的基本特徵火灾或燃烧程序是物质的氧化反应,物质是否能著火燃烧,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 2. 3. 4.燃料(易燃,可燃性物质),氧化剂(氧气或提供氧的物质),点火源(热, 明火,电弧,物理或化学源)等三个基本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图4-1). 可燃性物质的温度必须达到点燃温度. 由火焰回馈至裂解或蒸发的可燃性物质的热能控制火势的大小. 燃烧在下列几种情况下,会停止燃烧: ——燃料耗尽——氧的浓度低於维持燃烧的最低浓度. ——大量的热能被传送出去. ——火焰被化学药剂抑止或冷却,无法继续反应.燃料氧气点火源 (热能) 图4-1 著火的三个因素(火三角)4.4.2火灾种类火灾种类火灾依燃烧物质不同可区分为四大类: A类火灾: 普通火灾普通可燃烧物如木制品,纸纤类,绵,布,合成只树脂,塑胶等发生之火灾.通常建筑之火灾即属此类.可以藉水或含水溶液的冷却作用使燃烧物温度降低,以致达成减火效果. B类火灾: 油类火灾可燃物液体如石油,或可燃性气如乙烷气,乙炔气,或可燃性油脂如涂料等发生之火灾.最有效的是以掩盖法隔离氧气,使之窒息.此外如移开可燃物或降低温度亦可达到灭火效果. C 类火灾:电气火灾涉及通电中之电气设备,如电器,变压器,电线,配电盘等引起之火灾.有时可用不导电的灭火剂控制火势,但如能截断电源再视情况依A或B类火灾处理,较为妥当. D类火灾: 金属火灾活性金属如铨,钾,锂,铛,钛等或其化禁水性物质燃烧引起之火灾.这些物质燃烧时温度甚高,只有分别控制这些可燃金属的特定灭火剂能有效灭火.(通常均会标明专用於何种金属). 4.4.3 火灾对人之危害作用火灾可怕的主要乃是火灾过程中材料燃烧产生的结果明显胁到人员性命,无论是对火灾燃烧系内及邻接区域之人员,但其相对严重性依每次火灾状况而定. 火灾对於人命安全之效应概分述如下: 1. 氧气耗尽( oxygen depletion )一般人类惯於在大气之21%氧气浓度下自在活动,当氧浓度低至17%,肌肉功能会减退,此为缺氧症( anoxia )现象.在10~14%氧气浓度时,人仍有意识,但显现错误判断力,且本身不察觉.在6~8分钟内发生窒息( asphyxiation )死亡.由火灾引致之亢奋及活动量往往增加人体对氧气之需求,所以实际上在氧气浓度尚高时,即可能已出现氧气不足症状.一般人存活的氧气浓度低限为10%,然而能否到达些程度及多快到达,则依每次火灾及燃烧系内不同位置而异,因为此浓度受可燃物浓度,燃烧速度,燃烧系体积及透气速率所影响. 2. 焰( flame ) 烧伤可能因火焰之直接接触及热辐射引起.由於火焰鲜少与燃烧物质脱离, 所以对邻接区域内人员常产生直接威胁,这点与燃烧气体及烟不同.皮肤若维持在温度66℃(150℉)以上或受到辐射热3 W/cm2以上,仅须1秒即可造成烧伤,故火焰温度及其辐射热可能导皮立即或事后致命. 3. 热( heat )热对於燃烧系内及邻接区域之人员皆具危险性.姑且不论任何氧气消耗或毒害性效应,由火焰产生之热空气及气体,亦能引致烧伤,热虚脱,脱水及呼吸道闭塞( 水肿).生存极限之呼吸水平温度 ( breathing level temperature )约为 131℃(300℉) ;但室内气温高达140℃时仍能存活短暂时间.又呼吸水平高度 ( breathing level height ),从地板向上算起一般约为1.5公尺(5呎)以上之距离,有时居室人员中儿童占有显著比例时,安全设计上则采用1.2公尺(4呎)水平高.对於呼吸而言,超过66℃(150℉)之温度便难以忍受,此温度领域可能会使消防人员救援及室内人员逃生迟缓. 4. 毒性气体( toxic gases )一般高分子材料之热分解及燃烧生成物成分种类繁杂,有时多达百种以上, 然而对人体生理有具体毒性效应之气体生成物仅是其中一部分,如表4-4所列举. 这些气体之毒害性成分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1) 窒息性或昏迷性成分. (2) 对感官或呼吸器官有刺激性之成分. (3) 其他异常毒害成分. 虽从火灾死亡统计资料得知,大部分罹难者是因吸入一氧化碳等有害燃烧气体致死,但有时不宜过於强调,因为没有一次火灾情况是相同的.此外一部分火灾试验也显示有许多情况下任一毒害气体尚未到达致死浓度之前,最低存活氧气浓度或最高呼吸水平温度即已先行到达.表4-4 有机高分子材料燃烧产生之毒性气体成份来源材料 CO;CO2 所有有机高分子材料HCN;NO;NO2;NH3 羊毛,皮革,聚丙烯睛[PAN],耐龙,聚尿酯[PU] SO2;H2S;COS;CS2 硫化橡胶,含硫高分子材料羊毛聚氯乙烯[PVC],含卤素防火剂,高分子材料, HCL;HF;HBr 聚四氟乙烯[PTFE] 烷;烯聚烯类及许多其化分子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酚;醛酚醛树脂丙烯醛木材纸甲醛聚缩醛甲酸;乙酸纤维素纤维织品5.烟烟之定义为"材料发生燃烧或热分解时所释放出散播於空气中之固态,液态微粒及气体″ .烟是火灾燃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产物,因为能见度( Visibility ) 是避难者能否逃出发生火灾之建筑物,以及消防人员能否找出火灾,扑灭火灾的影响因素.烟会助长凤慌状况,因为它有视线遮蔽及刺激效应.在许多情况,逃生途径上烟往往比温度更早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程度.6. 结构强度衰减因热危害火烧造成建筑物之结构组件破坏具有明显潜在危险.可能发生情况有脆弱化,地板承受不起人员重量,或墙壁,屋项崩塌.另外,火灾对结构之破坏,有歹不易单从外观察觉,因此火灾后结构强度衰减程度的评估相当重要.建筑物因结构受火害而崩塌毁坏的情况不多,但不可轻忽建筑受第二次外来灾害 (如地震)可能发生之危险.4.4.4 可燃性物质 1. 气体依照美国消防协会(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简称NFPA)的习惯用语,著火性气体系指在空气中正常氧气的浓度下可燃烧的气体,例如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份),丙烷,丁烷(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等是最普遍的工对及家庭用的气体燃料,其他低分子量的碳氢他合物如乙炔,乙烯,丙烯等石化工业原料亦属於著火性气体.表4-5 列出一般著火性气体的燃烧特性. 非著火性气体(不可燃气体)无法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可分为氧化剂及惰性气体两类,一氧化氮,空气等气体或混合物本身虽无法燃烧,但可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为氧化剂或助燃剂;而氮气,二氧化碳,氢,氦等本身既无法燃烧又不具助燃,氧化功能,则被视为惰性气体. 2. 液体。
第六章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
