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環境心理學

環境–行為研究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23.1 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簡史

23.2 環境心理學的主要取向與認識論

23.3 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的主要研究課

23.4 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之批判

23.5 實例討論

空間與社會講義

600

23

23.1 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簡史

簡言之,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hchology)就是一門關心人與環境之間互動與關係的學科(Proshansky, 1990)。但是,環境心理學所代表的研究領域其實十分龐雜,由於相關學者來自各種不同的學科領域,研究重點各有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稱呼,例如環境心理學、建築心理學、行為地理學、環境–行為研究(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人與環境關係研究(people-environment relations)、環境社會學、生態心理學、社會生態學、環境設計研究、使用者研究等等。一般較通用的稱呼有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人與環境關係研究等。

環境心理學的關切其實可以追溯到這門學科建制化以前,建築學、地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尤其是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例如關於環境知覺的研究受到德國於廿世紀初期發展的完形(gestalt)知覺理論影響,代表人物包括Max Wertheimer, Wolfgang Kohler, Kurt Koffka等。完形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種天賦傾向,就是將其知覺世界組織得越簡單越好。他們強調,人們必頇決定在知覺範圍裡,何者會突出於背景之上而構成清楚的圖形。人們會藉由各種方式從背景中確認圖形,例如相似性或空間上的接近性,或者將對稱、連續,以及與知覺領域中其他部份形成對比的物體排列視為圖形。

後來的知覺理論,如Brunswik提出的透鏡模型(Lens Model),比較接近今日環境心理學家所使用的知覺參考架構。在Brunswik的理論假設裡,在建構對環境的知覺時,人類扮演非常主動的角色,我們依賴過去的經驗,使每一刻接收到的訊息都有意義。我們從外界獲致的感覺線索未經處理,其中包含有錯誤,也容易令人誤解;因此,感覺訊息必頇與過去經驗相合,才能有效據以評估外界的真實狀況。

環境心理學也可以回溯至社會心理學,其中以Kurt Lewin為著。他將完形的觀點帶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個人的感受和行為是由當時他察覺到的世界中,所有事物彼此之間的牽引力所決定的。Lewin稱這些影響為心理事實,並且共同組成了所謂的生活空間。心理事實可能在個人身上引發正向與負向的引力,

環境心理學601

但也有中性的心理事實。個體在生活空間中受到正向和負向力的交互作用而被推拉,其行為的方向則是要消除互相衝突的力所造成的緊張。Lewin相信,個體對環境的內在表徵是決定生活空間中之移動的關鍵因素。亦即個體基於自己的想法,而在心中所描述的環境,比實際上存在的環境更會影響他的行為。不過,這種內在表徵終究與個人對物理環境的知覺有關。

Lewin的兩位學生Roger Barker和Herbert Wright創立了第一個專門探討人類行為如何受現實世界之環境影響的研究機構,即1947年成立於堪薩斯州奧斯卡路薩鎮的中西心理學田野研究站。Barker和Wright的研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領域,即生態心理學,強調自然背景中自然發生的行為,生態心理學注重物理環境如何導致行為發生,也激起對物理環境對使用者之衝擊的研究興趣。

在人類學方面,Edward Hall研究空間,出版了兩本重要著作,即《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 1959)和《隱藏的空間》(The Hidden Dimension, 1966),探討人際空間距離對人類行為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文化裡的差異,影響後來有關空間行為學的研究。此外,環境規劃與設計專業對於環境心理學也有所貢獻(環境心理學有很強的應用傾向,如環境設計研究、建築心理學等),例如Kevin Lynch認為都市規劃與設計不應該只奠基於歷史和美學,以及功能和效率的考量,還必頇考慮使用者對於環境的知覺與反應,其代表著作是《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環境心理學發展成為獨立的領域,出現了第一個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生課程(1968年紐約市立大學成立第一個環境心理學博士班),並且成立了以環境心理學為主的學術刊物(1969年出版第一份期刊《環境與行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和專業組織(如EDRA,IAPS,PAPER等),此後發展日益蓬勃。

