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合集下载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课件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课件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的最主要的理论是生态学理论。 主要有:p315-316 限制性因子理论(寻找恢复的关键因子) 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 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空间配置) 生态适应性理论(采用土著种进行恢复) 生态位理论(合理配置物种及其位置) 演替理论(缩短恢复时间) 植物入侵理论(物种配置越合理,不可入侵性越强) 生物多样性理论(物种配置的多样性,提高稳定性)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即大尺度考虑问题)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2、理论研究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力、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 先锋群落与顶极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 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 问题:既然是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具备了,如何实现?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4、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 内涵:1. 这类系统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2. 系统发生的变化不仅能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3. 系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脆弱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极易成为退化的生态系统。但二者不是一个概念。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4、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1)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 (2)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 (3)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 (4)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5)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生态系统的退化优秀课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生态系统的退化优秀课件

影响度 协和作用
对生物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对其他干扰的影响,如干旱和火、害虫和风暴等
❖ 2)离散性和周期性 洪涝灾害(频率高、危害小) 地震(周期长、危害大)
❖ 3)干扰的相对性:不仅取决于干扰本身,还取决 于客体,即干扰对象(如暴风)
❖4)异源性和相关性 干扰源多样,但往往具有相 关性 如干旱和火灾
人类对自然环境 的干扰与生态系 统的退化优秀课 件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1.1 干扰及其特性 1.2 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1.3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1.4 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1.1 干扰及其特性
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发 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由干扰决定的。 干扰在大多数情况下阻碍植物群落演替的进展,甚 至使植物群落逆反到早期的演替阶段,只是在少数 的情况下,干扰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进展。
多数因子为突发的,作用的效应具有滞后性,导致难以区分内源和外援 干扰。可看作是一个连续谱的两个端点。
❖ 3)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 破坏性干扰:多数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会导致生态系统正常结构的破 坏、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态功能的退化,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 如各种地质、气候灾害、森林采伐和长期的过度放牧等掠夺性经营。
从生态因子角度的定义
❖ 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 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 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 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 发生改变。
❖ 扰动:偏重于过程 ❖ 胁迫:倾向于结果
二、干扰的特性
干扰体:干扰强度、作用频率、干扰范围和作用时间等干扰 特性在某一时间过程的综合称作干扰体。
害的过程,这种作用能直接或间接的为新的有机体定居提供机会。干 扰是一种突发事件,对个体或者群体产生破坏或毁灭性作用。 (Sousa,1984) 4)一种与其种群本身性质和原因无关,能够立即引起种群反应的敏感变 化,并且在景观水平上突然改变资源量的因素。(Bazzaz,1983) 5)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 发生的自然现象。(Rykiel,1985) 6)干扰是生命系统(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的 结构、动态和景观格局的基本塑造力,它不但影响生命系统本身,也 改变了生命系统所处的环境系统。(彭少麟,1996)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由07环科班委整理第一章绪论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环绪论生物与环境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

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

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

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

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3、干扰的类型
(1)按干扰动因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是指来自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干扰作用, 包括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等等。如火灾、 冰雹、洪水冲积、雪压、异常的霜冻、酸雨、地震、 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侵袭和干旱等等。 人为干扰是区别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 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干 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
5、采矿废弃地 采矿废弃地是指因采矿活动被破坏、不经治 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矿石 堆积所形成的废石堆废弃地; (2)随着矿物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域, 2 即开采坑形式的废弃地; (3)由各种分选方法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的 排放而形成的尾矿渣废弃地; (4)开采石料而形成的采石矿废弃地。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从积极的角度看,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 以下三点: 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一般来说,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物种要比稳 定环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四、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干扰生态学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 科学,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1、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 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 2、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 3、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 4、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5、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表6-1 干扰状况常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主要项目 1、分布 2、频度 3、重发间隔 4、周转期限 5、预测性 6、面积或大 小 7、强度值 8、严重程度 9、协同效应 定 义 空间分布,包括与地理的、地形的、环境的以及群落梯度的关系 在一个时间段内事件发生的平均次数 频度的倒数,两次扰动之间的平均时间 将整个研究区域扰动一遍所需的平均时间 重发间隔方差的反函数 被扰动的面积。该面积可以表示为每次事件的面积,每个时间段 中的面积,每个时间段,每次干扰类型的总面积,通常以总有效 面积的百分数给出。 每次每单位面积上该事件的物理力(对火因素来说,每个时间段、 每单位面积所释放的热量) 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被移走植物的基面积) 其他扰动对该事件的效应(如干旱会提高火的作用强度,昆虫损 害会提高植物对风暴的敏感性)

