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语文新闻与报告文学03新闻与报告文学学案(无答案) (1)
《新闻两则》学案1

《新闻两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预习·导学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走进新闻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4、读课文①给下列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②解词锐不可当——业已——绥靖——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二、学习·研讨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四)研读反思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并说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四)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高中语文 附录三 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三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一、报告文学的特征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
“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
“文学”,是指它有别于一般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极富文学手法,报告新人新事的独特的新闻样式。
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通讯报道有明显的不同。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
正因为它有新闻与文学相融合的特点,才有感动人的魅力。
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别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范畴的特点,即政论性。
由于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的迅速反映,这人和事的是与非、功与过、好与坏、美与丑,作者有责任明确态度,告诉读者。
现在分述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
新闻性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写出的报告文学就失去了时效,削弱了它的影响。
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是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年代发表,而放到过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见报,尽管还是好文章,可是它的时效性就没有了,也就不可能像当年发表时那样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个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具备新闻记者的敏感素质,善于及时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适于写作的信息、线索,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中去。
国际象棋在我国是新兴项目,女棋手谢军是名显赫的先锋战士,她取得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之后,又与欧洲高手较量,出手不凡。
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笔者就对她进行过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当她把格鲁吉亚的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拉下马,戴上皇冠之后,长篇报告文学《谢军之路》也随即出版,因为出书及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并有多家报刊转载和评介。
显然,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快速反应,它必须有一个艰苦细致的采访写作过程。
一般地说报告文学的时效,比同样内容的通讯报道要长得多,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
高中语文 第3课 外国消息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

第3课外国消息两篇1.了解两篇外国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进一步熟悉新闻的六要素。
3.初步了解记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同一则新闻报道效果不同。
东京受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亲自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由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主持的日本政府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政府和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尼米兹上将代表美国、徐永昌上将代表中国、弗雷泽上将代表英国、杰列维扬科中将代表苏联接受日本投降。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方面的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
东京受降,在大国的博弈中导致了两个张弛:一是中国土地上另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武装未能参与对日的正式受降,但是抗战八年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地位的消长,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国内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战八年间的对敌战斗中得到巨大的发展和壮大,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民解放战争很快取得胜利——这是当时许多人都未曾意料到的,新中国由此诞生;二是中国军队未能登陆日本本土或琉球群岛——以对日本产生的震慑性效果,现在看来当时中国所采取的“以德报怨”的对日策略,部分日本人并不以为然。
背景链接《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成为最后一个孤独的顽敌。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早日投降。
8月6日,一架美军飞机驶过日本广岛上空,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的轰炸。
8月9日凌晨,刚从欧洲战场归来的百万苏联红军征尘未洗,长驱数万公里,向盘踞在中国的关东军发起进攻。
上午11时30分,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还是这一天,万里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向日寇展开了最后一战。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只选取全过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和场景加以描绘。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这一类。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记者以眼睛为“摄影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报道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可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选材和表现,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选材技巧,巧妙地抓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以见证者与目击者的身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获得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地方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
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在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州”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高中每日一题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一含解析必修1 试题(共15页)

新闻(xīnwén)和报告文学阅读〔一〕一、文体特征通览〔1〕新闻与消息新闻:报社、通讯社、播送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者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消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
消息构造一般有六个局部:标题,用来标明作品的内容;开头,用来交代消息的来源;导语,用来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名主题;主体,用来详细介绍要报道的事实;背景,用来提示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者现实环境;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者某些内容的补充。
新闻构造有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即标题、导语、主体。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局部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颖、最主要的事实或者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那么详细展开新闻事实的表达。
〔2〕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交融。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
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的特征。
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展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加工。
从形式上看,报告文学也常常借鉴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比方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戏剧的构造艺术、散文对于表达语言的提炼、诗歌简洁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等,甚至意识流、时空转换等表现手法,都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运用。
另外,报告文学本身允许作者将生动的人物描写和热情赞美、抒情性议论、锋利的批评融为一体的,作者在其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事的是非曲直、扬抑臧否的看法。
在习惯(xíguàn)上,人们也把“报告文学〞列为散文的一种,并将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总称为报告文学。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4.10.1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Word版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新闻知识,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四、教学流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新闻报告导学案

高中语文复习学案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教材分析:1、“新闻”,就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当具有真实、及时、有价值的特征。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回归。
它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中英双方在香港举行的交接仪式,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譬如,这儿“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高兴地嬉戏,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2、●《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特点是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它所反映的人和事必须是真实的,但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身工》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即起床、吃饭、工作,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在叙述我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基础上,用很大的篇幅叙述我国的航天史,这些资料的披露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又指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进步的探索过程。
◆第四单元复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1、了解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样式,了解新闻结构的规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
3、学习报告文学,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预习案【学法指导&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附录三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附录三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一、报告文学的特征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
“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
“文学”,是指它有别于一般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极富文学手法,报告新人新事的独特的新闻样式。
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通讯报道有明显的不同。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
正因为它有新闻与文学相融合的特点,才有感动人的魅力。
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别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范畴的特点,即政论性。
由于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的迅速反映,这人和事的是与非、功与过、好与坏、美与丑,作者有责任明确态度,告诉读者。
现在分述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
新闻性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写出的报告文学就失去了时效,削弱了它的影响。
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是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年代发表,而放到过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见报,尽管还是好文章,可是它的时效性就没有了,也就不可能像当年发表时那样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个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具备新闻记者的敏感素质,善于及时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适于写作的信息、线索,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中去。
国际象棋在我国是新兴项目,女棋手谢军是名显赫的先锋战士,她取得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之后,又与欧洲高手较量,出手不凡。
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笔者就对她进行过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当她把格鲁吉亚的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拉下马,戴上皇冠之后,长篇报告文学《谢军之路》也随即出版,因为出书及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并有多家报刊转载和评介。
显然,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快速反应,它必须有一个艰苦细致的采访写作过程。
一般地说报告文学的时效,比同样内容的通讯报道要长得多,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1课包身工学案1