■以上資料主要引自McAndrew, 1995;畢恆達,1989)(有關這個領域裡的重要著作、期刊、研究所、學會和組織的介紹,參見畢恆達,1989)。

任何知識與研究領域的浮現和建立,都與其所在的社會脈絡脫不了關係。在1960年代,先進工業國在二次大戰後的長期經濟繁榮與福利國家模型,冒現了種種社會問題,尤其是在美國,造成各種社會運動的湧現,如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消費者運動、反越戰與反核運動、生態環保運動等。這些運動關注黑人、少數族裔、婦女,乃至於兒童、老人和殘障者等以前被忽略的社會群體的權益,以及自然資源的破壞與生態危機,這些實際的運動與抗爭,對學術界與社會大眾都有很大的衝擊,引發學術界的自省。

當時學術界裡的主流是追求量化和實證主義的取向,以從事理性、客觀、中立和普遍的研究自許,卻無法解釋和對應當時的社會危機與變動,因而紛紛受到

空間與社會講義

602

抨擊和批判。年輕一輩的師生有的朝歐陸汲取新的理論養分,例如新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結構主義、現象學等;有些人則轉移研究重點,關注人群的實際生活和處境,例如採取參與式的規劃,使用者取向的設計等等,強調了人的主觀知覺與感受,和實際生活的特殊脈絡與議題。

在心理學的領域裡,傳統的研究是在實驗室裡受到控制的環境中,從事精密的測量與複雜的實驗設計,以便建構人類行為的一般規則和模型。這種脫離了人類實際生活情境的研究,遭受了許多批評,有許多學者主張要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從事研究,這便替環境心理學的盛行鋪了路。

在環境規劃與設計專業裡,例如建築與地景設計、都市計劃等,傳統上也是以理性的普遍規劃原則和形式主義的設計為主,講求功能、效率和純淨的美學,而忽視具體的社會與歷史脈絡,也不顧慮人類群體的各種差異。但1960年代逐漸惡化的都市營建環境,老舊社區鄰里與歷史建築被摧毀,蓋起高層的現代主義風格集合住宅和商辦大樓,引發人際關係的殊離和冷漠,甚至在都市更新的風潮裡,造成許多窮人和少數族裔流離失所;這一切都對際有的環境專業提出了挑戰。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便起而考量營造環境的人類向度,著重活生生的人對於環境的知覺和偏好,以及各種環境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些研究對應了各種社會運動,而關注於黑人、少數族裔、婦女、兒童、老人、殘障者,以及自然環境的處境,例如兒童的遊戲場、無障礙環境、老人住宅、自然生態之保育等,都成為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議題與可以有所貢獻之處。

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支,關注人類行為和自然與營造環境之間的介面;人如何學習、處理、儲存和作用於和環境有關的資訊。不同於其他以特定取向來定義的心理學領域,諸如認知或生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是以其焦點來界定:我們如何理解圍繞周遭的環境,以及該環境的再現(例如地圖),以及我們如何在某個環境裡設想和採取行動。就此而論,環境心理學和行為地理學的觀念和做法之間有很強的聯繫(Kitchin et al., 1997)。兩者有共同的歷史、研究焦點,以及蒐集和分析資料的技術。

環境心理學從1960年代晚期開始成長為一個研究領域,到了1981年有了自己的專業期刊,《環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研究的焦點與環境感知、自然與營造環境的空間認知有關。產生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大抵上是實證主義式的,企圖科學地量度人的環境態度、行為和認知。

在環境心理學和行為地理學裡,人都被視為每個問題的一部份,而環境乃是透過人的行動而界定和安排(Gold, 1980)。這兩種關切之間最顯著的差異是:(1)分析的尺度:環境心理學家傾向於在研究裡運用可以掌握的、小尺度的環境,行為地理學家運用的環境,則從遊戲場到整座城市;(2)精確的焦點:環境心理學家比較會聚焦於辨認和理解心理過程,而行為地理學家比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