三、毒物危害的影响因素 毒物的毒性大小或作用特点常因其本身的理化特性、毒物间的联合作用、 环境条件及个体的差异等许多因素而不同。 1. 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影响 各种毒物的毒性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基于其分子化学结构的不同。 如在碳氢化合物中,存在以下规律:
毒物侵人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 下破坏人体 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 的病变,这种病变被称为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即 为职业中毒。因此判断是否为职业中毒首先应看3个要素是否同时具备, 即生产过程中、工业毒物和中毒,上述三要素是必要条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挥发性。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进入人体 的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毒作用越大。如苯、乙醚、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等都是挥发 性大的物质,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也严重。而乙二醇的 毒性虽高但挥发性小,只为乙酬的1/2 625,故严重中毒的事故很少发生。有 些物质的毒性本不大,但因为挥发性大。也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应该指出,毒物的含义是相对的。首先,物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作用 于人体才具有毒性;其次,物质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出现毒 害作用。如职业中毒的发生,不仅与毒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还毒物侵入 体的途径及数量、接触时间及身体状况、防护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因 此,在研究毒物的毒性影响时,必须考虑这些相关因素。
具体讲某种物质是否有毒,则与它的数量及作用条件有直接关系。例 如,在人体内,含有一定数量的铅、汞等物质,但不能说由于这些物质 的存在就判定发生了中毒。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能称 之为毒物。如氯化钠日常可食用,但人一 “次服用200~250g就可能会致 死。另外,毒物的作用条件也很重要,当条件改变时,甚至一般非毒性 的物质也会具有毒性。如氯化钠溅到鼻黏膜上会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 隔穿孔;氮在9. 1 MPa 下有显著的麻醉作用。
化学毒物危害与处置
• 方案内容
42
42
患者处理原则
• 脱离接触 • 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板凳模型
假说结论与关注问题 间关系 发病唯一,此因素 存在发病,不存在 不发病; 致使疾病出现的主 要因素; 致病因素之一; 协同因素; 无关因素 不能确定之间关系
无关因素 协同因素 因素之一 主要原因
•无关联 •与公设不符 •具有时序、关联等公设的一致性 •与多数公设不符合 •解释部分现象 •难以构建明确的量效关系 •缺此因素多不出现疾病 •明确的量效关系 •缺此因素不出现目标问题 •有此因素(质和量)一定出现此问题
• 技术融合
• 形态-分子-毒素成分-产品-健康影 响-救治 • 指纹图谱 • 相关行业技术交汇
• 理化检测
• 大型仪器 • 质谱 • 多目标组分分析
• 现场应用技术
• 便携 • 快速
六、患者处理和后期方案
患者处理方案确定
• 制定方案专家构成
• • • • • • • • • • 卫生管理官员—主持 疾病控制专家(中毒控制) 现场抢救和临床救治专家 毒物分析鉴定专家; 毒理学专家 涉及人群的定义 健康影响分级 临床监测方案(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救援方案 治疗方案
《毒蘑菇的识别》(卯晓岚1978)记载了183 种 “中国毒菌物种多样性及其毒素”(卯晓岚 2006)记载了421种 “中国毒蘑菇名录”(图力古尔2014)记载 435种。
我国引起中毒事件的有毒物质特点
• 种类多
• 人工合成 • 天然
• 传统的方式
• 中药 • 偏方 •巫
• 增长迅速
• 农药 • 药物 • 新材料 • 天然有毒物质
• 病因研究方法 • 患者救治研究
化学毒物与控制
2、常用毒性参数: 毒性上限。系指引起实验动物急性中毒或死亡的某化学物质的剂量(或浓 度),是评价化学物毒性和危险性的一类重要参数,如:①最大耐受剂量 (或浓度);②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③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④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毒性下限。即阈剂量或浓度,指化学物在动物实验总体的一组试验动物中 ,只有少数个别动物的某项生理、生化或其他观察指标出现最轻微效应的 剂量或浓度,又称最小作用剂量。 a、急性阈剂量或阈浓度(Limac),系指一次接触化学物所得的阈剂量或阈 浓度。b、慢性阈剂量或阈浓度(Limch),系指长期连续接触化学物所得的 阈剂量或阈浓度。c、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ED0或EC0),指化学物 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 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00003-E-3 – December 2005
二、生产性毒物的分类
(一)按存在形态,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如下: 固态。例如,氰化钠、对硝基氯苯。 液态。例如,苯、汽油。 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一氧化碳、氯气、氨气、硫化 氢等。 蒸气。在常温常压下为固体或液体的物质,由固体升华或液体蒸发而 形成的气体,称为蒸气。如苯蒸气、汽油蒸气、磷蒸气等。金属汞也 可变成汞蒸气。
00003-E-20 – December 2005
