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国现代教育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
中国现代教育
这部分是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比的教 育。南京国民政府教育中注意训育制度和中学 毕业会考。共产党的根据地教育要深刻理解新 民主主义教育。现代教育家中重点把握的是杨 贤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需要注意的 是对现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一定要有比较准确 的了解。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使国家教育变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对民国时期教育的稳定发展有指导作 用。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
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① 要求战争发生时,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
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 学为主旨”。 ② “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 “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 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 ③ 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青年 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一方 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遵循战时教育方针,国民政府为保存教育实力采取了
一些应变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高校迁移,将一批重点大学迁往西南和西北,调整 重组。如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等。至 1938年共迁址调整大学55所。
(2)学校国立,保障部分学校正常办学。在大后方设国 立中学,并将部分私立大学改为国立,提供经费保障。
3.训育制度 国民党政府在中、高等学校都设有训育处或训导处,
效仿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立中华民国大 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 来的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保证教育行政 独立。随后,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公布 《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
13
(二)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试行不到两年就 宣布废除。原因是在中国学术风气不浓、官 僚气息深重的情况下,“大学院”和“大学 区”非但没有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而使教 育学术官僚化。
14
(二)教育制度改革
2.“戊辰学制”的颁行
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 国教育会议,修改整理了“1922年学制”,提出 《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主要对中学部分进行了较大改动,不再将分科选科 作为基本原则。
15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控制各级各类学校,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
西北联合大学
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原 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与河北工学院)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 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南,不久改名为国 立西北联合大学。
中央大学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意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一种较长
(3)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安置培训流亡 失学青年。
(4)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战时 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及其措施,使教育事业在艰苦卓 绝的战争环境中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 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 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 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1.中小学童子军训练 1928年5月,《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以“三
民主义”培养青年,凡12-18岁的青少年都须入伍接 受童子军训练。 童子军的组织活动方式为: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童子 军团,校长任团长,主持军训等一切管理事务;对 童子军的日常生活作息、上课、操练都有严格规定。
16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1924年国民党一大强调“以党治国” ,强调政 治上一切举措都应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1926 年 国 民 政 府 成 立 教 育 行 政 委 员 会 , 提 出 了 “党化教育”的口号,在国民党的领导下谋求教 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 “社会化”,即按照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重 新改组学校课程,造就各种专门人才,使学生走 出学校后都能为党工作。
“党化教育”的实质在于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 的控制。后因进步人士的抨击和国民党内部存在 分歧,“党化教育”被“三民主义教育”所取代。
5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9年4月国民政府颁行了《中华民国教育宗旨 及其实施方针》,其宗旨是“中华民国之教育, 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 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 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公布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 各类学校教育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 出了具体规定。
远的决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评估 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原则,没有 因为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国家民族的长 远利益。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为国家未来 的建设培养、储备了人才。
12
(二)教育制度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根据蔡元培的建议,
2.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
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 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 课程量在抗战前为每周3课时,保持1年,另外,高 中生每年暑假实施3星期的集中训练。抗战后加重为 每周3课时,通贯三年;体育课每周2课时一直保持。
17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二)教育制度改革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背景:1927年“四一二”事变,国民政府背 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和新三民主义,并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1、“党化教育”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