环境生态学-6-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环境生态学-6-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 生态恢复和重建发 展的方向 • 临界阈值理论
五个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生态恢复原则
生态恢复机理
生态恢复标准
2009年6月7日
30
生态恢复与重建原则
自然法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
地理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
系统学原则
• • • •
• • • • • • • • 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 效 益 最 大 原 则 生 物 、 生 态 与 工 程 技 术 相 结 合 原 则 最 小 风 险 原 则 无 害 化 原 则 社 会 可 接 受 性 原 则 技 术 可 操 作 性 原 则 经 济 可 行 性 与 可 承 受 性 原 则
定义: 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受干扰后 极易成为退化生态系统 内涵:
• 正常功能一但被打破,易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 变化深刻而全面,影响人类近期或常用人的生活、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 • 恢复困难
成因:
• 自然因素: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生物群体结构、气候脆弱因 •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长期不合理的灌溉、 矿山开发、工业污染
2009年6月7日 22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是研究生态恢复的科学
人口增长 工业化 城市化 资源过度利用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森林减少 水体污染 空气污染
生态 恢复
生物多样性锐减
淡水资源短缺
23
2009年6月7日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浑善达克、科尔沁、 毛乌素、呼伦贝尔 健康时的类型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第一章
人视自然为朋友 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 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人类积极进行环境保护。Fra bibliotek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三大 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90年代,地球荒漠化、 海洋污染、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更是突破了国界,成为影响全 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20世纪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与空气污染;④土壤 遭到破坏,荒漠化程度加剧;⑤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⑥生物 多样性锐减;⑦森林面积减少;⑧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⑦淡 水受到威胁;⑩混乱的城市化。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 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 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 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人把自然当奴隶 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迅 猛发展,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对全球环境产生了严重 的破坏;蒸汽机的出现、机械化 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大公害事件屡屡发生,形成了环境 问题高潮; 人类逐渐认识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环境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
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人口增加,砍伐森 林、捕杀动物、开垦土地,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洪水猛兽 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 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未对自然产生太大伤害。 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响。