(2)刺激性气体: 石油化工循环水处理、卤水净化、自来水消毒、纸浆漂白、盐水 电解、液氯灌装等接触氯气的工种有可能接触氯气和液氯、脱硫 、脱硫醇等接触二氧化硫的工种有可能接触二氧化硫。 化肥工业、制造硝酸、丙烯腈生产、制药、合成氨、制冷、发酵 、氨基酸制取、炼焦等作业有可能接触氨。 电焊、浓硝酸合成、氨氧化、氧化氮氧化、硝酸吸收、岩巷爆破 、金银提纯等工种可能接触氮氧化合物。
化学物危害与控制
1997
1997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1933年德国科学家wood和bettye发现 磺酰胺和甲醛相互作用能生成一种透明、 稳定的树脂,抗霉菌效果很好。因此在 许多家具厂被用为木材浸泡剂、强化剂 和抗霉菌剂。但很快发现在这些家具厂 经常发生工人中毒的事件。后来发现问 题出在这种树脂上,造成中毒的的主要 成分就是树脂中的毒鼠强。
应急救援
经验 问题
流
监测 报告
程
到达现场
事件响应
检伤
评价随访
院内救治
转运患者
现场救治
经
验
医疗救治机构响应比较迅速 救治工作积极展开 多部门协作,快速检测样品,确定中毒 原因为毒鼠强中毒
问
题
由于没有统一的预警系统,所以中毒 发生后的抢救工作一般采取行政干预的手 段,由当地政府牵头,逐层向上汇报,多 方求助专家,四处寻找药品……其中一个 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延误抢救的时效。
含量
<1μg/m l >1μg/m l
临床表现
在通常饮用量下(<1000ml/h)不会出 现中毒症状 可能出现中毒表现,但由于在常温下 水溶液中毒鼠强浓度多数低于 30μg/ml,目前尚未见到单纯因饮用 此类液体样本死亡的报道。 在通常用量下(<500g/次)一般不会 出现中毒症状 可出现中毒表现
米、面等主食,牛 <2μg/g 奶、豆浆、粥等流 质食品,奶粉、豆 粉等固体饮品,各 >2μg/g 种菜肴
中毒治疗原则(二)
解毒药治疗 解毒药:能通过理化作用减少毒物的 吸收和生成,改变毒物生物转化,加 速毒物排出的药物。 一般性解毒药 特异性解毒药
问题2
为什么一直到2003年上半年毒鼠强的泛 滥一直没有控制住?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毒鼠强控制取得明 显成绩说明什么?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二篇)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化学毒物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化学毒物危害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化学毒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化学毒物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化学毒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化学毒物是指能够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毒害效应的物质。
它们分为无机化学毒物和有机化学毒物两大类。
无机化学毒物主要包括重金属、酸碱等。
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包括铅、汞、镉等元素。
这些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毒性,在人体内积累过程中会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中毒症状。
有机化学毒物主要包括有机溶剂、杀虫剂、农药等。
有机溶剂的使用广泛,但长期接触会造成损伤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可能导致癌症等严重疾病。
杀虫剂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容易导致皮肤炎症、呼吸道损伤和中毒症状。
化学毒物的危害不可忽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化学毒物的威胁。
二、化学毒物的预防措施1. 加强化学品管理高度重视化学品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估体系,明确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储存和处理要求。
同时,加强对化学品的监管和检查力度,以确保其合规性和安全性。
2.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对化学毒物的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优先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倡使用无毒、环保的替代品,减少对化学毒物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3. 提升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加强对从事化学毒物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重点加强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防范知识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化学毒物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4. 强化个人防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在接触化学毒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皮肤和呼吸道,避免直接接触和吸入。
5. 减少化学毒物的使用优先选择无毒、低毒的替代品,减少对化学毒物的使用。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危险化学品是指物质本身具有某种危险特性,当受到摩擦、撞击、震动、接触热源或点火源、日光曝晒、遇火受潮、遇性能相抵触物品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会导致燃烧、爆炸、中毒、灼伤及污染环境事故发性的化学品。
1、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害1.1 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刺激:二氧化硫、氯、煤尘会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
