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人物年表:1057:21岁高中进士1061:科考入三等,任凤翔府判官1064:任职史官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湖州太守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往常州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人物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史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综合性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擘。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早期宋代文学浪潮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的政治活动和对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多次以严正直言的精神揭露社会弊端,批评无能的政府官员,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业绩展现出其儒学思想的持久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优越,家族世代敦良田地。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家教和私塾教育,师从家中的教师王祯和地方学者朱弁等人。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特别是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自幼之时,他就非常喜好书画,并且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

此外,苏轼还受到了父亲对儒学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于社会公义和良知道德的重视。

苏轼于1057年进入国子监学习,此后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一股文人的氛围,同时也结下了许多贵重 friendships.。

在官场上,苏轼以才华、正直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他在1071年考取进士,成为官员。

此后,他历任江宁府、杭州、绍兴等地的官职,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

他在政府职务中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尝试着改变官僚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苏轼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同,反而因其直言不讳而经历了多次的流放和贬谪。

1079年,苏轼因与贾似道等人关联被贬黄州,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先后被流放到了黄州、岳州、婺州等地。

流亡期间,苏轼与当地士人交流,并发展了丰富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如《江淹漫志》、《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作品。

1086年,苏轼在岳州任职期间,遭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谪到潮州。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眉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苏轼参加了进士试,并且考中了。

他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1058年,苏轼开始担任南阳守御参谋。

他在此期间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结交了很多文化人士。

1071年,苏轼开始写作《江城子》。

这首词让他名声大噪,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078年,苏轼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

他在此期间经常有非议之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贬低。

1080年,苏轼因为为友人讲课而被归为“新学派”。

当时,新学派是被大部分官员所厌恶的学派之一,因此苏轼也受到了一些打压。

1086年,苏轼因为罢免太原府推官的冤枉而入狱。

在狱中,他开始写作《赤壁赋》。

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任职。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不少经典之作,例如《黄州寒食诗》、《南乡子》、《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1100年,苏轼被贬到了婺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书法创作。

1101年,苏轼因为一件事而被贬到了岭南。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定风波》、《前赤壁赋》等诗文。

1106年,苏轼因为一件事再次被贬到了嘉兴。

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许多诗歌和文章,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1109年,苏轼徙居杭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文和书法,并且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才。

1112年,苏轼逝世于杭州。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认识苏轼,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朝的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祖父苏味道和伯父苏辙都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早年生活:苏轼出生于1042年,他的母亲去世的很早,由姑姑抚养长大。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开始研究文学、书法和画画等艺术。

官场生涯:1057年,苏轼考中了进士,并且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浙江婺州永康县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哲学家。

他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少年才子苏轼的父亲叫苏洵,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四岁开始,他就学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著作,六岁时他开始学习诗歌、文章以及各种古代书法,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在同龄人中独树一帜。

十三岁时,他已经能够写出优秀的诗篇和文章,并被当地的文学界称为“少年才子”。

科举出身苏轼17岁时,他便通过了进士科的考试,成为了官方文武之一。

在他编写了“草木”、“玉石”和“蔬果”三篇文章,并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后,他便官至了监察御史。

这是从科举到进入官场最重要的一步,而苏轼的才华和能力,毫无疑问地让他脱颖而出。

升官途径苏轼步步高升,曾任官历阳、成州、汝州等地的资源官一职。

后又进入教育部门,先后任职于武夷山教育局、江陵教育局,成功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还曾出任诏令史部职务,对政治文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天才苏轼文学造诣精深,对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广泛的文学类型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

他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东篱乐府》。

这首词不仅音乐优美,词义深奥,更是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书法巨匠苏轼是古代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风格极为优美、自然、流畅。

他的书法理念是“法度毕备,笔意自成”,他认为,书法的魅力不在于技巧的掌握,而在于心灵的陶冶。

他的作品《黄庭经》、《张翰林帖》、《黄庭内景碑》等,均为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政治家苏轼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政治能够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朝政,提出一系列建议,促进了当时政治文化界的发展。

他认为,官员应该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和谐,推广民族文化,这些想法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曲折多变,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福州镇,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1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轼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文学和诗歌。

此时的他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

苏轼18岁时考入了国子监,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哲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并且结交了各种背景的人。

这些经历都给了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为他未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官场生涯9162年,苏轼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任职于不同的地方,先后担任过儒学教授、刑狱官员、地方官员、礼部尚书等职务。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多次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苏轼在官场中的处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也非常引人注目。

他一向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坚决拒绝贪污和受贿。

他喜欢同民间老百姓打交道,了解民情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官员。

三、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的文学作品既具备浓烈的个人色彩,又具备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谈天说地,又亲切朴实;他的书法和绘画也表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备了高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他曾被称为「文学教父」,也被誉为「文化巨子」。

他的作品不只是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用自然、社会、自我和爱情的面貌描绘了紧张而丰富的人生,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着名的美食家。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佑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生平年表:1036年景佑三年十一月十九苏轼降生1054年娶王弗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1065年妻丧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1 月8 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 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的诗和生平