干扰与恢复

干扰与恢复
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
干扰较普遍和典型的定义是:群落外部不 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 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 用 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 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 害或发生改变。
2、干扰的特性:
(1)干扰范围 (2)频率和周期 干扰频率是指同一空间范围或同一组织水平
狩猎是一种特殊的 干扰方式。人类以经 济和食用为目的的非 计划性狩猎,尤其是 对种群数量很少的濒 危动物的捕杀,将会 严重破坏动物种群的 生殖和繁衍,甚至造 成物种的灭绝;
.
目前,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 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如 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 大约每100年才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 每27年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正是因为人类 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 高了100倍到1000倍。
制研究; ⑤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⑥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
测研究。
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及其调控技术研 究;
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 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 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
第三部分 恢复生态学
1、恢复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 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
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力、生产力、 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
③先锋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 ④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A、B、A二、填空题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C、B、A、A、C、A、A、D、B、B、D、B、B、A、C、A、D、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B、C、D ;3、 B、C、D;4、B、C、D三、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2、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3、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4、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5、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6、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1分;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分..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分;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1分..四、填空题1、遗传、生态系统;2、复合、环境四、判断题1、×;2、√;3、×;4、√五、论述题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谢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2分..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作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拨升高而增加;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3分..从生态学上要特别注意光周期的变化;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1分..光的生态作用有四个方面;即1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1分;2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1分;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1分;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1分..2、论述温度的变化规律..答: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温度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分..1空间变化纬向变化:纬度决定一个地区太阳入射高度的大小及昼夜长短;因此也就决定了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异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在北半球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纬度每增加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极地一般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1.5 分..海拔变化: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O2含量低;地面的辐射散热量大;所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5-0.6℃;相当于纬度北移1度1.5 分..2时间变化时间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根据气候的冷暖、昼夜长短的节律;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10-22℃为春秋季;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四季长短受纬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1.5 分..温度的昼夜变化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日出后温度逐步上升;一般在13-14点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降至最低值..此外;纬度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大1.5 分..3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土温变化:白天土壤表面受热后;热量从表土向深层输送;夜间土表冷却后;热量从深层向表层流动..土壤热量正反两方面的输送量及流动速率决定了土壤温带的状况..土壤温度的变化比大气要缓慢且稳定;所以冬暖夏凉1.5 分..水体温度变化:光线穿过水体时;辐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值下降;因此太阳辐射增温仅限于水体最上层..由于暖水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在高温季节或者白天在静水体内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明亮的表水层;在距表层水较深处有一个较冷、密度较大的静水层;在两层之间是温度剧烈变化的变温层..夜晚;特别在寒冷季节;水面温度下降;表层水密度增加而下沉;深层温暖的水上升;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交换充分混合1.5 分..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一、选择题B、C、B、B、A、A、D、D、B、C、B、B、C、B、D、D、D、A、D、A、C、A、A、A、A、B二、名词解释1、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2、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分..种群是由相同的个体组成;具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种族生存的前提2分..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tion: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2分;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1分..4、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又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 strategy;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3分..5、生态位niche: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分..三、填空题1、微观、分子;2、出生、死亡;3、繁殖、第三;4、种内、种间;5、资源利用性、相互干涉性;6、个体、群体;7、性比、年龄;8、暴发性、过多;9、临时性、永久性四、判断题1、×;2、×;3、×;4×五、论述题1、当前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有的人认为应该植树造林;有的人认为应该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有关原理;阐明您的观点..恢复和重建林草植被有两种基本方式;一个是利用自然力的封山育林;一个是人工造林种草.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着重强调人工造林;但是;对封山育林重视的不够;应用的不广. 2分已有许多实践证明;在大部分地区可以通过封育来恢复林草植被;但恢复的时间要长一些;有时要经历若干个演替阶段;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组成结构;但都是比较稳定的.人工造林种草见效快;但要较多投入;在技术掌握不当时;人工林草植被有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而呈现不稳定状态. 2分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在地形较破碎且草灌植被发育良好的宜林荒山;可采用封禁治理模式;适当种植地带性树种;通过采取封禁措施让那些抗逆性强的草本植被、木本植被;通过天然繁衍演替恢复生态. 2分这种模式虽然成林较慢;但其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这是人工林所不能比拟的;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分退耕还林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认真探索、研究、总结退耕还林试点示范阶段的植被建设布局;分析和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分2、论述裸地上群落形成的过程..答:1侵移或迁移:是指植物生活在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境过程;繁殖结构主要是指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以及繁殖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能借助各种方式传播它的繁殖体;使它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新的地方;繁殖体的传播;首先决定于其产生的数量..通常有较大比率的繁殖体得不到繁殖的机会..实际的繁殖率和繁殖体产生率之间差异是很大的;能作为传播的繁殖体;在其传播的全部过程中;常包括好几个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植物繁殖体到达某个新的地点过程中;往往不只有一次传播;繁殖体迁移的续性决定于可动性、传播因子的传播距离和地形等因素..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和演替的重要基础..4分2定居: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过程;植物繁殖体到达新的地点;能否发芽、生长和繁殖都是问题;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繁殖是定居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不能繁殖;不仅个体数量不能增加;而且植物在新环境中的生长只限于一代..开始过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幸存下来繁殖下一代;或只在一些较小的一些生境存活下来;这种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称之为先驱种或称先锋植物..这种初步建立起来的群落;称先锋植物群落;对以后的环境的改造;对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一阶段物种间相互关系方面;是互不干扰;这个阶段物种的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因此;在资源利用上没有出现竞争..3分3竞争:随着已定居的植物不断繁殖;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密度加大;资源利用逐渐由没有充分的利用;而出现了物种间的激烈竞争..