过敏:环氧树脂、胶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可引起皮肤或呼吸系统过敏,出现皮疹或水疱等症状。
呼吸系统过敏可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一般包括咳嗽,特别是在夜间,以及呼吸困难。
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酯单体,福尔马林等。
窒息麻醉和昏迷: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地导致中枢神经抑制。
这些化学品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中毒致癌: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铬、镍、木材、皮革粉尘等易引起膀胱癌;接触砷、煤焦油和石油产品等易引起皮肤癌;接触氯乙烯单体易引起肝癌;接触苯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致畸:某些麻醉性气体、水银和有机溶剂可致使胎儿畸形。
致突变:某些化学品对人的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发生异常。
尘肺:能引起尘肺的物质有石英晶体、石棉、滑石粉、煤粉和铍。
1.2危险化学品的腐蚀性腐蚀性物品接触人的皮肤、眼睛或肺部、食道等,会引起表皮细胞组织发生破坏作用而造成灼伤,而且被腐蚀性物品灼伤的伤口不易愈合。
内部器官被灼伤时,严重的会引起炎症,如肺炎,甚至会造成死亡。
特别是接触氢氟酸时,能发生剧痛,使组织坏死,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
1.3危险化学品的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危险化学品能从原子核内部,自行不断放出有穿透力、为人们肉眼不可见的射线,其放射性强度大,危险性就越大。
人体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时,能发生电离,如果人体受到过量射线的照射,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极高剂量的放射线作用下,能造成3种类型的放射伤害:对中枢神经和大脑系统的伤害;对肠胃的伤害;对造血系统伤害。
第十章 化学危险品职业危害和防护
2020/10/11
2
北京化工大学 第十章 化学危险品职业危害和防护
汗腺吸收机理:有毒品通过汗腺导管被吸收是极少见的。
手掌和足底的表皮虽有很多汗腺,但没有毛囊,有毒品只能通 过表皮而被吸收。由于这些部位表皮的角质层较厚,故不易吸 收。
2020/10/11
17
北京化工大学 第十章 化学危险品职业危害和防护
10.2.1.2 经皮肤侵入 影响皮肤吸收的条件 (1)如果表皮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如外伤、灼伤等)可促
2020/10/11
10
北京化工大学 第十章 化学危险品职业危害和防护
10.2.1.1 经呼吸道侵入
呼吸单位:包括呼吸细支气管、终末呼吸细支气管、肺泡小管 和肺泡。 肺中的支气管经过多次反复分支,其末端形成若干亿个肺泡, 肺泡的直径约为100 - 200μm。所以人体肺泡总表面积约为 100 - 160m2,每天吸入空气约12m3,重15kg。肺泡壁很薄 (1 - 4μm)而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空气在肺泡内流速很慢 (接触时间长),这些都有利于肺对氧气的吸收。
进有毒品的吸收。
(2)潮湿环境也可促进皮肤吸收有毒物质,特别是促进吸收
气态有毒品。
(3)环境温度较高,出汗较多,也会促进沾附在皮肤上的有
毒品被吸收。
(4)皮肤经常接触有机溶剂会使皮肤表面的类脂质溶解,使
接触到的有毒品容易侵入而吸收。
2020/10/11
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三)毒物的危害性分级
毒物的危害性是指产生毒害的可能性 大小。毒性大的化学物质,不一定危 害性大;反之,毒性小的化学物质, 不一定危害性小。
27
1、高毒物质
⑴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依据,共计 54种收入高毒物品目录。 ⑵高毒物质的特点: ①毒性强;②危害大;③易发生急慢 性中毒,尤其是急性中毒或亚急性中 毒;④易发生癌变;⑤易被利用于恐 怖事件或战争。
9
职业病的种类
1957年规定14种法定职业病,1987年 修订为9类99种。目前,我国的法定职 业病有10类115种。尘肺13种、职业 性放射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 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 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 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 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
28
2、毒物危害性分级
分级
Ⅰ 极度危害 吸入LC50/(mg· -3) m 经皮LD50/(mg· -1) kg 经口LD50/(mg· -1) kg 急性中毒发病状况 <200 <100 <25 生产中易发生中 毒,后果严重 Ⅱ 高度危害 200~ 100~ 25~ 生产中可发生中 毒,预后良好 Ⅲ 中度危害 2000~ 500~ 500~ 偶可发生中毒 Ⅳ 轻度危害 >20000 >2500 >5000 迄今未见急性 中毒但有急性 影响 无慢性中毒, 而有慢性影响 脱离接触后自 行恢复,无不 良后果 无致癌性 >10
13
职业卫生常见术语
一、职业接触限值(OEL) (一)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8h时间加权平 均容许浓度( pc-TWA )是评价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状 况和劳动者接触浓度。 (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指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 (15min)接触的浓度。 (pc-STEL)是与pc-TWA想配套的短时间接触限制,可 视为对pc-TWA的补充。 (三)最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 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18
按化学构成