苏轼的诗和生平

苏轼的诗和生平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二、苏轼的诗1.《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苏轼,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苏轼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苏轼的主要成就1.文学成就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宋代诗人苏轼生平简介

宋代诗人苏轼生平简介

宋代诗人苏轼生平简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

苏轼为人豁达率真,喜欢广结好友,喜欢美食与品茗,也喜欢出游山水之间。

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入京赶考,二人均及第,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在京城名噪一时。

苏轼起初仕途还算平顺,但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归来之时,王安石开始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此仕途开始不顺,屡次遭贬谪,流放多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工于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于世,可以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过世,享年六十五岁,其子苏过尊其遗愿,将他安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将苏轼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什么家众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

但却很少人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项技能,那便是书法,苏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

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

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雕刻家、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

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今河南省商水县);1042年,苏轼六岁时,父亲忧郁而亡,家境一时落寞;1057年,苏轼得中进士,成为状元;1058年,苏轼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担任宝文阁校书郎;1063年,苏轼官至礼部尚书,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1070年,苏轼与王安石在“神宗知制诰”中有矛盾,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申论“神京赋”,被贬黄州;1074年,苏轼被贬儋州;1076年,苏轼被贬黄山;1080年,苏轼因曾盗取御油灯的罪名被流放黔州;1086年,苏轼被召回中央,负责协助编撰《新唐书》;1088年,苏轼被越王钱俶充军,任枇杷峰游击营官,期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91年,苏轼得到赦免,重回府,任中书舍人;1096年,苏轼再次被贬,至婺源;1100年,苏轼重归南京,尝试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归隐江南;1101年,苏轼逝世,享年65岁,葬于家族房陵干园中。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小时候就受到父母亲的文化熏陶。

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辙、弟弟苏辙和侄子苏辙琼都是学者,史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少时聪颖,精通诗文,18岁时中进士,成为当时唯一的状元。

担任官员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众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游泳》等等,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然而,苏轼的政治主张多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撞。

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并不是最好的政治方案,不同意他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了贬谪和囚禁。

苏轼在流放期间,以写诗、写画、修文艺书法自立于世,先后逗留于黄山、婺源、黔州和扬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著作,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前赤壁赋》、《东篱乐府》等等,时至今日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山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鉴赏家。

他在文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位巨擘。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事迹纷繁复杂,以下将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

苏轼出生于一个寒微的家庭,家境贫寒。

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得父亲的教诲。

父亲曾是眉州县尉,他对苏轼教育非常重视,使得苏轼在古文、诗词等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

苏轼进入范阳书院学习,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黄庭坚、欧阳修等。

这段时期对于苏轼的人格培养和文学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范阳书院是当时朝廷举办的最高学府之一,这也为苏轼日后的政治事业打下了基础。

苏轼自幼想要做官,但刚开始的几年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他曾两次落榜,但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努力。

最终,苏轼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于1075年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及第进士。

这是苏轼生平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苏轼进入官场后,他在文学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文学新秀。

他的诗词文章写得非常出色,经常参与文学论坛的讨论,与其他一些文人诗人交流切磋,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苏轼还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担任了很多重要官职,如考功员外郎、审官东院李员外郎等。

然而,苏轼在政治上却多次遭受挫折和迫害。

他曾因批评当时的名臣而被贬官。

在贬官期间,苏轼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诗词、文章等作品依然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他的政治观点和积极进取的态度,使他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轼的一生中,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东坡临江仙》,这是他在贬官期间所作,抒发了他对家园、对理想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曲婉动,感人至深,成为了苏轼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还以他的书法和画家技艺而闻名。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力求刚柔相济,造型得体,流畅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鉴赏学院:机电学院学号:09223083姓名:元万达班级:0913班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作品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

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如写景的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

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如《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林游缧绁之中。

憔悴非人,章狂失志。

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

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馀生。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

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思堂记》)所以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璧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

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例如“春畦雨过罗纨腻”(《南园》)、“相排竞进头如鼋”(《王维吴道子画》)、“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守岁》),都脍炙人口。

又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

苏轼读书破万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因用典过多,他有时也遭致后人的批评,但在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说:“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 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

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对法生新,不落俗套。

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诗中几乎不复可睹具体的技巧,因为它的艺术追求是从整体上着眼的。

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

他曾模仿过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乃至同时诗友黄庭坚的诗风,无不维妙维肖。

“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僧”(《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多元化审美情趣使他能欣赏各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苏轼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所以在评论他人诗文时提出了“清远雄丽”、“清雄绝俗”的术语。

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

毫无疑问,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馀蕴的缺点。

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例如《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描写细致,层次分明,但又笔势骞腾,兴象超妙。

惆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于一体,且流露出豪迈之气,典型地体现出苏诗的风格特征。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畦《侯鲭录》卷七),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稍后在密州写的《江神子•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筳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

“乌台诗案” 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