有的物种定居下来;并且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获得优势的物种得到发展;从不同角度利用和分摊资源;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进入协同进化;更能充分利用资源..3分3、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答: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称为演替..演替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一个群落中开始..裸地可以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1分..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1分..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2分二者的共同点: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1分..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1分..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1分二者的不同点: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1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1分;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1分..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哪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1分..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1分..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包括:1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1分;2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1分;3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1分;4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分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1分;5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1分;6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1分;7人为因素1分..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选择题A、A、 C、D、D、 A、C、A、A、B、D、C、D、A、D、 B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3、A、B、C ;4、 A、B、D三、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1分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分..2、冗余种species redundancy 或 ecological redundancy: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2分;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1分;这样的物种称为冗余种..四、填空题1、同等重要、丢失灭绝;2、链索、网络;3、较低、较高;4、营养、食物链;5、顶位、基位;6、较低、较高五、论述题1、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特点..答:1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森林的垂直成层现象形成的各种小生境;发展了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 2 分2系统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类生物群落之间协同进化;使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成分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3分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健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完全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小..3分4生产效力高: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它的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 2 分2、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1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2分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2分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3分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3分3、影响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何影响初级生产量有哪些主要测定方法答:光、CO、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2主要因素2分;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产的生物量1分..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有充足的光照和CO供应;但对林下植物而言;可能存在光照2不足的情况1分;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干旱地区1分;营养物质的缺乏;不会光合作用造成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1分;对水域生态系统而言;水和CO2影响;光、营养物质和食草动物的捕食是主要的限制因素..1分测定法、放射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情况3分..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球表面是不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任何一自然环境单元就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结构单元2分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2分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行的基本单位..2分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2分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讯息传递相关的..以讯息传递为基础建立起了正负反馈调节功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稳定2分5、请论述生态系统中四个基本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答:1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在能量获得和物质循环中各以其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而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这个功能单元2分..2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没有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因而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仅有环境而没有生物成分;也就谈不上生态系统2分..3从这种意义上讲;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绿色植物则是核心的核心..绿色植物既是系统中其它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时又为其它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且;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状态;除决定于环境条件外;更主要决定于绿色植物的种类构成及其生长状况3分..4生态系统中还原者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各类微生物;正是它们的分解作用才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否则;生产者将因得不到营养而难以生存和保证种族的延续;地球表面也将因没有分解过程而使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整个生物圈就是依靠这些体型微小;数量惊人的分解者和转化者消除生物残体;同时为生产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营养原料3分..6、论述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答:群落和生态系统究竟是生态学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还是同一层次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两者分开来讨论;但也有不少学者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讨论3 分..但我们认为;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各具独立含义 2 分..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整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功能;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分..但谈到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时;确实是很难区分..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这恰恰也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要研究的内容..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必将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生态学分支3分..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一、单选题D、A、D、B、C、B、C、B、A、B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三、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2、替代花费法: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的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3、市场价值法:以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价值为依据;例如;森林每年提供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的价值..4、费用支出法:常常用于评价环境或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它以人们对某种环境效益的支出费用来表示该效益的经济价值..5、消耗性使用价值:是指没有经过市场而被当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生物资源产品的价值2分;如薪柴和野味肉品等1分..6、遗产价值:指当代人为将来某种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2分;如为保护大熊猫自愿捐献钱物1分..7、生产性使用价值:是指经过市场交易的那部分生物资源产品的商品价值;如木材、药材、鱼、蔬菜等..8、选择价值:指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四、填空题1、市场价格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和费用支出法两种方法..2、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账户”..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4、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称为替代花费法..5、生态代价包括直接代价和间接代价;前者指利用活动中资源和生态系统自身付出的代价;后者指由于外部不经济性而导致受影响区域所付出的生态代价..6、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净效益的同时;亦存在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生态影响;即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以及为消除这些损失而须支付的费用;统称“生态代价”..7、可持续收入是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五、判断题。