第11课包身工夏老,在你的笔下,剥削,就是让骨头留不下最后一层膜;压榨,就是让渣子带不走最后一滴油;凌辱,就是让弱者放弃最后一点尊严;作践,就是让生命像泥土一般任人踩踏。
你以素描的方式记录包身工的悲惨,以铁证事实揭露一种奴隶制度的血腥。
夏老,在你的作品中,一批冤魂在呻吟,一种罪恶在肆虐,一声正告划破茫茫夜空。
报告,使人无可辩驳;文学,让它震撼人心。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夏衍(1900—1995),浙江杭县人,原名沈端先,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建国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
2.背景解读《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详细地搜集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本文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3.相关知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
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报告文学 第3课 火中的凤凰(节选)教案 北京版选修《新闻 传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报告文学第3课火中的凤凰(节选)教案北京版选修《新闻传记》【教学目标】1.通过筛选、整合梳理和赏鉴文本情节结构,把握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
2. 通过赏鉴文本华美奔放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理解文题和文本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 从郑振铎的言行中,体会他伟大的民族精神。
2. 理解赏鉴文本华美奔放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题目及深刻内涵【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火凤凰的故乡在埃及,原指埃及神话中的不死火鸟,相传这种生长于阿拉伯沙漠中的美丽而孤独的鸟每500年自焚为烬,再从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
火凤凰的传说,很早就从埃及传到了中国。
在中国,火凤凰象征重生,代表着脱出困境获得新生等积极的意义。
而今天我们将要了解中国的火凤凰,看看他是如何重生的。
二、简介作者和主人公作者徐迟,当代作家,叙写细腻,富于诗情。
著有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
《火中的凤凰》是徐迟为悼念郑振铎同志而写的,作于1952年。
作者的原计划是写他的一生,共分八章:瓯江、道岔、欧游、笺谱、劫余、凤翔、定陵、星陨。
已完成五章,可惜在十年大动荡中遗失了。
只找回两章,即选入课本的《劫余》、《凤翔》。
从“劫余”及“凤翔”两章的笔墨、气度来看,这篇作品规模宏大,气势开阔,诗情奔涌,文势流荡,如果它得以完篇,那么,像这样巨制长篇、境界高远不俗的报告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坛上应是罕见的。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著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等。
三、梳理文章情节(一)《劫余》2、思考“劫”的是什么?“余”的又是什么?3、《劫余》的线索是什么?郑振铎寻找抢救64册《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过程。
北京市高中语文新闻与报告文学02包身工学案

北京市高中语文新闻与报告文学02包身工学案一、课前预备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关于包身工的相关资料。
二、导入课文:让学生来设想:假如你是作者,让你去写包身工,你会怎么去搜集材料,搜集哪些材料?三、分析课文1. 什么是包身工?包身工是指被贩卖的工人,多是青青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2.这么非人的待遇什么缘故还有包身工的显现呢?包身工来自哪里?因为:可靠(躯体属于带工老总,•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阻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包身工来自:4. 作者夏衍是如何收集到包身工的材料的?5.夏衍获得了这些资料之后,他会如何剪裁组织这些材料?第一个场景:“上午四点过一刻”包身工起床第二个场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早饭第三个场景:“五点钟”包身工开始上工6. 芦柴棒的故事(重点明白得生病挨打那一段)7. 小福子的故事小结,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凄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进展到庞大的过程。
包身工制度的显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专门优待”的爱护,相伴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8.“看着这种饲养小小姐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小孩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饲养”一词没有用错。
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那个地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9.文章中写了两类工人,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外厂工人。
外头工人是如何对待包身工的?包身工又是如何看待外头工人的?四、课后,举荐完成1.拓展阅读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2.回忆整理你的收成,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摸索与疑惑……(欢迎公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北京市高中语文 新闻与报告文学 01 阅读新闻学案(无答案)

