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修改)
杨宏雨
梁启超曰:“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①近代中国之每一次进步无不与巨大的历史灾难相联系。如果说鸦片战争只是在浅层次上触动了中国的知识阶层的话,那么,甲午战败则深层次地刺激了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在甲午战败的影响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高举救亡的大旗,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了效法日本、变法维新的新时期。甲午战败是中国思想界一次重要转折。在甲午战败后,传统知识分子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笼,迈出了值得珍视的一步。近代中国第一次文化启蒙运动由此拉开,民族觉醒的时代也由此开始。
一、战前传统知识分子对日本的认知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19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对西方除荷兰以外的“夷人”采取类似清政府的闭关不纳的“锁国政策”。1853年,日本在美国的炮舰下被迫开放。锁国政策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德川幕府的垮台。1868年,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实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措施。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是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的士大夫把日本当作东洋“撮尔”小国,不加重视。1868年的明治维新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重视。事隔六年之后(1874年),日本军队武装入侵中国的台湾,近代中国人才开始真正关注日本。
1876年,李圭前往美国费城参加万国博览会,途经日本,在游历了长崎、神户、大阪、横滨和东京之后,留下一份简短的记录。这就是《环游地球新录》中的“东行日记”一卷。李圭是近代第一个以官方代表身份访问日本的中国人。
1877年,何如璋以首任公使身份赴日,留有《使东述略》,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录了他离开北京到东京上任的经过。
1879年4月,王韬以私人身份游历日本,历时四个月,留有他这次游历的记述《扶桑游记》。
1879年12月,王之春以道员身份赴日游历考察,历时一个月,回国后写成《谈瀛录》三卷。
1880年5月,李筱圃赴日游历,历时一个多月,留有记述《日本纪游》。
1884年,清第二届驻日公使姚文栋编成十卷八册的《日本地理兵要》。
1887年,清第三届驻日公使陈家麟编成《东槎闻见录》一部。同年,黄遵宪完成甲午战前研究日本的划时代的代表作《日本国志》。
1887年11月,清政府派傅云龙、顾厚琨等出国游历考察。次年,傅云龙编成二十卷的《游历日本图经》,顾厚琨编成《日本新政考》二卷。
1893年5月,黄庆澄前往日本游历,历时两个月,留有《东游日记》一部。
甲午战前的这些游记和著述,论述了日本的有关情形,扩大了近代中国人对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的了解。如何如璋的《使东述略》首次纠正了过去长期存在于一些地理书籍中关于日本是由长崎、萨伺马、对马三岛组成的错误说法,正确地指出:“其疆域分四大岛,而画以畿内及八道。”“全国四周滨海,大岛外,群小岛错杂其间。”②王之春的《谈瀛录》则首次运用科学概念精确叙述日本的地理位置是“起北纬线三十度,止四十三度;起偏东经线十三度,止二十九度。”③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调查了日本的天文、地理、风俗等15类169项内容,详细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后近二十年在近代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则从各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尤其详于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实行的各项制度,可够称得上是一部明治维新史。
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时中国士大夫阶级反应的沉寂相异,1874年以后,明治维新是当时传统知识分子对日本认知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上提及的一些游记和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表示了关注。当时传统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1)基本否定:1880年赴日游历的李筱圃在参观德川氏墓地之后,批评明治政府“非但不能拒绝远人,且极力效用西法,国以日贫,聚敛苛急,民复讴思德川氏之深仁厚泽矣”④。阙名《日本杂记》的作者批评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是“慕虚名而难收实效,富强二字恐不易言也”。他借明治维新后日本出现的有人剪短发、穿和服、著木屐的现象,讽刺明治新政是“东头西脚,西头东脚,不成东西。”⑤李筱圃和《日本杂记》作者的态度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国内守旧一派传统知识分子对明治维新的认知。这批人在当时的中国数量相当多,远远超过主张洋务救国的知识分子和早期维新派。他们随着清王朝中枢势力对洋务运动态度的变化时而活跃,时而沉寂,构成洋务运动发展的一大阻力。
(2)局部的有限的肯定:李圭评述明治维新时指出:“日本一国,当咸丰初年仍是大将军柄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卷,第113页。
②何如璋:《使东述略》,《早期日本游记五种》(王晓秋点,史鹏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67页。
③王之春:《谈瀛录》,转引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9页。
④李筱圃:《日本纪游》,《早期日本游记五种》(王晓秋点,史鹏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⑤阙名:《日本杂记》,转引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2页。
政,君位几同虚设,国势极不振。近年来,崇尚西学,效用西法有益之举,毅然而改者极多,故能强本弱干,雄视东海,而大将军遂不专其国政。惜乎变朔望、易冠服诸端,未免不思之甚也。”①陈家麟在《东槎见闻录》卷首评说明治维新说:“立学校、整矿务、开铁道、设银行,以及机器、电线、桥梁、水道、农务、商务各事,此利政也”,而“易服色、废汉学、改刑罚、造纸币、加赋税以及用人、宫室、饮食、跳舞之属,此弊政也”②李圭和陈家麟的观点,特别是陈家麟的议论代表了当时主张洋务救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对明治维新的认识。他们肯定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军事与工业技术、推进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反对和否定其改变祖宗成法、效仿西洋政治制度的作法。这和当时清政府中的洋务官僚对日本的认知态度是一致的。甲午战争以前,他们上下一致,“朝野交哄,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③形成了强大的洋务思潮。
3)基本肯定:对明治维新持肯定态度的传统知识分子是早期维新派,他们赞赏甚至希望中国能仿效日本的明治新政。如王韬称赞明治维新说:“日本海东一小国耳,一旦勃然有志振兴,顿革平昔因循之弊”④,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凡例》中说:“日本变法以来,革故鼎新,旧日政令,百不存一,今所撰录皆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⑤在《日本国志叙》中又明白表示自己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质之当世士大夫之留心时务者。”⑥黄遵宪是近代中国主张向日本学习的最早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他属于孤独的先行者。甲午战争以前,这种孤独有时简直可以用唯一来取代。
甲午战争以前传统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认知程度上的差异及其数量上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觉醒的程度,它还预示了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命运。
二、战败引起的社会影响
就在黄遵宪孤独地先行、一般传统知识分子仍喋喋不休地责难日本明治维新“采西法”、“变祖制”、“易冠服”、“趋欧俗”的同时,1894年8月,中日之间拉开了战幕。洋务派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北洋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全军覆没,几十万湘、淮军在日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日本提出了赔款两万万两、割台湾、辽东半岛等一系列苛酷的议和条件。甲午战败在中国传统知
①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钟叔和主编:《走向世界丛书·漫游随录、环游地球新录、西洋杂志、欧游杂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3页。
②陈家麟:《东槎闻见录》,转引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0—191页。
③《近四十年世风之变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41页。
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Ⅰ),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42页。
⑤黄遵宪:《日本国志·凡例》第7页,《日本国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点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黄遵宪:《日本国志叙》第2页,《日本国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点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