园林生态学_第六章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恢复

园林生态学_第六章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恢复

二 生态恢复
(三) 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2 生物因素
② 种群 A. 物种保护技术: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分类
管理技术;
B. 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规模、年龄结构、密度、性比 例等调控技术 C. 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种群竞争、他感、捕食、寄生、共 生、迁移等行为控制技术。
二 生态恢复
(三) 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一 生态系统退化
4 全球及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面积
据估计,由于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导致了全球 50×108hm2以上土地的退化。其中轻度退化的有20×108 hm2 土地退化(占全球有植被分布土地面积的17%),其中轻 度退化的(农业生产稍下降,恢复潜力很大)有7.5×108hm2, 中度退化的(农业生产力下降很多,要通过一定的经济与技 术改良才能恢复)有9.1×108hm2,严重退化的(没有进行农业 生产,要依靠国际援助才能进行改良的)有3.0 ×108hm2,极 度退化的(不能进行农业生产和改良)有0.09×108hm2, 全球 荒漠化的有36×108hm2以上(占全球干旱面积的70%)。
一 生态系统退化
3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C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
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的污染可 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没有生物
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
改变。值得指出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 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作用,最终对人类造成影响。
重建或改建,可行性分析,生态经济风险评估,优化方案) →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地试验、示范与推广 → 生态恢复 与重建过程中的调整与改进 →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续监 测、预测与评价。
二 生态恢复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值度强、7
小 大或积面、6 限期转周、4 隔间发重、3 度频、2 布分、1 性测预、5
义含其及念概的用常况状扰干 1-6表
目项要主
。响影种各的加施统系态生和境环然自对体扰 干的成形动活会社他其和活生、产生类人于由指是 �式方扰干要主种一另的扰干然自别区是扰干为人 � 。等等旱干和袭侵害虫病、坡滑、流石泥 、震地、雨酸、冻霜的常异、压雪、积冲水洪、雹冰 、灾火如。等等扰干物生和扰干质地、扰干气大括包 �用作扰干的力然自的拒抗可不自来指是扰干然自 � 扰干为人和扰干然自为分划因动扰干按�1� �
。等降下剧急量数群种�化型小体 个�前提龄年殖生群种使会则�捞捕量大的前殖 繁群种在�是但。用利续持的品产水持保可�捞 捕度适的源资物生生水对类人�绝灭的种物成造 至甚�衍繁和殖生的群种物动坏破重严会将�杀 捕的物动危濒的少很量数群种对是其尤�猎狩 性划计非的的目为用食和济经以类人。兽猛禽凶 等鹰和豹、虎、狮有�物动食肉等虫昆性食捕和 蛛蜘、狐、狼、类蛙、类鸟、蝠蝙、鼠田有�物 动食植等虫线和虫昆、象大有�物动生野的量 大着存生中林森�式方扰干的殊特种一是猎狩 � 捞捕和猎狩、5 �
� �
。能功的水用饮失丧域水使至甚�害危的殖繁和育 发、长生物生中水对括包�低降能功的域水�降下 量质的源水使是果结其。扰干为人的域水然自到放 排接直�水污业工和活生的理处经未自来是要主 域水的染污、7 。染污的等水下地、气大对括包�染污的 境环活生对是的重严为更�用占的地耕对是仅仅不 响影的境环态生对�方地的积堆物废弃遗或圾垃等 业工、市城、庭家是要主�场埋堆或场放堆圾垃 场放堆圾垃、6
。质性和征特等性 大放和积累、性同协、性在潜、性变多、性泛广 有具扰干为人�以所。胁威成构康健休身的们人 对而集富的质物害有对物生过通能还且而�全安 存生的物生生水了害危接直仅不染污的域水�化 变的布分源资水下地和分盐壤土着响影接间而变 改的况状被植因还时同�害危成造生再的被植原 草对接直仅不樵采�变改征特文水的流河使�响 影成造流径的域流个整流河对还且而�化变生发 境环态生的域区本使仅不伐砍的林森如�响影地 接间多许生产会还扰干接直的统系态生对类人 �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保护措施调控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保护措施调控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保护措施调 控
汇报人:XX 2024-01-27
目 录
• 引言 •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 调控手段与策略 • 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 空气等生存必需品,以及休闲、文化 等非物质服务。
04
调控手段与策略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 义务,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严格执法
加大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确保益诉讼制度,为受损生态环境提供司法 救济途径。
科学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与措施
制定保护名录
01
根据物种濒危程度和生态重要性,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明确保护对象。
加强执法力度
02
加大对非法捕猎、贩卖野生动植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执法
合作,形成高压态势。
开展救护繁育
03
对濒危物种开展救护和繁育工作,提高物种存活率,逐步恢复
其种群数量。
生态旅游发展与规范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生态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严厉 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完善生态保护监管机制,加强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 查,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THANKS
感谢观看
农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森林砍伐
农业扩张导致大量森林被砍伐,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稳定 性下降。
化肥和农药使用
农业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导致土壤、水体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生态干扰与恢复

