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以及发展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生态学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几个阶段:

A:形成: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专门论及水土和植物;古希腊的海波诺提斯不但注意到气候、土壤与植被生长及病害的关系,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地区植物群落的差异;1803年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不仅研究了生物繁殖与食物的关系,而且特别分析了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的关系;1807年德国学者洪德堡的《植物地理学》中分析了植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出了深入探讨;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生态学的诞生,到19世纪末生态学已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B:发展的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现在)

3、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4、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从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或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岛屿生态学等;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

(5)按交叉的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

5、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1)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生理学、微型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

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3)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

发展。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

2、生态因子的作用:包括光、温度、水及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

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

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必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

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

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但局部是

能补偿的。如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

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性、主导因子性、同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直接性、间接性和阶段性

4、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包括土壤生物、森林、草原、淡水生物

(1)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a、促进了土壤形成;b、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c、提高了土壤质量;d、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2)森林的生态作用: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调节气候,增加雨量;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净化空气,防治污染;e、降低噪音、美化大地;f、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3)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a、浮游生物能保持水土一定的洁净程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b、

多种鱼类共同对水体环境发生影响;c、天然湖泊中,水生植物残体大量沉积湖底,积极参与湖盆的填平作用;其次水生植物具有过滤泥沙减缓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

透明度增大。

(4)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作用:改良土壤,增加植被覆盖度,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5)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a、对土壤肥力的影响;b、对水土保持的影响;c、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d、对净化环境的作用。

5、生物因子作用的特征:对象是种群个体、作用强度与密度相关、结果是协同进化、范围是周边相近的1~2个物种

(1)生物因素对某个物种的影响,只涉及到种群中某些个体,只在很少情况下,才会出现一个地区种群的全部个体被某种生物取食一空的现象。但是整个物种的每个个体

由于某种生物或病原物的作用而全部死亡的情况,是较少发生的。

(2)生物因素对于生物种群影响的程度通常与种群的密度有关。在一个地区内,寄主的密度越大,寄生物愈易于得到食物。

(3)生物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虽然生物有机体对非生物环境某些因素能做出某种适应,但是远不能与协同进化的关系相比。(4)生物因素一般仅直接涉及到两个物种或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物种之间的关系。然而,非生物因素对该地区整个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物种发生作用,涉及的生物种类较多,

数量较大,范围较广。

6、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1)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