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哲学部分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范畴和原理。

一、范畴: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2. 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发展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发展是普遍规律,无处不在,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二、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实践的重视。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经济基础变革引起的。

3. 实践性原理。

实践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实践在认识过
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以上是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原范畴和原理的基本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一、马克思哲学局部1、哲学根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阵营;与此相反那么属于唯心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但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那么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p ,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根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与唯心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详细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消费力低下和人们认识才能不高,各门详细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详细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详细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详细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此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考研政治马哲4大部分框架梳理!

考研政治马哲4大部分框架梳理!

考研政治马哲4大部分框架梳理!考研政治总共考查五门课程:马原,约24%;毛概,约30%;史纲,约14%;思修与法律基础,约16%;当代,约16%。

五门课程中,马原不是分值最高的,但却是广大考生最头疼、最无奈的。

马原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在试卷中考查的方式又很灵活,不容易得分。

所以马原的学习必须加强理解,不能只靠死记硬背。

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其逻辑框架就显得尤其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具体如下:一、唯物论唯物论部分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它包括一个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五大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难点在于实践观和意识观。

考试的时候,经常命制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以理解为主。

二、辩证法辩证法研究的是这个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它包括两大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对立统一规律——经常以分析题的方式出现,难点在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也曾经以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三、认识论认识论研究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是怎么得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它包括四大概念——实践、认识、真理、价值,两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两个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经常以分析题的方式出现)、真理与价值,难点在于认识的本质。

认识论和辩证法构成了马哲的重点内容,考生要特别重视。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基本结构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有几个原理

马原有几个原理

马原有几个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原理。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与总结,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马原一共包括了以下几个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多样的、矛盾的和发展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中,包括了可知论和发展论两个基本原理。

可知论认为人类能够通过实践和认识来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就需要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经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发展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在这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

唯物辩证法原理包括联系观、矛盾观和运动观这三个基本原理。

联系观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矛盾。

联系观指导我们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矛盾观指出事物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运动观指出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和相对稳定的。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包括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社会历史发展这三个基本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指导我们要从经济方面来分析社会问题,要认识到经济基础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而产生了阶级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这些矛盾。

阶级斗争原理指导我们要关注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并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是由古代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马原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马原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马原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原的第一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而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它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无可避免的演进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学说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之间的斗争,而阶级斗争的结果则是社会变革和进步。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原的第二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制度的学科,它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所得的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

阶级斗争则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涉及经济危机的研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所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研究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建设问题,即如何通过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来实现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体系,它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有制和人民的民主权利。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哲学马原分类

哲学马原分类

哲学马原分类
哲学马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本体论(Ontology):关于存在的本质和性质的探讨,包括
是否存在客观的实体以及它们的关系和性质。

2.认识论 (Epistemology):关于知识和认识的性质与来源的研
究,包括知识如何获得、知识的可靠性和限制等问题。

3.伦理学 (Ethics):关于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的研究,包括个
人道德责任、正义和善恶的本质等问题。

4.社会政治哲学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关于社会和
政治制度的研究,包括政府权力的正当性、社会公平与正
义等问题。

5.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关于现实的本质和结构的探讨,
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的本质。

6.人性论(Philosophy of Mind):关于思维、意识和人类心灵
的本质和功能的研究,包括意识的起源、自由意志等问题。

7.逻辑学(Logic):关于正确推理和论证形式的研究,包括命
题逻辑、谓词逻辑等。

这些分类并不是严格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

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些分类会有不同的划分和理解。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哲学史上称之为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称之为认识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由于:其一,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其二,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其三,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其四,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原基本原理分几个部分

马原基本原理分几个部分

马原基本原理分几个部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在理论上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核心,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劳动价值论等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详细探讨细分为几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是现实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整体上看待世界,强调矛盾与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和不可抗拒性。

2.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力的变革,而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先进和最具革命性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3.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动力来自于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无论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是各个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形成了剥削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个部分从上述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矛盾与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一,强调物质生产力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先进和最具革命性的阶级。

3.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社会的动力来自于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马原是什么学科

马原是什么学科

马原是什么学科一、引言马原,全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

马原是哲学学科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马原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二、马原的定义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的学科。

马原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人们思考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三、马原的研究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马原的基础。

研究者需要深入理解这些基本观点,以此作为核心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意识的生成与变化的关系,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马原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和研究。

这些原理和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等。

研究者需要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原理和观点,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马原研究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演变的研究。

研究者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动态,从而为马原的研究提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视角。

四、马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1.指导意识形态建设。

马原的研究能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实践。

2.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马原的研究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马原有些什么主题

马原有些什么主题

马原有些什么主题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工具。

马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体系,涉及到众多的主题和重要观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马原中重要的主题,并探讨其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原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这种斗争是由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产生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引擎,通过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被剥削阶级可以实现解放和平等。