生态干扰与恢复

▪ 3、弃耕地
▪ 弃耕地是人类原始农耕方式而造成的一种退化类型。
▪ 4、沙漠及荒漠化
▪ 沙漠可由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而形成。这里讲的沙漠,是指 在人为干扰下,原来非沙漠的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主要是指 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人为干扰所出现的沙漠化或原沙漠区向 非沙漠区的推进。所谓荒漠化,则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 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的过程。
▪ 在这两种类型的干扰中,人为干扰无论从伤害强度、作 用范围、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 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扰。因此,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干 扰作用的方式、机理和变化规律等,意义重大,且具有很 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 (2)按干扰来源划分为内源干扰和外源干 扰
▪ 内源干扰是指由内源因子对系统发生的 作用。如森林生态系统中,内源干扰主要 包括树木的倾倒、机械摩擦、种间竞争和 生物相克作用等。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成因
▪ 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生态系统,它是指 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 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 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 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 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 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 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及生产力下降,故又称 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
▪ 2、污染
▪ 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 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使许多水域被污染,水质下降 甚至丧失饮用水的价值;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 及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不仅使空气受到污 染,而且进入大气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 蒸气结合后形成极易电离的硫酸和硝酸,导致大 气酸度增加,许多地区甚至酸雨成灾,对生态系 统和土壤等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推荐-第六章 干扰及恢复生态学3 精品