阅读新闻一、梳理香港坎坷的历史二、邓小平与香港回归年月日,香港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政主权,《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正是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记录和见证。
三、《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分析1. 题目的别致之处:2.新闻的主体部分,把握住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4时30分,;4时40分,;6时15分,;7时45分,;0点左右,;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思考:英国为什么选择“日落余音”这首曲子来降旗?4.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自然段)思考:联系第一次降旗描写中的“日落余音”,这里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5.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思考:在三个场景的三次降旗之间有几段历史的回顾,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有什么好处?6. 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分析1.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2.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还要写呢?3.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过去:4.如果你是一位参观者,你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5.如何理解“雏菊花在怒放”?五、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惑……(欢迎发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高中语文京改版选修(一) 专题三 报告文学 教学辅导 课件(共30张)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
3.窗玻璃上像有海浪在滚动。他索性推开窗子,让 冷雨淋湿他发烫的前额。这个孤岛似的大城市突然 变得十分清新可爱。长街上没有什么行人,他的一 盏盏被雨水浇湿的街灯更加耀眼。不仅因为雨,还 因为戒严,大街才这样坦坦荡荡。水花一圈圈的, 好像在邀请他狂奔前去。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
1.一连多天,他眺望着大上海的东北角,火光熊熊,黑 烟升腾。只见天空中飞舞着无数的纸灰,给风一吹就送 到这边来了。它们像一只只墨蝶,在嬉戏,在追逐,全 不知人间伤心事。一会儿它们飘到这家屋顶,一会儿又 落到那家晒台上。有一只坠落在他庭前。他捡起这只小 小墨蝶,放置在手掌上,它还带着火焰的热气。凝视再 三,隐约看到墨蝶翅上还有字迹。也许这就是他自家的 藏书被焚化后,飞过苏州河来寻找他的。
4.他捧着它,好像捧着一只凤凰!他感到快乐、幸 福。可不是吗?只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支新生的 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它 的金赤的羽毛灿烂辉煌,它展翅发出万道光芒。
设计学生活动,挖掘学习 • 制作手抄报 资源
查阅有关文物、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写下 你对其文化特色、文化价值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的思考感悟】
3.历代皇宫中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代表着当 时先进的科技文化水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明 发展演进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 的凝结和传承。国宝是文物中的精华,是世间 的无价之宝,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抗日战争 期间,故宫文物中的精华被迫南迁,分北中南 三路辗转流离。跨越万里历经十余年,重返故 都时再次清点,几乎无一损失,这堪称奇迹, 但在这奇迹背后,是当时的故宫人把文物把国 宝看得重于生命,他们是在用生命保护国宝, 保护中华文化的命脉,这伟大的精神值得颂扬, 值得铭记。
高三报告文学教案

高三报告文学教案报告文学是一种以客观事实与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文学体裁,它通过描述、叙事和解读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作为高三毕业班的文学教学内容之一,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写作技巧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 掌握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5.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报告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报告文学是一种以真实事实为基础、通过描述、叙事和解读的方式进行呈现的文学体裁。
它注重客观、真实和准确的描绘,兼顾文学性和知识性,并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解读性。
2. 报告文学的分类与范围报告文学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社会报道、科学报道、历史报道等;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叙事报告、描写性报告、分析性报告等。
其范围广泛,可以涵盖社会现象、科学研究、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各个领域。
3. 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报告文学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收集和整理素材:要通过深入调研和采访,收集到可靠的实证资料和细致的观察体验。
(2)精准描述和叙述:要运用准确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叙事结构,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
(3)深入剖析和解读: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理解,深入挖掘事件的内在含义和背后的原因,展现作者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4)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艺术性:虽然报告文学强调事实和真实,但作者仍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追求文学性。
4. 报告文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报告文学要注重以下几点:(1)理解和把握背景知识:要通过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2)分辨真伪和价值:要对不同来源的报告文学进行评估,分辨真实与虚构、客观与主观,并辨别出文章的价值和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信度。
高中语文 新闻与报告文学 03 新闻与报告文学学案(无答案)(2021年整理)

新闻与报告文学一、关于“新闻”的不同解释唐代:新闻是指宋代:新闻是指现代:《辞海》对新闻的解释为二、新闻的特点:、、、三、新闻的分类消息、、新闻特写、、新闻分析评论等.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四、新闻一般由、、、、组成。
1。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的别致之处:2. 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设问式:直接式:渲染式:3. 主体:是新闻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我们会发现,作者都饱含着情感去写,而且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
五、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的作用。
特征是写真纪实报告文学兼有、、三种特点。
1.《包身工》所用的手法是“”。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2. 除了点面结合之外,夏衍先生还很好的做到了和的融合: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3. 夏衍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报告文学
一、关于“新闻”的不同解释
唐代:新闻是指
宋代:新闻是指
现代:《辞海》对新闻的解释为
二、新闻的特点:
、、、
三、新闻的分类
消息、、新闻特写、、新闻分析评论等。
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四、新闻一般由、、、、组成。
1.《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的别致之处:
2. 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设问式:
直接式:
渲染式:
3. 主体:是新闻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我们会发现,作者都饱含着情感去写,而且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
五、报告文学
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的作用。
特征是写真纪实报告文学兼有、、三种特点。
1.《包身工》所用的手法是“”。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
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 除了点面结合之外,夏衍先生还很好的做到了
和的融合: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3. 夏衍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
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
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
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
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
笔法飞灵,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4.《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
”
六、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惑……(欢迎发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