1、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汞、砷。 2、有机化合物。如笨、汞、锰、砷等。 3、高分子化合物有关单体。高分子化合 物均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经过聚合或缩 合而成。
19
按用途
1、有机溶剂。工业生产中经常应用的有 机溶剂约有百余种。如芳香烃、卤代 烃、脂肪烃、醚类、酯类、酮类、二 酮衍生物。 2、农药。 3、化工原料。无机化工原料、有机化工 原料。
15
职业卫生常见术语
五、化学有害因素 职业卫生标准中所指化学有害因素除包括化学物质、 粉尘外,还包括生物因素。 六、总粉尘 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 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粉尘。 七、空气动力学直径 某颗粒物(任何形状和密度)与相对密度为1的球体在 静止或层流空气中若沉降速率相等,则球体的直接视 作该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八、呼吸性粉尘 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 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üm以下,空气动 16 力学直径5üm粉尘粒子的采样频率为50%,简称“呼尘”
致癌性
最高容许浓度/(mg· -3) m
3、影响危害性的因素 影响 危害性的因素:有毒物因素如毒物的
化学结构,人体因素,个体差异。例如接触
毒物者的健康状态、营养、内分泌功能、免
疫状态都可对危害性产生影响。此外还有环
境因素,如毒物的联合作用以及毒物与环境 因素的联合作用等;防护措施的有无也是影 响毒物危害性因素之一。
21
三、生产性毒物的分布特点
1 、分布面广 2、多种毒物同时存在 3、接触毒物的浓度或剂量与工种有关
22
四、毒物的危害
(一)毒性指标 1、常用表示毒性大小指标 ⑴、致死剂量或浓度: ①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 huo LC )。 ②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 huo LC )。 ③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 ④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 或LC )。 ⑵吸入中毒可能性系数。 ⑶蓄积系数。 ⑷阈浓度或剂量。 ⑸毒作用带。
29
慢性中毒发病状况
患病率高(≥5≥20%) 脱离接触后继续 进展或不能治愈 人体致癌物 <0.1 脱离接触后可基 本治愈 可疑人体致癌物 0.1~
偶有中毒病例发 生或症状发生率 较高(≥10%)
慢性中毒后果
脱离接触后可 恢复,不致严 重后果 实验动物致癌 物 1.0~
4
职业病危害因素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高温、噪声、振动等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等 其他因素:功效学、精神因素等 化学因素:粉尘、毒物等 国家重点防治:粉尘、放射性、有 毒有害物质
5
职业危害因素来源于3个方面
1、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①化学因素 , 如铅、汞、砷等有毒物质,矽尘、石棉尘、茶叶尘 等无机的有机的及混合性的、放射性的生产性粉尘; ②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高频电磁场、X射线 等高热、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等不良气象 条件;③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毛上的炭疽杆菌、 布氏杆菌等。 2、在劳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劳 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3、在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场所设计不符 合卫生标准或要求;缺乏必要的完善技术设施;职 业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方面不全。
20
按对人体危害
1、窒息性气体。是指能使机体发生缺氧的气 体,它可分为单纯性缺氧和化学性缺氧两大 类。 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黏膜有刺 激作用的化学性气体或蒸汽。 3、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的毒物。如笨、苯胺、 砷化氢等。 4、主要作用于肝脏的毒物。如四氯化碳、三 氯乙烯、三硝基甲苯等。 5、可作用于心肌的毒物。 6、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毒物。
职业卫生常见术语
九、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 WBGT指数≧25作业。 十、生产性噪音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噪音。 十一、手传振动:生产中使用手传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 工件时,直径作用或传递到人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动。 十二、职业危害: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 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各种 损害。 十三、职业禁忌:指从业人员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 定职业危害因素是,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 危害损伤和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 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 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 17 态。
1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
宁夏吴忠市疾病预防中心 田玉山
2
概述