推荐-第六章 干扰及恢复生态学3 精品

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
式。
2020/11/2
6
这些术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恢复与重建的基 本意图。所谓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 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 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 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 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东北林业大学开展黑龙江退化森 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国林业科学院 开展海南热带林地的植被恢复研究;中国环科院、 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展废弃矿地和垃圾场 的恢复对策研究。
V. 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 系
VI.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 警及预测
2020/11/2
9
应用技术研究:
I.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
II.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 控技术
III. 物种、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 术
IV. 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
20世纪70年代:水体恢复研究
2020/11/2
13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1975年:在美国召开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 际研讨会,首次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与 方法。
1980年:Cairns主编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一书,8位科学家共同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 中重要生态学理论和应用问题。
❖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余作岳,1996)。
2020/11/2
4
2.恢复生态学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垃圾堆放场 垃圾堆放场或堆埋场,主要是家庭、城市、工业 等垃圾或遗弃废物堆积的地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仅仅是对耕地的占用,更为严重的是对生活环境 的污染,包括对大气、地下水等的污染。 7、污染的水域 主要是来自未经处理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 放到自然水域的人为干扰。其结果是使水源的质量 下降,水域的功能降低,包括对水中生物生长、发 育和繁殖的危害,甚至使水域丧失饮用水的功能。
3、采集 全球80%的人口口于传统医药,传统医药的 85%与野生动植物有关。一些经济、药用及珍稀 野生物资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大肆掠夺式的采集, 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 4、采樵 在这种干扰中,人们的重要目的是为满足对能 源的需求,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则是破坏了物 质循环的正常进行。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 单单意味着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的减少,而且还 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 干扰与生态恢复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一、干扰及其定义
1、干扰的定义 在经典生态学中,干扰被认为是影响群落 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 干扰较普遍和典型的定义是:群落外部不 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 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 用 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 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 害或发生改变。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从积极的角度看,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 以下三点: 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一般来说,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物种要比稳 定环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四、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干扰生态学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 科学,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1、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 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 2、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 3、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 4、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5、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5、采矿废弃地 采矿废弃地是指因采矿活动被破坏、不经治 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矿石 堆积所形成的废石堆废弃地; (2)随着矿物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域, 2 即开采坑形式的废弃地; (3)由各种分选方法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的 排放而形成的尾矿渣废弃地; (4)开采石料而形成的采石矿废弃地。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作用力和影响范 围,远远超过了自然干扰。如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主要 人为干扰是对森林植被的开垦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草原区则是超载放牧和由此造成的“三化”使生态环境出 现恶性循环;林区是过量采伐及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水 域是过度捕捞及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危害;环境污染如农药、 杀虫剂和各种大气污染的区域差异更大。 在这两种类型的干扰中,人为干扰无论从伤害强度、作 用范围、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 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扰。因此,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干 扰作用的方式、机理和变化规律等,意义重大,且具有很 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人类的这种干扰并对自然环境构成危害,始于大 约10000多年前的早期农业并持续到现在。这种干 扰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如森林大量被 砍伐后,不仅导致森林植被的退化,加剧水土流失, 区域环境的变化,而且还会因造成许多生物生境的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2)按干扰来源划分为内源干扰和外源干 扰 内源干扰是指由内源因子对系统发生的 作用。如森林生态系统中,内源干扰主要 包括树木的倾倒、机械摩擦、种间竞争和 生物相克作用等。 外源干扰的动因源于系统外部。强烈的 火灾、风暴、沙暴、霜冰、洪水、雪压、 干旱和人为砍伐、放牧等等都属于生态系 统的外源干扰。