在当今世界中,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尽管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社会不平等和剥削问题仍然是世界各地民众关注的焦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工具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它们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和制约。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权、分配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基础,而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可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或人的意志。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作用驱动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

唯物史观强调了物质生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原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内在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必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共产主义则是无阶级社会的最高阶段,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自由和梦想。

虽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实践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马原中关于这两个主题的理论仍然激发着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愿望。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马原》框架体系(八章分四大块)第一块(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二块(哲学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第二章):三观两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第二章):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发展、联系。

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根本的核心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识论(第三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自然界。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第四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两大社会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两大社会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动力:1、从客体角度讲:社会发展的动力,共5种动力(1个根本,1个直接,3个重要):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科技、改革是重要动力。

2、从主体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也起一定作用。

第三块(政治经济学部分)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

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第四块(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第七章):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共产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马原哲学部分——第二讲(一)物质观

马原哲学部分——第二讲(一)物质观
●使猿脑变为人脑,意 识的物质器官; ●提供必要途径和途径; ●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 善提供了必要形式;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 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 次发展。
2.意识的本质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 来就有“龙有九似”的 说法:“角似鹿,头似 驼、眼似兔、项似蛇、 腹似蜃、鳞似鱼、爪似 鹰、掌似虎、耳似牛”。
方法论功能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 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 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大宇宙黑洞与暗物质
(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说:“万物 是由水做成的。”
阿那克西米尼:万 物的始基是“空气”
赫拉克利特说: “火”是万物 的本原。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 土,土胜水” 。
人的时间是可以买卖的,献给 那些真正有时间需要的人。
其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能够生产出新的物质、 新的产品,可以变废为宝,可 以模仿人脑制造出电脑。动物 能吗?为什么? 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 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 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 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局 限 性 一
机 械 性
人是机器 人 关节

马原的构成

马原的构成

马原的构成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

马原的构成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对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过程进行阐述和解释的思维方法和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推动和改变;事物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和阶段性。

唯物辩证法通过分析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提出了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实践论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基础,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强调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重视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强调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矛盾、斗争和发展的规律;•实践论的观点和方法强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改变世界。

马原的价值和意义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马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自然和人类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方向和发展趋势。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B.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C. 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C. 德国浪漫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答案:A3.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D.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答案:ABCD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答案: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2.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结果。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形态就会发生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马原期末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一、哲学部分:(1)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体现了发展的世界观。

②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2)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2024年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考试大纲解析

2024年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考试大纲解析

2024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试大纲解析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一直是众多考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备战 2024 年考研的学子来说,深入理解和把握新一年的考试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 2024 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考试大纲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考试大纲的整体变化与往年相比,2024 年马原部分的考试大纲在整体框架上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在具体内容和侧重点上有了一些细微的调整。

首先,在哲学部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考查更加深入,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知理论,更要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考查有所加强,特别是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方面,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也根据时代发展和理论创新进行了适当的更新和补充。

二、哲学部分1、唯物论唯物论部分重点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

考生需要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掌握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重点和难点,包括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考生要学会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关系。

3、认识论认识论部分主要涉及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真理与价值等内容。

考生需要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以及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4、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

要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政治经济学部分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部分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等。

马原主要讲的是什么

马原主要讲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主要讲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世界观方法论。

马原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规律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无产阶级思想和实践解放的理论指南,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本思想武器。

1.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强调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它与唯心论形成鲜明对立。

辩证法则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个体和整体、矛盾和统一之间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理。

2. 社会历史观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社会历史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动力。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由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并通过分析阶级斗争破解了社会发展之谜。

3. 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

它认为人类历史的驱动力是人民群众的斗争,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社会转型,并实现最终的解放。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4.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重要内容之一。

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货物交换的价值规律,并揭示了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则是基于劳动价值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5. 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目标。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6. 实践和革命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革命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改造来实现理论的验证。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推动社会变革。

7.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它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重点哲学部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5.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背景1.1836年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法国、德国、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9世纪西欧三大现金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请简述马克思注意的XX特征)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他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时间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一时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本质上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反作用于物质。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以示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六.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矛盾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水岭。

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2.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分析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八.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不平衡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2.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3.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九.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换1.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小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5.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近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他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是包涵着肯定的否定。

6.意义: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表现在①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主观的任意的否定②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认为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

十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

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十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1.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3.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4.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是主体以时间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思维再现。

十三、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阶段人类的认识是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其中每一个周期都包括三个阶段:实践、认识、再实践期间经历了两次飞跃,1.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又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

2.第二个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十四、为什么认识运动不断反复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是指由于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限制,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所以认识运动不可能循环一次就得已完结。

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2.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的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十五、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管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十六、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这是由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向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社会实践。

纯粹的主观和纯粹的客观都不能符合真理本性的要求。

3.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十七、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2.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唯一性。

离开了实践,就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

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有限性的特点。

4.因此,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