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
【摘要】榜样教育以及当代青年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与社会问题。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即使经历社会挫折时也未曾断流。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历经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迁历程。青年榜样的产生离不开群众、行政及舆论力量,更无法独立于彼时青年特有的价值观存在。
【关键词】青年榜样;榜样教育:价值观
一、引言
谁是你的榜样?答案五花八门,从国家领导人、行业带头人、当红明星到网络红人、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人给出“没有榜样”的回答。“榜样”的涵义因频繁地使用为被泛化,有时甚至等同于“偶像”。
回想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习榜样,身边的优等生、历史名人、革命烈士等等,可以说榜样和榜样教育伴随我们成长,即使踏上工作岗位也未曾停止。许多工作单位或地方会定期组织评比表彰活动,评选“标兵”、“先进典型”、“劳模”。一方面,价值观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榜样态度的迥异,有人对“榜样”的价值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或持否定态度,比如认为见义勇为是多管闲事,刻苦学习是书呆子,乐于助人是别有所图,积极活跃是溜须拍马等等,还有人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态,认为被评为榜样的人理应吃苦受累。另一方面,在有些评比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行
为。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日前称,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许多评比表彰活动大搞形式主义,毫无含金量可言,这其中还可能掩盖了借此捞取政治资本谋取利益的黑幕。因此,新时期榜样及榜样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阻止类似上述现象衍化成毒害国民思想、削弱社会凝聚力的严重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开始。围绕这一议题,以“榜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1年载于相关核心期刊的文章大约有246篇。通过粗略梳理发现,目前学界着重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榜样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主体与客体、规律、特征、作用等);榜样教育的价值研究;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研究;榜样教育的未来趋势研究。这些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1)对象上,侧重于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较少涉及进入社会的青年;2)方法上,缺乏定量研究,只有少数文献运用抽样调查数据(例如,岳晓东、张亩桥,2000);3)分析角度上,多从经验与实践出发,理论视野较狭窄,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比较借鉴,缺乏对榜样教育过程、规律、发展趋势的深入挖掘,缺乏把榜样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研究。另外,对榜样教育的横向与纵向的深度分析有待加强;4)主客体研究上,侧重于家长和老师教育方式,忽略了他们所持价值观对受众的可能影响。
基于国内榜样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拟通过纵向视角,回顾建国以来榜样变迁,并锁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榜样,横向分析时代背景与榜样价值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和作用,以期推动榜样教育价值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将试图解答如下问题:建国以来出现了哪些青年榜样?具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出现的?在当下起着什么作用?
二、理论解释:青年榜样
目前,偶像与“榜样”间界限比较淡化,甚至有时两者互换使用。但笔者认为两者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在榜样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加以区分。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经组织认定,公众舆论认可和公共传媒广泛传播,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值得公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姜朝晖,2002),“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温海玲,2008)。而偶像本义为,泥塑木雕的人像、神像。何小忠定义为:“偶像就是被特定个体(或群体)所认同、并受到极度尊敬、钦佩或及其欣赏、喜爱和向往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何小忠,2005)。“偶像崇拜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岳晓东,2004)。
得到认同的偶像与榜样都能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但是,榜样与偶像并不能等同。偶像一般是个相当理想化、完
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人物形象,而榜样则相当现实化、世俗化、甚至功利化。“偶像和榜样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岳晓东,张亩桥,2000)。但是,偶像与榜样无法截然分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缓冲区域,且有一定的重叠”。
本文所研究的榜样,不是偶像,不是虚拟的或被美化的角色,而是现实的、世俗的功利化的平凡人。他们一般来自于组织评选,或媒体挖掘,或人民直接推举。在榜样教育中,受教育者通过研习其先进事例,学习具体行为样式背后彰显的道德精神,通常这些精神蕴含着国家权威所宣扬的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榜样不是那些浪漫化或理想化的幻想,而是引导青年确立社会主义崇高理想和激励其艰苦奋斗的“看得见”、可模仿的“活教材”。
青年,综合国际与国内不同组织的界定,指18-45周岁的任何人。根据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很明显,青少年、青年与中年占据了绝大多数,相比尚未完全独立的青少年和体力精力开始下滑的中年,青年群体无疑是社会建设的绝对主力,决定着未来世界走向,关注他们的思想和生存状况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青年的生理成熟度、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与社会的关联度均有别于青少年、儿童。因此,针对青年榜样进行研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
性。
三、纵向视角:历史变迁
(一)青年榜样的变迁
对于青年榜样历史变迁的阶段划分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划分的:第一,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第二,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致使新中国经历十年动乱,经济与文化发展遭遇重大挫折;第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返正,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补充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变化更多地影响改变着中国宏观环境和人民的思想观念,因此,又将改革开放阶段分为改革开放前期与21世纪。青年榜样变迁历程如下:
1.建国初期(1950-1965):英模
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青年榜样多以英模形象出现。建国之初,刚刚脱离战争苦难的新中国面临种种困难,社会各项工作百废待兴,全国各族人民响应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号召积极投身建国事业,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精神力量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人称这个时期是榜样的“黄金时代”,因为每一个榜样的出现都可能造成全民性影响。他们在道德上体现为政治服务的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