2、污染 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 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使许多水域被污染,水质下降 甚至丧失饮用水的价值;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 及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不仅使空气受到污 染,而且进入大气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 蒸气结合后形成极易电离的硫酸和硝酸,导致大 气酸度增加,许多地区甚至酸雨成灾,对生态系 统和土壤等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3)按干扰性质划分为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 多数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会导致生态系统正常 结构的破坏、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如各种地质、气候灾害、 森林的采伐和长期的过度放牧等掠夺式经营。 干扰并不总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行为。例 如对森林生态系统来说,人类经营利用森林,如 合理采伐、修枝、人工更新和低产、低效林份改 造等一些人为干扰,就可以促进森林的发育和繁 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率。适度的 干扰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 样性的增加往往又有益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
2、干扰的特性 (1)干扰范围 干扰范围是指干扰体作用的空间范围的分布 特点。 (2)频率和周期 干扰频率和周期是指同一空间范围或同一组 织水平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其倒数称为干扰周期,即某一干扰两次发生 的的时间间隔。
(3)干扰强度 干扰强度是指干扰发生时,干扰因素所表 达出的能力值。如草原火烧强度是指单位 时间每增大1m火烧所释放出的能量。在实 际研究工作中,常把干扰强度分为轻度干 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 (4)时间尺度 时间尺度是指干扰发生的具体时刻及其持 续的时间跨度 描述干扰特征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干扰状况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1、种类组成变化 2、结构变化 3、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受损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 群落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能流与物流的改变。 4、土壤和小环境的变化。 5、生物之间生态关系的变化。如退化的草地,常 出现大量的蒿类植物,与优良牧草的生长形成竞争。
四、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
中国从农业生产和资源的角度看,表现为东部适 农西部宜牧,南方水丰北方干旱,山地平川农林互 补。据1995年统计,在全国960万km2土地中,农 用占14.6%,果园占0.5%,草地占41.6%,林地占 17.2%,工业交通和城镇用地占2.6%,水体占3.5%, 荒漠和永久雪地占27.2%。中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值 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的1/3, 森林资源为1/6,草地资源为1/3,特别是耕地资源 中有世界人均的1/3。
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有以下七种: 1、裸地 2、森林采伐迹地 七个森林大国中,巴西、中国、印尼和刚果(金)的森林 面积每年以0.1%—1%的速度递减。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 以每年0.1%—0.3%递增。中国现有林用地2.6亿hm2,森林 覆盖率仅为13.92%,在十大自然资源中,森林资源最为短 缺,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7%。20 世纪50年代初期,海南岛森林面积为25.7%,现在只有 7.25%;西双版纳为55.5%,现在只有28%。50年来,长江 上游的森林已损毁过半。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干扰还会产生许多间接 地影响,如森林的砍伐不仅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 发生变化,而且还对河流整个流域的径流造成影 响,使河流的水文特征改变;采樵不仅直接对草 原植被的再生造成危害,同时还因植被状况的改 变而间接影响着土壤盐分和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变 化;水域的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安全,而且还能通过生物对有害物质的富集而对 人们的身休健康构成威胁。所以,人为干扰具有 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和放大 性等特征和性质。
3、干扰的类型
(1)按干扰动因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是指来自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干扰作用, 包括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等等。如火灾、 冰雹、洪水冲积、雪压、异常的霜冻、酸雨、地震、 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侵袭和干旱等等。 人为干扰是区别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 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干 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干 扰和人为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两大触发因 子。 自然干扰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 的早期状态。在某些地区,人为干扰对生态 退化起着主要作用,并常造成生态系统的逆 向演替,以及不可逆变化和不可预料的生态 后果,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 球气候变化等。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表6-1 干扰状况常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主要项目 1、分布 2、频度 3、重发间隔 4、周转期限 5、预测性 6、面积或大 小 7、强度值 8、严重程度 9、协同效应 定 义 空间分布,包括与地理的、地形的、环境的以及群落梯度的关系 在一个时间段内事件发生的平均次数 频度的倒数,两次扰动之间的平均时间 将整个研究区域扰动一遍所需的平均时间 重发间隔方差的反函数 被扰动的面积。该面积可以表示为每次事件的面积,每个时间段 中的面积,每个时间段,每次干扰类型的总面积,通常以总有效 面积的百分数给出。 每次每单位面积上该事件的物理力(对火因素来说,每个时间段、 每单位面积所释放的热量) 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被移走植物的基面积) 其他扰动对该事件的效应(如干旱会提高火的作用强度,昆虫损 害会提高植物对风暴的敏感性)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 成因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成因
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生态系统,它是指 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 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 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 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 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 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 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及生产力下降,故又称 为“受害或受损”外界 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 受到干扰后极易成为退化的生态系统。脆弱 生态系统有三种内涵;其一是这类生态系统 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 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其二是生态系统发 生的变化常常是深刻和全面的,它不仅能影 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个区域的 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三是生态系 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