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实验高中2018 ---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_ 编制人__肖本盛_审核人唐爱军_ 使用时间班级高二()班姓名________ 小组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名”“业”“因”等实、虚词,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文意。
2.熟读课文,感悟交流,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及掌握本对比的写法及文类比的说理方式。
3. 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学习过程】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用黑色笔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标注在文章中,并借助翻译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用红色笔勾画疑难,标注在相应位置,准备小组讨论。
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Ⅰ文本辅读1.关于作者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
2.背景介绍《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独立自学】一、走近作家作品1、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
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二十一岁考取进士。
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
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
如《封建论》、《夭对》等。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
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2、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第一课时)
靖远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制人:审批人:______时间:月日班级:_____ 小组:______ 姓名:_________组内评价:____ 教师评价:____课题: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学前导引】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都在沙漠戈壁上种树。
其中一人在种好以后经常给树浇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而且精心管理。
而另一个人则在种好后给树浇了适量的水便不再管它,只是隔一段时间来看一看。
一年后,两人种的树都长大了。
忽然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人种的树大部分被风刮倒,有的连根拔起;而第二个人种的树却安然无恙。
后来第二个人解释,浇水多了,树根便不再往深处扎,而浇水少,树为了生存,根拼命往下扎,结果反而长得更牢固。
故事当然是有深刻的寓意。
本文也是写种树的,而且也有深刻的寓意。
它的寓意是什么呢?读了文章,同学们就明白了。
【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请在课前阅读“教材助读”部分和完成“预习自测”部分,请语文科代表把“预习自测”一、二小题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质疑2.学法指导: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预习案】Ⅰ、教材助读:一文题解说记种树的人郭橐驼。
题目点明了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姓郭的驼背,他的职业是种树。
二走近作者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中语⽂《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标 1.了解柳宗元⽣平及作品背景,积累“怜、病、顾”等实词的含义,归纳“以、⽽”等虚词的义项。
2.掌握寓⾔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理的写作⽅法。
3.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尊重⽣命的意识。
课内⾃主学习⼀⽂化常识1.背景解读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地⽇益严重。
仅有⼀点⼉⼟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各地官僚为了巩固⾃⼰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作了⽣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本⽂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古⽂知识积累宗庙与祭祀(⼀)(1)《周礼》是儒家经典,⼗三经之⼀。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2)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对祖先崇拜的产物。
⼈们为亡灵建⽴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3)古代的宗庙制是天⼦七庙,诸侯五庙,⼤夫三庙,⼠⼀庙。
庶⼈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祭祀的地⽅。
(4)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和东岳泰⼭中都曾举⾏过,但泰⼭以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出名。
⼆古诗⽂基础1.字⾳识记①孳.⽣(zī) ②勖.勉(xù)③缫.丝(sāo) ④辍飧.(sūn)2.通假字(1)早缫⽽.绪(“⽽”通“尔”,你们)(2)既然已.(“已”通“矣”,了)3.词语解释(1)有类.橐驼者类:动词,似 (2)名我固.当固:副词,本来 (3)隆然伏.⾏伏:动词,弯着腰 (4)因.舍其名因:于是 (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窥伺:暗中观察 (6)橐驼⾮能使⽊寿且孳.也孳:滋长、繁殖 (7)官命促尔耕,勖.尔植勖:勉励 4.古今异义(1)吾⼩⼈..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民,地位低的⼈今义:⼈格卑鄙的⼈(2)以致..其性焉尔古义:来使……充分发展今义: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3)不抑耗其实..⽽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转折,表⽰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既然..已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方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方案【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 理解文意,体会文中所寓含的人文精神。
【探究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黔驴技穷”这个的意思吗?知道它出自哪里吗?这部作品是什么文体呢?作者又是谁呢?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卒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武汉)、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
贞元年,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现在湖南邵阳)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就加贬为永州(现在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一个月,他们又被放到远州任刺史,柳宗元到柳州赴任。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答案版)
内容:《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落实文言现象。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一、学习情境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二、知识导学1、关于柳宗元其人: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关于柳宗元的文章: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
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
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三、自主学习1、识记下列加横线的字音:郭橐驼(tuó)为观游(wéi)名我固当(dàng)窥伺效慕(sì)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勖尔植(xù)缫而绪(sāo)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sūn;yōng)2、解释下列句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不知始名当初②.驼业种树以……为业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即或④.凡植木之性方法⑤.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代词,道⑧.字而幼孩养育⑨.故病且怠穷困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之为”,把……作四、拓展阅读:捕蛇者说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编写者沈中科【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3、“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评述官吏扰民的?5、第四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6、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7、本文有何写作手法可供借鉴?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评述官吏扰民的?6、第四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7、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8、本文有何写作手法可供借鉴?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 给下列字注音。
(1)病偻( ) (2)郭橐驼( ) (3)孳( ) (4)勖( ) (5)缫丝( ) (6)飧( ) (7)饔(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类橐驼者类: (2)名我固当名:(3)驼业种树业: (4)早实以蕃实:(5)其土欲故故: (6)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本: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舍其名,(郭橐驼)亦自谓“橐驼”云B. 皆争迎取养(郭橐驼)C.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郭橐驼)也D. 有问之,(人)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4. 下列加黑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乡人号之“驼”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其乡曰丰乐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C. 他植者则不然有穴窈然D.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敛赀财以送其行5. 翻译下面的句子。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种树郭橐驼传》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型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能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及对比、类比的写法。
