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诗

诗分唐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

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严羽概括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能在唐诗高峰另辟新境,树立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情韵,在于宋诗人“穷则变”、“变则通”的生新求变的精神,正如缪钺所言:“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这一精神推动着宋诗的发展流变。

宋诗的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宋初三体;诗文革新运动;元佑时期;南渡时期;中兴时期;江湖时期;宋末爱国诗人。

一、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沿袭晚唐五代诗风。

1、白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

宋初白体诗成就最高是王禹偁,“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其诗风格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

2、晚唐体

晚唐体不满足于白体的浅易平素,遂以古典的山林雅趣矫正白体之俗,以贾岛、姚合的苦吟工夫矫正白体诗的浅易。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风格清新工巧,但有境界内容狭窄之弊。

九僧诗人与隐逸之士。林逋以咏梅着称。

3、西昆体

北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诸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一集,为《西昆酬唱集》。其诗大抵宗奉李商隐,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一时慕之,号西昆体,亦称昆体。

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有感于白体流于浅俗,晚唐体也有狭窄的缺点,所以西昆体通过学李商隐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的艺术特征,来改革宋初的文坛风气。但是由于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艺术外貌而缺乏内在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这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柔弱浮艳的风气。

就诗史地位而言,宋初的三大流派都是唐诗的余绪,分别承继白的浅易真率,贾的艰涩深掘与李的华赡绵密;但也体现了宋初诗人在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反省。正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是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一方面纠正了西昆体的浮华诗风,另一方面确立了宋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这一转变首先要归功于梅尧臣。

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散文方面,在欧阳修影响之下,产生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作家,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向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1、梅尧臣

内容上:(1)主张写实;(2)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开了宋诗好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道路。(题材的世俗化,即以俗为雅)见p55

艺术上:提倡一种与西昆体的浮艳晦涩相反的平淡诗风,“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2)意新语工。

经过雕琢而复归于自然的老成境界。

梅诗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之先的意义。

2、欧阳修

欧阳修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这对形成宋诗的一代之风有很深的影响。欧阳修虽学韩愈,却平易流畅,没有奇险的地方,其诗平淡清新、情韵深长。

3、苏舜钦

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苏豪梅穷”。梅以古淡着称,苏以豪放着称。

也许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三、元佑诗坛

近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言:“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也。”所谓“元佑”,指王、苏、黄、陈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这也是宋诗的成熟期。

宋诗成熟于王安石,极盛于苏黄。

1、王安石

王安石的诗歌拓展了梅欧奠定的平易诗风,又在诗歌的才学方面以及锤炼方式等方面,又是苏黄的先声。

王安石的诗歌大体上可以罢相退居江宁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朗刚劲,含蓄不足,有散文化倾向,多古体拗律,辞意险,好用典;后期则多近体,清丽深婉,着力经营,尤以绝句“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宋诗的苏黄,犹如唐诗之李杜,宋诗极盛于苏黄。

2、苏轼

才高学富的苏轼鲜明地体现了宋诗的特点:“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

苏轼才华横溢,天赋过人,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纵意所如的境界,这表现在生动活泼、丰富浪漫的想象上,比喻的新颖贴切上,以及能使看似平淡的题材触手成春,极尽深曲之妙。

“以才学为诗”,表现在使事用典上。

诗人的学者化,宋人以博学相尚的风气。

唐人情思含蓄凝聚于意象,宋人情思含蓄凝聚于典故。

宋代崇尚知识的风气。

3、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在宋诗中,真能形成一个派别,形成一个集团势力的,前有西昆,后有江西。

宋诗流派之一。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祖,次为陈师道等二十五人。因黄庭坚为江西人,影响最大,故有江西诗派之称。黄庭坚等反对西昆体的华靡诗风,师法杜甫、韩愈、孟郊、张藉,尚工力,重琢磨,自成一家,但要求诗文字字有来历,又追求奇崛,喜作拗律。

黄庭坚是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开创了在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黄庭坚尽宋诗之变态,集中体现了宋诗的特点,他也是宋人面对唐诗这一艺术高峰绝不盲从,生新求变精神的代表。

诗歌在经历了从汉魏六朝到初唐历代诗人在题材、形式、体制、语汇、表现艺术等方面所作充分的准备后,进入盛唐时期,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臻于完善。

宋诗的困境:“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清蒋士铨)。具体表现在:“辞不出于《风雅》,思不越于《离骚》,模写古人,何足贵也。”(唐李德裕)

宋人应对的策略:“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1)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

对于前者,提出了“点铁成金”之说。对于后者,提出了“夺胎换骨”之说。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比喻诗文创作中对旧材料的改造提炼,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身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夺胎换骨”是借用道家术语比喻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另有创新。其实,都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a、“点铁成金”

宋人生活在一个无法回避陈言的时代,王荆公尝言:“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点铁成金”的前提是,“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也就是说利用成语典故或袭用前人诗句,必须在意义上与原典文本的意义有相当大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