职业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 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 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 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 因素。
3
职业卫生工作的内容
职业卫生是研究作业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 响,提出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 防制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措施的一门科学。 主要工作内容: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 境和条件,消除职业危害,使工作环境中职 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降低,达到卫生标 准的要求,加强防护,减少接触,防止职业 病的发生,以及对职业病进行诊断、治疗、 处理和报告。
14
职业卫生常见术语
二、超限倍数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 间加权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 min) 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浓度。 三、工作场所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单位 施工场所。 四、工作地点 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或停留的岗 位作业地点。
7
化学毒物职业危害的控制
对职业危害的控制,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⑴工作措施。通过采取工程技术的手段,消 除或减少污染物质的使用,降低职业危害因 素强度。 ⑵管理措施。如改变工人在接触有害因素的 场所工作的时间、工作方式等手段,降低工 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程度。 ⑶个体防护措施。在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 暂时无法达到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下,通过 提供适宜的个体防护用品,降低工人接触职 业危害因素强度。
10
一、概述(基本概念) 二、刺激性气体 三、窒息性气体 四、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特点 五、引起急性职业中毒常见的原因 六、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 七、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预防 八、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理 九、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典型案例
11
基本概念
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 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中毒(poisoning) :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后引起 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3.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 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 产性毒物。 4.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 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发生的中毒 称为职业中毒。 5.外剂量(external dose):机体在环境中接触化学 物的量称为外剂量或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 。
12
6.内剂量(internal dose):化学物进入体内后 血循环中外来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量是内 剂量或体内负荷(body burden) 。 7.靶剂量(target dose):化学物达到靶部位与 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不良效应的量,或称生物 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 8.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是指对眼、 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 气体。 9.窒息性气体:( Asphyxiating Gases )是指 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 的气体。影响氧的供应、摄入、运输和利用 等环节。
8
职业病概念
职业病: 当职业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 与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 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改变,从而出现 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力,产生职业性 相关疾病。 法定职业病的条件为以下3点: ⑴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 ⑵列入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 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形成劳动关系,个体 劳动部纳入职业病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