4、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掌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5、学习郭橐驼勤奋豁达的性格态度。
重点1、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及对比、类比的写法。
2、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掌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掌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导学流程复备或笔记一、复习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 朝家、家。
字,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
“八司马事件”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
文学上与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之中,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主张是,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
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自主学习(一)阅读1、2段,思考下列问题,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1、我了解的郭橐驼是一个的人(在横线处填入你认为恰当的形容词,理由是(原文)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2、郭橐驼种树技术很高,称为“天下奇绝”,在原文中找一找,“绝”在哪儿?3、总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时的描写手法。
(二)阅读第3段,在原文中找到相应句子填空郭橐驼他植者道无术移植方法种后态度结果角度(三)阅读第4段1、“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有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2、郭橐驼对“为官治民”有怎样的观点?请从以下三点出发,用原文回答。
(1)评价:(2)表现:(3)危害:3、郭橐驼说的“长人者”又与哪种种树法有类似之处?有何类似?请在原文中找出简要填写下列表格,并分析其本质和手法。
做法结果实质手法种树培育种树误区理其言其行民误区4、请小组成员上台展示,用原文填空的内容要在说明语句范围后,用自己的话解释。
《种树郭》导学案(1)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4.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案】【知识链接】【导读】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体裁与背景】:1、体裁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寄托,言:说的道理。
这种体裁是假借某个故事(有的是拟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或讽刺社会现象的,它深入浅处的把某个深奥的道理,或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4.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入为干扰。
【作家作品】1、认识作者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2.题目解说本文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传记,从内容上来看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是历史传记。
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
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多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
“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
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寓言是先秦说理散文的一部分,诸子散文也保留了不少,后来才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3.背景资料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
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正侧结合、对比、类比写法。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3.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归纳主题。
过程与方法: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柳宗元《江雪》导入。
二、初读感知:1.文言字词释疑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三、细部研读:知其人——归纳人物形象察其事——探植木之性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总结: 为官戒——探养民之术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2.写作方法: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4. 从一个生活中的人和事,作者提炼出了“养人术”。
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宗旨是“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
显然,柳宗元写作的目的不是空谈道理,而是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什么要“以为官戒”呢?联系当时的背景思考并回答。
背景:中唐时期,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
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柳宗元,字,之一。
他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天对》等。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生活,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
柳宗元的诗,大多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2.相关背景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
仅有一点儿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之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的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而本文的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3.了解文体“传”传记,文体名。
亦单称传。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
4.解题①种树:②郭橐驼:③传: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①橐 ( ) ②伺( ) ③孳( ) ④莳( )⑤勖( ) ⑥缫( ) ⑦豚( ) ⑧饔( )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第一段)郭橐驼..( ),不知始何名。
病.( )偻.( ),隆然..( )伏行..( ),有类.( )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 )我固.( )当。
”因.(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请概括段意:(第二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 )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 ),无不活;且硕茂,早实.( )以蕃.( )。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请概括段意:(第三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 )也,能顺木之天.( ),以致.( )其性焉尔。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学生版)
《种树郭橐驼传》•第一学时【学习目旳】1、理解课文旳基本内容。
体会文章设事明理旳措施。
2、积累文言知识,翻译时重点词句贯彻。
3、感受文章旳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 ______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伙之一,字______,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_______。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_______运动,并称韩柳。
2、理解背景中唐时期,唐王朝通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
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仅有一点土地旳农民,除了交纳正常旳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旳多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旳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快对下层旳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旳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旳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与王叔文领导旳政治革新运动。
作者采用虚拟旳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_______体讽喻散文,以体现自己旳政治主张。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根据课文给出旳注释从头到尾翻译全文,批注记忆重点词语,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将不能理解旳字词,不能翻译旳句子做好记号。
完毕后,能基本概括出段意,并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
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旳虚构人物。
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旳驼背人呢?也许受庄子旳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旳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致集中于一身旳人物。
一种身躯“拳曲”旳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旳可贵。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三部曲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1.文学常识识记:
柳宗元,字,山西运城人,世称“”。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并称“刘柳”。
与、、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和,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
代表作品如:、、、。
本文题名为“传”,而兼有寓言性质。
通过郭橐驼的事例,规讽
2.重点词语积累:
病.偻名.我固当驼业.种树
早实.以蕃.莫.能如.也
使木寿.且孳.也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筑.欲密
既然已.其莳.也若子.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非有能硕茂
..之也
根拳.而土易.移之官理
..早缫而.绪
勖尔
..植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故病.且怠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其本.欲舒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夯实翻译基础(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
⑴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
⑵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译文:
⑶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译文:
⑷故不我若也。
译文:
⑸吾又何能为哉!译文:
⑹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译文:。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4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编者:张胜华《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预习案1.通假字。
(1)既然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缫而.绪通_______,______ _______2.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_(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___(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4)其本.欲舒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5)去.不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6)若甚怜.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7)字.而幼孩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_______________ ___(3)驼业.种树:_________________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_______________(5)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_______________ (6)非有能早而蕃.之也:_____ ___________5.文言句式。
(1)故不我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_(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下列句子。
(1)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3.学习本文使用的类比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题目显示,本文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1.仕途坎坷失意。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他出生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
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2.文坛独树一帜。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意深远。
《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著有《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他认为要缓和当时日趋激化的阶级矛盾,挽回大唐江河日下的颓势,主要应当“以生人为主”来革新政治。
他依据自己的这种政治思想,对中唐政治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抨击和批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政治、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统治阶级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没有让劳动人民休养生息。
有鉴于此,柳宗元通过以种树暗含治民的寓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1.郭橐驼是一个怎样的人?2.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固当.( ) 窥伺.( ) 抑耗.( )飧饔..( ) 鸡豚.( ) 实以蕃.( )其莳.也( ) 勖.尔植( ) 长.人者( )缫.而绪( ) 病且怠.( )2.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橐(tu ó) 囊(n áng) {孳(z ī) 蘖(ni è) {慕(m ù) 幕(m ù) 募(m ù) 蓦(m ò) {偻(l ǚ) 缕(l ǚ) 镂(l òu) 篓(l ǒu)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始.何名 ( ) (2)隆然..伏行 ( ) (3)有类.橐驼者 ( ) (4)故乡人号.之“驼” ( ) (5)名我固当. ( ) (6)皆争迎取养.. ( ) (7)且硕茂..( ) (8)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 ) (9)有问之,对.曰 ( ) (10)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 (11)去不复顾. ( ) (12)其莳.也若子 ( ) (13)不抑耗..其实而已 ()(14)根拳.而土易( )(15)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6)勖.尔植( )(17)早缫而绪.( )(1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19)且不得暇.( )(20)故病且怠.(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早缫而绪( )(2)既然已( )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病①病.偻,隆然伏行( )②故病.且怠( )(2)固①名我固.当(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④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3)害①不害.其长( )②其实害.之( )(4)实①早实.以蕃( )②不抑耗其实.而已( )③其实.害之( )(5)故①其土欲故.( )②故.不我若也( )③故.垒西边(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6)性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②凡植木之性.( )(7)若①其置也若.弃( )②若.不过焉则不及( )③故不我若.也(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既然..已( )(2)不抑耗其实..而已( )(3)若不过..焉则不及(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 )(3)以致.其性焉尔( )(4)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5)旦.视而暮.抚(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7)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8)而卒以祸.( )(9)鸣.鼓而聚.之( )(10)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1)传.其事以为官戒(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苟有能反是者( )(3)故不我若也( )(4)理,非吾业也( )(5)而卒以祸(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和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3.从文中看, “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4.文章是如何使用类比与对比的? 请具体分析。
5.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种思想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
类比论证的运用类比证论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其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从而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类比论证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所以,客体事物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有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
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澭”“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
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
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
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
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就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
运用类比论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
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二要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这一种论证方式。
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到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三要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
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有一种可能。
因此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示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鉴赏]本文以战争中攻城不胜的情况为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推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凭借的不是物质的东西,由此得出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最后在论点之上作引申论证。
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由攻城胜败的因素类比推理出治国的道理是关键。
作者抓住了攻城和治国的相似点,把“人和”放在论证的显著位置上加以强调,得出的观点令人信服。
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学习导引1.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种树行家。
2.(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2)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基础知识1.dàng/sì/hào/sūn yōng/tún/fán/shì/xù/zhǎnɡ/sāo/dài2.橐驼/背囊孳长/分蘖羡慕/银幕/募捐/蓦然伛偻/丝缕/镂花/篓子3.(1)当初,原来。
(2)脊背高起的样子。
(3)似,像。
(4)起外号。
(5)恰当。
(6)雇用。
(7)硕大茂盛。
(8)暗中观察、效仿羡慕。
(9)回答。
(10)滋长,繁殖。
(11)回头看。
(12)种植,移植。
(13)抑制损耗。
(14)拳曲,伸展不开。
(15)背离,远去。
(16)勉励。
(17)丝的头绪。
(18)飧,晚饭;饔,早饭。
(19)空闲。
(20)懈怠。
4.(1)“而”通“尔”,你们。
(2)“已”通“矣”,了。
5.(1)①得……病。
②穷困。
(2)①本来。
②顽固。
③确实。
④坚固。
(3)①妨碍。
②伤害。
(4)①结果实,名作动。
②果实。
③实际上。
(5)①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②所以。
③旧有的,原来的。
④交情。
⑤衰老。
(6)①天性,自然生长规律。
②性质,方法。
(7)①像。
②如果。
③如,及,比得上。
④你。
6.(1)古义:已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